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21|回复: 0

[幼教] 2020年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2 15: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五、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及作用
      1.学习迁移的含义: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各种学习活动中。
      2.迁移的作用: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务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效果分类:正迁移和负迁移。前一种学习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正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分类: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低路迁移是指自然而然、自动发生的迁移。
      3.根据迁移的方向分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是指个人将所学的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且难度相同的情境去。垂直迁移是指个人会把学得的经验在遇到新情境时重新加以组合,形成比旧经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
      (三)小学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促进正迁移;2.应对定势的影响,促正防负;3.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4.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6.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六、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基本知识
      1.学习策略的概念: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学习策略的种类: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二)常用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识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2.复习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3.阅读策略:鲁滨逊SQ3R五步阅读方法:概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
      托马斯与鲁滨逊的: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
      4.问题解决的策略: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
      5.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三)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
      1.影响学生学习策略掌握的因素:第一,内部因素:学习者的动机、学习者
      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等。第二,外部因素:教师的有关特征、学习策略的教学方
      式等。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包括:第一,创拟、确定学习策略。第二,科学教授学习策略。第三,提供元认知指导。第四,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记忆策略的培养与训练:常用的记忆策略(1)直观形象记忆法、(2)歌诀记忆法、(3)趣味记忆法、(4)特徵记忆法、(5)分段记忆法、(6)比较记忆法、(7)自我复述记忆法、(8)谐音记忆法、(9)复诵法、(10)提问法。
      3.阅读策略的培养与训练:
      4.问题解决策略的培养与训练:
      5.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与训练(如何提高学生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水平?)
      (1)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比如在做完某一作业后,要求学生自己先进行检查与纠正;阅读完某段文章后,让学生问自己的一些问题:“我理解了吗?”“这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我能记住吗?”这些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一些活动,它们实际上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反思意识即元认知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这些活动,并养成习惯,那么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元认知策略。
      (2)鼓励学生评价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使用学习策略是否有效,并鼓励他们用大声言语将这种体验表述出来,以提高其使用学习策略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3)引导并提供机会让学生练习使用元认知策略。比如,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前做好身心与学习用具上的准备,并要求学生监督、评价自己的准备情况;让学生练习着自己来安排课余的学习时间;提示学生平时对困难的、重要的学习任务多花些时间;在测验时先做简单的,暂时跳过某个难题;指导学生用自我言语来提醒自己应用策略,等等。

      七、创新教育心理
      (一)对创新与创造的认识
      1.理解创造: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
      2.创造的特征:非常规性、积极主动性
      3.理解创新: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
      4.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和标志之一。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
      (二)对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认识
      1.理解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2.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三)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2.创新思维的特征:创新性特征,创新性包括独创性和新颖性两层含义;超越性特征;发散性特征。
      3.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的区别:创新思维之所以有别于一般思维而成为一种新的思维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辩证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和思维主体的能动性。(1)思维形式的反常性——又经常体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或逻辑的中断,这是因为创新思维主要不是对现有概念、知识的循环渐进的逻辑推理的结果和过程,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2)思维过程的辩证性——主要是指它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有非逻辑思维;既包含有发散思维,又包含有收敛思维;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等等。由此形成创新思维的矛盾运动,从而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各种思维的形式的综合体。(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创新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考察问题,而不再局限于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形成开放式思维。(4)思维成果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直接体现或标志,常常具体表现为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及唯一性。(5)思维主体的能动性——表明了创新思维是创新主体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内简单、被动的直映,充分显示了人类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四)想象
      1.想象的含义:指在观察、采集到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作者头脑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在创新中的作用:①再造想象。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描述或其他手段显示,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形象的一种想象活动。②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就是不依赖于现有的描述,作者独立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的一种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具有极大的创造性。③幻想。在一定愿望的支配下产生的,不与现实直接结合的一种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常常是远离生活原型和常规思维轨道的,具有极大的新颖、奇特和荒诞的色彩,举个例子来说
      ,小时候大多数孩子在夜晚仰望星空的时候,都会梦想着有一天能坐上宇宙飞船,飞得比天空上的云彩还高,到天宫里去找美丽的嫦娥姐姐和玉免弟弟……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这里所说
      的幻想。④联想。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活动,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
      (五)联想
      1.联想的本质: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
      2.联想在创新中的作用:特点是无理性、突破性、无限性与自然性。
      (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1.发散思维的含义: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2.发散思维的特征:核心性作用、基础性作用、保障性作用;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
      3.集中思维的含义:是与发散思维相对而言的,又称为求同思维或聚敛思维,就是从已知的种种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从现成的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是鉴别、选择、加工的思维,因而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
      4.集中思维的主要特征:
      5.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区别: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既有区别,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解答者希望迅速确定解题方案,找出最佳答案,一般表现为集中思维;他首先要弄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大量的联想产生出来,这表现为发散思维;接下来他就想到有几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仍表现为发散思维;然后他对一个或几个可能的途径加以检验,直到找出正确答案为止,这又表现为集中思维。由此可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往往是交替出现的。当然,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难易程度,有时集中思维占主导地位,有时发散思维占主导地位。通常,在探求解题方案时,发散思维相对突出。而在解题方案确定以后,在具体实施解题方案时,集中思想相突出。
        总之,集中思维有利于掌握规律,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是发展发散思维的前提;发散思维有利于提出各种设想,这些设想要靠集中思维予以科学验证。集中与发散,方式不同,任务各异,但又是紧密联系、彼此沟通、相辅相成的。
      (七)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1.逻辑思维的含义: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作用是,对提出的各种设想进行整理加工和审查筛选,从而找到最佳方案。2.非逻辑思维的含义:用通常的逻辑程序无法说明和解释的那部分思维活动。直觉、灵感、想像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根据事物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包括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形式.数学解题过程中常用的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是数学直觉思维,指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等。其作用就在于,当人们有待突破、创新,运用常规思维方法难以前进时,它能“切断”常规思维方法所指引的思路,开辟一个新的视野,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法和途径,超过面临的障碍,实现思维的“飞跃”和“质变”。
      主要作用则是,为解决问题广开思路,从而提出新颖、独特的设想。
      3.非逻辑思维的特点::(1)一般没有确定的思维模式和步骤;(2)没有必须遵从的原则;(3)不苛求每步的正确性;(4)思维根据和思考结果之间不具有必然联系;(5)受运用者的动机、意志、兴趣、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较大;(6)采用体形或面形的思维方式。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2 21:47 , Processed in 0.08586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