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67|回复: 0

[幼教] 2020年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9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4.非逻辑思维的种类:
      (八)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发展
      1.小学生创新类型的发展: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指导观察,培养创造性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实践,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培养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特有创造力。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
(3)注重开放式的教学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小学生创新心理过程的发展:
      (九)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培养
      1.创新人才的心理素质结构:心理素质是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诸种品质上的特征。它包括: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应具备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应学会合作;应具备应变、创新能力;应具备高度的心理承受力

      2.培养小学生创新心理的教育条件: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目的观;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观;适应创新人才差异发展的教育教学实施观;基础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观;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观。

      八、品德心理
      (一)品德心理的基本知识
      1.品德的涵义: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而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另一方面,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道德主要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揭示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的理解,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德行为的发生起着定向和调节的作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动机,发生道德行为。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当道德现象符合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时就产生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产生消极的情感。道德情感会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它是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同时,道德情感会对道德行为的强度产生影响,成为推动行为的动力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3)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时的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达到目 标,形成道德习惯。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自觉、果断、坚持和自制的有力保证。

      (4)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正如列宁所说:“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 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道德行为具体表现为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品德心理结构的这四种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它是品德教育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学依据。在品德教育和培养中,只有保证这种成分的协调、平衡发展,才不会造成品德结构上的缺陷,阻碍品德的发展。

      4.品德形成的过程:一般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个体可以学习到各种具体的行为方式,逐渐获得做出某些行为的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使态度与品德的学习逐步向深入发展。

      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5.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教师、教学、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二)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
      1.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涵义: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
      2.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是有其年龄特征,教师在提而学生道德认识的时候,切忌成人化教育,不管从内容到形式,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3.引导小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4.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信念;5.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
      1.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涵义: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道德情感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分类,在道德情感的内容上,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等。在道德情感的形式上,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激发和推动力量。
      2.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是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是从狭隘和模糊的态度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小学生在体验不同抽象程度的道德感不同表现形式时,有着不同的水平。
      3.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1)遵循规律,运用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悟理;(2)准确把握教学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建立在理解道德概念、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的。因而,教师要在弄清教材所体现的观点的基础上,扣住“明”、“准”、“透”三个要求,讲清观点,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3)加强道德评价,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4.丰富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它与各种情感体验连接起来;5.充分发挥文艺作品与事例的感染作用,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6.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讲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7.调节与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
      8.移情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引导孩子欣赏别人的情感;多让孩子换位思考;利用生活场景,强化情感体验。

      (四)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
      1.小学生道德意志的涵义: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也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要素。能促使人们将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帮助人们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情感,克服内外部的各种困难障碍,坚持自身认定的行为方式,形成行为习惯。当人们坚持某种道德的正义性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里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2.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的特点:
      3.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道德意志的直接经验;5.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6.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五)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
      1.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涵义:一切具有善恶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个人活动。它受一定社会条件制约并具有某种社会倾向;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

      2.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

      3.教给儿童道德行为方式。

      4.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是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提供条件保障和真实数据;二是家庭教育要和社会教育紧密配合;三是完善家庭自身教育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三者缺一不可。

      5.不良行为的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故意损坏公物等;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其次是学生的心理原因。
一是动机抉择时产生心理冲突;
二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三是挫折容忍力低。利用制约学习精神来矫正不良行为的对策:
策略1,对刚出现的偏差行为,采用最简单和有效的防微杜渐方式。
策略2,当不良行为显现时,可以采取区别增强策略。
策略3,用削弱、区别增强等方法矫正不奏效的情况下,可用人们常用的策略——惩罚。由于小孩行为是学习而来,这些不良行为亦是学习来的,根据不同行为产生的原因与严重程度不同,分别采取消除、区别增强、惩罚等方法来及时的矫正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积极的意义。任何不良的活动,与其消极制止,不如积极预防,这是我们要把握的原则。

      九、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群体心理的基本知识
      1.群体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含义: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常见的正式群体有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两种;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也有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两种。

      3.群体归属感:集体归属感是指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渴望将自己归属到某个集体中去,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

      4.群体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5.群体冒险倾向:特点是不顾客观条件,不顾群众觉悟程度和实际可能性,盲目地采取冒险行动,硬干硬拼,急于求成。

      6.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7.从众: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如跟随潮流、人云亦云等;也可以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等。

      8.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干扰,又称社会促退,指个人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因为他人在场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降低绩效的现象。与社会促进(社会助长)是相反效应。

      (二)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1.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机构是落实任务和实现目标的实体,领导核心是组织发挥作用的力量。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是班集体形成的保证。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和班风对班级成员有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
      2.良好班集体形成的过程:

      3.影响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因素:优良班风遗传;班主任的关键作用;科任老师的辅助作用;上进生的带动作用

      4.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突出精神文化建设,构筑远景,浸润心灵: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开展班级形象设计活动;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
      、建立和谐畅通的家校联系。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规范行为,建立保障:制定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建立班级自主管理模式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营造氛围
      ;重视活动文化建设,展示个性,教育无痕:设计系列主题班队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6 15:45 , Processed in 0.10292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