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404|回复: 1

[练习] 【每日一练】2020年6月14日教师考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5 15: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每日一练】

1.“从工厂制度中萌发了未来教育的萌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段话表明( )。

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C.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D.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世界范围内,各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运动,这说明(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D.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3.关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

B.文化意识形态不能直接影响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

C.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有传递功能同时也有阻碍作用

D.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对民族文化意识形态模式的传承

4.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对教育起着制约支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与途径

C.教育手段

D.教育目的

5.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

A.具有平衡性

B.具有个别差异性

C.具有阶段性

D.具有顺序性

6.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有“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7.社会生产力和教育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在(多项选择题)。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B.生产力决定了教育的目的

C.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8.下列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有(多项选择题)。

A. 不平衡性

B. 个别差异性

C. 互补性

D.顺序性

9.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交流是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一个内部因素。(判断题)

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反映。(判断题)



[size=12.6316px]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15: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1.【答案】D。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发展变革。题干中,“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D项正确。A、B、C三项:题干中的信息并不能得出。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B。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题干中,课程改革主要涉及的是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因此,课程改革运动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A。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科学、艺术、宗教、风俗、社会风气等方面,影响人们精神活动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构成。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作用有:(1)文化意识形态能影响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2)文化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3)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手段。A项正确。

B项:文化意识形态能影响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的文化功能有:(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不存在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阻碍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的功能有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人口功能、科技功能等。对民族文化意识形态模式的传承只是教育的文化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A。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的理解。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A项正确。

B项:教育方法与途径是属于教育手段,它不仅受制于社会,还受制于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教育手段是一种实现教育内容的途径,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制约。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指导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也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A。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阶段性、顺序性和互补性。本题为选非题,A项正确。B、C、D三项:均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6.【答案】A。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记》中的古语。《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意思是: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这反映了学习要在适当的时期学习效果才最好,即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A项正确。B、C、D三项:均表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7.【答案】ACD。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体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4)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A、C、D三项正确。B项: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宗旨与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D。

8.【答案】ABCD。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有不平衡性,个别差异,互补性,顺序性,阶段性。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不平衡性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另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9.【答案】×。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种因素: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解能力,生活阅历,对教育的态度等。外因包括社会大的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人的小教育环境,教育者的教育素质等。题干中“社会文化传统与文化交流”属于外部因素。故表述错误。

10.【答案】×。福建山香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对不平衡性的理解。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有两种: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题干中,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即新生儿与青春期,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故表述错误。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2 16:08 , Processed in 0.07965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