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71|回复: 0

[资料] 让幼儿成为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18: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孩子们喜欢动物,和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幼儿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关注动物的言行,一只蝴蝶、一只苍蝇飞过,一只不起眼的小蚂蚁都无一例外地引起孩子们的注意,甚至围观。此情此景,我儿时一手拿火柴盒、一手执小棒掏墙壁上野蜂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而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高档玩具堆满玩具架,却与自然越来越疏远,甚至隔绝了。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们成人对孩子的保护和干涉太多了,错误地以为捉昆虫、玩蚂蚁是瞎玩,以至于忽视了孩子们主动的需要和选择,忽视了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在反复研读《纲要》、实践《纲要》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于是我们更新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把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幼儿的兴起和需要,让幼儿走向自然,捕捉饲养蚯蚓、蚂蚁、蜗牛,下农田观察牛儿耕田耙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施快乐教育,探索新的课程理念,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抓住教育机遇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课程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能死抱住预定的计划不放,为教而教,而应该有一双具有敏锐观察力的眼睛,善于捕捉周围生活中的教育机遇,灵活有效地生成教育活动。一天早晨,我们带领幼儿到草坪上去活动,满草坪的蚯蚓粪,幼儿却视而不见。为引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我故作惊讶地说:“咦,昨天还是平平整整的草地,今天早晨怎么起了一个个小疙瘩?”有幼儿说:“小疙瘩的土碎碎的,肯定是有人用小棍子戳的。”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现成的答案,只是淡淡地说:“是吗?我们来用小棍子戳戳看。”我的话音未落,聪明机灵的于雷急切地反驳道:“不对,是蚯蚓钻的。”孩子们争论起来。于是,教育活动“泥土下的蚯蚓”生成了。孩子们用铲子挖蚯蚓,用小瓶、纸盒饲养蚯蚓,每天三番五次地观察饲养的蚯蚓,讨论“蚯蚓吃什么?”“蚯蚓眼睛在哪里?”等等一系列问题。就这样,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抓住周围生活中有利的教育机遇,灵活地生成教育课程,使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有机结合,丰富了课程的内涵。
    二、做幼儿活动的伙伴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因此,在幼儿自由探索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做幼儿活动的伙伴,支持、鼓励幼儿自由地参与个人、小组、集体等不同形式的探索活动,积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探索环境。挖蚯蚓时,我为幼儿提供多把小铲子,让幼儿自愿分组集合,轮流挖蚯蚓,拾蚯蚓,满足幼儿亲自参与活动的愿望。有幼儿看到活蹦乱跳的蚯蚓,不敢用手捡,我上前捡起蚯蚓,捧在手心,还欣赏地说;“多可爱的蚯蚓,整天埋在泥土里松土,真是人类的好朋友。”以自身的言行、情感感染幼儿,幼儿争着告诉我:“老师,我又捉了一条红蚯蚓!”“我捉了一条又长又粗的!”为观察研究蚯蚓奠定了情感基础。捉蜗牛时,幼儿自由分散于墙边、草丛、树根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到处寻找,每发现一只蜗牛都如获至宝,惊喜地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孩子们一道置身于大自然中,我成了孩子中的一员,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孩子们都把我当着他们的朋友,争相和我与同伴交流。这种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多重互动,激发了幼儿主动交流、表达、探索的兴趣,孩子们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愉悦。
    三、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在合作探究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天午餐散步活动中,高超发现了地上的蚂蚁,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像被磁铁吸引一般,立即围了上去,纷纷议论:“蚂蚁要干什么?”“蚂蚁在搬运什么食物?”……一天吃副餐洗手时,孩子们看到厕所墙角的蜘蛛网,又在讨论:“蜘蛛吃不吃蚊子?”“它怎样吃到蚊子?”……该是午休或进餐的时间,孩子们却在津津乐道地研究蚂蚁和蜘蛛,怎样处理幼儿活动和作息制度的矛盾呢?我们根据《纲要》精神:“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我们不囿于严格的作息制度,对作息时间作临时调整,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支持、鼓励其他孩子都参与其中,尽兴地交流探索。每天游戏活动时间,我们都让幼儿自愿选择活动内容,幼儿可以自由地去草地、花园、种植园地观察捕捉昆虫。这种以幼儿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鼓励幼儿多通道收集、扩展信息。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以前,我们单纯追随幼儿兴趣,使教育活动出现了表面热闹的现象,幼儿不能深入进行探索活动,只是蜻蜓点水。实践中,我们不断反思教育行为,改变教育策论,注意把激发幼儿兴趣与鼓励幼儿参与多通道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紧密结合,激发幼儿持续探索的欲望。如:在幼儿观察、捕捉蚂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记录幼儿的有关问题制作成调查表,让幼儿与家长一道收集有关图片、查阅相关资料,幼儿在调查访问、翻阅图书、查阅电脑、收看电视等多种途径中获取了大量信息。回到幼儿园,幼儿又观看蚂蚁课件,讲述蚂蚁故事,交流调查获得的信息,等等。这样,多通道的教育活动,不仅使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同时让幼儿获取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使幼儿终身受益。
    科学现象随处可见,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紧紧抓住教育机遇,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6-20 20:16 , Processed in 1.03673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