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传统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显着特征是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大主体交互在一起,共同参与课堂中的教和学。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的动态平衡关系。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系统就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有机构成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重视了人格培养。通过主体的全员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及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品尝“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利用主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自主学习式的课前预习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为了更好的学习,预习是相当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联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在上课前,要看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以前布置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带着疑问上课,多问为什么就行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多想象,对书本知识也要抱有疑问态度,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这样思维不但不会被束缚,反而会发展更快呢。
例如我在进行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的备课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了如下的调整:
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你听到过哪些声音,你觉得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2、试一试:给你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3、请你思考一下这些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4、以上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声音还能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呢?请你举例分析
5、宇航员在月球上能不能象地球上直接用声音进行交流呢?这说明了什么?
6、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思考:声音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说明了什么?
物理贴近生活,学生为了解决问题,积极参与探索,上课前就做了大量的实验,很多问题在课前预习中就得以解决!
二、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参与积极性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热情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音的特征性时,可以采取让班上一个同学两次朗读同一段文字,一次大声朗读,一次低声诵读;或者播放一段音乐前后两次调节音量,从而引出响度的概念,由常见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为主动探索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样我们由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一起来朗读同一篇课文来激发学生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几个同学演唱同一首歌来比较音色的不同!
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同时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感到分身乏术。通常的办法是利用部分好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学会主动参与讨论,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和学习。
例如,在“电阻”这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果只是将结论直接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记住或者搞不清长度、粗细、材料三者与电阻的比例关系是正比还是反比。如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分别在三种情况下(①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②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③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下同)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将会使他们对三个因素的影响理解得更透彻。在探究过程教师还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意见,寻求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实验中导体的温度都要保持一致呢?难道温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于是学生动手设计方案,动手做实验,终于发现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小,也即温度也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一个因素。
还有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准确。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中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主导”者,主要在“导”。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多姿多彩。需要教师导以目标,导以兴趣,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教学案导学”模式促使“教”围绕着“学”转,但以学定教,不是对教的全面否定,而是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这一模式,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精讲应揭示规律性。这也就是说,利用学案并不是就一味不要教师的讲解了,关键在于讲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讲到学生困难之时,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强化弱点。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有的学生不能够将特点概括出来或者概括得不全面。但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却善于发现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讨论。例如,有些同学结合实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远处的人在镜中的像很小,而走近时像却很大,难道像的大小会随着人与镜的距离的改变面改变吗?接着周围的同学便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最终他们还是解决不了,因为这涉及到人的视角问题,对于我所在的学校这对学生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学生有疑问并不表明他们做实验做得不好,程度差,相反的这反映了他们是认真地探究,积极地思考的,这种精神,态度更值得肯定,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交流合作的思想、能力得到培养,如果此时老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势必会达到不错的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学生认真倾听,让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不再单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
总之,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合理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