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689|回复: 9

[资料] 音乐教学经验汇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19: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论当前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及解决策略

    提要: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越位综合与无边的拓展出现的问题:大拼盘式的课型结构、为活动而进行的活动、不需要创新的创新、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合作、无限制的创编活动。及对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能力;教师在教与学中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进行探索性论述。
    关键词:越位综合、无边拓展、音乐性、培养能力、主动学习
    新课程提出“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之后,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但同时音乐性也在逐渐地被削弱。我深深地体会到:音乐课的真实性少了,知识技能几乎看不到了,华而不实的的东西多了,音乐课的音乐本性相形见绌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流动的美,音乐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如果在以音乐作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听不见音乐,看不到音乐的踪迹,那么,这样的活动会有多大魅力呢?
    一、当前音乐课教学中的弊端。
    曾听到这样的教学:教师将一大堆发音体(如瓶瓶罐罐等)堆于课堂上,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能模仿什么声音,然后引导学生或是为画面配音,或是创编音响小品,学生玩得其乐融融,课堂上气氛活跃,热闹非凡……细细品味,这样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正如一位专家在一次音乐创新教育展示课上说:“音乐课就是要体现音乐性,自然音响也好,身边的音响也好,都要有表现力,要有美感,节奏也是音乐,也具有表现力。”是啊,离开了音乐,就脱离了情感,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就成了空话。
    越位的综合与无边的拓展能给音乐课带来什么呢?下面讲讲由此形成的五大弊端。
    首先、大拼盘式的课型结构。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音乐课的综合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采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看到的现象:一节音乐课让你分不清是语文还是音乐课,还是地理课,简直是非牛非马的大拼盘。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例证《蜗牛和黄鹂鸟》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却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了解蜗牛和黄鹂鸟的生活习性,真让人犯糊涂:这是音乐课还是自然课?
    其次、为活动而进行的活动。如一节聆听的欣赏课,从一开始学生就用手拍着节拍来伴奏欣赏,紧接是敲击种种打击乐器的伴奏欣赏、再下来是用肢体的动作、舞蹈来表现音乐,学生一直手脚不停,言而无暇,忙得不亦乐乎,在如此地忙碌、频繁的活动中,如此这般,学生们能深入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的美吗?配合音乐课的各种活动,都只是辅助手段,其前提是服从和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
    其三、不需要创新的创新。音乐创造在音乐教学中,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这种创造是一种艺术感觉的发展,不拘形式,不重结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为了体现创新而创新,不管什么形式的歌曲,就安排编歌词等类似的环节,不管这节课的内容是否需要,似乎音乐课的创新只有通过创编歌词才叫创新。更甚者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果,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把深思熟虑的“创作”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演、去展示……这样的创新还有意义吗,这样只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四、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合作。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却看到不管问题合不合适搞合作分组,就硬实分组搞合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有些小组的学生虽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有的甚者打闹在一起。音乐课上的合作学习同样也是为音乐而服务的,在教学中不能失去音乐课的“音乐性”这个标准,否则就导致偏离音乐轨道失去方向。
    其五、无限制的创编活动。在课堂上听得最多的是老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话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咋听起来似乎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毕竟年纪小,知识水平有限,老师如果不给予指导,一味地任由学生自由地发展,那学生就不会进步。虽然学生在乱舞乱画中得到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飘渺的,无意义的。例证《动物说话》中一个环节:当学生学完歌曲,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吗?……下面就让我们唱着歌曲尽情地跳起来吧!你们想表演什么动物就表演什么动物,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你推我、我拥你乱作一团,始终没听出一句学生的歌声……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有什么收获?这种自由的、没有正确引导的活动、表演,只是流于形式。老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同时,一定给予适度的指导,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有效地参与,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行之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解决策略。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这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付诸于实践。音乐课与其它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指课堂内为了学习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作品而进行的二度创作为主线而展开的。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而不至于偏离主题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之中。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音乐视听觉的艺术”。这句化流行了很久,但依旧显示着它真理的魅力。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都需要听觉来鉴定和调整。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础。就是说:首先是研究教会学生听音乐的方法与过程,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有须依赖于听觉。研究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的方法与过程,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音乐是听觉艺术。虽然音乐学科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向学生传授,但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
    我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从“听”入手的。精心安排“听”的内容,要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听;有成就感的听;听的懂的听。例如:在上《剪羊毛》一课时,我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从网上下载了一首合唱曲《剪羊毛》,这首合唱曲声部和谐均衡;音色优美;充满了浪漫的幻想色彩。而课本中的范唱歌曲却速度稍快、充满激情,完全是一位活泼自豪的小男孩手持羊毛剪兴奋工作的素描。同一首歌曲,不同的艺术处理,得来是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享受。而这一切又源于音色、速度、力度、和声、配器等不同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在“听”中明确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运用语言激情,创设“听”的氛围。——播放教材范唱带。——欣赏网络版合唱《剪羊毛》。——从两首不同艺术处理的歌曲中找到你认为不同的方面。——集体总结不同点。
    (三)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应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研究首先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对音乐活动有兴趣上。如:欣赏《牧童短笛》时,精心绘制了画面:两个小牧童在两只水牛的背上,小女孩面带微笑的倾听小男孩吹笛,碧绿的河水,微风轻拂柳枝。学生直观的感受画面,耳边聆听着贺绿汀的钢琴曲,学生已经融入画面之中;再让学生参与模拟画面参与表演。这时,他们的想象已经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境界。
    (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注重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如歌曲《小鸭子》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唱歌,在学生歌词不熟练时即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通过唱、动(动作创编)这一安排实际上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学习音乐的活动,不仅受到原有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的制约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和价值观念的推动和支配。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和接受能力,力求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方法;音乐教学活动必须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积极探索音乐领域的奥秘和规律的方法与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的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评价等。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班级合唱队整体气质和音色的塑造
   当前很多中小学开展了红红火火的学生艺术节活动,而合唱节活动又是艺术节活动中的一面“大旗”。校合唱节活动以班级组队,参与率达100%,真正做到了人人登台表演。合唱表演重在群体参与,要求队员有团队的合作意识,讲究歌唱声音的和谐与统一。一个出色的班级合唱队要求有良好的整体气质和精心打造的完美音色,这需要教师能耐心指导、潜心塑造。以下从班级合唱队整体气质和音色两方面的塑造,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二。
    一、音色的塑造,在选曲和训练上有讲究
    1、选曲有讲究,是塑造一流音色的有力保障
    音乐教师在训练班级合唱队时会很清楚,在所任教的平行班中,有些班级音色属明亮的,有些班级音色相对来说就黯然些;有些班级音域宽广些,有些班级音域就相对狭窄。在我所教的班级中,×××班同学属活泼好动型,有好些学生极具个性,思维也挺活跃。我就选了一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学好本领来回答》,此歌由印青作曲,6/8拍,前四乐句节奏规整,词曲结合非常和谐,唱起来朗朗上口;第二乐段旋律处在中高音区,以“5”音起音,旋律盘旋上扬,加上衬词“啦”的演唱,明朗轻快的歌声伴随着饱满热情的情绪自然地流淌出来。
    在歌曲处理上,考虑到该班学生男女生都挺有个性,表现力极强。我在第一乐段四个乐句进行了分句演唱处理,排练中重点提示,男生要唱得沉稳、矫健,女生要唱得轻盈、流畅,但总体音色要求整齐和谐。在衬词“啦”部分,全班齐唱并带上肢体的轻微摆动。一来提示学生注意歌声的“流淌感”,二来可以带动演唱的情绪和热情。在演唱第二段时,前四个分句由本班两位歌唱出色的男女生担任领唱,这样不仅丰富了演唱形式,增强了声音的层次感和美感,使歌曲表现力倍增;同时也锻炼了个别艺术特长生,为学生的才艺展示提供了平台。
    2、训练有讲究,是塑造一流音色的关键。
    以《月芽船》歌曲为例,这是一首抒情优美的三拍子歌曲,伴随着三拍子舒缓、优美的旋律,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宁静、唯美的画卷,令人遐想,令人神往。在声音训练与音色塑造时,首先选择演唱此歌的班级声音要求干净,中高音区的过渡较自然,最好是韵律感较好的班级。把握好此歌的关键之点:
    ①咬字吐字的准确性
    准确的咬字、吐字非常重要,是塑造美好的音色的有力保障。合唱讲究声音的和谐与融合,训练中要注重乐句中字头字尾的咬字与吐音。音头要整齐,运用直声唱法,使音色变得清澈透亮,富有质感。这也符合本歌的意境和韵味。长时值音更要注意气息的正确运用,把握好咬字与吐音,以及力度的控制。
    ②乐句表达的流畅感:
    乐句表达的流畅感是声音表达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不管是朗诵、演讲还是歌唱,流畅感让人感受到顺畅与自然,从而产生一种欣赏的愉悦感。在歌曲创作技法中提到有些作品乐句之间有一种起承转合的内在关系,教师在训练中要适时适量的加以讲解与提示,让学生明白乐句发展的层次感与递进感。声音层次感和递进感的形成是在良好气息的支持下完成的,所以把握好歌唱的气息也很重要。在良好气息的支持下,乐句的流畅表达会水到渠成,歌唱的音色会更美,歌唱的和谐感会更强。
    ③三拍子的韵律感
    三拍子的韵律感是把握《月芽船》整体风格与韵味的关键,三拍子的飘荡感淋漓尽致致地表现了月芽船歌曲的意境,这正是曲作者的用意所在。训练中,教师的范唱与钢伴尤为重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上乘的视听效果。好的范唱有很好的示范与感染作用,特别是在训练的初级阶段就要让学生感受富有感染力,到位的歌声。而钢伴的作用,能让歌声锦上添花,那优美流畅的带着韵律感的琵音伴奏音型所营造的音响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一定要让学生静心感受,这样做也是为了能让学生用干净和谐的声音,漂亮到位的音色表现歌曲。
    二、合唱队整体气质的塑造
    1、合唱队整体气质的塑造,音乐教师该首当其中。
    《太阳少年》歌曲大气、深情,旋律富有变化性,极有张力。第一段落舒展、深情,第二段落明快跳跃、富有动感。在校第九届合唱节中,×××班演唱的《太阳少年》令我印象深刻。伴随着恢宏大气的前奏音乐,主歌部分清新明朗、舒展流畅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舞台上的每张脸都那么生气,神情专注,如此投入。站在第一排的队员可谓是全身展示,姿态大方,无可挑剔。让我想到他们应该是健康向上,快乐进取的当代小学生的形象代言人。
    音乐教师在选择歌唱作品时,首先要考虑到作品风格、难度系数与演唱班级能力与气质相匹配。如果做到这样,驾驭作品会显得比较游刃有余。而合唱队员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对作品的深入剖析和挖掘。合唱队员的整体气质其实是由每个个体的气质所决定的。对队员的气质训练,包括对队员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气质形象的塑造。
    其一:自信心的培养
    表演者首先要有自信,气定神闲的状态才会让准备好的表演不打折扣。自信心的养成需要老师在训练中多一份鼓励,多份赞许。在《太阳少年》排练过程中,可以例举班上一些状态好,神情自然,歌唱投入放松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让全体合唱队员朝着目标努力。要善于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优点的原则去捕捉孩子内心的感受,增强孩子内心的承受力与自信心。
    其二:气质形象的塑造
    作为音乐教师,自身的示范尤为重要。显示教师自身驾驭歌唱作品的能力。它包括教师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再度创作,完美演绎,以及表现该作品时得体到位的肢体表达,当然少不了丰富的脸部表情与投入专注的神情。《太阳少年》中的A段落舒展深情,音乐教师要用自己得体、大方的指挥手势引导学生,让学生做到有底气的歌唱,神情专注,气定神闲。B段落变得明快、跳跃,富有动感,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范唱引导学生。肢体语言的变化要明显,神情要到位。让学生关注节奏与旋律的变化,并用形象性语言与歌词的同步讲解帮助学生感受歌曲,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总体气质。
    2、合唱队整体气质的塑造,班主任教师功不可没。
    目前小学的班主任多数由语文教师担任,而班级合唱队的成长与进步,孩子整体气质的塑造与班主任的引导密不可分。×××班级在校合唱节中演唱《我们的希望小学》,此歌前半部分节奏轻快、跳跃,旋律优美流畅;后半部分节奏拉宽,由高音“do”展开,旋律变得舒展大气。再仔细品味该歌曲的歌词,也很耐人寻味。与班主任商定,为此歌量身定做了一套表演方案。这么好的作品,合唱队员除了展示美丽歌喉外,还应展示合唱队员的风采,即对队员整体气质的打造。
    ①排练习初期的情感启发:
    一首好歌往往歌词也耐人寻味,值得推敲。要唱好歌,先读好歌词,理解歌词这很重要。利用音乐课让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后,音乐教师可与班主任商定,利用课余时间“声情并茂”的朗读歌词,让学生感悟歌词,熟记歌词,这为学生更好的歌唱打下基础。在此环节,对学生的引导重在对歌词的感悟,朗读时咬字吐字的准确性把握,以及语调音量的把握。特别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对歌词所包含的情感的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歌词,理解歌曲,以内涵获得情感的共鸣与体验。
    ②排练后期的综合体验:
    在合唱排练的后期,学生已对歌曲旋律,歌词非常熟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体验,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考验。以《我们的希望小学》为例,前奏处可加上轻微的摇摆身体和头的动作。前半部分歌声轻快而跳跃,神情要显得俏皮、可爱;后半部分旋律舒展而抒情,神情变得沉稳而大气。教师除了关注歌声外,要强调学生神情表达的专注性与准确性,眼睛要会传神,肢体表达要与歌曲意境吻合。除了合唱,可加入领唱,领诵,也可插入二至三个动作,以达到表演上锦上添花之效果。除此之外,形象性的语言启发也必不可少。语文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要善于用语言启发学生感悟歌曲意境与内涵。在歌唱时,要常提醒合唱队员注意自身形象和气质,多以鼓励性话语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教师之间共同努力,达成共识,定能事半功倍。
    培养和教育人的途径多种多样,合唱活动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表情性决定了它特有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在合唱活动中感悟人性美和人情美,塑造班级合唱队良好的气质形象、完美的音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愿同仁们能以美启善、以乐怡情,让孩子走进美好、感受快乐、用音乐启迪他们智慧的心灵。
    相关文章:
    杭州合唱指挥培训之印象  
    合唱指挥培训心得体会  
    合唱队训练之我见  
    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童心如歌”庆祝六一合…  
    简论新时期合唱指挥应具备条件-徐 玲  
    浅谈小学合唱训练  
    四声部合唱乐谱《雪绒花》中文-简谱  
    布鲁克纳童声合唱团将献唱广州 带来奇妙音乐…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内蒙古纯少数民族儿童合唱团唱红原生态童谣
    武汉7月将唱响《中外名曲合唱童声音乐会》杨…  
    辽宁省中小学合唱指挥骨干教师培训在沈阳启…  
    教师合唱队汇报演出后记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实施
     音乐教学的导入:激发音乐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
    导,指的是引、引导之意。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作用在于:中断学生的日常经验,唤起其对音乐课的审美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音乐课堂的教学导入就像歌剧作品的序曲一样,结构虽短小,但正是由它引导人们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一段充满新意而又匠心独具的音乐课堂教学导入,对成功上好一堂课关系极为重大。音乐课堂教学的导人常用以下几种方式1)感情导入式,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经验的教师善于用朗诵般的音调、言词恳切的语言,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友善感,令学生产生情感心理的共鸣。(2)表演式导入,教师运用表演的手段取悦于学生,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益而无害。音乐课的教学导入,以教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或演奏作媒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本体特征,借音传情,以音代言,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处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渴望。(3)趣味式导入,比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有位教师是如此导入的:先在黑板上写“曲谱一菜单一土豆”几个字,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关“曲谱、菜单、土豆”的音乐故事,在学生的迫切渴求中,亮出本课的教学题目,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渴望。(4)悬念式导入,在欣赏乐曲之前,可设置若干问题,如:该乐曲由什么乐器演奏?速度如何?情绪怎样?学生便会带着问题、集中注意力去听音乐。音乐课教学中用悬念式的教学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也不失为音乐教学导入的好方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音乐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效应的重要环节。当然,也请记住下面的话:音乐课开始五分钟后如果没有听到音乐,那叫窝心;十分钟后如果还没有昕到音乐,那就叫伤心。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要遵循本节课的音乐主题展开,明确地指向音乐本体,切忌庞杂、繁琐。
    音乐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积极状态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在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一般可看成是新课教学)等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均渗透着丰富的音乐审美的感知要素。对歌曲的录音欣赏尤其是让学生现场聆听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会大大地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追求美妙音色的轻声学唱,使得对歌曲的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审美探索活动。歌唱教学重在声音、音色的开发,以声传情,让歌唱学习成为学生音乐审美探索的主阵地。音乐欣赏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对优美的音响的听觉感知,包括旋律走向、织体组合、音色变化、乐曲结构等音乐要素的综合感受。随着音乐音响的展开,配合教师富有感情的引导,将大大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欣赏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身体动作、音乐主题演唱,尤其是欣赏过程中积极的想像与联想的参与,这些都是音乐欣赏教学能否取得审美效应的关键。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个体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的能力。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来讲是个很好的途径:在非器乐化的教学中,视唱和听音是很枯燥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乐器学习的过程中,则可调动学生的有意或无意注意,从而掌握视唱与听音。当然,学习乐器的目的是学“音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器乐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技术难度(当然不是不要技术),对音乐美(声音美)的探索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动机所在。另外,教学过程中“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有“乐趣”的学习过程也是“器乐进课堂”的成功之关键所在。
    音乐教学的复习总结:深化情感体验,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识与理解
    在师生共同进行了审美感知与审美探索的基础上,音乐课堂教学进入到复习总结阶段,它是对音乐审美对象(歌曲或乐曲)的重复过程,目的在于通过重复,使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或熟练,进一步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审美实施的层次。音乐教学的复习总结不是简单地再唱一遍、再听一遍,要能使得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认识与审美理解层面,获得更多音乐美的享受。有位老师在执教高中一年级音乐欣赏“摇篮曲”一课的结尾是这样总结的:“今天为人儿女,记住摇篮曲,你会更好地体谅和回报;明天为人父母,记住摇篮曲,将会更好地奉献和生活。”最后在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中下课。这样的复习总结不但进入了深层次的审美实施,并必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学生以美好的心情结束一堂课后,自然产生对下一堂课的期待,也即新的音乐审美渴望产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实施
     音乐教学的导入:激发音乐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
    导,指的是引、引导之意。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作用在于:中断学生的日常经验,唤起其对音乐课的审美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音乐课堂的教学导入就像歌剧作品的序曲一样,结构虽短小,但正是由它引导人们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一段充满新意而又匠心独具的音乐课堂教学导入,对成功上好一堂课关系极为重大。音乐课堂教学的导人常用以下几种方式1)感情导入式,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经验的教师善于用朗诵般的音调、言词恳切的语言,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友善感,令学生产生情感心理的共鸣。(2)表演式导入,教师运用表演的手段取悦于学生,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益而无害。音乐课的教学导入,以教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或演奏作媒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本体特征,借音传情,以音代言,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处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渴望。(3)趣味式导入,比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有位教师是如此导入的:先在黑板上写“曲谱一菜单一土豆”几个字,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关“曲谱、菜单、土豆”的音乐故事,在学生的迫切渴求中,亮出本课的教学题目,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渴望。(4)悬念式导入,在欣赏乐曲之前,可设置若干问题,如:该乐曲由什么乐器演奏?速度如何?情绪怎样?学生便会带着问题、集中注意力去听音乐。音乐课教学中用悬念式的教学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也不失为音乐教学导入的好方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音乐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效应的重要环节。当然,也请记住下面的话:音乐课开始五分钟后如果没有听到音乐,那叫窝心;十分钟后如果还没有昕到音乐,那就叫伤心。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要遵循本节课的音乐主题展开,明确地指向音乐本体,切忌庞杂、繁琐。
    音乐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积极状态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在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一般可看成是新课教学)等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均渗透着丰富的音乐审美的感知要素。对歌曲的录音欣赏尤其是让学生现场聆听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会大大地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追求美妙音色的轻声学唱,使得对歌曲的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审美探索活动。歌唱教学重在声音、音色的开发,以声传情,让歌唱学习成为学生音乐审美探索的主阵地。音乐欣赏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对优美的音响的听觉感知,包括旋律走向、织体组合、音色变化、乐曲结构等音乐要素的综合感受。随着音乐音响的展开,配合教师富有感情的引导,将大大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欣赏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身体动作、音乐主题演唱,尤其是欣赏过程中积极的想像与联想的参与,这些都是音乐欣赏教学能否取得审美效应的关键。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个体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的能力。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来讲是个很好的途径:在非器乐化的教学中,视唱和听音是很枯燥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乐器学习的过程中,则可调动学生的有意或无意注意,从而掌握视唱与听音。当然,学习乐器的目的是学“音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器乐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技术难度(当然不是不要技术),对音乐美(声音美)的探索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动机所在。另外,教学过程中“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有“乐趣”的学习过程也是“器乐进课堂”的成功之关键所在。
    音乐教学的复习总结:深化情感体验,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识与理解
    在师生共同进行了审美感知与审美探索的基础上,音乐课堂教学进入到复习总结阶段,它是对音乐审美对象(歌曲或乐曲)的重复过程,目的在于通过重复,使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或熟练,进一步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审美实施的层次。音乐教学的复习总结不是简单地再唱一遍、再听一遍,要能使得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认识与审美理解层面,获得更多音乐美的享受。有位老师在执教高中一年级音乐欣赏“摇篮曲”一课的结尾是这样总结的:“今天为人儿女,记住摇篮曲,你会更好地体谅和回报;明天为人父母,记住摇篮曲,将会更好地奉献和生活。”最后在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中下课。这样的复习总结不但进入了深层次的审美实施,并必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学生以美好的心情结束一堂课后,自然产生对下一堂课的期待,也即新的音乐审美渴望产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学音乐重在“幸福体验”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举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课程公开课,来自南京各区县的近百位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赶来,其中最大的孩子有7岁,最小的只有2岁。记者注意到,一些家长更关注老师是否能让自己的孩子,在5岁时考上钢琴三级;还有些家长特地来请老师看看孩子是否有音乐天赋,如果没有就准备去学习体育。当日授课的幼儿教育高级教师李少华告诉记者,其实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去学专业,而应该让他们接受音乐的启蒙教育,打开音乐之门,为以后的音乐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身体不同部位可发声
    赶到现场听公开课的家长很多,组织者按10-15人一个班开讲。授课老师之一的李老师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参加美国、加拿大、波兰、中国四个国家组织的共80个琴童共度夏令营的活动。当中国的琴童们来到夏令营后发现其他三个国家的琴童都多才多艺,对各种乐器都能融会贯通,还津津乐道地为大家讲述他们喜爱的电子游戏。而中国的孩子们只精通自己学的那一门专业,其他什么也不会。与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有些呆板。李老师称,其实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去学专业,而应该让他们接受音乐的启蒙教育。
    李老师的启蒙教育课可谓打破了常规的教课方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上了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记者在课堂上看到,李老师带着孩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引导孩子记忆音符,他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鼻子、眼睛、耳朵、头顶来演示不同的部位是不同的音调,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在底下跟着老师学。不一会儿,七个音符孩子们就都记住了。
    摇动矿泉水瓶学乐器
    李老师称,现在的家长非常注重早期音乐教育,但太急功近利,硬是让三四岁的孩子背五线谱,总想着5岁就能考上钢琴三级,有些学钢琴的孩子一天要练习两个小时以上的钢琴,孩子感到学音乐太苦,他提倡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对音乐的一种幸福体验。
    记者注意到,他教学中编了许多贴近孩子生活的儿歌,例如妈妈减肥、爸爸睡懒觉,以便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他还鼓励先学会儿歌的孩子上台表演,锻炼孩子敢于表现自己的勇气。并且让家长跟着一起学,把艺术的启蒙教育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他带来的乐器,则是传统的口风琴等等,他拿着口风琴吹奏汽车、救护车的声音,此外,还将矿泉水瓶内放上豆子,用小棍棒敲打着小板凳,仿佛是打击乐的声音,孩子们听了都瞪大眼睛很好奇地望着老师,顿时都想试一试。就这样,孩子对音乐最初的爱好就有了。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启蒙,也是对他们是否爱好音乐的一个测验。
    长期封闭在家孩子怕挫折
    采访中,记者还看到有一个两岁多的小朋友哭着闹着不肯进教室,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哄也不肯进去。妈妈想进去听课,可孩子哭着拉着妈妈不让走开,最后家长只能托着孩子在窗户外听老师讲课。
    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现在能唱20多首儿歌,但每每有其他孩子的活动他就不肯参加。李老师告诉孩子妈妈,可能他们对孩子要求太高了,孩子怕受到挫折。
    参加本次活动的南京邮电大学幼儿园万芳荣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和孩子非常喜欢这门课程。她是大学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认为小孩子无论学什么都不能太功利,要让他们真正了解艺术,热爱艺术,幼儿不容错过音乐早教的“黄金期”。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提高小学生音乐学习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

    【内容摘要】音乐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逐步得以体现。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每个音乐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都成了单纯的走过场,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在实践课改新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如何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效。
    一、现有的小学生音乐学习状况分析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现象,使我们的音乐课堂生机盎然,它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课堂环境热闹非凡。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在努力探索着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都成了单纯的走过场,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镜头一]
    某节二年级的音乐教研课,教师在教完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后,进行的是歌曲创编环节。要求为“自己 穿衣 | 服  呀 | 自己 穿鞋 | 袜  呀 | 自己 叠被 | 子 呀| 自己 梳头 | 发 呀|”改编歌词。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会自己做什么事?
    生:老师,我会洗碗。
    生:我会拖地
    ????????
    师:那我们把自己会做的事都编进歌曲中唱。
    生开始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几分钟之后,老师就宣布进入下一环节。
    从表面上看,教学设计比较贴近新课程理念,意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想让学生在学会歌曲后围绕XX XX | X  X | 这个节奏创编歌词,但是,学生在唱的时候似乎并没有领会老师的意图,而老师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指导和点拨,所以创编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难道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理念吗?这样的音乐学习有效吗?
    [镜头二]
    某节音乐欣赏课,教师提出了问题:“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声音是轻的,哪些声音是响的?”然后把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随之,课堂上议论纷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几分钟之后,讨论还没结果,教师就宣布请各组代表回答。新课标提倡“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合作学习”?试问,这样的音乐学习有效吗?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
    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有这样非常突出的现象:“新课改、新理念”,什么都要突出一个“新”字。以致于我们很多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满脑子都想着怎么样体现新理念,怎么样让自己的课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在上述的两个片段中,教师的确是在努力的实践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努力的想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但不可忽视的是这样的新课程理念在这两个片段中都成了形式主义,虽然热闹,却空洞无物。虽然我们教师为了上好课为了让学生能在新课程中学到很多而努力不懈,然而,我们的学生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则表现 为低效或无效,
    三、如何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效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再完美的课程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疑问,我们在实践课改新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关注如何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效。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奠定有效学习的基础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因而教材之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要把教学内容理解透彻。其次,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落实;再次,要分析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只有认真仔细的钻研教材,才能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才能为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效。
    2、创设情境,激发有效学习的兴趣
    学习必须与个人经验建立起联系,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促成良好的审美心境。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都是美的形象,自然就会对音乐产生一种期待、期盼、渴望的情绪。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联以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巧妙的语言来创设情景,教师的引导语言要精、要活、要有诗情画意,无论是场景需要、课堂导入、环节过渡等,要让语言真正成为一种艺术,起到点缀、启发、引导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审美冲动,让“美”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如:《快乐的小熊猫》一课中,教师绘声绘色地导入“美丽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鸟儿醒了,花儿开了,草儿笑了,森林醒来了。小鸟、蝴蝶忙着早锻炼,小动物们也出来了,看!小兔蹦跳着来了,小熊走着来了,小猴翻着筋斗来了……美丽的森林热闹极了。”等等?????????五年级欣赏课格里格的《晨景》时,针对学生理解此曲有一些难度,我并不直接出示曲目,而以语言描述导入:“天色渐亮,东方露出鱼肚白,远处的海岸雾蔼缭绕,空气中散发着一丝丝清晨的香气…………。”用诗般的语言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接着,教师播放乐曲,要求学生闭目聆听,优美的旋律,加上深情的描述,一下子把他们带入了美的意境中,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欣赏后,我及时要求学生谈感受,学生们激情很高,有的同学说:“仿佛置身在海面上,看到了诗画般的美景。”有的同学还说:“乐曲把一天的劳累都带走了,心里感到特别的舒畅。”事实表明,这种由声入景、由景生情的引导,使学生初步感知音乐表象,激起学生更深层理解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欣赏真正达到了预定的目的,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再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场景,让他们身临其境,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视觉、听觉、动觉,让他们充分地感受、体验音乐之美,激起他们的审美冲动,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发展他们的思维。在美好的音乐场景中,让他们创编表演,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
    一个理想的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只有教师的积极努力,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的进行。
    3、正确引导,让自主学习更加有效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独立地获取信息,习得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即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在主动的学习中孩子的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自主探索并非是放任自流,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由于他们的知识与经验都比较少,有时不能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因此在自主探索时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才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
    例如:在欣赏《牧歌》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收集、查找有关蒙古大草原资料的作业,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开始收集。有蒙古的风俗习惯,还有有关蒙古丰富的物产等。上课时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蒙古的感受,我为同学们展示了蒙古族的服装及各种风情图片等,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 亲身体验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和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之后,欣赏歌曲《牧歌》,感受歌曲带来的美丽壮观的意境。学生的热情一再高涨,下课了,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意犹未尽……。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以帮助者、促进者的身份进行引导、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4、关注个体差异,强化有效学习的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的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作为音乐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时首先应该熟悉学生,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比如在回答问题时,把简单的问题的回答机会留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并适时给予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又如:在打击乐伴奏练习中,让能力稍差的学生拍击简单的重音,增强他们的节奏感。乐感较好的学生可以担任领奏,指导其他同学练习。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也进一步加强。  
    5、评价导向,促进有效学习的发展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行为,对于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频繁的“你真棒”的赞许声,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回避问题的实质,出现了一种“含糊评价”现象,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评价导向性原则就是要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扬长避短,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学习,并以此为依据组织、调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诸环节、诸要素,优化设计出我们的教学流程,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还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去研究、改进、优化,以此来满足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满足我们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有效学习的要求。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我们应该明确: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到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的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的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的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的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的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的最好;这就要我们老师为之长期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品源自历史科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展创造性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引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用音乐打开学习者想像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1、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像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像、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低年级可采取游戏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对中高年级采取活动参与模式,引导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和发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之分,有音色和音区等各种区别。初中阶段采取体验评价模式,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现象的感知积累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音乐的规律,发展音乐想像能力,逐步探索音乐要素表现特征和作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景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培养发散、聚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二者必须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如,在音乐课中常有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想像,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展开各自的想像,大胆尝试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完成多种不同乐句(结束句)的创作练习。然后,通过音乐实践(演唱、演奏)分析,确定更为合适和较为合适的答案。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学到思维的方法,进而逐步形成提高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常能引发创造性思维,取得创造性结果。如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想到“使水离人”(逆向思维),砸缸放水,救了小孩,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佳话。而司马光的小伙伴想的则是“使水离人”(顺向思维),可当时的条件做不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优选创新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注意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目标,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及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感悟、记忆、积累、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与能力。
    1、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教学氛围。这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班集体。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使创造性思考成为一种习惯。(2)形成宽容、理解的气氛。创造型的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着温暖宽容的气氛,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想法和方法应给予鼓励,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要嘲笑和指责,从而使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阐述自己的主张。(3)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理特征,运用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保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熏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作品或音响资料,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一种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的那种特定教学情境,即学生对音乐创作学习期待的、渴求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就随之形成了,从而为创造性教学的有效展开作了铺垫。
    2、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各项教学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如自制简易打击乐器、听音响做体态动作、昕音响绘画、听音乐故事、结合器乐教学为歌曲编配简易伴奏、结合歌曲教学进行抒发音乐情感创造性的表现和处理。结合欣赏教学有创造性地回答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提出的问题等,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养成爱好音乐的良好态度,树立学习音乐,学好音乐的信心。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刨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和领路人。课堂教学活动要变单向传授、被动接受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了解音乐艺术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其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针对音乐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体感运动法、节奏(旋律)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符号表达法、二度创作法、即兴演奏法、指挥练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4、针对学科特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用教学手段要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在使用CAI课件时,要注意其不可替代性、交互性和效益性。特别是课件是否发挥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防止出现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旧教学观念服务的现象;避免以视觉形象代替听觉感受,盲目追求形象化,忽视学生想像力的做法。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音乐、感悟音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校园网,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学习音乐、获得创新的学习效果。
    5、加强音乐活动教学。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编创歌、舞、音乐剧等活动。音乐活动课特别注意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它有助于学生扩大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开展音乐活动课可以有效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6、努力改进评价方法。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仅局限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范围,那么,音乐学习将变得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在音乐学科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学习品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体人文艺术修养的深化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教学评估要体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的考核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音乐教育是活力、激情;是创造;是不断追求,同样新的世纪要求人他们是有活力、不断创造的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音乐低年级识谱教学专题研讨
精品源自中考备战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音乐主题,理解、体验和享受音乐的美妙。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现行的苏教版音乐教材中编排的识读乐谱的知识太过集中于三四年级,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如果把有些识谱知识与低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识读乐谱,经过一二年级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识谱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这样就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音乐活动和音乐创造。本着这样的理念,本学期,我们全区的小学低年级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大胆地进行了识谱教学的尝试。今天,维扬实小的吴玉兰老师在二年级上了一节教研课——《过新年》。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活泼热情,具有很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旋律朗朗上口,学生易于掌握,由此歌曲渗透识谱教学,效果明显。再加上吴老师对歌曲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和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既学习了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又使一些基本音乐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识谱教学的内容很多,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尝试、探索、研究。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上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
    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产生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从昭和33年(1958年)以来,已进行了四次《中小学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此外,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
    3.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
    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做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的机会”;德国强调“音乐面向每个学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发展”;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俄罗斯强调“培养个性,促进智力发展”;香港强调“培养喜爱音乐及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儿童自律、表达、专注和协调的能力”。
    4.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韩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5.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
    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着名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继创立并得到推广普及:包括奥尔夫教学法(德国)、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瑞士)、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俄罗斯)、铃木教学法(日)以及DBME教学法(美国)等。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往往是强调音乐教学的某一方面,解决的只是一些局部问题,因此,在普及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为此,上述各种教学法体系都在努力完善自身,正是这种自我完善导致了不同教学法之间寻求互补、走向融合的趋势。它们都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等。这些教学思想无疑将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上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
    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产生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从昭和33年(1958年)以来,已进行了四次《中小学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此外,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
    3.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
    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做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的机会”;德国强调“音乐面向每个学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发展”;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俄罗斯强调“培养个性,促进智力发展”;香港强调“培养喜爱音乐及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儿童自律、表达、专注和协调的能力”。
    4.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韩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5.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
    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着名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继创立并得到推广普及:包括奥尔夫教学法(德国)、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瑞士)、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俄罗斯)、铃木教学法(日)以及DBME教学法(美国)等。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往往是强调音乐教学的某一方面,解决的只是一些局部问题,因此,在普及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为此,上述各种教学法体系都在努力完善自身,正是这种自我完善导致了不同教学法之间寻求互补、走向融合的趋势。它们都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等。这些教学思想无疑将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发表于 2011-7-6 16:40:05
真好,看过之后受益良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16:47 , Processed in 0.19434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