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977|回复: 7

[资料] 生物教学经验汇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19: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

    “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无时无刻不体会到这一点。经过我们多年的教育、媒体舆论多年的宣传,再加上北京学生关心大事的传统,学生在环保教育中投入的热情是很让人鼓舞的。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谈,讲出很多环境保护的故事和措施来。这使得课堂的讨论很活跃。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学生缺乏精确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问题的分析往往只凭借感觉。这使得调查报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说明问题。更有一些同学是由于懒惰,所以完全凭借猜测拼凑的报告。这就需要教师审查小组的调查提纲,帮助小组完善提纲,还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小组分工合理落实。
    第二,只会坐而言,不愿起而行。有的同学在订立环保公约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却缺乏行动。建议课任教师应该联系班主任,在班级订立环保公约应该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隔一段时间应该组织自我评价和集体评议。这是培养学生品德的一个好机会,所有的教师都有责任。
    第三,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转变人们的思想是环保的关键。为了使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争取学校的支持。一来要形成全校的宣传舆论,二来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环保共约宣传栏),三来应该将环保工作和优秀集体、优秀个人的评选结合起来,四来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
    环境保护是百年大计,任何一个真正关心国家、社会前途命运胜过关心自己的人必然关心环境问题。一个真诚的教师可以感染无数学生。让我们满怀热情,讲好这一课,影响更多的人,这是我们教师能为环保事业贡献的最大的力量。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教多学的有效课堂浅议

    着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曾经指出,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新课程实施的改革中,我们广大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有效地建构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从而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 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
    这则语录对我们教学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以此为戒,在教学中我试图创建一个少教多学的课堂。“少教”不是说真的少,而是教得有效。针对生物课程,知识比较零散,不易系统化的特点。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掌握知识,老师要要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学生多一些必要的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在钻研教材时,寻找一个切入点,或者寻找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的东西,直击主题。
    老师也要少些浮肿的设计,学生多一些勾画圈点。课堂上不需要一些形式花哨但对学生没有收益的东西。我们可以在备课时,把补充习题、作业上的好题作为备课的资源,一起渗透进去,在课堂上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作业时没有负担,不是为作业而作业。
    老师还要少一些浮躁的问答,学生多一些静思默想。浮于表面的一问一答,填鸭式的教学显然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提高,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缺少思维的训练,缺少静思默想的空间,所以我们让学生多静思,多默想,圈圈画画。
    另外,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并完成实验,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我想,做了这些,老师“少教”了,而学生却不仅把握了知识,有了朗朗书声,而且还有了思维训练,有了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这不就是“多学”吗?
    当然,这“多学”不仅指这些,从三维目标考虑,还指多掌握知识要点;多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自主的构建;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就生物课堂来说,老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知道把握知识的方向,;老师留出的空白,是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老师设计的拓展,是让学生掌握课外的知识,对学习更有兴趣;老师在关键处、疑难处的引导,是把学生推向思维的高潮;老师闲聊似的导入,淡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然融入课堂;老师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对课堂更感兴趣;老师对教材个性化的创造,可以让学生兴致盎然的同时,掌握知识点……
    用四十五分的时间,让学生收获大于四十五分,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少教多学”的生物课堂。只要慢慢做起来,我就离你不远了,是吗?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浅议生物新课改中的新尝试


    《生物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新颖、直观、活动、形象的刺激,容易引起青少年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兴奋,激发其求知欲。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成为一名传递知识与快乐的使者。
    尝试一:巧妙引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方面可用的素材很多,可以是学生会的唐诗宋词、歌曲、绕口令、谜语,也可以是图片、资料、音响等等,只要用的恰到好处,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例一: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导入新课。
    例二:在讲授“家蚕的变态发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学生马上醒悟,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例三: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提问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在讲授有关“动物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和同学们一同唱起了《劳动最光荣》等儿童歌曲后,提问你唱到了那些动物,它们都属于哪一类?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例四:讲授“遗传规律”时,先给这样一段小材料:“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 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 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到底谁是谁非,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
    这样由喜欢听,就导致了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恰当的利用这些手段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二: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生物中许多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
    例一:在讲生物的进化时,针对“人类的出现”向学生打比方说:“动物园的大猩猩和我们还是一家子呢!”学生听到这里,先是一愣,后又点头称是,轻松愉快,这样也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
    例二:有一次,我对学生说:“有些人还不如保卫细胞啊!”学生愕然,我说:“不是吗?保卫细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但是我们人类呢……”学生们听到这里,会心地笑了起来。
    例三:从侧面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我采用寓教于谐的方式,把严肃的思想感情,通过诙谐轻松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例四:有些学生多次将光合作用的公式错写成:二氧化碳+水光能→有机物+氧。于是,我对大家说:“我们有些同学具有特异功能,像植物一样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省下了一日三餐,只喝点水、吸点二氧化碳就饱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学习中的错误在笑声中纠正了。
    教学幽默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富有幽默的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开花和结果说课谈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4.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浅议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我们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改革不仅会影响学生,也将会影响到科学教育的诸多方面,如教材的选材和呈现方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师生关系等都将会随之而发生改变。
    一、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提出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人们从最古老的完全处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世界的种种解释,到后来的通过设计实验,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得到种种结果,并根据结果进行推论形成种种理论。
    在我们课本中所介绍的知识只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科学的全部,真正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我们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生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在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来源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怀疑,由于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我们的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上,教师和书本几乎是学生知识的惟一来源,教师和书本是权威,学生只有把书本上的条条都背会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苦读课本,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们的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理论,但是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是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我国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1978年发现式教学法开始引入我国后,就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一些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开始试用这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教学方法没有能够在我国得到推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分别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科学课程标准,并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理念,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近几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重新受到重视。各地已有不少开展探究性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
    教育部2000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生物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标准组的成员分析了我国的理科课程改革的基础,借鉴了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标准及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以期将我国生物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与同学交流、不断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要做实验、解决困惑,与同学进行讨论,学生还必须使用测量设备,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不同的,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在获取事实这个环节,常常是由教师和教材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等,这样就省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探究性学习中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最大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互助式学习优化生物课堂的浅议

    在课改的今天,生物教学面临双重压力: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传授性,传统“生物八股”式满堂灌输,使学生兴味索然,思维抑制,在课后经常出现“荒漠现象”,对此,教师责怪学生不爱学,学生埋怨教师不行。如何走出这一生物教学的误区呢?可借用“互助式学习”模式,优化课堂。“互助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利用互助式学习教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和探讨,通过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互助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化。下面浅谈本人对互助式学习在生物教学方面的基本思想、应用和影响的认识:
    一、生物互助式学习的基本思想
    “互助式学习”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在互助中使学生乐学、思学、会学、勤学,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应把握好以下六个观念,即生物互助式学习的基本思想。
    1、互动观 “互助式学习”强调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2、互助观 在生物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交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互相帮助,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在互助中学生乐学、思学、会学、勤学,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师生观 在互助学习中,师生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互助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形式观 在教学形式上,互助式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互助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评价→反馈与补救。互助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明扼要,耗时短而成效显着,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后来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分组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5)情境观 互助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6)评价观 互助学习将团队精神放在首位,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二、互助式学习的生物教学模式
    “互助式学习”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需要借助和应用一定的具体方法和载体,本人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模式:
    1、互助式学习分组的方法
    根据南县六中为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生物互助式学习的分组方法一般采用差异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要有性别、学习成绩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兼顾家庭、性格、脾气等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组内差异为互助合作提供了可能,而组间相同的起点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互助小组的人数为6至8人(据每班学生人数而定),教师可以从2人或4人相邻同学互助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后再深化发展。
    2、互助式学习的要求
    教师要明确小组互助式学习的程序和规则,如小组内要有分工,人尽其才,安排好组内角色(如:组长、主持人、记录员等),学生每讨论一次,角色互换一次,让学生都有充当不同角色的机会,实现小组角色的互相依赖,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首先教师全班集中讲授,分配小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独立思考,最后学生通过相互探讨和总结来到达最佳学习效果。如学习“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课时,可安排互助小组讨论会,来完成免疫学在免疫预防、免疫治疗、器官移植的应用。
    3、互助式学习的步骤
    步骤如下:教师情景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记录、汇报和补充----教师点评。如我讲“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时,针对艾滋病这一知识点,互助式学习的步骤如下:⑴分组、组内角色定位和任务范围。 ⑵ 组长引导小组活动,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主持人确保学生相互探讨完成的艾滋病形成原因、症状、传播途径、如何预防。⑶小组检验,主持人可用提问方式如“某某,你对艾滋病形成原因谈谈你的认识?”“艾滋病有何症状、传播途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预防?”⑷记录员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总结。(5)互助式学习结束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问。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互相争论,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对互助学习过程的观察,选择比较有特色的小组发言。本节课上没有机会展示的小组,可以课下与教师交流汇报,也可将其成果在教室里展出,以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指导
    互助交流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互助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如果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真正正确完成了任务;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和互助程序,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或声音过大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老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有的问题教师也可提供给各小组思考讨论、解决,教师进行适当总结。
    三、互助式学习对生物教学的影响
    通过一年多教学运用,我发现借用“互助式学习”教学模式,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生物教学的生命力。由于师生获取生物信息的途径和数量不同,师生角色的变化,师生的沟通交流增加,师生之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就会产生碰撞与共鸣,教师也能了解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能及时地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并转化为自己和小组的学习行动,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业成绩。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加强团队精神。鉴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从事的大多是团队性很强的工作,而在我国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学生大都缺乏互助意识,缺乏与他人相处和有效交往及处理人事关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而互助学习强调在互助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互助,强调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同时,认识到如果自己不成功,其他组员也不会成功,“同舟共济”地完成目标任务,也增强了学生完成功课的个人责任感,增强维护小组声誉的意识。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往课堂上由教师唱独角戏,改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助完成。如生物实验的材料准备、器具使用、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总结等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好学、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减轻,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4)有利于学生形成愉快式竞争。传统高中教育教学带有浓厚的竞争色彩,这种竞争教育,是把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相应的利己行为。互助式学习提出在互助的基础上,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比如在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时,对于种群的概念、研究种群的意义、种群的特征可采用互助式小组学习竞答的方式,增强竞争意识和学习效率。
    总之,“互助式学习”作为新课改的一种新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这也符合新时代的课改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二生物教学反思的浅议

    本节内容较抽象、难理解,不易处理。曾经,我也尝试过给资料让学生分析,自主建构,可学生仍不显主动。如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让学生充满收获,我自认为本节课有几个可取之处:
    1.如何评价学生,评价表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布置探究任务时发放课堂过程评价表,保证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情感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2.学习问题源自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自己最关注的问题,学生们竭尽全力,查阅资料,讨教父母,寻找直观材料(好几个学生带来了有典型病症的CT片),很好地挖掘了阅览室、网络、学生个人潜能及家庭资源。
    3.活动精加工,深挖掘。本节以学生活动贯穿首尾。活动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从语言设计上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解剖、观察大脑后及时组织总结,使大脑的形态结构特点深深地烙在学生脑海中。学生汇报各主题研讨学习时,课堂气氛民主,允许学生随时提问,给时间让学生交流,激起思维碰撞,将活动成果感悟、内化,保证了学生知识、能力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所以上完本节内容后,学生都可以底气十足地回答“我学到了什么”。
    上完此课,我又再次感到学生值得骄傲。为解决自己关注的疑问,课内、课外,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群体的智慧与合作愉悦。为查资料,学生们上市图书馆、回家取宝、上网查询,自己整理、剪接,自己制作展示课件,他们的知识涉猎、他们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办事效率让我咋舌!在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他们时常就是我的老师!不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情感,我都与学生们一同成长。
    课后,学生们意犹未尽,探讨在延续着。我惊喜地发现生物课是我和学生们成长的天堂!相信也是你与你所爱着的学生们共同成长的天堂!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议物解题思维障碍分析与对策


    学生解题不仅能加强知识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因此,解题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种独特的思维过程,一般有以下3个步骤1)识别和理解问题过程,即通过审题提取解题信息;(2)生成解题路径过程,包括思维定向(课题类化)和背景知识再现;(3)评价解题过程和结论过程。
    多年来,笔者在对学生的生物练习和统考、会考试卷分析与调查中,发现学生常因知识缺陷或解题技能欠缺导致解题错误。从本质上来看,这是由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生思维障碍,表现为信息提取失真、思维定向失误、知识再现失灵、解题评价失当等,本文拟在分析这几种解题思维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一点补救性和预防性教学对策。
    1.信息提取失真
    信息提取失真是指学生不能从题目中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通过审题过程提取解题信息,是解题的第一步,需要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操作。学生审题过程中信息提取失真,主要表现为题意误解型和题意遗忘型。
    (1)题意误解型
    当学生高度焦虑或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时,时常人为地歪曲题意。例如:一个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AaBb)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类型是()。A、4种;B、2种;C、2种或4种;D、6种。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一看到基因型AaBb就认为应选答案A。错误原因就在于他把题意理解为:“一个生物体”而不是“一个精原细胞”。题意误解有时与学生不应产生的问题类化有关。正确地进行问题类化是快速解题的前提,但是学生有时因为题意误解,把新问题归入不应包含它的某类题型中,以致套用此类题型的一般解法,这势必导致解题错误。例如:某四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aa,其配子基因型和比例如何?学生往往将多倍体的分离现象类化为二倍体的分离,把答案写成1AA∶2Aa∶1aa,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2)题意遗忘型
    有时学生正确理解与记忆题意之后,在解题过程中却忘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或增加了新的条件,这种凭想当然的臆造题意引发的解题错误称为题意遗忘型。例如: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黑暗密闭系统中培养着乳酸菌、酵母菌、草履虫、蚯蚓、苔藓等几种生物,几天后,还能生活的是()。
    A、酵母菌和草履虫;B、酵母菌和乳酸菌;C、苔藓和蚯蚓;D、草履虫和苔藓。不少学生选A,其错误的原因是在思考问题时,没有注意到“黑暗、密闭”这一隐含条件(无光、无氧)。题意遗忘的原因有两种:其一,动机水平不足或过高。动机水平不足时,由于缺乏对前提条件的精细的认知加工,只是将它们不清晰、不稳定地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因此,这些信息抗干扰性差而容易遗忘;另一方面,过高的动机水平将使背景知识的提取阈提高,并使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降低,这样会使解题中提取前提条件时顾此失彼,也可能忽视考虑某些问题条件。其二,短时记忆能力较差,不能把从题目中获得的条件信息清晰而准确地保持在头脑中,由此很容易引起问题条件信息的丢失。
    信息的提取是学生应用背景知识解题的前提,教师应十分重视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
    1)培养审题习惯通过练习训练和错题分析评讲,提高学生审题的自觉性。
    2)教会审题方法要教给学生通过审题提取信息的方法。例如读题、看题要仔细;重点、关键或难点要多读几遍;边读边画简图,把文字转换为图形,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等。
    3)提高审题技能通过典型的练习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接触缺少信息、信息冗余、信息隐蔽的题目,分析区别形似质异的题目,使学生逐步提高对题目中信息的敏感性。
    2.思维定向失误
    思维定向失误是指学生不能正确地把从题目中提取的信息加以概括,错误地进行课题类化,从而迷失了解题方向,造成解题错误。
    (1)思维不足型当学生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的原因不够深入时,就不能主动地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加以概括,实现课题类化,从而对问题解决一筹莫展。例如:如果豌豆花中5个花粉母细胞产生的花粉粒全部成熟,并且其中的精子都完成受精作用并发育成种子,那么共能形成多少个精子和多少粒种子?学生不能很快找到此题的解题方向,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不能充分地展开,不能对题目进行概括。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高等植物经减数分裂时的直接产物是小孢子或大孢子,然后经过一次有丝分裂才形成精子(或卵细胞),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种子由受精卵发育成,如此概括后,就能推出此题的正确答案是40个精子和20粒种子。
    (2)思维定势型思维定势是指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使学生墨守成规,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往往导致解题错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以偏概全盲目套用,导致解题错误;二是学生思维灵活性、求异性不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一对黑毛杂合体豚鼠交配,产生4个子代,它们的表现型可能是()。A.全部黑毛;B.3黑1白;C.1黑3白;D.以上都有可能。如果学生简单套用分离规律:一对杂合等位基因杂交后代分离比是3∶1,就要错误地选择B。其原因不在于规律本身,而在于因解题定势套用了一般化规律,没有考虑到分离规律中3∶1分离比是统计规律,适合足够的样本;而本题恰恰是小样本,故使学生误入歧途。
    (3)知识干扰型知识干扰又称知识的负迁移,指先前知识对解决当前问题起阻碍、抑制作用,从而使解题发生困难,出现解题错误。例如:用黄豆生豆芽,1kg黄豆生5kg豆芽,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A.变多;B.变少;C.先变少后变多;D.不变。学生往往会错选A,这是由于受生长发育同化作用(光合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的旧有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不能从题目中提取的信息“生豆芽”中概括出这是一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见光),相反要消耗有机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思维定向是学生应用背景知识解题,展开思维活动,进行概括类化等思维操作的关键步骤。要使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完成思维定向和课题类化,教学中应注意: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知识获取过程,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实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灵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它与思维的发散性是相通的。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设计变式型习题,通过一题多变型习题和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解题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活。
    3.知识再现失灵
    知识再现失灵是指不能再现解题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知识再现失灵主要表现为无法再现知识(遗忘)或再现不正确(错误)或不具有再现的知识。
    (1)知识遗忘型常有这种情况,在测验之后,有些学生后悔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我当时怎么想不起来。”似乎被掌握的知识却又不能回忆和再现了。这属于知识遗忘型。知识遗忘型固然与测验焦虑引起提取背景知识的阈值升高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进行合理的编码,使其难以通过问题情境的驱动提龋知识被编码的实质是指知识被条件化,即在认知结构中被编码的知识附加有适于不同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些条件对应着有关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单位,这些意义单位通过条件驱动背景知识的提龋没有被编码的知识,则不具备被提取的中介——应用条件。
    (2)知识误解型当提取未被正确理解的背景知识用于解题时,即发生知识误解型解题错误。例如:“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间聚集着蚂蚁、蜘蛛、蚯蚓、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食物网;D.种群。”解此题需要学生准确地提取关于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种群、食物网的概念性知识,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区别这些概念性知识时,就会选错答案。
    (3)知识缺乏型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决某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那么显然会导致解题错误。例如:有人将盆栽金莲草幼苗的顶端用黑纸罩上,放在窗台上,让阳光从一个方向照过来,几天后看到()。A.幼苗弯曲生长;B.幼苗向上直立生长;C.幼苗不再生长;D.幼苗弯向光源但不生长。学生选错答案的主要原因是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和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等知识的缺乏。
    知识再现是解题的依据,要使学生能顺利再现知识,教学中应注意:
    1)发展学生的编码策略。通过学习材料的编码,才能有效地保持和提龋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对知识进行编码:一是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二是进行图文双重编码。
    2)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立不仅给思维定向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学生提取和再现知识提供了线索。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4.解题评价失当解题评价失当是指不能有效地对解题过程、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和监控,不能认真地对解题结论进行检验查证。解题评价失当是学生缺乏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学习的无认知策略的表现。(1)监控不力型指学生对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不能进行有效地反思与自我监控,不能正确地矫正自己思考的线索和方向。例如:生物体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已知在生物体某一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中,有一个基因型AB的精子,则其余3个精子可能为()。①Ab、aB、ab;②AB、ab、ab;③AB、AB、ab;④aB、aB、ab。A.①;B.②;C.①或②;D.①和②。此题学生往往是胡乱猜测,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入地分析自己的解题思路,不能认清题目的限制条件“一个精原细胞”,没有全面考虑可能存在的遗传方式(完全连锁、互换或自由组合),从而造成解题错误。
    (2)验证缺乏型学生解题后,不能认真地进行检验,缺乏怀疑精神,过早地草率得出结论,从而导致解题错误。例题:一个男子把自己某一个基因传给他的孙女的概率是1/4,对否?为什么?该题许多学生都错误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事实上,如果假定这一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或者在Y染色体上,结果应是1/4或0。
    解题评价是成功解题的可靠保证,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评价能力应注意:
    1)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要教给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学习的知识,通过对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使学生养成正确矫正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的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能严格评价思维过程和精细地检验思维结果的品质。在解题训练中,要通过设计辨别真伪式习题,通过分析判断解题的依据,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不盲从,不轻信,大胆质疑问难,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16:15 , Processed in 0.20402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