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下,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实验工作正在全国逐步展开,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也是前几次改革不能比拟的。
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所以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长和广大任课教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革潮流之中,要尽快的走进新课程、了解新课程、感受新变化。
第一、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改革的目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可从两方面讲:
1、改变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
我国几十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以前多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该不可的地步,其主要原因是:
①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②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现行的课程体系热衷于书本知识的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应试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增强国力的战略措施
我们必须看到,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人力资源问题放在首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也就是说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也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课程设置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也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
我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教育部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研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开始启动,并遵循“先实验,后推广”的思路,于2001年9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我省也逐年扩大实验范围,到今年秋季全省将有68个县(市、区)启动课程改革实验。目前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总之,我国现行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存在这两个不适应:一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不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多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课程体系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要胸怀对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爱,积极的、脚踏实地地投身于课程改革中来,要肩负起教育强国的历史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