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11|回复: 0

[语文] [语文]学习《新大纲》所想到的——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22: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教学的总要求”,可以用“识、写、读、背、说、作、习”七个字加以概括。我们权且称它为“七字诀”吧!

  识即识字。《新大纲》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从现实情况看,如今的学龄前儿童只要拥有相宜的条件,入学前,他们的口语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了。与之同时,学龄前儿童还可以或多或少地在不经意中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词)。但那时的“识字”,大多是伴随着对身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进行的。如一幅图上画着苹果,下面写有“苹果”两个字,他们就会凭借着图画和已有的“经验”(这一“经验”多是从父母或别人那里习得的)迅速认读“苹果”这两个字。但如果将这个词拆成“苹”和“果”两个单独的字要他们分别认读,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4岁前的儿童由于联系大脑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束的发育还不健全,大脑两侧半球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很不畅通的,所以还不能共享各自得到的信息。因此,学龄前的“识字”与入学后的识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儿童入学以后的识字意义重大,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它首先是要为日后的学习(主要是阅读)打好基础;从促进大脑发育的角度看,它能在儿童口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通过识字活动中所必须参与的视觉、听觉、动手等多条渠道获取外界对大脑的综合刺激,在继续发展和完善口语的同时,强化大脑各区的神经联系、贯通。另外,从认知角度来看,学龄前儿童对文字符号的认知,多是以个体的具象为依托而进行的,但入学后的识字,则更多地以认识抽象的、更具重组能力的文字符号为主。因为愈是抽象的概念,它所涵盖的认知要素就愈是丰富,这就是抽象概括的功能和特长。比如对“人”的认识,入学前,儿童认识的是具体的男人、女人、大人等,但入学后再认识“人”字时,他们就会从原来的对个体的、具象的人,逐渐发展成对“人”这一类概念的认识。故而我们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这种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的学习与认知活动,对他们由原来的生活中已知提升为对抽象符号的认知;由生活中个别的形象到符号的、类概念抽象的飞跃,将会使他们的视野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他们将有可能拥有比以前更大的发展权力与空间。比如认识和把握了一个“果”字,他们也就同时获得了与已经认识或将要认识的其他的字,组建成水果、果木、如果、结果、成果、果然……的现实或可能。 那么,《新大纲》为什么提出小学阶段要掌握3000个左右的常用字,而其中2500个要会写的要求呢?这得从常用字的价值说起。1986年,王还、常宝儒等同志编写了《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对当时的报刊政论、科普读物、日常生活、文学作品、中小学语文课本等181万字语料的用字情况作了统计。人们发现,这些读物共出现了3.1万个词条,其实是由4574个汉字组成的。假如以每一个字出现的频率为准进行排队的话,排在前面2418位常用字就覆盖了所有文章的99.002%。而其中最常用的l00个高频汉字,在排除干扰因素的前提下,仍可占整个语料的47.21%;而排在前1000位的常用字,则可占语料总量的91.37%。再从构词能力来看,无论是参与性和机动性,这些常用字都是构成词条的最主要的骨干。这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在小学阶段能够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增扩的那500个字大多是因时代变迁而与上述频率统计不尽一致的常用字),并能做到其中的2500个会写,他就具备最起码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继续发展、提高的基础。

  说到对字义的理解和把握,《新大纲》的要求是:“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这又是为什么呢?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一个汉字代表汉语里的一个语素,把字形、字音、字义集合在一起,便于独立使用。(有的汉字单独没有意义,必须两个汉字合起来才是一个语素,也有的一个汉字代表两个甚至三个同音语素的,都为数不多。)”吕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在汉语中,大多数的汉字就是词。它们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色而构成“鼓点聚焦”式的、流动性很强的词组或句子。所以,面对这样的“小球”,不将它们置放在语流中去认识,那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把握它的含义和用法。以“一”为例,在《汉语大字典》中,仅“一”字的释解就有30多个条目。究竟确定哪一个条目?一定要在实际应用(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的进程中才能最后定下来。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识字,必须按《新大纲》的要求,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8 08:48 , Processed in 0.15646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