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3812|回复: 1

[语文] 2010年广东惠城区教师招考高中语文真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5 21: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今天的劳动成果,填空靠回忆,默写的具体忘了,判断的比较零碎也没记到多少,作文也是靠回忆,其他题在网上都找得到原题。今年的题就是这样,07年和08年据说是高考题,09年的是纯大学四年课本里的东西,惠城区的试卷题型就是这么扑朔迷离,让你猜也猜不透,摸也摸不着,呵呵。不多说了,看题——

  一、填空(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3、诗经中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硕鼠》是采用(),<伐檀>是采用()。

  4、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

  5、诗歌根据诗句的多少可分为五律、七律、排律

  二、判断(8分)

  三、默写古诗词(10分)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12分)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帝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节选自《北史&#8226;苏绰传》)

  1.对下列句子加黑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寻除著作佐郎。除:免职。

  B.其五恤狱讼。狱:案件。

  C.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赞成:同意。

  D.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处分:处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询于绰而后定②赵氏求救于齐

  B.①乃召绰,告之以事②予以愚获罪,谪潇水上

  C.①因称其有王佐才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D.①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周文对苏绰倚重信任的一组是

  ①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②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③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

  ④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⑤博求贤俊,共弘政道⑥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博览群书,擅长计算之法,先后受到他的从兄苏让和仆射周惠达的推荐,周文帝宇文泰当即委以重任,使他得以充分表现出色的才能。

  B.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鱼,骑在马上与苏绰交谈,结果连网也没张就回长安城,夜里将苏绰留下来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一直谈到天亮。

  C.苏绰辅佐周文帝进行改革,拟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条诏书,周文帝非常重视,自己经常放在身边,并命各部门官员熟读通晓。

  D.苏绰生性俭朴,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日以继夜忙于政事,长期思虑劳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死在任上。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0分)
河对岸人家
李国文
①丹河从晋东南逶迤流入豫西北。
②平时,这丹河水清见底,游鱼可数,细流潺潺,微波荡漾。但到了夏秋两季,这丹河就变得狂放起来,一下子涨到半山高的滚滚浊流,汹涌而下,咆哮着,席卷着所有能裹挟走的一切,如雷似的冲决着,奔腾着。牛大的石头,在水中,像鸡卵般被摆弄着,那声势可畏可怖。每到此时,两岸便可望而不可即地分隔开来,鸡犬之声相闻,往来是绝无可能的了。
③我始终记得河对岸山顶阳坡上那几户人家,每天清晨阳光先把那小村落照亮。好久好久,这夏秋季节特别耀眼的太阳,从对岸山巅慢慢地滑下来,跨过飞腾的巨流,才照到我们工棚。此刻,已经是晌午了。可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露脸不多一会儿的“日头”,又回到对岸那小山村了。直到我们工棚里黑黢黢的了,对岸屋顶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抹光亮,可以清楚地看到飞鸟归巢,鸡兔进笼,咩咩的羊群和悠闲地摇着脖下铃铛的短角黄牛回村的情景。
④那时,我很孤独。
⑤置身于人群之中,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扣着,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你不想孤独也不行。所有的人,都像害怕瘟疫地避开我,用这种在人群中画地为牢的孤独,来惩罚一个其实并无过错的人,虽然美其名曰教育,实际更多是一种文明的残忍。但无论如何要比《水浒传》里林冲脸上刺着金字,发配沧州,进步得多了。
⑥这种惩罚式的孤独,早已在个人的记忆里,化为历史;但当我白发苍苍时回首往事,犹心有余悸,甚至到了太平盛世的今天,时不时还会在半夜里被那昨日的恶梦惊醒。于是,就出现那阳光下小山村的画面,那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因为当时几乎无人理睬,无人交谈,更说不上能得到什么温馨和同情的我,唯一的自由,除了有雾的天气里,山谷里烟云迷漫,遮住了视线,一无所见外,便是可以聚精会神凝望对面山顶上那几户人家。
⑦从屋顶袅袅的炊烟,到每扇门里走进走出的庄稼人,以及活蹦乱跳的鸡犬,悠闲走动的牛羊,走村串巷的货郎担,走亲戚,回娘家的陌生面孔……成为我排解孤独的良药。否则,那种被整个社会抛弃的隔绝感,一旦到了承受不住时,精神崩溃,会从崖上一头栽进汹涌的丹河里。有人这样尝试过,但不是我。
⑧所以,我从心底里感激那被阳光照得灿烂辉煌的小山村。至少它使我在绝望的生活里,从这扇窗户看到山民身上,也许是中华民族最本质上的善良。一切的恶,在这样生生不息的老百姓心里,几乎是无地自容的。这有点像丹河里的水,不论山洪暴发,水漫山谷,嚣张放肆,雷霆万钧到何等程度,那总是一过性的,很快就会变得如同不曾发过洪水那样,温柔平静,澄澈清净。也许,这就是人生的运行规律,没有永远的黑暗,即使暗无天日的话,也应该相信和寄希望于明天的阳光。
⑨给我留下最难以磨灭的印象,是第一次到工地后,遭遇到山洪暴发,于呼啸的激流中“捞河”的壮举了。男女老少,全村出动。几个健壮的汉子,腰里系着绳子,拴在全村人手中。在丹河的浊浪里,捞取从上游冲下来的一切,对贫穷的山村人来说,等于一次天赐财富的好机会。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乐此不疲地一次次朝河中跃去。
⑩最让我激动的一点:一旦飘来尸体,什么到手的东西也不要了,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死人拖到岸上等待尸家认领。还有,他们有前辈留下来的捞河规矩,凡是完整的家具,锁着的箱柜,都不马上抬回村里,日夜派人守着,必须十天半月以后,水退了,还要等到水清了,确认无主才处理。衣物宁可沤烂,即或非常非常之需要,也决不染指的。这种古风,是在那纯朴的民心中扎了根的。
⑾人与人本来应该如此相携相助的。至于人为的孤独,那种恶的浊流,在阳光普照的温馨世界里,只是像山洪那样,尽管会汹涌而来,但来了还会去的。所以,在过去了若干年以后,又一次落入类似的境遇中时,我想起那山村的启示,便由此坚信,对于一切一切的黑暗,至少不要绝望。(摘自《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25日,有删改)
14、第三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目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说记忆中小山村的画面“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全文来看,在作者眼中,“河对岸人家”有哪些特征?(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10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8226;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⑴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⑵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
七、论述题(12分)
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作文(30分)
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0-8-16 2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  好  东西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7 12:39 , Processed in 0.09902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