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806|回复: 3

[练习] 于永正、窦桂梅等特级教师教学设计及案例若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8 22: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蔡蔚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
  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
  一、尊重赢得尊重
  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所以说,教师
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尊重学生的教师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学生们都打心里喜欢于老师,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独特的教学方式。这种“尊重”也使得于永正老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尊重”的长者。
  二、幽默的语言——课堂的“佐料”
  如果将一堂语文课比作一碗方便面,那么幽默的语言就如方便面的“佐料”,给整堂语文课加入了无穷的滋味。
  我们不妨从一个课堂片段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
  《狐假虎威》片断:
  师:是的。“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学生朗读第二节)
  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从于老师身上感染到的幽默气质。
  三、讲台——另一种“舞台”
  于老师将“三尺讲台”变成“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使老师和学生扮演课堂特定剧本中的演员,从而在表演中获取更直接、更深刻的知识。
  《草》是白居易的名作之一,赞美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学过课文之后,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检查环节。用戏剧语言形容的话,即第一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妈妈”,主要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第二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哥哥”,以“哥哥”记错作者为“李白”,来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第三幕最有趣,“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并事先提醒学生”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由这样的奶奶提出“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呢?”和“一岁一窟窿”的误解,从而检查学生对诗歌诗句和主题的理解。并在最后以“奶奶像你这么大时候,哪有钱上学呀”的感慨形成今昔对
比。
  四、粉笔——描绘五彩课堂”
  有人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于老师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壁虎》和这《翠鸟》时,根据书中的描述一步一步用粉笔勾勒壁虎和翠鸟的外形,这就比指着挂图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更形象,也比多媒体来得亲切,因为学生感受到的是于老师的整个创作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活生生的。
  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只是“守”在位置上听老师传授知识。而在于老师的课上,却能经常置身于精心设计的戏剧表演,这样直观形象的课不仅可以让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而且还能让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更难忘的印象。
  于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
以情动人 关怀人生  ——窦桂梅的《朋友》教学                           俞小锋                                前不久,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朋友》,这一课如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窦老师用自己的激情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也燃着了在座每一位老师的心;窦老师用全新的理念指引着学生感悟语文,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另一片蓝天,清新、自然,令人怦然心动。
一、 情感的课堂
1、 初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围绕“朋友”的四篇文章:《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朋友》。让学生自读文章,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谈其中一篇文章。 师:窦老师的人生中对朋友的体验:挽扶、帮助。 生:谅解。 生:朋友之间要真诚! 生:朋友之间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
2、 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检查自己,提醒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窦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自选一篇学习——《朋友》。自主选择喜爱的学法,批一批,划一划,读后,谈自己的体会。
3、 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窦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朋友》一文中三个句子参读文章。 A、“但,茫茫人海中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师:如果你是达蒙,你愿意去为皮斯阿司坐牢吗? 生:愿意,因为达蒙的朋友皮斯阿司是无辜的,而且从皮斯阿司临死前去看母亲,说是他很孝心…… 加句式说:他是这样想的…… B、“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 加句式说:他想…… C、“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引导学生读:一、从远到近,从弱到强,气喘嘘嘘地读。二、在老师用手拍桌的马蹄声中读。 加句式说:他心里想……
二、 感悟的课堂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是刺激,是唤起,是体验。窦老师至始至终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学生在读文、说感受,再读文说感受的反复中,在教师充满激情和歌曲《朋友》、《人鬼情未了》的交融中,慢慢畅开心扉,与文中人物共呼吸,同命运,从而心心相印,情感共鸣,真正使学生至情感世界走了一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获得生命的体验。
三、 交际的课堂
课堂中,窦老师的语文课堂亦是一个口语交际的课堂。例如:课中窦老师让学生来想象故事的结局,让学生入情入境来演一演……课末,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对着千余名听课教师,自由选择一位,进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对朋友的感悟……课堂上同学之间交际,同学与执教老师之间交际,同学与听课教师之间交际,是一个口语的课堂。 窦老师的课充满了激情,亦充满了灵性,究其原因,窦老师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她关注学生的情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心灵。超越了传统观念中的课堂、教材和教师,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实现了“语”中有“人”,“人”中有“语”,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统一。
--------------------------------------------------------------------
啊,我魂牵梦萦的课堂--孙双金
我从教22年,虽然已担任多年的校长,但从没有离开过我魂牵梦萦的课堂。
我的梦中常常出现上课的情景。我梦中的课堂,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这大概就是我苦苦追寻的诗意的课堂教学境界吧。为了这一境界,我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曾“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曾“众里寻他千百度”。请让我用拙劣之笔记下我的追求、我的苦恼、我的成长、我的欢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故事一:大约是我上初中二年级吧,学校调来一位非常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她身材苗条,皮肤白嫩,鹅蛋形的脸上一双眼睛特别明亮。听说她是下放知识青年。学生都喜欢漂亮的老师,一听说她教我们班的物理,我们都暗自高兴了一阵。一天她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章,讲到桥面对桥墩有作用力,同时桥墩对桥面有一反作用力时,可笑无知的我们当时怎么也不明白下面的桥墩怎么会对上面的桥面有反作用力,于是我们就和她争论起来。我清楚地记得,女教师那雪白的脸急得满脸通红,但就是讲不明反作用力来自何方。我们这一帮争强好胜的少年就嚷着吵着到学校教导处,要求教导主任换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教我们物理……
这个片断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它给我的影响太深了。朦胧中,我少年的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将来我当老师的话,我一定要把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不允许自己急得面脸通红,而学生仍然是稀里糊涂。这恐怕是我第一次心中萌生了当教师的念头吧。
也许是天随人意,也许是心想事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真的考上了师范,成了文化大革命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批师范毕业生。1981年暑假,18岁的我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希望走上了小学教师工作岗位。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教育战线的又一个春天,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公开教学活动此起彼伏。我是正规师范的毕业生,不容分说,公开课的担子历史地落在了我的身上。
故事二:星期三下午政治学习时间,全校教师济济一堂坐满了三(1)班教室。初出茅庐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对50多位教师进行“空试教”。这是怎样的“试教课”呀!没有学生,我必须把教学环节的每一句话像面对学生那样讲出来。这真是为难我了。有时刚讲了几句,老校长就打断说:“停下来!这里不应该那样提问,应该这样问……”啊,漫长的40分钟终于结束了,老师们对我这堂课的评价是:教学语言平淡,没有起伏和高潮,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不动学生的心弦。课尽人散,只有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我脑子里一片空白,脊梁上凉飕飕的,似有无数的小虫在蠕动,伸手一摸,内衣居然已经湿了。
这堂公开教学前的空试教对我的刺激太大了。我曾作为优秀的师范生留在附小,我曾作为300名师范生的代表在师范内上过公开教学,可是一走上工作岗位的这堂试教课叫我终身难忘。他逼着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优秀的教师语言应该充满魅力,我行吗?优秀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的底蕴厚吗?优秀教师应当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我具备吗?优秀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有吗?我离优秀教师的标准还相差十万八千呢。是甘居平庸,还是追求卓越?生性好强的我毅然选择了后者。
从此,寂静的校园内出现了一位晨读者,那就是我。伴着冉冉升起的朝阳,闻着淡淡的月季花清香,我吟诵着唐诗宋词,美文佳篇。我字正腔圆地读,我激情澎湃地诵,我入情入境地吟。渐渐地,我的朗读有感染力了,我的演讲有号召力了。我参加了县市组织的演讲比赛,屡屡获胜而归,我的自信心渐渐地增强了。
从此,我办公室黑板上多出了一块练字栏。我临柳体金戈铁骨,我仿欧体圆润端庄。办公室的老师都成了我的书法老师,一下课,我就拽着一手好字的陈老师、王老师给我的字“评头论足”。从间架结构到字体神韵一一指点。渐渐地我感到自己的字写得像样了,有神气了,有精神了。
从此,我的办公桌上、枕头边上出现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育名著。伴着教学名著,我逐渐登上教育的山峦,我在山顶结识苏霍姆林斯基,拜访巴班斯基,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话,与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交流。我体会到教育的最大技巧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中秋佳节,校园内人去园空,我独坐桌前,徜徉在教育的海洋里。
新春佳节,拜见长辈和亲友后,我闭门读书,沉浸在《红楼梦》的虚幻中。
我思索、我探寻、我迷惘,我在寻找语文教育的真谛,我在苦苦地追求教书育人的“秘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故事三:1985年的秋天,学校大礼堂能容纳500多人的礼堂内济济一堂,来自省内各大市的教学骨干正在听我执教的古诗《春望》。诗圣杜甫《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为了突出诗人忧国忧民情怀,我补充了诗人“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平复叛军而喜,为收复失地而狂,为结伴返乡而歌。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诗人与祖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我详教《春望》,略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悲一喜,一详一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诗歌打动了听课的教师,我的教学也同样感染了听众。课毕,礼堂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春望》是我第一堂赢得广泛声誉的公开课。课毕,我静坐反思,这堂课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归功于:一、教者对教材深入地把握,我整整参阅了10多本教学书籍。我研究了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我阅读了杜甫的生平事迹,我查找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我深入地阅读了这首诗的分析文章,我把握了这首诗的深蕴内涵,我为了吟好这首诗闭门练读了两天。二、教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教学设计。对比式教学是大处着眼。而何处讲解,何处设问,何处吟诵,何处留下空白这是小处着手,正因为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教者入情入境的渲染、描述、吟诵也是这堂课成功的保证。“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同样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课堂打动学生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我仿佛领悟了教学的“真谛”:要上好课,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
故事四:1988年年底江苏仪征化纤,江苏省举办首届青年语文教师大赛。我作为镇江大市代表参加省级比赛,执教的课文是课外读物,著名童话作家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我面对斯霞、李吉林、袁浩、顾美云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评委,沉着走上讲台,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清秀的大字:小溪流的歌。返身问:“同学们,小溪流是什么呀?你看到过吗?”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用黄笔在黑板上画了几座峰,然后用蓝笔画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流。随着教学的进程,黑板上依次出现了枯树桩、小村庄和小河、海洋。课文学完,黑板上出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小溪流从小到大的彩色图画及相关文字。我的课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赛后,《江苏教育》在封面上这样评价我:“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技、缜密的思维和学生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了艺术的殿堂,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小溪流的歌》产生的反响是权威刊物把我的课提升到艺术的高度。我追问自己:艺术是什么?艺术是音乐,艺术是画面,艺术是构思,艺术是语言,艺术是情感,艺术是魅力,艺术是享受。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教学也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从此我走上了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道路。我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特征: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我研究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我探索如何朗读后留空白、设问后留空白、板书中留空白,作业中留空白。我研究教学设计艺术:强调教学设计应有主线贯穿始终,讲究教学结构的张弛有度,训练密度的疏密有间,追求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意境。我研究教学高潮的艺术,讲究逐层递进、讲究层层剥笋、讲究众星拱月、讲究跌宕起伏。我研究教学细节的艺术,追求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的优美动人和出人意料。
潜心研究教学艺术的结果使我在89年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又荣获一等奖,使我这个县城的青年教师从此走向了全国语文教学的大舞台。
但是不久我发现我的教学存在问题:什么问题呢?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详细教案,我在此地上课上得很生动、甚至很轰动,而到彼地可以上得很沉闷、甚至很吃力。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时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迟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有一阵,我谢绝了讲学邀请,重新静心反思、潜心学习,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书籍上思索。有同事和我开玩笑:“孙老师,你已在全国获得一等奖了,难道你还要到联合国去拿奖吗?何苦和自己过不去呢?”是呀,在一般人看来,我仿佛已功成名就,可以歇一歇喘口气了。但是我一歇下来,几天不看书,几天不研究语文教学,心里就感到空得慌、闷得慌。看来我和语文教学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了,这辈子恐怕也无法离开语文教学了。语文教学已溶进了我的血液,和我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经过一阵的闭门沉寂,经过一阵的痛苦思索,我发现原来我追求是教师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忽略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心中有什么疑问我没有去问,而去琢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激发不去研究,而去琢磨如何“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学习方法不去考虑,而去琢磨教师如何运用巧妙的教法让学生学得有趣……我走入了只研究教师、只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研究的方向。反省之后,我案头多起了学生主体研究的书籍,备课我再也不闭门造车,“运筹帷幄”,更多的是走近学生,倾听童声。倾听儿童的问题,倾听儿童的见解,倾听儿童的心声。走进儿童,让我的教学又走入了新的天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故事五:1999年下半年的开学第一周,我到五年级办公室和教师聊天。五年级一位教师向我说:“孙校长,有些传统性教材没有什么意味,比较难教,你能否上给我们看看呢?”我问:“你认为哪篇课文比较难教?”她说:“这一册的《落花生》,就比较难教,你就上这一课吧。”第二周周三下午正好是业务学习时间,我把全校教师集中在阶梯教室,借班连上两节课。我运用问题教学方式,结束课文之前搞了类似《实话实说》栏目,以“现代社会,你是想做落花生式的人,还是想做苹果式的人”为话题展开辩论。课上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上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被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被点燃。
《落花生》一课就象在热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有老师说:“孙校长,你这堂课的风格和你以前的课风格不同了。”我反问:“有什么不同呢?”他说:“你以前的课最大的特点是严谨,你今天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洒脱。”“洒脱是一种境界,那是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炉火纯青的体现”。另一位教师议论道。开始提议我上《落花生》的老师问我:“孙校长,你在备课上花了多少时间?”我说:“我真正花在这篇课文备课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回答着老师们的提问,我自然就联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举的案例: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听课时他总有一个习惯,记下执教教师教学环节,课后给予点评。可那堂课讲课教师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直至下课他笔记本上没有记下一个字。那课太吸引人了。课后他问那位执教老师:“你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老师回答:“我花在备课上的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的。”那位历史老师的回答给我以极深的印象。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正因为他一辈子都去准备,所以他才能在短短的15分钟备出如此精彩的课。是否应验了“功夫在课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至理名言呢?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潇洒走一回”,那么,就应该做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导师。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一位有思想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科学、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未来。教师只有认真阅读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后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一个很主要的功能是向下一代传承人类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籍应成为教师终身的伴侣。要有一天不读书,就像一天不吃饭那样难受。教师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教育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只有当教师具有博大深厚的爱心,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正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我们的教学艺术就应向一切的艺术学习。学习音乐艺术的灵动,学习诗歌艺术的灵秀,学习电影艺术的综合……把教学当作艺术,就不会把教学当作技术,仅仅在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过渡衔接,如何结束课文,如何运用电教媒体上捣鼓。
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课堂就会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
在听专家报告时,突然萌生了我的好课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在随课堂听课时,陡然闪现充满生命活力的好课标准: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在听别人执教《鸟的天堂》过程中,脑中忽然闪过一念:如果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一篇篇产生反响的文章就在不经意间,在蓦然回首之中产生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迷惘中的追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痛苦中的执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苦思冥想后的豁然开朗,这是播种后的收获! 有追求,有迷惘,有执著,有痛苦,有播种,有收获,这就是我平凡而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0-11-29 16: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楼主太有才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0-11-29 18: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可惜我不是中文专业的,我的未来是教信息技术的,所以对我用处不大
发表于 2010-12-1 20: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点也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12:32 , Processed in 1.57021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