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楼主: 高放

[语文] 2011年最新版优秀小学语文说课稿大全(100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想法:
1、质疑解疑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闪现。因此,我请学生抓住课题提出问题,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我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去读懂课文。
2、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三、说学法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体会“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课时重在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神话故事导入,揭题质疑;
课前跟学生聊一聊神话故事《西游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读悟结合,研读课文;
通过朗读,交流,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力图使学生在探究、感悟、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30.《电脑住宅》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脑住宅》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是本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一共八个自然段,首尾两个自然段都是概括说明,二至七自然段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具体介绍电脑住宅的各种设施及其使用功能等,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思,教师不宜讲解过多,所以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认识课文中带拼音的6个二类生字。
     (2)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3) 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4) 发挥想象,设计一栋自己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自己动手设计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
   
二、说课件
     我设计的这一课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向学生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第二部分图文结合展示课文内容,八个自然段的文字各配一幅动感图画,逐段分析逐个展示;第三部分为表格式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教师的指导,逐个点击板书;第四部分是我设计的电脑住宅图,为学生引路
    ——
    设计一栋自己心目中的电脑住宅,最后附上课外练笔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未来的___________ 。
    我觉得我所设计的这一课件已经能够满足我讲授这一篇略读课文的需要。学生对“电脑住宅”这一高科技的产物比较陌生,也感到很抽象,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通过图文结合,为各个住宅设施设计了一幅动感插图,这样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其次,我采用电脑点击表格板书,方便快捷,能节省不少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另外,学生要自己动手设计一栋电脑住宅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我运用电脑设计了一幅电脑住宅图为学生引路,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我充分利用VCM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图文结合,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2)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段落结构,有条不紊地进行教与学,做到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
      (3)对于略读课文,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注意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学法
      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读读、想想、看看、画画”等方法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理解、想象、实践等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21世纪的文盲指什么吗?有的同学会说不识字,有的同学会说文化水平低,有的同学会说不懂电脑……(不懂电脑)其实电脑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好伙伴、好帮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现在老师带大家到一栋位于日本东京的由电脑控制、指挥的电脑住宅参观。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板书课题)
        (二)向学生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粗知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读通读顺。
      2、找出文中带拼音的生字,逐一拼读认识。
      3、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哪些设施?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住宅的设施”。这样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利用VCM出示课件,展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朗读,自由说说读懂了什么,是概括说明还是具体介绍?其实这段是概括说明住宅由电脑指挥。(教师同时板书)
      
2、展示第二自然段的图与文,边读边悟边仔细看图。思考: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设施?大门外的风向标怎样工作,有何功能?(这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教师的点拨填写表格。)
      3、让学生总结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A、自由读课文找设施。B、该设施怎样工作。C、该设施有何功能。
      4、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至七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只作简单的点拨。并对学生给予肯定或否定,对答得对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板书)
      5、简要学习第8自然段,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是作总结概括说明还是具体介绍。其实这是总述电脑住宅由电脑判断,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板书)
      (五)小结全文
      你觉得这栋电脑住宅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方便)读完全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这栋电脑住宅?(空间转换)全文的段落结构是什么?(总分总)      
    让学生扮演电脑住宅主人的角色进行介绍电脑住宅的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并填表格。
      住宅的设施
                   如 何工 作        有 何功 能
           
大门外的风向标                                       
门口                                      
门厅、会客厅         
厨房         
卧室         
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六)课外拓展与延伸
      这栋电脑住宅太神奇了!你们想拥有吗?你们会设计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吗?老师也尝试设计了一栋电脑住宅,供大家参考一下。下面让我们分小组合作完成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也可以用文字写下来。学生分组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最后设计一道课外练笔题:未来的
   ________ (住宅、学校、医院、商场……)
(这道延伸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的思路及课文重点部分的内容,我采用填表式的板书,边分析课文边点击板书电脑住宅的设施、工作、功能的重点词句,这样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我觉得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有针对性。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30.《电脑住宅》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脑住宅》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是本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一共八个自然段,首尾两个自然段都是概括说明,二至七自然段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具体介绍电脑住宅的各种设施及其使用功能等,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思,教师不宜讲解过多,所以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认识课文中带拼音的6个二类生字。
     (2)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3) 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4) 发挥想象,设计一栋自己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自己动手设计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
   
二、说课件
     我设计的这一课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向学生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第二部分图文结合展示课文内容,八个自然段的文字各配一幅动感图画,逐段分析逐个展示;第三部分为表格式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教师的指导,逐个点击板书;第四部分是我设计的电脑住宅图,为学生引路
    ——
    设计一栋自己心目中的电脑住宅,最后附上课外练笔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未来的___________ 。
    我觉得我所设计的这一课件已经能够满足我讲授这一篇略读课文的需要。学生对“电脑住宅”这一高科技的产物比较陌生,也感到很抽象,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通过图文结合,为各个住宅设施设计了一幅动感插图,这样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其次,我采用电脑点击表格板书,方便快捷,能节省不少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另外,学生要自己动手设计一栋电脑住宅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我运用电脑设计了一幅电脑住宅图为学生引路,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我充分利用VCM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图文结合,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2)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段落结构,有条不紊地进行教与学,做到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
      (3)对于略读课文,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注意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学法
      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读读、想想、看看、画画”等方法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理解、想象、实践等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21世纪的文盲指什么吗?有的同学会说不识字,有的同学会说文化水平低,有的同学会说不懂电脑……(不懂电脑)其实电脑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好伙伴、好帮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现在老师带大家到一栋位于日本东京的由电脑控制、指挥的电脑住宅参观。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板书课题)
        (二)向学生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粗知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读通读顺。
      2、找出文中带拼音的生字,逐一拼读认识。
      3、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哪些设施?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住宅的设施”。这样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利用VCM出示课件,展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朗读,自由说说读懂了什么,是概括说明还是具体介绍?其实这段是概括说明住宅由电脑指挥。(教师同时板书)
      
2、展示第二自然段的图与文,边读边悟边仔细看图。思考: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设施?大门外的风向标怎样工作,有何功能?(这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教师的点拨填写表格。)
      3、让学生总结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A、自由读课文找设施。B、该设施怎样工作。C、该设施有何功能。
      4、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至七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只作简单的点拨。并对学生给予肯定或否定,对答得对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板书)
      5、简要学习第8自然段,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是作总结概括说明还是具体介绍。其实这是总述电脑住宅由电脑判断,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板书)
      (五)小结全文
      你觉得这栋电脑住宅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方便)读完全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这栋电脑住宅?(空间转换)全文的段落结构是什么?(总分总)      
    让学生扮演电脑住宅主人的角色进行介绍电脑住宅的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并填表格。
      住宅的设施
                   如 何工 作        有 何功 能
           
大门外的风向标                                       
门口                                      
门厅、会客厅         
厨房         
卧室         
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六)课外拓展与延伸
      这栋电脑住宅太神奇了!你们想拥有吗?你们会设计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吗?老师也尝试设计了一栋电脑住宅,供大家参考一下。下面让我们分小组合作完成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也可以用文字写下来。学生分组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最后设计一道课外练笔题:未来的
   ________ (住宅、学校、医院、商场……)
(这道延伸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的思路及课文重点部分的内容,我采用填表式的板书,边分析课文边点击板书电脑住宅的设施、工作、功能的重点词句,这样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我觉得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有针对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江南》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
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
(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
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
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
[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
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
要求:
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
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
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
(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     )的花儿         (     )的江水
(     )的太阳         (     )的春天  
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
①轻读句子。
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
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
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
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
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27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
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
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
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
            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
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谢谢大家,下课!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忆江南》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
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
(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
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
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
[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
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
要求:
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
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
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
(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     )的花儿         (     )的江水
(     )的太阳         (     )的春天  
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
①轻读句子。
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
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
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
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
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27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
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
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
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
            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
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谢谢大家,下课!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 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 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二)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ィ?煤玫亓炻砸幌伦婀?慕跣宸绻猓?
        六、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2、 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说课稿
启慧编辑
浙江省青田县城东小学  叶如丽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
  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启慧编辑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中心小学 陈熙玲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 (宽)  (大) (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启慧编辑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中心小学 陈熙玲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 (宽)  (大) (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说课稿
启慧编辑
教材简析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每五册十九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标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级正确读写下面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
   4、学习在阅读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中奖——不还奖——还奖
  三、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理念
    学习贯彻大纲精神,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全国各学校教学中所追求的一个立足点。其中有些小学开办的实验课题的立早间是“自主”,意在突出“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学,明确学习重难点,经纲导学,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习惯。
  六、教学程序

  (一、)故事对比,发生质疑,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像中彩这种事情已是缕见不鲜了,而大部分的中彩者在中彩时都是同样的激动不已。因此,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中彩事件与本文中的中彩事件作对比,用较通俗的语言简述二者的差异,突出本文中故事的特别之外。让学通过对比发生的质疑,进而引入新课。
  1、想象导入:中彩是令人高兴、兴奋的一件事,好像喜从天降。假如你中了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或表现呢?
  2、过度: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表现呢?
  (二、)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句意
  大纲提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涵。
  例如:第1自然段写我们家生活不富裕,但却有做人的原则。教学时,可抓住“拮据”这个词,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家的做人原则,为后文的最终将车送还同事埋直伏笔,也说明了诚实、守信是我们家一贯的处呈原则。
  第6自然段写了母亲说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在教学中,可抓住“安慰”这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它包含着母亲对父亲的信任。然后抓住“难题”一词设计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父亲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应该让学生理解得透彻。
  第8自然段让我辨别两张彩标的不同。教学中,“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下淡淡的痕迹”这句话教导学生懂行:父亲曾经想过把大奖留给自己,最后的决定是经过思想斗争的。说明父亲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
  第10自然段写一我懂得了诚实才是最富有的道理。在教学中,以这段最后一句话设计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打电话的时候父亲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家有的时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进一步理解了“诚实、有信用”的含义,加深体会。
  (三、)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加深理解课文
  在学了解全文之后,可围绕“一个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个中心,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想象并条理地说说。让学能过共同讨论,各抒已见,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一幅图:这幅图讲述了什么事?图中的“我”是怎样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第二幅图:这幅图图中父亲在做什么?它的表情又如何?我和母亲在说着什么?如果这时你是父亲的话,你会怎么做?
  这们,把观察、思维、想象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又加深了对“诚实、有信用”这一哲理的理解。
  (四)朗读,使学生情感升华、有益启发
  苏霍姆斯基主:“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朗读《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时,要读出三个人物的不同情感。母亲是我们家的“导师”,她的特点是诚实、稳重、宽容、善于影响别人;父亲是一个工作努力、诚实、有责任感,决想使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一家之主。我由兴奋、迷惑、到懂事,不断长大。朗读时要让学生体会这三个人的不同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这们,学生可以加深理解课文,达到“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也可以从朗读中进一步得到体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生字及新词的教学,并借助板书理解与归纳盲文,练习朗读。

  附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  →  神情严肃
             还车     诚实守信
             打电话 →  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说课稿
启慧编辑
教材简析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每五册十九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标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级正确读写下面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
   4、学习在阅读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中奖——不还奖——还奖
  三、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理念
    学习贯彻大纲精神,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全国各学校教学中所追求的一个立足点。其中有些小学开办的实验课题的立早间是“自主”,意在突出“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学,明确学习重难点,经纲导学,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习惯。
  六、教学程序

  (一、)故事对比,发生质疑,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像中彩这种事情已是缕见不鲜了,而大部分的中彩者在中彩时都是同样的激动不已。因此,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中彩事件与本文中的中彩事件作对比,用较通俗的语言简述二者的差异,突出本文中故事的特别之外。让学通过对比发生的质疑,进而引入新课。
  1、想象导入:中彩是令人高兴、兴奋的一件事,好像喜从天降。假如你中了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或表现呢?
  2、过度: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表现呢?
  (二、)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句意
  大纲提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涵。
  例如:第1自然段写我们家生活不富裕,但却有做人的原则。教学时,可抓住“拮据”这个词,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家的做人原则,为后文的最终将车送还同事埋直伏笔,也说明了诚实、守信是我们家一贯的处呈原则。
  第6自然段写了母亲说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在教学中,可抓住“安慰”这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它包含着母亲对父亲的信任。然后抓住“难题”一词设计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父亲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应该让学生理解得透彻。
  第8自然段让我辨别两张彩标的不同。教学中,“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下淡淡的痕迹”这句话教导学生懂行:父亲曾经想过把大奖留给自己,最后的决定是经过思想斗争的。说明父亲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
  第10自然段写一我懂得了诚实才是最富有的道理。在教学中,以这段最后一句话设计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打电话的时候父亲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家有的时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进一步理解了“诚实、有信用”的含义,加深体会。
  (三、)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加深理解课文
  在学了解全文之后,可围绕“一个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个中心,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想象并条理地说说。让学能过共同讨论,各抒已见,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一幅图:这幅图讲述了什么事?图中的“我”是怎样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第二幅图:这幅图图中父亲在做什么?它的表情又如何?我和母亲在说着什么?如果这时你是父亲的话,你会怎么做?
  这们,把观察、思维、想象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又加深了对“诚实、有信用”这一哲理的理解。
  (四)朗读,使学生情感升华、有益启发
  苏霍姆斯基主:“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朗读《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时,要读出三个人物的不同情感。母亲是我们家的“导师”,她的特点是诚实、稳重、宽容、善于影响别人;父亲是一个工作努力、诚实、有责任感,决想使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一家之主。我由兴奋、迷惑、到懂事,不断长大。朗读时要让学生体会这三个人的不同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这们,学生可以加深理解课文,达到“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也可以从朗读中进一步得到体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生字及新词的教学,并借助板书理解与归纳盲文,练习朗读。

  附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  →  神情严肃
             还车     诚实守信
             打电话 →  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说课稿
启慧编辑
教材简析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每五册十九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标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级正确读写下面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
   4、学习在阅读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中奖——不还奖——还奖
  三、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理念
    学习贯彻大纲精神,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全国各学校教学中所追求的一个立足点。其中有些小学开办的实验课题的立早间是“自主”,意在突出“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学,明确学习重难点,经纲导学,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习惯。
  六、教学程序

  (一、)故事对比,发生质疑,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像中彩这种事情已是缕见不鲜了,而大部分的中彩者在中彩时都是同样的激动不已。因此,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中彩事件与本文中的中彩事件作对比,用较通俗的语言简述二者的差异,突出本文中故事的特别之外。让学通过对比发生的质疑,进而引入新课。
  1、想象导入:中彩是令人高兴、兴奋的一件事,好像喜从天降。假如你中了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或表现呢?
  2、过度: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表现呢?
  (二、)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句意
  大纲提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涵。
  例如:第1自然段写我们家生活不富裕,但却有做人的原则。教学时,可抓住“拮据”这个词,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家的做人原则,为后文的最终将车送还同事埋直伏笔,也说明了诚实、守信是我们家一贯的处呈原则。
  第6自然段写了母亲说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在教学中,可抓住“安慰”这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它包含着母亲对父亲的信任。然后抓住“难题”一词设计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父亲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应该让学生理解得透彻。
  第8自然段让我辨别两张彩标的不同。教学中,“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下淡淡的痕迹”这句话教导学生懂行:父亲曾经想过把大奖留给自己,最后的决定是经过思想斗争的。说明父亲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
  第10自然段写一我懂得了诚实才是最富有的道理。在教学中,以这段最后一句话设计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打电话的时候父亲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家有的时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进一步理解了“诚实、有信用”的含义,加深体会。
  (三、)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加深理解课文
  在学了解全文之后,可围绕“一个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个中心,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想象并条理地说说。让学能过共同讨论,各抒已见,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一幅图:这幅图讲述了什么事?图中的“我”是怎样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第二幅图:这幅图图中父亲在做什么?它的表情又如何?我和母亲在说着什么?如果这时你是父亲的话,你会怎么做?
  这们,把观察、思维、想象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又加深了对“诚实、有信用”这一哲理的理解。
  (四)朗读,使学生情感升华、有益启发
  苏霍姆斯基主:“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朗读《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时,要读出三个人物的不同情感。母亲是我们家的“导师”,她的特点是诚实、稳重、宽容、善于影响别人;父亲是一个工作努力、诚实、有责任感,决想使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一家之主。我由兴奋、迷惑、到懂事,不断长大。朗读时要让学生体会这三个人的不同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这们,学生可以加深理解课文,达到“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也可以从朗读中进一步得到体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生字及新词的教学,并借助板书理解与归纳盲文,练习朗读。

  附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  →  神情严肃
             还车     诚实守信
             打电话 →  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万年牢》说课稿
阿玉
各位老师:大家辛苦了!
    今天,感谢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牵线搭桥,让我们相聚在东湖之衅,我代表东湖小学的全体教职员工真诚地欢迎各位老师,你们的到来,为东湖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生机,为东小师生增添了一份幸福。感谢领导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为我们搭建沟通对话的平台,感谢老师们的认真倾听。下面我就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与大家交流。
    当初选择《万年牢》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上略读课文,我需要尝试。二是因为网上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一些教学设计也都是非常简单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创性的教学。三是因为在阅读教材时发现课文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三个“万年牢”做文章,而我的想法是让我的课堂朴实一点,简单一点。在研究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1、课前让孩子们听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第一次试讲,光让孩子听歌曲,然后以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吸引孩子,通过说感受让他们更靠近冰糖葫芦,喜欢冰糖葫芦,从而能够更快地走进课文,走进“万年牢”。可孩子们说感受时,涉及的只有一种想法,想吃糖葫芦。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认为,给孩子欣赏图片的时间太短,他们还来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设想在听歌曲时,同时欣赏一组糖葫芦的图片,这样孩子们的想法感受可能会更丰富,可结果还是一样。孩子的兴趣点是吃。再说,这些图片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师给出了主意,就用冯晓泉的MTV。
2、对三个万年牢的理解,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第二步再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比如说第一个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孩子们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对第一个万年牢的理解。孩子们,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在这里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圈圈画画,并且适当做一些批注。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铬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5、本来在小练笔结束后,我们过渡“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有的孩子说:“意味着父亲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着父亲会更加辛苦,风里来雨里去。”
    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是那么的辛苦,“父亲心里苦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孔子曾经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了解父亲提篮叫卖的辛苦,重要的是父亲面对这些困难的态度。父亲宁愿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乐土。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做事的一种态度,做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时间有限,再说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弃。于是,我们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隐藏在老师的评价语里,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影子。
5、文本三次出现“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父亲如何能做出品质上乘的万年牢?那是因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来以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处“万年牢”已水到渠成,无须再多言,我只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我们太理想化了。孩子,毕竟才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他们对这三个万年牢的理解还是一块一块的,需要我们引导把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对三个万年牢又进行综合,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天我在试讲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芦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些疑问,你的教学中哪里体现出略读课文,抓的点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浅。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事实上,粗知不等于浅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们说,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时,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句子,“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 学生对字词句进行了品读,像“一点儿、都要、甩”等,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父亲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是因为父亲选料严,工具好,手艺精,这个品读的过程,更是在为理解父亲的认真实在做服务。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才会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通过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尊严》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说教法】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说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课前准备】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说程序】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将心比心》说课设计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 黄昌兵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人与人要宽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关心他人。
  2、教学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⑵ 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⑵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与本文人物对话的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抓重点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引导法,以生活实际熟悉的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朗读,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本周律师事务所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引导揭题──检查预习──阅读体会──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2、读课文: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
   ⑴ 本环节主要抓住化合物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化合物品质。
   ⑵ 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阿姨的那段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什么?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交流,讨论后,板书:处处为他人着想,然后移情体会,让学生思考:要是你是这位阿姨会怎么做?
   ⑶ 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母亲的话重点阅读体会,如“不要紧,再来一次!”你体会到什么?(宽容)如:“这是我…….女儿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妈妈的什么品质最使你感动?
     (宽容、理解、鼓励)
   ⑷ 移情体会:
     如果这位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
   ⑸ 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板书)
   ⑹ 过渡:
     你读了这两件事有什么体会?作者有什么体会?齐读第三自然段。
   ⑹ 你认为“将心比心”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4、设置情景,说话练习,深化认识:
   ⑴ 提出说话要求。
   ⑵ 学生练习写话。
   ⑶ 交流。(可对话表演)
  5、课堂小结:
    本环节用台湾作家罗兰的话,深化学生情感。
【体会】
通过按照以上思路进行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对“将心比心”这一传统美德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不足之处是:阅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化,不能很好地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老师讲得过多,放手不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课堂气氛不活跃,主要是引导不当,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在“读”上下功夫,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在阅读教学中有新突破。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2 22:38 , Processed in 0.17498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