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楼主: 高放

[语文] 2011年最新版优秀小学语文说课稿大全(100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自然之道》说课设计
 
湖北省荆门市石化一小 张青蔓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 “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⑴ 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范写“啄”字。

   ⑵ 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请看这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和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放虎归山。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四、说板书
自然之道
遵循 违背
保护 伤害
小海龟

五、说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表演法、朗读法、比较法、想象、揣摩人物内心、填空等多种方法力求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在交流讨论中,在分析比较中学生受到启示,更深入的感受到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更好地为自然服务这一思想。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表演,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说过程】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说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小结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 蝠飞行的奥秘的。
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建立在《大纲》和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之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应该以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功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渗透了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  愉快教学法:有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的学习效果要比心情紧张、恐惧时的学习效果要好。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以读导学法:语言文字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从朗读中理解文意不愧为一种较好的悟文方法。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程序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重点词句的品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理解。
【说教学过程】
为了从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品读——感悟——做练习——说话复述”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入学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不例外。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课文时出示蝙蝠标本及雷达图,并激趣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扶后放调动兴趣 ,这个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因此,我讲课的侧重点是第六、七两个自然段。我针对三、四、五三个自然段内容较为浅显的特点,主要采用“以读为导”、“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做好铺垫。四、五两个自然段虽不是重点段,但却是让学生理解蝙蝠飞行原理的关键,因此在讲课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对三次试验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从朗读中理,再用“扶”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二、三次试验的填表。为了巩固学生对三次试验内容的学习,我采用男女同学用动作来演译三次试验过程的方法加深理解。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我摒弃了传统的繁锁的讲解,用了几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蝙蝠的飞行。
重点段训练能力
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段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机,我在教学中渗透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让学生从动脑、动手中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先让学生朗读理解文意,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出原理示意图,小组交换意见,最后让多名学生尝试根据示意图将蝙蝠飞行的原理复述。
既然明白了蝙蝠飞行的原理,那么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难度就不大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决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先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文意,再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划出原理示意图。到此,学生对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飞行原理已略知一二,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还是较为含糊的。我再让学生根据已划出的示意图用“相当于”说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让多个同学根据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总结、延伸
在课文的总结中,我也不放弃这个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机会。我引导学生从科学家在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雷达这一件事例中思考,让学生从生活中举出利用仿生学原理发明事物的例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我根据同学们所举出的例子,从中渗透德育教育:平时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才会提出问题,有所发现。
板书设计突出难点
我根据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设计了图表式的版书,它既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又较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中第二三次试验的填表是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填的,图中的填空及画线是学生在黑板上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 蝠飞行的奥秘的。
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建立在《大纲》和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之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应该以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功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渗透了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  愉快教学法:有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的学习效果要比心情紧张、恐惧时的学习效果要好。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以读导学法:语言文字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从朗读中理解文意不愧为一种较好的悟文方法。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程序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重点词句的品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理解。
【说教学过程】
为了从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品读——感悟——做练习——说话复述”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入学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不例外。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课文时出示蝙蝠标本及雷达图,并激趣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扶后放调动兴趣 ,这个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因此,我讲课的侧重点是第六、七两个自然段。我针对三、四、五三个自然段内容较为浅显的特点,主要采用“以读为导”、“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做好铺垫。四、五两个自然段虽不是重点段,但却是让学生理解蝙蝠飞行原理的关键,因此在讲课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对三次试验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从朗读中理,再用“扶”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二、三次试验的填表。为了巩固学生对三次试验内容的学习,我采用男女同学用动作来演译三次试验过程的方法加深理解。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我摒弃了传统的繁锁的讲解,用了几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蝙蝠的飞行。
重点段训练能力
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段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机,我在教学中渗透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让学生从动脑、动手中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先让学生朗读理解文意,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出原理示意图,小组交换意见,最后让多名学生尝试根据示意图将蝙蝠飞行的原理复述。
既然明白了蝙蝠飞行的原理,那么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难度就不大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决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先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文意,再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划出原理示意图。到此,学生对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飞行原理已略知一二,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还是较为含糊的。我再让学生根据已划出的示意图用“相当于”说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让多个同学根据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总结、延伸
在课文的总结中,我也不放弃这个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机会。我引导学生从科学家在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雷达这一件事例中思考,让学生从生活中举出利用仿生学原理发明事物的例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我根据同学们所举出的例子,从中渗透德育教育:平时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才会提出问题,有所发现。
板书设计突出难点
我根据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设计了图表式的版书,它既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又较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中第二三次试验的填表是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填的,图中的填空及画线是学生在黑板上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说程序】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说教材】
《夜莺的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叙述,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婉转的歌声。
【说目标】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七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均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高贵品质,都会使人们深受教育和感染。而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先辈革命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2、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中受到熏陶感染。
技能目标:
      3、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说重点难点】
重点:      
      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难点:
        理解文章首尾照应的写法。
【说教法学法】
本堂课我采用自主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由半扶到完全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开放讨论中体会文章内涵,鼓励学生在自主交流中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授之以渔,让学生边学边用,学以致用,最终达到自己用方法去学。特制定如下教学流程:导入:第七单元的课文,有的赞颂了红军队伍中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有的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一段经历,有的描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他们的光辉业绩,崇高品格,使我们深受教育,深受启发。通过前三篇的学习,我们要学会阅读的方法: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及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会自学方法. 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学习第四篇课文,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很好听的声音,大家仔细听一听,是谁在唱歌?(介绍夜莺)
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是那样的婉转悠扬。如小溪流水,似鼓乐丁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夜莺婉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夜莺的歌声》。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通过预习,谁说说夜莺指的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
介绍背景:这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联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一.初读,学字词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首先请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求: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略读课上,要更注重在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读书方法在略读课文中的运用。)二.再读,知结构;
跳读课文,思考:
1、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什么关系?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你读懂了什么?
( 略读课上,要更注重略读方法的运用,如扫读、跳读、快速浏览等。用这两个问题突破了难点。)
三.细读,明中心;
小组读,思考:
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提示:1、小孩回答法国兵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体会到什么?
3、游击队员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什么?
(抓住语句体会)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四.精读,表情感。1、大家想一想,面对凶恶的敌人,孩子为什么能够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2、同桌互相读,思考:为什么题目要叫《夜莺的歌声》?
3、           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
其实,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像小夜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篇同样名为《夜莺的歌声》的文章。大家仔细读一读,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想想文中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读完后你想说些什么?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是啊!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光在苏联,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爱国的小英雄的存在,大家请看:文中的小童同样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那么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呢?     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         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         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说课稿

【说教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六个部分叙述。
【说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说教法学法】
1.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后,组织学生讲故事。
2.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将这一问题的解决融入到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环节中,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这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学生阅读每一部分时,教师提出阅读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可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
【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课题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4课《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二、略读课文知大意
1.指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2)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通过课文前的“连接语”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连接语”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读“连接语”,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2.自读自悟,感知大意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3.集体交流,筛选要点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提炼成为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或(“望着妈妈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3)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做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一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的描写。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④有志不在年高。(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4.再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自主读悟,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按“连接语”,充分地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点,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最后,再围绕“连接语”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实效,学习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课内拓展
(1)学完这篇课文,你要向雨来学习什么?
(2)阅读“资料袋”
2.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4)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照雨来身上那种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联系自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阅读“资料袋”,让学生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补丛,相互呼应,有助于对学生爱国意识的进一步引发,同时有时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说课稿

【说教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六个部分叙述。
【说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说教法学法】
1.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后,组织学生讲故事。
2.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将这一问题的解决融入到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环节中,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这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学生阅读每一部分时,教师提出阅读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可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
【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课题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4课《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二、略读课文知大意
1.指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2)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通过课文前的“连接语”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连接语”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读“连接语”,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2.自读自悟,感知大意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3.集体交流,筛选要点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提炼成为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或(“望着妈妈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3)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做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一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的描写。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④有志不在年高。(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4.再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自主读悟,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按“连接语”,充分地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点,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最后,再围绕“连接语”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实效,学习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课内拓展
(1)学完这篇课文,你要向雨来学习什么?
(2)阅读“资料袋”
2.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4)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照雨来身上那种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联系自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阅读“资料袋”,让学生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补丛,相互呼应,有助于对学生爱国意识的进一步引发,同时有时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本课属于书信体文章,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说理念】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而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所讲到的战争与中国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战争的理解。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课前建立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将战争的有关文字资料、视频录像等收集进去,引导学生主动上网探究、合作学习。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和平的渴望,激发他们对战争的憎恨,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老师配合画面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交流看了这些画面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舒缓轻松的音乐中,学生欣赏着一组组表现美好幸福生活的画面,感受到了和平生活的美好。这与战争地区的满目疮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
我让学生根据专题学习网站上的学习导航自学课文,并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我利用“学习导航”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目的是为了渗透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网上学习的盲目性。)
(三)精品细读,感悟内容。
1、这次,我让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上两遍,看看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更需要老师放开手脚,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说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既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感悟,独特的体验,又十分巧妙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网络环境的学习不会排斥朗读,否则网络学习会因为冷漠而没有情感与激情。当学生缺乏感受或是有一定的积累后,读书正是体会情感和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教学中,我抓住作者“巨大的悲痛、深切地缅怀”这一感情基调,让学生充分读书。要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读出对父亲的无比怀念,读出对战争的憎恨,读出对和平的呼唤。在读中真情流露,感染自身。)
3、重点理解句子“今天,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不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对专题学习网站上的“战争及后果”和“视频资料”两大板块的浏览,加深对残酷战争的了解。
(2)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刚才所看的和想到的。
(3)然后教师结合着首页上的几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叙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一触即发,随时随地都威胁着人们,威胁着像花儿般美好的平和环境。
(4)最后当学生感情蓄积充分时,引导他们呼喊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心声,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也顺利地结束了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中涉及的战争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如果采取灌输的方法,将会是要学生硬记思想感情,无病呻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肤浅的、淡漠的,很难达到价值观上的共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采用了文字资料的浏览,视频资料的播放等形式,创设了民主的学习氛围,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支持学习。使浅薄的感受变成深刻的体会,在探究中熏陶感染、迁移升华,灌输思想变成每个学生都是思想的源泉。)
四、教学反思。
1、由于网络资源集文字、图形、声像于一体,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面,所以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发自内心的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也就格外的强烈。
2、网络教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性,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昂然的状态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而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可喜局面,既省时又高效。
3、作为执教者,我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也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一起思考,由于情感的过于投入,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哭了,让大家见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说课稿
【说教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共五个小节,分两部分:一、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二、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们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说目标】
1、学习、理解、运用生字、新词。
  2、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第2个目标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则是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诗歌富有感染力,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到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并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对战争的一种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诗歌前四节叙述结构相似,都是将自然界的原样与现实加以对比,表达产意思是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并发出疑问: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对战争的愤慨与不解,最后发出呼吁。依据教材,取用反复诵读法,做到读读、想想、说说、读读。
【说流程】
1、激情导入。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2、请学生选词填空,加强对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在学习课文不忘抓好学生的字词理解与运用。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仍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在这里老师先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循循善诱,逐一突破教学难点。如初读后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读。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然后自然地突破了难点:学生很容易就品味到成功的喜悦。此设计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拓展延伸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带着疑 问
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
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在这节课的最后, 让
学生自读“阅读链接”--------<<儿童和平条约>>, 先让学生自由读,  然后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并布置作业写写:我能为维护和平做什么?
这节课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最后说说板书,本板书是课文内容的精华,布局合理,简洁,突出课文的重点,使人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说课稿
【说教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的抒情散文,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文章真切地描绘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同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我计划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拓展延伸,学习美国作家海伦&#8226;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收集交流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说教法学法】
崔峦老师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说流程】
这里,我主要就第一课时的教学作一番陈述,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
为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整体感知——细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舞蹈《千手观音》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课堂伊始,通过多媒体播放舞蹈片段,让学生感受舞蹈之美。同时提出问题:一群聋哑人怎么能在无声的世界中,舞出如此整齐划一的优美动作?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同样的奇迹也发生在一个叫安静的盲童身上。是什么促使了奇迹的发生呢?一起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a.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b.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c.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d.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2、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a.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c.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
【整体把握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弄清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
(三)品读欣赏,体会感悟
教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的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想办法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1、阅读标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不同的办法深入理解。这方法包括: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抓关键词语去理解,通过有感情朗读去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
(学生边读边画出句子)
2、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随机出示重点句子,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句子的理解去体会文章的主旨。
①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请大家注意这个句子,作者传神地描绘了这一奇迹。通过“悄然”、“竟然”、“奇迹”、“灵性”这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从女孩子穿梭、停下、伸手、拢住蝴蝶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一系列动作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安静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着她,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孩抓住呢?这神奇的灵性不正来自小女孩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吗?与其说是蝴蝶被盲女孩拢住,不如说是生命的美好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所摄取、所捕捉。
②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在理解这一句话的时候,我们不要忽视了课文插图的作用。通过观察图画上小女孩的神态、动作去体会小女孩丰富的内心世界。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
诸如此类地语句文中还有很多,比如:“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等等。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反复研读、思考、交流讨论,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总结出理解句子的方法,同时渗透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学会推敲句子的深刻含义。
同时注重了句子理解后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深化感受,不断完善、升华各自的认识。从安静身上,感受到一位盲童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在学生交流之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总结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收获了些什么,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你对下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期待,也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抄写下来并背诵。
2、按照课文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说流程】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说流程】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说课稿
【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引发思考:
1.教材内容:
生命多么神奇、生命多么美好!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教材的特点和作用:
课文写作者从亲身经历的三件小事中,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本组“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主题非常吻合。课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很好地体现“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
思考:反复读这篇课文,我总是沉醉其中,总会被那意蕴深远的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所打动,每读一次,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为什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般深刻?那是因为:作者杏林子12岁时染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致使全身瘫痪,命运的坎坷使她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而这有点沉甸甸的生命话题,四年级的孩子能感受到吗?他们能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珍爱生命吗?
如何实现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向学生的转移,实现三情融合,怎样进行有效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从而感悟生命的价值?
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也就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要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确定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我的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以激发爱,以情打动人。本文语言简练,情味浓厚,运用情境教学法,切合文本的特点。
点拨法:点拨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生命的话题有点厚重,学生通过读文,虽然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但是,游离于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只能是口号似的。所以,教学本课,必须通过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促悟,才能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
三、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四、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一)抓住语文本色,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学本课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悟生命内涵,在感悟生命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体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感悟,正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流程统览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导其入境,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2.整体把握,梳理脉络。(符合学生先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领悟生命的坚持,体会生命的顽强,感悟生命的价值)
4.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5.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五、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课题,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2.动画课件,创设情境:(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花丛中蜜蜂嗡嗡,辛勤采蜜,生命的价值在于劳动,在于奉献。
(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
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
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在书上做上批注。
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首先交流“飞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体会之后,教师适时引导: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关键词语——极力鼓动双翅)再通过动作表演,比较体验: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当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
飞蛾外表那么丑陋,又是那么渺小,它何必苦苦挣扎呢?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怎么想?
杏林子看着手中的极力挣扎的飞蛾,她又会怎么想?
从以上两处巧妙的点拨,不难看出,老师正在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到体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的移情。
再如: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畅谈体会之后:教师的引导同样体现在扣紧关键词语,引导加深体会。
(1)扣紧“糟蹋”“好好使用”,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是白白糟蹋?怎样是好好使用?
(2)教师进一步点拨:
杏林子全身瘫痪,她如何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呢?
随即出示杏林子生前笔耕不辍,出版的系列作品,进一步验证:怎样是好好使用生命。
(3)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执着,因为坚持而美丽……)那么飞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师再引导: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认识的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
在学生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教师深情小结: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活出意义和价值。
3.朗读名言、诗歌,升华情感:
引进的名言和诗歌,都与课文的内容直接相关,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深化对生命的领悟,活而不滥,活而有序,基于教材,又适度地超越了教材。
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个珍视生命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感受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
(五)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读一本好书,感受一段人生——推荐阅读杏林子的著作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教材内容:
生命多么神奇、生命多么美好!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教材的特点和作用:
课文写作者从亲身经历的三件小事中,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本组“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主题非常吻合。课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很好地体现“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
思考:反复读这篇课文,我总是沉醉其中,总会被那意蕴深远的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所打动,每读一次,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为什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般深刻?那是因为:作者杏林子12岁时染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致使全身瘫痪,命运的坎坷使她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而这有点沉甸甸的生命话题,四年级的孩子能感受到吗?他们能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珍爱生命吗?
如何实现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向学生的转移,实现三情融合,怎样进行有效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从而感悟生命的价值?
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也就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要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确定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我的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以激发爱,以情打动人。本文语言简练,情味浓厚,运用情境教学法,切合文本的特点。
点拨法:点拨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生命的话题有点厚重,学生通过读文,虽然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但是,游离于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只能是口号似的。所以,教学本课,必须通过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促悟,才能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
三、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四、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一)抓住语文本色,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学本课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悟生命内涵,在感悟生命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体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感悟,正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流程统览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导其入境,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2.整体把握,梳理脉络。(符合学生先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领悟生命的坚持,体会生命的顽强,感悟生命的价值)
4.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5.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五、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课题,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2.动画课件,创设情境:(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花丛中蜜蜂嗡嗡,辛勤采蜜,生命的价值在于劳动,在于奉献。
(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
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
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在书上做上批注。
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首先交流“飞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体会之后,教师适时引导: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关键词语——极力鼓动双翅)再通过动作表演,比较体验: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当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
飞蛾外表那么丑陋,又是那么渺小,它何必苦苦挣扎呢?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怎么想?
杏林子看着手中的极力挣扎的飞蛾,她又会怎么想?
从以上两处巧妙的点拨,不难看出,老师正在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到体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的移情。
再如: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畅谈体会之后:教师的引导同样体现在扣紧关键词语,引导加深体会。
(1)扣紧“糟蹋”“好好使用”,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是白白糟蹋?怎样是好好使用?
(2)教师进一步点拨:
杏林子全身瘫痪,她如何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呢?
随即出示杏林子生前笔耕不辍,出版的系列作品,进一步验证:怎样是好好使用生命。
(3)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执着,因为坚持而美丽……)那么飞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师再引导: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认识的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
在学生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教师深情小结: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活出意义和价值。
3.朗读名言、诗歌,升华情感:
引进的名言和诗歌,都与课文的内容直接相关,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深化对生命的领悟,活而不滥,活而有序,基于教材,又适度地超越了教材。
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个珍视生命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感受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
(五)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读一本好书,感受一段人生——推荐阅读杏林子的著作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花的勇气》说课
说课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第20课《花的勇气》
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到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两条线索非常清晰。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花的勇气》是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在学文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简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教学难点为通过作者的心理历程,感悟小花的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采用整体感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通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第二课时为品读课文,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积累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感悟、导入课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以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文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从而直接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四年级学生对于生字已经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习生字这部分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可以提前预习,在课中进行检查,扫除字音障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略读课文以自学为主,但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自学任务,课文中的阅读提示能给学生一个向导的作用,让学生不至于盲目地学习。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为的是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便于后面的学习。我用分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读中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能做到有目的地读,读中有所感悟。
五、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围绕“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一中心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运用“读——划——议”这一方法自学,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然能够很快地、很乐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当中,其学习激情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氛围也更浓厚。
六、总结全文、提升拓展。
本课时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悟。在他们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感受。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读中感悟,也因此能积累语言,加深对“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句话的理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7 20:44 , Processed in 0.11140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