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59203|回复: 278

[语文] 2012版中学语文说课稿优秀模板汇总(100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8 15: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是考核是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是否适合做教师,是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面试要对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专门进行面试(答辩)、试讲或说课。

  以下是教师招考论坛,为各位考生收集整理的关于初高中语文说课稿,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试讲、说课,面试考试,立地成仁!!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以下各楼为附件中的部分内容,可供参考。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愚公移山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观舞记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以下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程序”等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我把积累字词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同时,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我把“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二。
2、能力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新课标强调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观舞记》正是一篇反映印度舞蹈文化的绝妙佳作。因此,我把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教学难点:同时,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运用语言描述视觉美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三、说教法:
1、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放声朗读、美读和朗读挑战等途径深入品课文味。
2、联想想象法。《观舞记》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在读课文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丽形象,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主要运用在“自主学习——读雅句”等环节。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我将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不理解的内容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五、说教学手段:
1、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激情四溢的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可以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2、中国舞蹈的视频资料:结尾播放精致典雅的中国舞蹈《千手观音》的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悟中外文化的不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从而获得人生启迪。
六、说教学评价:
1、小组擂台积分榜: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软件评价。比如在“自主学习——读雅句”、“合作交流——解困惑”等环节,都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为该小组加上一颗五角星予以奖励,最后根据小组积分情况给予口头或操行分的鼓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2、教师的语言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实际情况,我将给予形式多样的语言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如“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都比不过你!”、 “像***这样的学习态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的见解!”、“你的回答很精彩,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完美吗?”等。
七、说教学程序: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照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以“情景导入——说舞蹈”、“自主学习——读雅句”、“合作交流——解困惑”、“延伸提高——用妙语”、“课堂小结——谈感受”等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1、情景导入——说舞蹈(3分钟):
以多媒体展示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导入,使学生直观感觉到舞蹈的优美,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容易回答问题为开端,由此引发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读雅句(13分钟):
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情况提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词,再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实现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不足之处由老师补充。
学生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朗读挑战”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在这一环节中实现两个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印度舞蹈的特点”“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这样可以让零散的朗读演变为对有效信息的整理。
3、合作交流——解困惑(14分钟):
学生课前已充分预习,在此环节中我将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课前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预计主要有这样的几个问题:(1)“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假如’?”(2)“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3)“‘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在作者观看时,即看不懂,为什么会起共鸣?”(4)“文中说: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在师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心得,此时让学生自由发问,师生共同合作解决疑惑。如果有需要掌握但学生没有提及的问题,老师可以灵活地提出,组织学生解决。以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4、延伸提高——用妙语(7分钟):
学生观看中国舞蹈《千手观音》片断,有了感悟再来动笔按照要求进行写作练习。这样才能真正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晶,也可以很好地体会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后全班交流,教师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准确优美的文笔以及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5、课堂小结——谈感受(3分钟):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的感受,再由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引导,并布置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以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付诸实践的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开拓其思维;对学生多给予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让新课标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最后,请允许我以本课的结束语作为今天说课的结束语: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敏的双耳去倾听,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述,因为艺术——就在你我身边!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观舞记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以下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程序”等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我把积累字词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同时,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我把“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二。
2、能力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新课标强调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观舞记》正是一篇反映印度舞蹈文化的绝妙佳作。因此,我把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教学难点:同时,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运用语言描述视觉美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三、说教法:
1、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放声朗读、美读和朗读挑战等途径深入品课文味。
2、联想想象法。《观舞记》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在读课文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丽形象,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主要运用在“自主学习——读雅句”等环节。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我将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不理解的内容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五、说教学手段:
1、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激情四溢的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可以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2、中国舞蹈的视频资料:结尾播放精致典雅的中国舞蹈《千手观音》的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悟中外文化的不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从而获得人生启迪。
六、说教学评价:
1、小组擂台积分榜: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软件评价。比如在“自主学习——读雅句”、“合作交流——解困惑”等环节,都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为该小组加上一颗五角星予以奖励,最后根据小组积分情况给予口头或操行分的鼓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2、教师的语言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实际情况,我将给予形式多样的语言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如“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都比不过你!”、 “像***这样的学习态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的见解!”、“你的回答很精彩,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完美吗?”等。
七、说教学程序: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照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以“情景导入——说舞蹈”、“自主学习——读雅句”、“合作交流——解困惑”、“延伸提高——用妙语”、“课堂小结——谈感受”等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1、情景导入——说舞蹈(3分钟):
以多媒体展示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导入,使学生直观感觉到舞蹈的优美,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容易回答问题为开端,由此引发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读雅句(13分钟):
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情况提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词,再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实现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不足之处由老师补充。
学生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朗读挑战”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在这一环节中实现两个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印度舞蹈的特点”“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这样可以让零散的朗读演变为对有效信息的整理。
3、合作交流——解困惑(14分钟):
学生课前已充分预习,在此环节中我将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课前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预计主要有这样的几个问题:(1)“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假如’?”(2)“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3)“‘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在作者观看时,即看不懂,为什么会起共鸣?”(4)“文中说: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在师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心得,此时让学生自由发问,师生共同合作解决疑惑。如果有需要掌握但学生没有提及的问题,老师可以灵活地提出,组织学生解决。以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4、延伸提高——用妙语(7分钟):
学生观看中国舞蹈《千手观音》片断,有了感悟再来动笔按照要求进行写作练习。这样才能真正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晶,也可以很好地体会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后全班交流,教师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准确优美的文笔以及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5、课堂小结——谈感受(3分钟):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的感受,再由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引导,并布置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以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付诸实践的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开拓其思维;对学生多给予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让新课标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最后,请允许我以本课的结束语作为今天说课的结束语: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敏的双耳去倾听,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述,因为艺术——就在你我身边!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珍珠鸟
一、        说教材
《珍珠鸟》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首课,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通过由于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二、说学生
1从德育的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的,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 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2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说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对初一学生的要求,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十个词。
2、 摘抄生动、优美、深刻的语句。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 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欣赏,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设置理由:
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有爱心的下一代”、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四、说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设置理由:
1课后练习一、二。
2本文语言优美,内容充满爱意,是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爱的颂歌。
五、说学习难点:
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设置理由:
1课后练习三。
2以七年级的学生的能力层次,对课文的理解很可能只会停留在本文是写“人与鸟的关系上”。但本文绝非如此,而是小中见大,即不仅是人与动物需要信赖,而且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也是如此。
六、说教法
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
设置理由:
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
二、        七、说学法
1、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讨论法。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
3、学习抓住关键词去揣摩、品味。
设置理由:
课堂是学堂,学生是学堂的主人。
八、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并简介作者 (5分钟)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
设置理由:
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将阅读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 检查预习 (6分钟)
1 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是字词方面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结构方面的。
2学生提出问题后,由其他学生解答,有难度的教师适时点拨、启发,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这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出示幻灯片一(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冯骥才的简介。)
设置理由:
促进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
(三) 整体感知 (10分钟)
1朗读课文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2出示幻灯片,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幻灯片的内容是:
根据问题快速阅读课文:(a)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b)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c)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3前后桌交流——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小结并出示幻灯片三
改善鸟居环境 信赖 胆小
按时添食加水 }我——————鸟{ 渐渐胆大
按捺住好奇心 爱 亲近我
不轻易打扰。 信赖我
设置理由:
1促进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
2三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三个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
(四)阅读•赏析•研讨 (14分钟)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欣赏、研讨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与作者对话,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融情于动作、融情于景、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跳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括号括起来。
2朗读自己括起来的句子和段落(可以摇头晃脑,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气。),并体会哪些地方最顺口,哪些地方最动情。
3在旁边批注喜欢的理由(可以就一个词的妙处,可以就修辞手法的作用,……
4前后桌交流赏析研讨
5请同学赏析(小组代表)
6教师小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设置理由:
1批注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
2自主合作探究是学语文的好方式。
3此环节,学生可能有新问题产生,鼓励他们带出课堂去探究。
(五)拓展延伸 出示幻灯片四 (5分钟)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怎样做一个让同学信赖的人?
设置理由:
1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 。
2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六)教师小结 (5分钟)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与鸟相亲的画卷,这是用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其实,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你、我、 他(她)都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在欣赏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在播放歌曲时出示幻灯片五,也就是作业布置)
(七)作业布置 出示幻灯片五
1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描写雏鸟憨态可爱的句子。
2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3课外阅读老舍的《小麻雀》。
九、说板书 出示幻灯片六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斑羚飞渡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二课《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斑羚飞渡》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讲的是一群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自我牺牲的悲壮之举。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它既是对前文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深,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启。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了解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②情感目标:A、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B、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③能力目标:
A、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B、通过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A、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B、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所设计的“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激发。
二、说教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钟为永说:“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需要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本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质疑教学法: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阅读中的审美欣赏活动,也是在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主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段深入。如在研读中我设置“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有何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找答案激发积极思考。
朗诵法:朗诵是阅读作品的一条途径,又是便于记忆的一种方法。它可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陶冶性情。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利用个别朗读精彩片段和第9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同时情感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
变述法:即在吃透原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灵活地变换角度和表达方式进行复述,由称为创造性复述。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说的能力。这个主要体现在对重点情景的复述。
迁移法:就是从课文揭示的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跳脱出来,进行跨学科的“保护野生动物”语文活动,目的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听说谈写贯穿始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即“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必须以学法指导为核心,重视能力的培养。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在预习环节中我布置①、朗读课文2—3遍。
②、自学文中的生字词,写出重点词语解释并造句。做在预习本上。
③、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语句并加以欣赏。
④、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⑤、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有关资料。
五道习题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法:学会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变朗读为一种美的享受。
3、质疑法:“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篇文章,即使是名作家,也不一定字字珠玑,天衣无缝,文中微暇也时有所见。在教学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作示范,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养成“不唯书”的精神。
4、积累法:古人云:“积学以储宝。”积累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本课,我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中的‘流星”改为‘星星’、‘明星’效果如何?”让学生从中意会用词准确达到的效果,从而积累揣摩语言运用的一个方法:换词效果比较法。
5、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的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6、以读促写法:“书读多了,读熟也就能慢慢体会出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本文语言很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通过查书、上网搜集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写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文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总之,一切都是达到不教,促进自学能力目标,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说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A、朗读课文2—3遍。
B、自学文中的生字词,写出重点词语解释并造句。做在预习本上。
C、找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并加以欣赏。
D、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E、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有关资料。         
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为研读作准备

1、导入新课         
由《藏羚跪拜》故事导入。(故事略)

(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        扫读课文整体把握:
1、结合课文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检查预习):
逞(chěng)能 恍惚(hū) 甜腻(nì) 娴(xián)熟 咩 (miē) 悲怆( chuàng)
进退维(wéi)谷 一尘不染(rǎn)
略胜一筹(chóu) 眼花缭(liáo)乱
秩(chì)序井然
2、自由朗读课文读
要求:①要用流利的语言有感情的读。
②领会文中的生动的词句。
         


整体感知课文,增强语感,检查预习效果。



3、研读与赏析        1、研读课文。要求:运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2、小组讨论欣赏:
1.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        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
3.        通过斑羚在生死抉择面前井然有序、从容面对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4.        找出文章中对“我”的描写,谈谈你对这个描写的理解。         

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进行人文教育。

4、整体感受。
(重点再现)        ①播放《二泉映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斑羚飞渡时的画面,同时指名学生看画面复述。要求尽量多用文中描写的词句,同时鼓励创新。        通过朗诵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回应课时的问题,培养记忆力、概括和表达能力。


5、品读体验和反思         
1、熟书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段落。(课后抄到笔记本上)
2、讨论:
1.        从“斑羚飞渡”的壮举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        造成“斑羚飞渡”的壮举,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什么样的矛盾?         
积累领悟,体会深刻的思想内容,完成知识迁移,进行人文教育

6、拓展延伸        由于人类的滥杀滥捕,造成野生动物的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多方面搜集材料,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小报或出版一期的墙报,或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小论文。        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敬畏自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敬畏自然》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以不同形式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敬畏自然》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于自然的看法。
(2) 多角度赏析本文美点,感悟语言的魅力。
(3)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要根据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但强调三个方面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所以我并没有把它们机械地分裂开来,而是合在了一起。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以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打算运用以下教法学法。
(一) 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我运用点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二)学法。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所以,我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利用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在读中丰富积累,增强语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三)课时安排:
三.说教学程序。
对于本课教学程序的设计,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的:① 简化教学程序,优化教学内容。②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难点突破。③ 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问有学生解决。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我播放张羽的歌曲《落叶》。上课时,我由歌词“我就是落叶,我也有我的美”引入:一片小小的落叶,尚且拥有灿烂的生命,尚且绽放过生命的美丽。那么整个大自然,整个宇宙,更是魅力无穷,神秘无限。所以,我们应该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板书课题。
(二)了解内容,整体把握。
我引导学生看课题,有没有疑问?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会有以下问题:“敬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 教师借机引入问题:为什么要“敬畏自然”?而后利用多媒体出示要求:
(1)按照“我们要敬畏自然,是因为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2)学生默读课文,拿起笔随时做勾画标注。
学生思考,回答理由后,我借机在黑板上板书:阐明理由 应该敬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全文思路,并继续板书:否定征服 暗含敬畏 得出结论 怎样敬畏
(三)寻觅美点,合作探究。
我由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入本文也处处有美的存在。利用多媒体出示要求:
(1)跳读课文,细读美点,寻找出本文美之所在,并说明理由。
(2)美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可以从句式角度,修辞角度,也可以从情感角度。
说明: 这个环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教师要及时给与点拨提示,多加鼓励。根据学生的回答,尽量设计丰富的活动。我想,学生一定能发现很多美点,比如:词语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情感之美……
(四)巧拟标语,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为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保日拟一条宣传标语。学生拟之前,我做提示,拟标语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感染力强。学生拟好后,交流修改,分小组选出优秀者发言,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我出示一些标语示例。
说明: 这个环节体现学科渗透意识;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
(五)总结。
广阔的大自然,浩瀚的宇宙,美丽无穷,神秘无限,我们确实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本文语言既具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思。
(六)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综合训练。
四.说板书设计。
说明: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条理分明,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苏州园林
一. 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 严密,是一 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二. 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 说教法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五、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课前准备: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四.说教案设计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1、.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
2.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
3.。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研读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细细品尝:  叶老先生是怎样写的?好在哪?(可以用说明文体的学习方法先提几个问题)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样的方法,组内探究其余各段,把握妙处。请圈圈划划,加上旁注。
2.勇于发现新的问题,大胆质疑。
(八).课后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妙处?
2.为什么叶老先生不具体介绍四大名园?
五.说课后反思
1..教师引导不得法:⑴没有出示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研读品味时走了弯路,没有马上进入说明文体的学习范畴;⑵"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把共性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导致时间上的过分紧张。
2.本课时容量大了一些,学习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 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 (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一、说教材、学情与教学目标
(一)说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课文以学生喜欢的小说形式出现,通过鲁智深为解救金老父女,打死郑屠,流落天涯的事,把一个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文学殿堂中感受真善美,鞭苔假恶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本课恰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因此,我决定以此为契机,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乃至其他名著的积极性。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具有好强、好胜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扫除文字障碍。
2、能概括出人物性格,并对文中人物有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指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
4、在学完本课之后,能激起课下阅读原著甚至是其他名著的兴趣。
二、说教与学
针对本课教材篇幅长的特点,教学全过程将运用激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对全文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重点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分析为主;难点部分,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小说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教师将结合启发与讲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完成创造性阅读。
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将通过适当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自觉的运用分析、讨论等学习方法完成全文解读,希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引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并说: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是延安小种经略府的提辖,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而流落江湖呢?
(设计意图:开头激趣相当重要,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水浒传》主题歌,引入《水浒》,并介绍作家作品;另外,从知识的连贯性的角度设计导语,使学生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分析人物,课外延展——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
1、听录音。
①请同学们借助录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感情色彩。
②听后回答问题,锻炼听的能力。
2、出示问题,检查听的效果。
①鲁智深为什么打镇关西?
②鲁智深的第一拳打在镇关西的什么地方?(抢答)
③三拳过后,镇关西的反应分别如何?
3、引导学生朗读“拳打”部分并进行复述。
4、在《水浒传》中,像这样经典的部分还很多,如武松打虎也是拳头上的功夫。
5、引导学生分析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性格。
(设计意图:经过这一环节的分析,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把知识引到了课堂之外。)
(三)分析环境,课外延伸——猜一猜,讲一讲。
鲁智深回到下处后,“天微明”就奔向金老住处去了。“天微明”这处环境描写如换成“天亮了”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明确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及表达中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四)分析情节,课外延展——试一试,练一练。
请同学们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上联,以四大名著中的情节对出下联。
要求:从《水浒传》中至少对出三个,从其他名著中各对一个。
学生对对子。
(设计意图:本步骤有感于对学生的一次批评。原来设计时,我只是让学生从《水浒传》中想内容,正在大家对得热火朝天时,一生突然对了一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众人大笑。我就不耐烦地批评了他不认真听老师要求。看他一脸的无辜,好像不是恶作剧的意思,我突然想到,这样对不也是很好吗?于是就有了上文的拓宽要求。)
(五)设计讨论,启发思维。
对鲁智深的行为,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如果你是鲁智深,面对同样的情况,你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加深对文中人物及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把语文学习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七颗钻石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7个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
2、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导入感受神话的美丽。导入课题:今天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检查词语认读,为学好课文奠定基础。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交流汇报:让你觉得神奇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学贵有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此时鼓励学生质疑,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4、品读重点,感悟母女博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爱的足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反复读一读四个句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喝水?
②小姑娘把水给了谁?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③从母亲身上你又见到了什么?
④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学习的性质要求我们既要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要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此设计从课文整体入手,品析文本的重点句子,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向学生提出疑问:
(1)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学生明白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2)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
四、说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爱心——奇迹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沁园春雪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另有三篇现代诗《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弄懂字面意思,将不懂地方标记出来;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
  能力目标: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品味学习诗歌的壮美及诗中表现的人情美.
  其中"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及"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应为学习的重点.而"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也是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尤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两班自学能力不强的实际学情,我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学习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五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1、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3、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4、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解决和突破了。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其中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另一题则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化石吟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 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
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分组讨论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社戏
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在这个暑热难耐的时刻,亲临现场听我说课,谢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戏》,本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祥略得当的写法;(4)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5)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之间高尚纯朴的友情,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感情。
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所以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江南水乡的生活和生活在北方的我们本身就有地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我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2、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法和学法。下面我来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本篇讲读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 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外婆讲不完的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2、解决字词障碍 同学们打开教材第122页读一读,写一写。我提前给同学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首先从课文中勾画出这些生字词的出处,第一遍读字音,读准确,第二遍辨析字形,字义,然后再挑选出两三个词让学生造句组话。3、理清文章脉络,熟读课文。(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4、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板书:平桥村是乐土)为什么是乐土,让学生读文章第一部分,从文中找出来一是可以得到优待,二是免念古书,三是可以钓虾、放牛。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么和第一部分平桥村的乐事有什么关系呢?很显然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祥写“看戏”作铺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 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怀恋绵绵无尽)。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我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描写。教学过程如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层(板书:去赵庄看戏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边“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 老少气恼焦急)。
(2)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勇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决)。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层(板书:去看戏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 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 河面朦胧 香气扑面 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 船行甚快 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 衬托看戏 曲折铺垫 蓄足气势)。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板书:赵庄看戏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板书:望见戏台 疑为仙境 深被吸引 无限欢喜)。
(2)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描写“我们”观看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
铁头老生表演,双喜介绍他“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并且说“日里亲自数过”,“我们都挤在船头看打仗”;在小旦出来“咿咿呀呀的唱”的时候,双喜还推测铁头老生在这场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为“晚上看客少”,表现出喜欢看武打,讨厌听文唱(板书:喜欢观看武打 讨厌聆听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表现出愿意看演员扮成蛇虎的表演(板书:愿看扮演蛇虎)
当“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的时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觉得看打人也比听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来了,大家“都很扫兴”,她那没完没了的唱,使得小朋友们先是“喃喃的骂”,后是“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双喜说,“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到开船驶上归途时,还“骂着老旦”。表现出万分厌烦老旦总唱(板书:厌烦老旦总唱)。
这样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板书:看戏表现了儿童心理 笑骂体现着稚龄童趣)。
5.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 戏兴仍浓 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 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 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 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 应付有法)。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结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结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结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结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 永留美好记忆)。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社戏
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在这个暑热难耐的时刻,亲临现场听我说课,谢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戏》,本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祥略得当的写法;(4)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5)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之间高尚纯朴的友情,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感情。
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所以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江南水乡的生活和生活在北方的我们本身就有地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我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2、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法和学法。下面我来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本篇讲读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 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外婆讲不完的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2、解决字词障碍 同学们打开教材第122页读一读,写一写。我提前给同学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首先从课文中勾画出这些生字词的出处,第一遍读字音,读准确,第二遍辨析字形,字义,然后再挑选出两三个词让学生造句组话。3、理清文章脉络,熟读课文。(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4、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板书:平桥村是乐土)为什么是乐土,让学生读文章第一部分,从文中找出来一是可以得到优待,二是免念古书,三是可以钓虾、放牛。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么和第一部分平桥村的乐事有什么关系呢?很显然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祥写“看戏”作铺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 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怀恋绵绵无尽)。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我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描写。教学过程如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层(板书:去赵庄看戏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边“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 老少气恼焦急)。
(2)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勇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决)。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层(板书:去看戏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 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 河面朦胧 香气扑面 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 船行甚快 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 衬托看戏 曲折铺垫 蓄足气势)。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板书:赵庄看戏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板书:望见戏台 疑为仙境 深被吸引 无限欢喜)。
(2)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描写“我们”观看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
铁头老生表演,双喜介绍他“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并且说“日里亲自数过”,“我们都挤在船头看打仗”;在小旦出来“咿咿呀呀的唱”的时候,双喜还推测铁头老生在这场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为“晚上看客少”,表现出喜欢看武打,讨厌听文唱(板书:喜欢观看武打 讨厌聆听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表现出愿意看演员扮成蛇虎的表演(板书:愿看扮演蛇虎)
当“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的时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觉得看打人也比听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来了,大家“都很扫兴”,她那没完没了的唱,使得小朋友们先是“喃喃的骂”,后是“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双喜说,“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到开船驶上归途时,还“骂着老旦”。表现出万分厌烦老旦总唱(板书:厌烦老旦总唱)。
这样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板书:看戏表现了儿童心理 笑骂体现着稚龄童趣)。
5.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 戏兴仍浓 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 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 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 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 应付有法)。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结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结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结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结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 永留美好记忆)。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5 02:56 , Processed in 0.114448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