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楼主: 高放

[语文] 2012版中学语文说课稿优秀模板汇总(100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天鹅的故事
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天鹅的故事》,本文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在一旁狩猎的斯捷潘老人看到这一情景,心灵受到震撼,从此封枪。让学生体会到天鹅不惧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这篇课文生动感人,特别适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是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的好素材。
由于天鹅生活的环境离学生较远,学生很难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故感受天鹅的那种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及斯捷潘老人的情感变化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及四年级教材的实际特点,我初步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文中写天鹅破冰的几个段落。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格内的5个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体会天鹅不惧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
4、让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其中目标3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窿、瞪、昂、腾”等后鼻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塌陷、边缘”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 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天鹅不惧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天鹅不惧困难、团结拼搏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
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通过“复习导入,再现画面——精读课文,理解感悟——回环整合,深化感知——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四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再现画面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围绕着“《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哪些画面最让你感动呢?”来回顾课文的内容。基于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不难找到“老天鹅破冰的画面”“众天鹅齐心破冰的画面”和“天鹅成功后欢呼的画面”和相应描写的段落。而后,我鼓励学生为这几幅画面各起一个名字,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下伏笔。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本文的二——七自然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感受画面突破重点,我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这几幅令人感动的画面,将感动自己的句子和词语圈一圈,画一画,边读边想象,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内议一议,谈谈自己独特的体会。
(一)直奔重点,体会“破冰勇士”的精神
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第五段文字(“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他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继而引导学生抓住“胸脯和翅膀”、“腾空而起”、“石头似的”相机点拨,例如在学生理解“腾空而起”时,让学生或是联系生活实际,或是做动作,体会老天鹅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以“腾空而起”加大下落的冲力。再如体会比喻句“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时,启发学生通过“天鹅美丽优雅的与坚硬的石头的对比”揣测老天鹅此时此刻的心里。从而感
受到:对天鹅群体的责任感,使他忘记了疼痛,全力一击!这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一只勇敢奉献的老天鹅形象出现在眼前,此时再来朗读这段文字,那种对老天鹅的敬佩尽在其中。 
(二)发挥想象,感悟“齐心协力”的画面
面对这样一个舍身为群,以血肉之躯为武器的老天鹅,学生一定深有感触,这时将学生引入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继续运用上段中边读边想的方法抓住“裂开、一条……又一条、扑打”等词去领略“破冰勇士”的风采,去想象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映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的画面,并创设一个小情境“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老天鹅壮举,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继而出示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让学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给同学听,通过指名读、评读、齐读,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充分感受到天鹅那拼搏团结的精神。
(三)抓住叫声,感受那胜利的喜悦
在学生交流第三个画面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前两处在哪儿?各表示什么意思?这里“胜利的欢呼”又是在说什么呢?” 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品味和探究,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充分感受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这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就赋予了学生更多的空间。 
三、回环整合,深化感知
在理解重点段的过程中,学生一直是置身在斯杰潘老人的叙述之中,想老人之想,感老人之感,所以此时引出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了解前因后果会更具完整性,也会与老人产生共鸣,为此,我引导学生围绕“正为打猎一无所获感到扫兴的斯杰潘见了这感人的场面,有什么变化?”“他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两个问题体会深情背后的含义,这时再读老人的话,则入情入境。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简要的总结后,同学们一定感受颇多,在这一版块中,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项选择的机会如“面对老天鹅,我想说……”“面对天鹅群我想说……”“面对斯杰潘老人,我想说……”
课后我预留供学生选择的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呼唤大家共同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等等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闺塾
一、说教材
  《闺塾》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本文节选部分,语言富有个性,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 鉴赏个性化语言
  3、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中国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牡丹亭》全剧以歌颂杜丽娘、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为核心情节。但是《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游园惊梦”故事尚未发生,杜丽娘的思春情怀也才见冰山一角。依据此情节内容,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剧情,抓住戏剧冲突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认识人物性格。尤其是戏剧主人公杜丽娘的表现较为含蓄,对她的性格的了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突破。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品读语言从而进行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牡丹亭 >>,,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1。
  1、为了检测预习的落实情况,我设计了三道预习检测题、检测预习。
  ①字词正音:窈窕(yǎo tiáo)净几(jī)明窗 淑(shú)女 闺(guī)门薛涛笺(jiān) 美女簪(zān)花 砚(yàn)台偌(ruò)多 嫉妒(jídù)
  ②字形比较:
  薛涛笺 涂鸦旦末贴
  客栈 荼毒帖子
  流水浅浅 途径粘连
  ③词语补注:①窈窕:女子文静美好。②净几:干净的茶几。几:小桌子。③淑女:温和善良的女子。④闺门:女子居住的女室。⑤嫉妒:对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同忌妒。⑥ 偌多:这么多。偌:这么、那么。⑦ 簪花:把花插在头发上。簪:插在头发上。
  预习是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如果做得充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将会事半而功倍,这就需要教师选取一定的方法去督促和落实。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联系生活,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与学生产生共鸣,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我的导语是:“国有乾隆,国运昌隆”曾经被顽皮的小燕子解释为“国有乾隆,谷不生虫”另人捧腹大笑,正是由于她的活泼、调皮以及鲜明的个性,很受观众的喜爱,收视率特高。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跟小燕子一样能给观众带来欢乐的人物,好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汤显祖的《闺塾》。
  3、介绍作者。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其主要作品有《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为“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为突出。《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者简介要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4、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
  问题一:《闺塾》一出戏,主要写了几件事?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写了3件事:讲诗——模字——责打。对课文结构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
  问题二:你觉得这出戏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个人物?
  这个问题比较明显。导语已经有了暗示。
  教师明确:春香。分析春香性格特点——是一个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活泼的小姑娘。可以从三个事件中体会出来。也就是通过戏剧冲突认识人物性格。主要是春香与陈最良的冲突。(学生运用戏剧常识抓矛盾冲突,教师适当点拨)
  在讲诗一节中&#172;&#172;——春香一上场就咕哝着“昔氏贤文,把人禁杀” 陈最良用大道理把她们训斥一通,春香不以为然,回嘴道:“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话中带刺,使木讷的陈最良无言以对。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就是春香逼得老塾师学起了鸟叫。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正儿八经的老头,下意识地像孩子那样叽叽咕咕叫了起来,不是十分滑稽吗?春香一见老师的憨态,也乐不可支,乘机诨闹。并且自作聪明地对“在河之洲”作了极为有趣的诠释。(不是今日是昨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门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运用的诣音,达到了诣趣的效果。当她问到那些“幽闲女子”、君子们“为甚好好的求他”时,陈最良狼狈不堪,只好把她喝住。
  在模字一节中——丽娘习字时,陈最良令“取文房四宝来模字”,春香故意错拿“笔墨纸砚”,陈最良茫然不识。春香兴味索然,便说“学生领出恭牌”,乘机溜下。溺尿回来,她告诉小姐:外面“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陈最良一听,立即要打;春香毫不客气,针锋相对。
  在责打一节中&#172;——老塾师列举了几个"古人读书"的事例,这几个事例可以概括为几个成语,囊萤夜读、随月读书、悬梁刺股。春香针锋相对(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骨,添疤nie)。老师抡起荆条,丫头东躲西闪,一连串大幅度的动作,却是十分火爆。特别是当春香缴了陈最良的械,把它掷之于地时(贴抢荆条投地介),喜剧性的冲突进入了高潮。这一掷,充分表现出春香对陈最良的轻蔑,什么封建礼法、师道尊严,统统被她掷到东洋大海。作者也借春香之口, 给予了程朱理学无情的嘲弄。
  就这样通过春香的几次诨闹,作者把陈最良的迂腐气,小丫头的泼辣劲,清晰地勾勒出来了。小结:春香&#172;——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活泼
  陈最良&#172;——迂腐、守旧
  问题三:杜丽娘是这出戏的主角,但是在这出戏中她的言语并不多。你能够从她不多的语言中体味出她的心态性格吗?
  杜丽娘在此节中话却不多,但值得分析 这就需要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①“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杜丽娘自己在读《诗经》时对诗句有朦胧的感触,但老师却不往处讲,她不满足于老师解释字面意思,所以说“学生自会”。十分含蓄,是大家闺秀风范。
  ②“这经文偌多!”
  老塾师给杜丽娘敷演大意,不但没有消除她的疑惑,反而东拉西扯讲了一番大道理。于是,杜丽娘轻轻一句“这经文偌多!”,透露出强烈的厌烦情绪。
  ③陈最良令“取文房四宝来模字”,春香故意错拿“笔墨纸砚”,陈最良茫然不识,丽娘“作笑”调侃道:这是画眉笔、薛涛笺、鸳鸯泪眼砚。她用耐人寻味之一“笑”,讥讽了这位不学无术的塾师,还令其浑然不觉。
  ④春香双关戏言“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 丽娘不但不嗔怪,亦以戏言答之:“还早哩!”
  这句极富潜台词的话,冬烘腐儒是听不出来的。字面上看是说春香写字太差,深层意思却是
  在讥笑小春香小小年纪就急着当“夫人”,丢不丢人呀?——当着老师的面和丫环开起了这样的玩笑。正可见其心性袒露,芳心萌动。
  ⑤“敢问师母尊年?”
  写字当中,杜丽娘忽然问起这句话来,还说要给师母做鞋。这是典型的姑娘家开小差的表现,却带着女孩儿特有的乖巧可爱。
  ⑥陈最良退场,丽娘迫不及待询问“那花园在哪里?”
  丽娘一个16岁的姑娘,居然不知道自己家里还有一个花园,这真让人觉得既滑稽又可悲。杜丽娘问这句话时向往、急迫的神情跃然纸上! 早将塾师“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这一严厉警告抛至九霄云外。至此,观众才明白,她对老师的毕恭毕敬原来是装模作样。
  ⑦“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
  “原来”一词,是恍然大悟的语气,一个“且”字,细品之下就有“暂且搁下,以后慢慢盘
  算”之意,为后文的“游园惊梦”埋下了伏笔。
  小结:。其实,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个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才是“闹”的真正主角。没有丽娘的默许、纵容、支持,春香未必敢“闹”,敢“闹”也未必“闹”得起来。春香是丽娘的影子,春香之“闹”,其实是丽娘之“闹”的曲折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注定丽娘不可能如春香般明闹、诨闹、大闹,丽娘之“闹”,闹在暗处,闹得文雅,闹得巧妙。丽娘似乎显得文静、顺从。她假意要责罚春香,却又并不真动手;待陈最良走后,又向春香打听花园去处。这些都说明什么?
  (囿于大家闺秀的身份,表面上丽娘确乎显得文静、顺从,似乎愿意循规蹈矩,不越封建礼教的雷池一步。但责罚春香时,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实际上是保护了春香。事后又向春香打听花园的去处与景致,这正说明丽娘心中充满对自由和美满爱情的渴望。所以,后来才有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生死相爱的故事发生。)
  问题四:老塾师陈最良可以说是封建教育与程朱理学的代表。课文中是怎样写出他的迂腐、守旧,并给予辛辣讽刺的?
  名字就迂腐得可笑。(陈最良在杜太守家设帐教书,杜家便是他的衣食父母,更兼丽娘母亲对他款待周到,故而他并不想过分苛责丽娘与春香。但他视程朱理学为正宗学问,不遗余力地宣讲,显得迂腐至极。更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传授的诗经《关睢》及《汉广》、《桃夭》、《鸡鸣》诸篇,大多原是歌咏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他却偏要给予牵强附会的解释,但最终仍是这些诗恰恰引动了丽娘的思春之情。这不仅是对陈最良,也是对整个封建教育的绝妙讽刺。)
  五、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写一段200字以内的对话,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又有风趣。作文水平的提高靠的是日积月累,所以每学到一种突出的表现方式就要应用于实践。厚积而薄发。
  六、板书设计(略)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三块钱国币
 (一)、说教材及教学重点、难点
  《三块钱国币》是戏剧单元中的一篇独幕剧,戏剧主要通过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现实。因此,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看看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地把握戏剧的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思想性格得以突显。因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1.弄清矛盾冲突的展开。2.借助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中国,能跨文理两域的通才并不多见。五四时期的著名学者丁西林先生,既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又是著名的剧作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剧本《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是少见的文理通才,以介绍作者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然后从解题导入背景,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剧情。
  “国币”指什么?“国币”是旧中国人们对货币的通称。
  《三块钱国币》写与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华北、华东、华南、华东等地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跟随机关、工厂、学校搬迁的成千上万的职员、工人、教师、学生、百姓、难民们颠沛流离,辗转拥向西南各大城市。军阀、奸商、没良心者在大后方盘剥、欺凌下层人民。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给我们讲述了三块钱国币的故事。
  三、熟悉剧本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不同的人物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不同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含有哪些言外之意等,这些都必须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如果只是让学生坐在那儿一遍一遍地默读或朗读,就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我觉得应该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而且这样还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读受到感染,从而会对戏剧情节及戏剧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研讨剧本,展开讨论弄清吴杨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块钱国币》中的辩论技巧是一大亮点,在第四册书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中也有“辩论”的活动设计,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辩论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辩论中来,因此,把辩论这一环节作为重点,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弄清吴杨之间的矛盾冲突,于是把“赔”与“不赔”作为一个辩题,让学生从文本本身出发思考、归纳、总结“赔”与“不赔”的理由,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口语得到了训练。
  1.戏剧的矛盾冲突发生在哪两个人身上?
  明确:吴太太 杨长雄
  2.他们为什么而发生冲突?
  明确:因为一只花瓶,吴太太的女仆李嫂不小心打破了主人的一只心爱的花瓶,吴太太要求她赔偿,杨长雄认为不要赔偿,于是他们争辩起来。
  3.默读课文,思考归纳“赔”与“不赔”的理由。
  吴太太要求赔偿的理由:
  ①打破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赔,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不穷呢?文中开头吴太太的直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这只花瓶是悟太太五年前从牯岭避暑回上海的时候在九江买的,人家要二十块钱一对,她还了六块钱买下的。吴太太很喜欢这对花瓶,把它当作宝贝似的带在身边,现在一只被打破了,吴太太有多伤心啊!当然要赔了。
  ③现在别人就是出十块钱买一只也买不到啊!人家吴太太只是照原价让李嫂赔三块钱,已经是“十二分”客气了呢!
  ④当时那三块钱根本不值个钱,人家吴太太损失的可是自己的最爱啊!但是人家吴太太既然已经说出口了就不反悔,只要李嫂赔三块钱,已经是最底线了,要是连三块钱都不赔,肯定是不行的。
  杨长雄说不赔的道理。
  ①吴太太说那个年代谁不穷呢?是啊,都穷,可是穷也有区别啊!你吴太太一个用得起娘姨的人是高级的穷人,而李嫂是服侍太太的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的穷人,她赔不起,没钱赔。
  ②吴太太说打破了“别人”的东西要赔,可是你吴太太不是“别人”啊,李嫂是你吴太太的佣人,是与你关系密切的人,佣人替主人做事,替主人擦花瓶就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的权利而没有赔偿的义务。
  ③你吴太太明知道李嫂身上只有三毛钱,却要人家赔你三块钱。
  4.小结:杨长雄说的也很有道理,李嫂只有三毛钱,你非让她赔三块钱,赔不起,可吴太太又想出个什么招?
  明确:当铺盖,而且还叫来了警察,法律是公正的,我们看看警察是如何评判的?
  明确:警察按吴太太的吩咐拿着李嫂的铺盖去了当铺典当。结果怎样?
  当铺的少奶奶不但没要李嫂的铺盖还人家给了李嫂三块钱。
  5. 吴太太得到了三块钱的赔偿之后,她和杨长雄二人的矛盾冲突是否就结束了呢?那戏剧情节又有何发展?
  明确:杨长雄冒出“泼妇”这个词,这下吴太太可是得理不饶人了,一逼再逼,甚至谩骂,而血气方刚的杨长雄是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最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赔上她三块钱国币。
  6. 小结:“赔”与“不赔”的戏剧冲突,最终鹿死谁手?
  “和棋”
  7. 如何理解“和棋”?
  吴太太得到了三块钱的赔偿,但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也被打碎了。杨长雄最后出了一口气,但作为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出三块钱。所以说双方都有赢有输:吴赢在理输在情,大学生赢在情输在理。
  五、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在弄清戏剧的矛盾冲突后,学生对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以有深刻印象,但是需结合前面的舞台说明以及人物对白来具体分析概括,以完成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经过一番讨论,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大家结合前面的舞台说明以及人物对白来谈谈你对这两个主人公性格的理 解。
  吴太太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杨长雄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分析:舞台提示中有两个词“公例”、“例外”很显眼。这个人肯定是不会受本省人的欺负的,只有她欺负别人的份;杨长雄和吴太太同样是外省人,本来应该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但是他却没有袒护吴太太,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帮理不帮亲的青年,有正义感。两个人都挺能说的,特别是杨长雄无理还能辩三分,和水平不高的吴太太讲情、谈理、说势,有条有理有据,能言善辩。生:杨长雄有同情心,当听说吴太太要押李嫂的铺盖是急得从蒲团上跳起来和吴争辩,坚决反对押铺盖。相比之下吴太太就没有什么同情心了,李嫂有没有铺盖睡觉她不管。生:吴太太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泼辣、自私、吝啬。
  小结:总之,吴太太是自私吝啬无同情心,杨长雄是能言善辩有正义感。
  六、 课堂总结。
  最后的总结主要是对本剧创作风格的简单介绍。
  《三块钱国币》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围绕 “花瓶事件”,反映出当时社会恃强凌弱、无法无理等令人难以容忍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其实,通过揭示生活情趣、组织戏剧冲突,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小事,安排点染的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正是本剧创作的独特风格。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窦娥冤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8号考生,张莎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新教材选取了《窦娥冤》一、二、三3折。《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含冤被杀的悲剧结果,深刻揭露了元代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与混乱,歌颂被迫害的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所以,今天我以第三折带全剧的方式来讲述本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1、(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知识。
  (2)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象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3、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古典戏曲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个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由祥林嫂、别里科夫、葛朗台三个不同文学人物的死亡联系到窦娥蒙冤被杀,让学生受到强烈地心灵震撼,不由自主的进入课文情境。
  【设计原因:好的新课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创设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环节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情?
  (2)从窦娥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窦娥的呼喊,哪些是让人为之动容的?在她的身上发生过怎样悲惨的故事,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本文主要讲述的事件是:张驴儿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妇窦娥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两个逼婚被窦娥识破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的过程。第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但坚持自己无罪;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不忍婆婆受刑,便招认了被诬陷的罪行,最后被问成死罪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2)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滚绣球】一曲中,窦娥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以上节选的内容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是充斥着不公平,惨无人道,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让人最为震撼的是:无论社会有多么黑暗与龌龊,终究还会有正义的存在。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环节三:精读品析,探讨思考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再接着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2、教师需要点拨、肯定、补充、明确具体内容。
  (1)【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官污吏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2)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敢于反抗,可她为什么要忍受这不白之冤?这体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还体现在哪里?
  (3)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
  (4)三桩誓愿—应验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现实主义的大师关汉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无稽的情节呢?而且“亢旱”受害者只会是百姓,窦娥是善良的,那么她为什么让楚州百姓为自己的冤屈受苦呢?
  【设计原因: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探讨分析,学生能够动口读,动脑想,动口说,把握窦娥的性格特征。此环节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互相合作,互相表达,做到生生交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环节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由窦娥含冤而死,许愿三桩洗清冤屈的情节。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里面的老国王化为鬼魂后要求哈姆莱特为之复仇的故事。
  【设计原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五:小结、板书与作业
  1、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度《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
  【设计原因:意义在于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转化成为自己的学习品质。】
  2、板书设计:
  窦娥冤
  窦娥形象:孝顺、善良、坚强、刚毅、敢于反抗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本色派
  3、作业:
  写一篇关于窦娥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比较的小论文,不少于500字(课外完成)。
  【设计原因:布置作业的用意主要在于巩固学生已学到的知识点,同时,在与相似的文学人物对照比较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文学评论与比较的能力。】
  环节六:教学反思
  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词曲类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对词的结构和对课文的诵读。本教学设计,打破陈规,一反传统的教学方法,敢于实践教学新理念,根据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以情感体验为教学的突破口,善于发现感情共鸣点,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精神的震撼,从而获得思想启迪及人文关怀。
  但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完全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全部精华讲授给学生,另外,在拓展知识方面做得还不够。以后需要在这两个方面改进不足,力求做得更好!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窦娥冤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8号考生,张莎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新教材选取了《窦娥冤》一、二、三3折。《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含冤被杀的悲剧结果,深刻揭露了元代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与混乱,歌颂被迫害的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所以,今天我以第三折带全剧的方式来讲述本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1、(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知识。
  (2)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象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3、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古典戏曲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个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由祥林嫂、别里科夫、葛朗台三个不同文学人物的死亡联系到窦娥蒙冤被杀,让学生受到强烈地心灵震撼,不由自主的进入课文情境。
  【设计原因:好的新课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创设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环节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情?
  (2)从窦娥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窦娥的呼喊,哪些是让人为之动容的?在她的身上发生过怎样悲惨的故事,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本文主要讲述的事件是:张驴儿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妇窦娥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两个逼婚被窦娥识破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的过程。第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但坚持自己无罪;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不忍婆婆受刑,便招认了被诬陷的罪行,最后被问成死罪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2)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滚绣球】一曲中,窦娥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以上节选的内容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是充斥着不公平,惨无人道,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让人最为震撼的是:无论社会有多么黑暗与龌龊,终究还会有正义的存在。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环节三:精读品析,探讨思考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再接着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2、教师需要点拨、肯定、补充、明确具体内容。
  (1)【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官污吏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2)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敢于反抗,可她为什么要忍受这不白之冤?这体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还体现在哪里?
  (3)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
  (4)三桩誓愿—应验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现实主义的大师关汉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无稽的情节呢?而且“亢旱”受害者只会是百姓,窦娥是善良的,那么她为什么让楚州百姓为自己的冤屈受苦呢?
  【设计原因: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探讨分析,学生能够动口读,动脑想,动口说,把握窦娥的性格特征。此环节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互相合作,互相表达,做到生生交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环节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由窦娥含冤而死,许愿三桩洗清冤屈的情节。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里面的老国王化为鬼魂后要求哈姆莱特为之复仇的故事。
  【设计原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五:小结、板书与作业
  1、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度《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
  【设计原因:意义在于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转化成为自己的学习品质。】
  2、板书设计:
  窦娥冤
  窦娥形象:孝顺、善良、坚强、刚毅、敢于反抗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本色派
  3、作业:
  写一篇关于窦娥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比较的小论文,不少于500字(课外完成)。
  【设计原因:布置作业的用意主要在于巩固学生已学到的知识点,同时,在与相似的文学人物对照比较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文学评论与比较的能力。】
  环节六:教学反思
  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词曲类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对词的结构和对课文的诵读。本教学设计,打破陈规,一反传统的教学方法,敢于实践教学新理念,根据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以情感体验为教学的突破口,善于发现感情共鸣点,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精神的震撼,从而获得思想启迪及人文关怀。
  但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完全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全部精华讲授给学生,另外,在拓展知识方面做得还不够。以后需要在这两个方面改进不足,力求做得更好!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雷雨
一、 说教材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二、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三、说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 说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雷雨
一、 说教材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二、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三、说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 说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失街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失街亭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他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说教材
  (一)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后者。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者蕴涵的 感情,了解作者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1、 梳理文章的情节结构,学习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 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 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三)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 理解作者在起伏的矛盾斗争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 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说学法
  (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 学法及确定依据
  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小说单元的小说,已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曾记得去年在教学本文时,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大石头”顶住了庙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契机,可是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我也一时乱了分寸。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嘛,无巧不成书,情急之中,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竹外桃红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说道:“苏轼为什么非写成‘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可呢?难道‘鹅’就不能够先知吗?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三、说教法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说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导”为主,从感觉人手,灵活运用评点法,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它的具体要求是: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
  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页、第7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要使学生的思维之水常“鲜”常“活”,教师就必须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切不可居高临下,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堵塞学生的思维之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比学生站得更高、更远,避免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平面上;第二,要知己知彼,懂得学生的阅读心理并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我大胆地进行“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方法的尝试。
  关于本课教学情景的创设的一点说明:我在上课前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没有采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其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急于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教学过程中还适时穿插入了录像片的欣赏,有助于学生对主人翁性格和成因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含“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层面。认知过程沿“感觉——思维——知识”一线走;情感过程沿“感受——情绪——意志”一线走,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
  (一)组织教学时,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先睹为快,教师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享受”文本。因为只有当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而只有当学生感受的触角一直深入到与作家的感受触角相交时,才有可能进入认知的阶段。所以学生的自主感受是极其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的前提。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提炼课文的情节或就作品某方面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总结小说情节的五个部分)。
  课堂上应力避学生一看就“懂”、一“懂”兴趣就无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设计好教学环节。
  (三) 具体把握情节,怎样鉴赏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密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那么怎样来把握故事情节呢?
  1、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情节线索。除了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外,作品中的基本矛盾冲突也可以是情节的发展线索。本文以林冲和高俅为代表的官民之间的冲突就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线索。
  2、 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买刀前后的表现。
  3、 见微知著,细节描写的内在含义。
  如见到草料场的房子破了想修一修。如见到古庙,想“改日来烧纸钱”。枪不离手的描写。
  4、 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每篇小说的情节铺设都有讲究,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伏笔、照应都巧妙的暗藏其间。如他出门将火扑灭,给后边有人纵火埋下伏笔。进庙住下时,用大石头挡住门,才会听到实情。带上解剜刀。
  (四)导入新课时,我从释题开始,提出“文题中‘风雪’仅仅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环境吗?”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语句的关注。这一步就称之为“释题生疑”。
  第二步则叫“趁热打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张志公语)我让学生把课文情节理清楚之后,再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时,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用不足20字概括呢?如果用4个字概括呢?有意识地插入语言表达的训练。
  然后教师点拨小结: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三点(1)准确;(2)顺畅;(2)简练。出示情节发展的脉络图和对联(演示),结束这一步教学。
  接下去是进行课文难点问题的讨论。实施这一步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的回答”——把结论先塞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教师所定的框框里。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我把教学中的那个“困惑”在这个时候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以此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适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例如: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课文中有六处写到风雪)再组织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小结后明确: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
  例如:课后可结合文中 十二次提到“花枪”的有关语句让学生自行作分析。
  为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理解,把握“风雪”的特点以及对情节、人物的作用,我在重点问题讨论时插入影视片段欣赏,以加深直观效果。
  课堂总结这一步我以板书形式来呈现。
  (五)探讨“官逼民反”的主题。
  最后说一说作业的布置。
  题目有两个:(1)人物绰号考证:《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记录着人物的性格,并且各自都有一段来历,引导学生考证,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2)人物分类点评:自己确定标准,将小说的人物分成若干类别,撰文点评,以文解文。
  我的意图是学生课内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外可通过上述活动促发其自读《水浒传》原著,开展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训练,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五、板书(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伶官传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总数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伶官传序》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都是宋代散文。其中,《六国论》、《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从题材内容上来看,《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都是属于因事说理的游记,《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属于借古讽令的史论。
  有人说,读史可以明志,读历史散文,使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历史经验教训。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内容:
  《伶官传序》属于借古讽令的史论,是篇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完成。
  3、教学目的:(依据大纲和教材确定)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3、体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4、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
  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反问句、感叹句等,是文言文中比较普遍的语法现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于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是本文教材的重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尽量避免学生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首先指导学结合课文注释及补充材料,疏通文句,掌握词类活用、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文语法现象。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这篇课借古讽今的史论特点及语言特色。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及现实生活来谈一谈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于始终。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项脊轩志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
  一、 说教材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即本单元课文形式自由灵活,内容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富于情趣。《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易,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课文选材着眼于家庭琐事,表现母子、夫妻之间的深情,文笔清淡朴素,细节生动传神,是进行细节描写教学的好范例。
  二、 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归有光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体会细节描写中情感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运用细节描写写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散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体会细节描写中情感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运用细节描写写作的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诵读第一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诵读第一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林黛玉进府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三册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的训练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重点篇目。构成本单元的三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选读课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课属于中国古典小说,拟重点说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②《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表现艺术。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A、知识教育点1、 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B、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C、德育渗透点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二、说教法及依据
  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 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小说单元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亦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 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视野当阔为重点。
  2、直观展示法:第一红楼梦人物众多,错综复杂,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人物性格征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贾府建筑的规模即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是引导学生读小说的主要线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到本文的三个课时中,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仿写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要设计“仿写法”: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概说教学程序
  本课题共设三课时,本说课内容彻重第三课时。简介第三课时前的内容。
  课前预习:课前组织学生利用课件的“影视欣赏”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3、前五回内容介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人物形象重点是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言: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我们与学生一起来欣赏。
  二、人物形象赏析 可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一)林黛玉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提示: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练习点评。 归纳: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刑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他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总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二)贾宝玉 提示: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局上,下了相当的功夫。在第二回就曾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方法:学生找出写宝玉的内容并练习点评。
  1.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王夫人语云“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甜言蜜语”“有天无日”“疯疯傻傻”(第10、11两段);林黛玉诉母亲曾言“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第11段)。这些侧面描写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
  2.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第13段)。 角度:林黛玉观察;描写:“心中想着……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分析: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分明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眼熟亲切。
  3.《西江月》的两首词,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角度:作者插入描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该词作用: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的追求;只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二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4、出场以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作者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她与黛玉的心灵相通;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骄横不羁。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的体现。
  (三)王熙凤 (从人物出场描写入手,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分析)
  提示: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 方法:学生归纳王熙凤出场描写并练习点评。
  1.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表现她的泼辣,又说明贾母对她的宠爱。
  2.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写服饰,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可隐含着可怕的威势,极有心机,极善做作。
  3.在贾母面前夸黛玉,乃传神之笔。她说话新鲜、得体、动人,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问这问那,关怀备至,善于奉承,随机应变。
  4.回王夫人话: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
  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附:板书设计写出场:(略)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5: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林黛玉进府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三册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的训练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重点篇目。构成本单元的三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选读课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课属于中国古典小说,拟重点说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②《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表现艺术。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A、知识教育点1、 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B、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C、德育渗透点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二、说教法及依据
  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 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小说单元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亦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 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视野当阔为重点。
  2、直观展示法:第一红楼梦人物众多,错综复杂,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人物性格征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贾府建筑的规模即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是引导学生读小说的主要线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到本文的三个课时中,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仿写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要设计“仿写法”: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概说教学程序
  本课题共设三课时,本说课内容彻重第三课时。简介第三课时前的内容。
  课前预习:课前组织学生利用课件的“影视欣赏”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3、前五回内容介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人物形象重点是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言: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我们与学生一起来欣赏。
  二、人物形象赏析 可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一)林黛玉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提示: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练习点评。 归纳: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刑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他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总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二)贾宝玉 提示: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局上,下了相当的功夫。在第二回就曾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方法:学生找出写宝玉的内容并练习点评。
  1.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王夫人语云“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甜言蜜语”“有天无日”“疯疯傻傻”(第10、11两段);林黛玉诉母亲曾言“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第11段)。这些侧面描写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
  2.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第13段)。 角度:林黛玉观察;描写:“心中想着……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分析: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分明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眼熟亲切。
  3.《西江月》的两首词,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角度:作者插入描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该词作用: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的追求;只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二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4、出场以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作者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她与黛玉的心灵相通;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骄横不羁。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的体现。
  (三)王熙凤 (从人物出场描写入手,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分析)
  提示: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 方法:学生归纳王熙凤出场描写并练习点评。
  1.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表现她的泼辣,又说明贾母对她的宠爱。
  2.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写服饰,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可隐含着可怕的威势,极有心机,极善做作。
  3.在贾母面前夸黛玉,乃传神之笔。她说话新鲜、得体、动人,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问这问那,关怀备至,善于奉承,随机应变。
  4.回王夫人话: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
  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附:板书设计写出场:(略)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7 20:55 , Processed in 0.14216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