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楼主: 高放

[数学] 2012版中学数学说课稿优秀模板汇总(100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垂直于弦的直径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人教版三年制中学《几何》第三册第七章第一单元第三节7.3垂直于弦的直径的第一节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程序及四点说明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垂径定理既是前面圆的性质的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联想能力,同时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垂径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对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证明方法
  教学关键
  圆的轴对称性
  二、目的分析
  认知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
  (3)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教材处理:
  (1)定理的发现及证明采用师生共同演示的方法
  (2)辅助线的作法总结出“半径半弦弦心距”的七字口诀。
  (3)练习题要求课内完成
  四、学法指导
  指导——观察、归纳
  调动——动手、动脑
  引导——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
  *复习提问—创设情景
  *引导新课—揭示课题
  *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定理应用—循序渐进
  *巩固练习—测评反馈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复习提问—创设情景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在平面图形中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如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方形。
  我们所学的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2、引导新课—揭示课题
  ①动手实验,把圆形纸片沿直径对折,观察两部分重合,得出结论:
  (1)圆是轴对称图形;(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②在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 AB;(2)过圆心作AB的垂线得直径CD且交AB于E。直径CD与弦AB的垂直关系,说明CD是垂于弦的直径。
  探索: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
  (板书课题:垂直于弦的直径)
  3、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实验:将圆沿直径CD对折
  观察:图形重合部分
  猜想:线段相等、弧相等
  证明:轴对称、A与B重合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题组一:判断正误,快速抢答
  (1)直径平分弦;
  (2)垂直于弦的直线平分弦;
  (3)垂直于弦的半径平分弦
  垂径定理的变式
  文字语言:一条直线(1)过圆心,(2)垂直于弦,则(a)平分弦,(b)平分弦所对的劣弧,(c)平分弦所对的优弧;
  符号语言:(1)CD过圆心,(2)CD ⊥ AB于E,则(a)AE=BE,(b)AC=BC,(C)AD=BD.
  4、定理应用—循序渐进
  题组二 : 如图(见例1)
  (1)AB=8,OE=3,则OA=——;
  (2)OA=1O,OE=6,则AB=——;
  (3)AB=1,<AOE=30,则OE=——;
  (4)在例1条件下,弦AB的中点到这条弦所对劣弧的中点的距离是————。
  引导学生归纳:此类问题可以归结为直角三角形求解。“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构成三边为“半径半弦弦心距”(略释弦心距的含义)的直角三角形的“七字口诀”,然后结合勾股定理得出三边的数量关系:r2=(a/2)2+ d2.并说明,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合用,将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求解,这样使学生对定理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题组三:如图,A、B是圆O的弦,若以O为圆心再画一个圆,交弦AB于C、D,则AC与BD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即例2)
  小结: 解决有关弦的问题,经常是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或作垂直于弦的直径,连结半径等辅助线,为应用垂径定理创造条件。
  5、巩固练习—测评反馈
  (1)已知:⊙O中,弦AB∥CD,AB<CD,AB、CD在圆心O的两侧,直径MN⊥AB于E,交弦CD于点F。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相等的弧有————。
  (2)课本P63页2题
  6、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应用(半径半弦弦心距)(直角三角形)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一、教材简介
  本节课的内容是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旋转、中心对称的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操作、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条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2)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四条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探索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教法
  本节课力求在教法上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在例题的选择上由简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掌握
  4、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挥能动性、积极探索;对得到的性质大胆提出置疑,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规范性。
  5、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质,并用已有知识加以操作说理,归纳得到性质,并加以简单应用。由此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6、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发散型思维,大胆置疑,肯定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知识的正确运用和迁移,对错误的猜测进行及时纠正和有力的反驳。
  这节课要求教师有充分应变准备,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预见能力,起好引导作用。
  四、对学生的要求
  1、在得到性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经历发现,说明,完善的过程,体会到探索的成功和快乐。
  2、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在相互置疑中发现不足,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3、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对性质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新课内容的讲授。
  本课重在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索,因而一改以往的引入方式,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给学生极大的能动空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通过观察、测量、翻折、利用已有条件进行判断等方法进行大胆猜测。并通过相互讨论,完善,补充得到性质,最后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
  [特征一]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特征二]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特征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特征四]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注:1)对于直观能得到性质在叙述上加以规范。
  2)对于观察发现上有问题的性质需要加以适当的引导(例如:从运动角度来考虑;添上对角线后再进行研究......)
  3)在学生说理得到性质后,再用几何画板进行直观演示,加深印象。
  4)得到四条性质以外的性质(如,邻角互补等)加以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5)若得到不恰当的性质(如对角线为内角角平分线等),肯定探索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纠正。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以有知识和方法,例如测量长度、角度来比较边长的关系,角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行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作一定的铺垫。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他们喜欢数学,喜欢思考。在独立思考和相互纠正、补充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2、例题和练习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一个目标,因而我设计了几道例题和练习题需要应用这些性质来求解,同时再次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达到知识的巩固,提高应用能力。
  在练习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重在培养学生用代数的方法解几何的题目的思路和规范书写,再次接触数形结合的思想。
  3、课堂小结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有所得,因而我认为课堂的小结可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能力。
  这节课力求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突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索中有所得,体会成功和快乐。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正方形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中学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一部分学生掌握良好具有一定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另一部分学生基础一般,加上前面知识不扎实,所以这节正方形课既是新课也会起到对前面知识的复习的作用。通过一年半的培养,我班学生上课有很强的表现欲,为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探索发现结论,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这也是我本节课想重点达到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过程与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体验用联系的方法看待数学问题的辩证方法;
  3、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
  1、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2、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4、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四边形成为正方形的条件
  重难点突破:本节课虽然是学习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实际上应起到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性质的复习、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所以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怎样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这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没有具体的判定定理,学生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加强正方形概念的教学,讲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综合运用题,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和再次升华。
  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激发并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重点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促使学生向正确学习方式而改变.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提出问题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 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课件,并提出两个问题,矩形、菱形怎样变化后可以成为正方形?由于课件相当直观的展示了这两种变化所需的条件,学生们争相恐后举手进行回答。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片和木框让他们自己动手使矩形纸片和菱形木框都变成正方形,并启发他们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由课件演示)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由课件演示)
  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正方形边、角、对角线的性质,然后请同学大胆发言
  归纳总结正方形性质
  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方面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并记住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相关性质,以及它自身的对称性。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以两个小题作为练习巩固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并让学生们互相讲解以达到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互帮互助及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然后以书上典型例题做讲解(由课件显示)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题是文字证明题,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 的已知、求证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同时强调证明格式的书写。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第四环节:回顾反思、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进行小结.
  1、正方形与 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和对称性关系请同学们通过思考后填写下表.通过表格更加系统直观的记住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内在联系。通过一道综合运用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给出个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们放松下来,并与前面勾股定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相关性与联系性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六、板书设计
  以下是板书设计,板书左半部分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变成正方形所需要的条件,右面以表格形式为了突出平行四边形、矩形好、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及他们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更加突出正方形的完美性。
  七、教学反思
  1、在探索正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动手折纸、演示自制教具,并播放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一组邻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课件,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进而探索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2、通过一道论证题的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3、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小结设置为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欣赏数学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代数式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我选取的是浙教版七上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课题为《代数式》,本节是在完成了实数数集的扩充,了解了字母表示数后,进一步学习代数式及列代数式.从数到式是学生认识上“质”的飞跃,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说本节是“代数”之始.同时,本节课所渗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代数式的概念及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现有发展区”.但对初一新生来说,从“数”到“式”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不深刻,尤其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较弱,所以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感到难于理解.据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习任务分析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从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运用”与“发展”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水平来确定的.
  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是根据本节教材的独特性、抽象性,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确定的,以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现有发展区”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的认知矛盾,促成“最近发展区”向“目标发展区”转化,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波利亚的问题解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融入地方文化、参观情景、导游角色、问题解决等元素,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般规律;并附以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有趣、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烘托重点.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融、验、探、合”四字学习法,即融入情景,在情景中快乐学习;体验过程,在过程中建构知识;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品质;合作交流,在交流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会”为“会学”.
  四、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我把这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以下5个环节,下面对教学过程设计作详细的说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我先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纪念馆的一组照片,简单介绍鲁迅其人其事,结合金秋十月,营造秋游氛围,并请学生做导游,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励学生,做好一名导游可得解决旅程中的许多问题.
  如此创设情景,是因为绍兴是鲁迅的故乡,把鲁迅做为背景,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并渗透了乡土人文教育.同时,旅程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开始.
  在“导游”这个角色的促使下,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旅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出发时的行程问题,学生很快进行了解决,教师把所得算式收藏到收藏箱中.到了纪念馆门口,自然遇到了买门票问题.
  此时,可通过分析,让学生感知( 60a +40b)所代表的普遍意义.
  进入参观后,根据纪念馆的情况又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学生一一进行解决.如此设计可使问题与情境有机相融,同时教师又充分考虑到了样例形式的丰富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代数式的必要性.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正确书写,指出书写的简约美.
  接下来教师把收藏箱里的式子全部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旅程中所得的算式:略 ,提出问题: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呢?
  使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其探究的内驱力.
  2、对比析误,感知问题
  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到概念. 教师在板书概念后点出课题.
  此时学生对代数式只是一个感性认识,于是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辨析题,通过析误帮助学生区分可能会与代数式混淆的几个关系式,从而加深对代数式构成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有感性上升到理性.
  至此学生已经历了代数式概念产生的整个过程,完成了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教学的一个重点已得到了妥善的处理.而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我打算从列代数式和编代数式两方面让学生进行探索.首先是列:
  3、双向建构,探索问题
  (1).大家一起来列式:
  列是要求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考虑到学生转化时可能在关键词意义理解、运算顺序等方面容易出错,我对课本例题进行了重组,并精心设计了变式题,让学生通过对比、辨析,理解关键词的意义,分清运算顺序.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析误让他们得到内化,形成经验.我又及时安排了巩固练习,使学生在练习和集体评析中掌握列式技能,体念成功乐趣.接下来让学生创造性地编代数式,并用文字语言进行描述,再赋予代数式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并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展示台进行交流.
  (2).聪明才智共编式
  如此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再从符号语言到文字语言两方面进行建构,强化代数式的概念,提高列式技能,突出了重点.估计此时学生会编出各种不同的代数式,教师要一一予以肯定,尤其是要乘机对学困生进行鼓励和赞赏,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信心.可能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而小组合作与交流为他们聆听他人思维,产生共鸣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由于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代数式作出不同的解释,如5a可赋予不同的背景,所以此问题的设计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代数式的模型思想,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应该非常活跃,交流此起彼伏,达到了预设中的小高潮.
  为乘机促使思维进一步发展,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4、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开动脑筋齐探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下列的1个主题,先自主探索,再在组内交流.然后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研究成果.
  主题1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规律探索能力,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而设置的.估计学生对此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得到不同的代数式,教师要细心聆听学生的讲解,充分肯定小组合作的成果,并点明这些代数式最后都可化为同一形式,为后续内容学习埋下伏笔.
  主题2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渗透数学人文和数形结合思想,并为勾股定理等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此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是为了给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同时通过展示研究成果,师生共同从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参与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同学们在多元评价中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预计这里又能达到一个高潮.
  (2)游戏之中验真知
  经过前面的两次高潮,估计学生的思维已有些疲劳,根据注意的转移规律,借鉴中央台的非常6+1栏目,我设计了游戏活动-砸金蛋.8个金蛋内设计了5个题目和3朵彩花,其中问题的顺序已作了充分的预设,不管怎么砸,问题都按照先简后难的固定顺序出现,从而使高层次的问题在思维最活跃时得到解决.
  此游戏的开展,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舒缓了疲劳,起到了课堂调节剂的作用,使学生在愉快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巩固、深化过程,仿佛学中玩,玩中学.最后一题的情境设计突出了参观主线,并暗示参观已结束,进入返程.而在乘车返校途中,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实际问题:
  (3)返程路上解疑问
  如此设计,使问题与情境相融,做到首尾呼应,参观情节贯穿整节课.在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在观察动画演示的基础上先独自解决,后请学生代表作分析,以暴露思维过程,教师应及时进行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其中拓展问题的设计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5、反思小结,拓展问题
  (1).你说我讲共交流
  小结由师生互动完成,我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进行交流.前三方面对应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第四方面的设计能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反思,使课堂得到延升.
  (2).课后延伸促提高
  作业分为阅读作业、书面作业和拓展作业,其中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书面作业又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预设如下,最后从预设和生成两个方面对本案设计作补充说明.
  六、设计说明
  1.预设
  (1).教学特色:本节课的设计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参观”为形式,参观情境贯穿整节课,而实质是数学本质的渗透,抽象的数学学习与有趣的参观情境有机相融,让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旅程"中感受地方人文,体念学习过程,体会思想方法,突出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重、难点的处理:
  突出重点措施:
  ①.通过列式——比较——辨别——概括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
  ②.通过“由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再“由符号语言到文字语言”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双向建构.
  突破难点策略:
  ①.分三步分散难点:引入时大量的实际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代数式存在的普遍性;让学生给自己构造的一些简单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进一步体会代数式的模型思想;通过“主题研究”等环节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适时安排小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的过程中得到“同化”和“顺应”,直至豁然开朗,突破思维的瓶颈.
  2.生成
  预设为生成服务,本案编代数式、主题研究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精彩的生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生成信息的捕捉,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并根据具体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与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生成教育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让预设与生成齐飞.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基础上,讲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本课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对学生中学阶段学好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基础作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能够按步骤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达到会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的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正确应用。
  二、教材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疑问的那个方面,而疑问的鲜明情感色彩则会产生一种惊奇感,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愿望。”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旧知上,而是让学生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新知。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总结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法则
  在这一部分,我通过回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向学生展示问题:当我们在式子 中将 用 替换则可得:
  进一步计算则有:
  从此可得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精选例题,突出重点
  在例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例题的配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字母和因式由少到多,体现出梯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3、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每个例题后均配有相应的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4、总结提高,渗透教育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强调一些注意点,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基础上,讲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本课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对学生中学阶段学好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基础作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能够按步骤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达到会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的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正确应用。
  二、教材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疑问的那个方面,而疑问的鲜明情感色彩则会产生一种惊奇感,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愿望。”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旧知上,而是让学生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新知。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总结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法则
  在这一部分,我通过回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向学生展示问题:当我们在式子 中将 用 替换则可得:
  进一步计算则有:
  从此可得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精选例题,突出重点
  在例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例题的配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字母和因式由少到多,体现出梯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3、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每个例题后均配有相应的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4、总结提高,渗透教育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强调一些注意点,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线段的长短比较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是培养学生视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对前一节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略)
  三、教法和学法: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学法:即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学生通过比较姚明和潘长江的身高得出:当两条线段差别比较大时可以通过目测的办法比较长短,对于线段a和线段b差别比较小时,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呢?引出课题—比较线段的长短(把现实生活中的娱乐问题转化为数学活动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数学”)
  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从右图中,AB间的弧线、线段、折线,我提问:哪只狗最聪明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和距离的概念。
  (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同时强化了数与形的区别与联系,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3、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用目测法、叠合法和度量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几种情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学生归纳两条线段的长短关系,进而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
  4、线段的中点及表示法(用折纸的办法作一条线段的中点)(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5、实践应用(用正方形实物如何帮蚂蚁设计线段吃到糖)(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学生数学地思考。同时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这一理念。)
  6、知识归纳(由学生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能力,学会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和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构件。)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梯形的中位线
  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中的第6节“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苏课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第1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旋转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研究。这一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利用中心对对称变换,研究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通过中心对称变换向学生展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梯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本节内容虽然安排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但是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在今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将时有出现,有些问题我们用构造中位线的方法可以轻松解决。
  2、课时安排和说明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这一节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探索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并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第二课时,在三角形中位线的基础上,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用此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本次说课内容为第1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难点:利用中心对称性质研究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如何构造中心对称图形以及中心对称的性质,这将成为本课学生研究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基础知识。
  能力分析:学生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归纳、推理和论证能力,但在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要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操作、观察、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的研究,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联想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学法: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五、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我们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情趣、问题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四)合作交流、推理证明
  (五)尝试运用,巩固性质
  (六)小结反思,巩固提高
  六、说课过程
  (一)激发情趣、问题导入
  (投影)先让学生看一个现实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图,A、B两地被建筑物阻隔,怎样测出A、B间的距离?说说你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可能回答用全等的知识,也可能回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来测量。
  (问题导入,并配以题目,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的氛围,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数学来自生活的新课标理念。问题引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
  活动 操作——观察——探究
  给你一个任意的三角形(不要用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能否只剪一刀,就能将剪开的图形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请大家按分好的小组一起动手操作一下,然后将结果告诉老师。
  (分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良好习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将学生原来的三角形和拚好后的图形一起贴在黑板上)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观察:大家观察图形的变化
  师:哪一组的代表在黑板上画出转化前后的图形
  (教学:指导学生在图形必要的地方标上字母,并将变化前后的字母都标在转化后的图上。)
  师:同学们剪的、画的都非常准确,可谁能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找到剪痕DE的呢?
  生:我是通过做高AF,将点A与点F重合的折叠的方法找到的
  生:我是先通过用对折的方法分别找出AB与AC的中点,再沿着DE折叠找到的。
  师:两种折法不同,那么哪一种的做法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归纳)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因为两种做法的折痕是重合的。
  (构造中心对称为下面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做铺垫。)
  师:通过操作我们可以看到线段DE实质上就是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我们给这样特殊的线段起个名称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板书: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师:大家观察黑板上的拚图及所画的图,会发现DE与BC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生:DE是平行于BC 生:两个DE的长等于BC
  师: DE从位置上看是平行于BC的,而数量上看等于BC的一半。即DE∥BC,DE= BC。这也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板书: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师:你能用符号言语将它表示出来吗?
  生:能 因为 AD=DB,AE=CD 所以 DE∥BC,DE= BC
  (通过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猜测、归纳能力。)
  (四)合作交流、推理证明
  师:三角形有中位线的性质只是我们通过直接的观察得到的,它一定是正确的吗?让人总感觉到有点不敢相信,能不能让我们通过推理的方式把它的正确性加以验证呢?生:能。
  师:好,我相信大家的能力。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图形,写出已知的条件及所要说明的结论。就让我们勇敢的同学上来将过程展现给大家看一看,大家同时练习好不好?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强调注意点。
  (用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态度,也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尝试运用,巩固性质
  1.性质运用
  师:下面我们通过习题尝试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出示: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鼓励学生回答:利用①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变式1:如果这个条件不变,改变结论:如EG与FH的关系等。
  变式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呢?
  变式3:四边形ABCD是矩形呢?
  变式4:四边形ABCD是菱形呢?
  (体会图形的构造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题意,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图形的动感,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公理进行验证,再通过农远资源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另两个性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3、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少数民族农村中学,这里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新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平行线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已经学会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不是非常难学。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新技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生活中的电是通过两条互相平行的导线送到千家万户的。输电线路在某处转了一个弯,已知转弯后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和原来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之间的夹角是130°,那么这条导线和原来的另一条导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呢?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讲解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讲解例4和例5
  (3)把一条直线平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讲解例6。
  (4)练习P174—175 第1、2、3、4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5、作业设计
  P175 第5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例题: 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各个环节自然衔接。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合理猜想,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农远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加明了,更易使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将进一步的得到加强。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解直角三角形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新教材中考总复习——解直角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华东师大版新教材将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安排在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中。首先从测量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提出的:如测量、航海、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的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等问题。在呈现方式上更突出了实践性与研究性,突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有利于数形结合,即把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解直角三角形是继锐角三角函数后本章的第四节,一共4个课时。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比如:方向角问题、仰角俯角问题、坡度问题等。从这些问题中,我们要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了解方向角、仰角、俯角、坡度等相关名词的意义,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目的。
  二、教学目标:
  由于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同时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弄清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利用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着重解决方向角问题。
  3、通过变成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所以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的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能应用于社会实践,通过选式的诀窍,可简便计算,从而体会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和意义。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将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选用适当的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决,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
  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以及有关名词概念:如“方向角”的理解是难点。
  〈六〉教学设备或教辅工具:
  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因此,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视觉图象法:播放电脑制作的动画,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同时也为即将提出的问题作好铺垫。
  (2)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并容易回答的问题为开端,让学生在各自熟悉的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带着成功的喜悦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二〉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法方式的指导。由于学生都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的精神力量,增强集体意识,所以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主线进行学习。
  四、教学程序:(播放课件配合)
  1.直角三角形的元素
  2.元素之间的关系
  3.两个重要推论
  4.常用三角函数值
  5.解直角三角形
  五、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本着这一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严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启发学生审清题意,明确题中的名词,术语的含义,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始终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重视课本例题的基础上,适当对题目进行延伸,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注重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幂的运算
《幂的运算》是《整式乘法》一章的基础,该课的教学是学生学好本章的关键。王长山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课堂进行了精心设计,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的教学特点如下:
  1、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本来应两节的内容合为一节,又引入第三节内容,同整体上处理教材,从系统上把握教材,跳出数学教数学。
  2、教学设计好,导入自然,环节紧凑、流畅,既有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3、个人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善于启发。
  4、科学探究处理的比较好,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然后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幂的乘方法则。以后环节,无论是公式比较、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处理,王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与渗透引入,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又引入对称的哲学观点,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教材,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纵上所述,王长山老师的这堂课比较成功,这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请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坐标轴的平移
一、教材分析
  1、坐标变换是化简曲线方程,以便于讨论曲线的性质和画出曲线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节教材主要讲坐标轴的平移,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新旧坐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掌握平移公式;并能利用平移公式对新旧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进行互化。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
  2、本教材的重点是平移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为了解决重点,教学中先以圆(x-3)2+(y-2)2=52化为x'2+y'2=52这个例子引入来说明,虽然点的位置没有改变曲线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坐标系的改变,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也随着改变,而且适当地变换坐标系,曲线的方程就可以化简,以此指明平移坐标轴的意义和作用,并由此引出平移的定义,导出平移公式。在推导平移公式时,先从特殊到一般,通过观察、归纳、猜想和推导,得出平移公式,还引导学生运用代数中刚学过的复数的几何意义来证明,既开阔视野,沟通学科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通过一组练习,让学生正用、逆用、变用平移公式,达到进一步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公式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发现、推理能力和教学思想方法。
  3、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平移公式两种形式何时运用,学生易产生混淆,教学中应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领会,并及时加以小结,掌握其规律,加强公式的记忆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本节寓德于教的要点,主要是通过事物变化过程的内在联系,认识变与不变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并提问以下问题:
  1、如图,点O'和○O'关于坐标系xoy的坐标和方程各是什么?点O'和○O'关于坐标系x'o'y'的坐标和方程各是什么?两个方程,那一个较为简单?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直角坐标系 点O'的坐标 ○O'的方程
  <在xoy中 (3,2); (x-3)2+(y-2)2=52
  在x'o'y'中 (0,0) x'2+y'2=52
  两个方程,显然后一个方程简单。
  (二)引入新课
  (继续提问)
  1、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
  (答) (1)对于同一点或同一曲线,由于 选取的坐标系不同,点的坐标功曲线的方程也不同。
  (2)把一个坐标系变换为另一个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曲线的方程简化,便于研究曲线的性质。
  教师继续提出新的话题,即如何把一个坐标系变换为另一个适当的坐标系呢?我们再从上面的例子来观察坐标系
  xoy与x'o'y'有何异同点呢?(提问)
  (答)(1)坐标轴的方向和长度单位都相同--不变
  (2)坐标系的原点的位置不同--变
  (教师归纳) 这种坐标系的变换叫做坐标轴的平移,简称移轴。
  (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移轴的定义,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 坐标轴的平移
  (三)讲授新课
  (板书)1、坐标轴平移的定义
  2、坐标轴平移公式
  思路:(1)以特殊到一般,在已画出的图形上任取四个点(分别在第一、二、三、四系限或坐标轴上)让学生分别写出在新、旧坐标系里的坐标,并观察、分析出它们的关系。
  (答) 坐标平面上任意一点在原坐标系中坐标和在新坐标系中的坐档,归纳出来有如下关系:
  (板书) 原系横坐标x=新系横坐标 x'+3
  原系纵坐标y=新系纵坐标y'+2
  现在把(3,2)推广到一般(h,k)能否得出 x=x'+h
  y=y'+k
  这个公式呢?(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
  思路(2)第一步用有向线段的数量表示x,y,h,k,x',和y',
  第二步据图进行推导
  第三步由推出的公式 x=x'+h (1)再推出 x'=x-h
  y=y'+k y'=y-h
  小结:这两个公式都叫做平移(移轴)公式。同学们还可以运用代数中学过的向量加、减法则,建立复平面来证明(留给学生课后自己作练习)
  3、平移公式的应用
  (1)利用平移公式求在新坐标内点的新坐标
  例与练:①平移坐标轴,把原点平移到O'(-4,3),求A(0,0), B(4,-5)的新坐标;C(5,-7) , D(4,-6)的旧坐标。
  ②平移坐标轴,把原点平移到O'( )使A(2,4)的新坐标为(3,2); B(-4,0)的旧坐标为(0,3)
  (2)利用平移公式化简方程
  例与练:(课本例)平移坐轴,把原点移到O'(2,-1),求下列曲线关于新坐标系的方程,并画出新旧坐标轴和曲线。
  (x-2)
  ① x=2 ②y=-1 ③ (x+2)2 /9+(y+1)2/4=1
  分析:解①②时 用分别把x=2,y=-1代入公式
  (2) 得x'=0 y'=0(比课本中的解法简单)而在解③时,却要用公式(1)分别用x=+2,y=y'-1代入原方程得出新方程x'/9+y'/4=1 (引导学生正确作出图)
  小结: 从例中可以看出,要把方程(x-2)2/9+ (y+1)2/4
  化为简单的方程x'2/9+y'2/4 =1 ,可把 x-2=x' y+1=y',得出应
  把坐标原点平移到(2,-1),由此可推广,形如(x-h)2/a2+(y-k)2/b2的方程如何化简。
  选择题1.坐标轴平移后,下列各数值中发生变化的是( )
  (A)某两点的距离 (B)某线权中点的坐标
  (C)某两条直线的夹角 (D)某三角形的面积
  答案选(C) 从此题可看出,坐标轴平移后,与坐标有关的量发生变化,但图形本身的几何性质不变。
  选择题2:曲线x2+y2+2x-4y+1=0在新坐标系中的方程是x'2+y'2=4,则新坐标系原点在旧坐标系中的坐标是( )
  (A) (-1,2) (B) (1,-2) (C)2,-1) (D) (-2,1)
  分析:把x2+y2+2x-4y+1=0配方为(x+1)2+(y-2)2=4
  由x+1=x'===h=-1 y-2=y'===k=2 故应选(A)   
  (四)教师小结:今天讲的主要内容是坐标轴平移的意义,平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移轴的目的在几何上是使曲线图形的中心(或顶点)与原点重合,使图形"居中",而在代数上则是将一般二元二次方程通过代数变形(变量代换),消去其中的一次项,从而使方程简化,这个问题,下一节课将作更具体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平移公式的两种形式何时应用较好方便,一般说来,由点的旧坐标求其新坐标时用(2)较方便,而由曲线的原方程求其新方程时用(1)较方便,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例2中把方程x=2化为新方程,直接代入(2),马上就可求出x'=0这个新方程。
  平移坐标轴,可以简化曲线的方程,但不含改变曲线原来的性质与不变,可以看出其中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规律。
  (五)布置作业(略)   
  三、课后附记
  1、本节课曾在福州市教育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班的观摩课上讲授,反映较好,从学生的作业反馈及下节课的复习提问,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化简二元二次方程中,引用平移公式进行运算,学生都能较熟练掌握,在半期考中,关于平移公式的应用题得分率在90%以上,说明本节课的效果较好,但因本教材在整个圆锥曲线教材内容中占的分量不重,公式较少使用,容易出现反生与遗忘,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可适时加以引用。
  2、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一体三重五环节"的福八中数学教学的特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过程"的教学,尽量做到:提出问题,循循诱导;疏通思路,耐心开导;解题练习,精心指导;存在不足,热情辅导;掌握过程,尽心引导;真正体现重情善导的教风与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数学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人员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说课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几年各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而言,摸不透“说课”时应该“说”什么,怎么“说”。而由于说课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的,所以只见讲者心急如焚“超速行驶”,说、说、说;听者云里雾里都跟不上趟。这样的说课,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说课,现就说课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稿模板
  说课稿与稿模板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稿模板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稿模板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
  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稿模板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稿模板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稿模板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稿模板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4、误区之四:“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
  二、 “说课”的基本内容。
  数学说课是数学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数学课的优化。备好课是说课的前提,而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备课是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数学说课,要向同行说什么?我认为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说教材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从其知识内容到编排形式,都会构成一个系统。要说出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就需要明确本课题或章节内容在整个学段、一个学年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认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二是单元章节的要求,三是课时教学的任务,四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把这四点结合在一起统盘考虑,再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说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搭配,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
  此外,在以上“说教材”的常规内容基础中,我们可以增添教师的个人思维亮点。例如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调整以及对教材另类处理的设计思路。
  2、说教法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例如,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采用的手段和理由;为处理某个习题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等。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别”的原则。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3、说学法
  说学法不能停留在介绍学习方法这一层面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特别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将成为我们所有教师教学中的“指挥棒”。要说好学法,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新摆正师生的位置。要改变陈旧的师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面部表情呆板、“我讲你听”,学者在下面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模式。其次,要注意对某方法指导过程的阐述,如教师是通过怎样的情景设计,学生在怎样的活动中,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出何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4、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基本内涵是课堂结构,从教师的整个说课过程来说,应该是精华、高潮所在。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稿模板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稿模板,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三、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说“准”教材;2、说“明”教法;3、说“会”学法;4、说“清”教学意图;5、说“清”练习层次。
  四、说课的基本原则
  按照现代教学观和方法论,成功的说课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
  说课不是宣讲稿模板,不是浓缩课堂教学过程。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因为没有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只知道做什么,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永远是经验型的教学,只能是高耗低效的。因此,执教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2、客观再现,具有可操作性
  说课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不能故弄玄虚,故作艰深,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术语。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哪怕是并非科学、完整的做法和想法,也要如实地说出来。引起听者的思考,通过相互切磋,形成共识,进而完善说者的教学设计。
  说课是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说课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环节都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说课仅仅是为说而说,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那就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花架子”,使说课流于形式。
  3、不拘形式,富有灵活性
  说课可以针对某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也可以围绕某一单元、某一章节展开;可以同时说出目标的确定、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进行程序的全部内容,也可只说其中的一项内容,还可只说某一概念是如何引出的,或某一规律是如何得出的,或某个演示实验是如何设计的等等。要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说难不说易;要坚持以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形式的原则,防止囿于成规的教条式的倾向。同时,在说课只要体现教学设计的特色,展示自己的教学特长。
  附:数列(第一课时)的说课稿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数列(第一课时)”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数列(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 3章第一节。数列是在紧接着第二章函数之后的内容,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使他们了解不仅可以有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还可以有自变量离散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以便对数列性质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数列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所以说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列的认识。
  2、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数列的概念,其次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研究后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灵魂,所以我认为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重点。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要学生从一个数列的前几项或相邻的几项来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数列的通项an与项数n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认为建立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难点。我觉得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在观察和比较中揭示数列的变化规律。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课程改革形成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良好态势。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观察归纳——形成概念③讨论研究——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1、由生活中的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
  a、时间:时钟、挂历 b、植物:植物的茎
  2、用古老的有关国际象棋的传说引入,符合高一学生喜欢探究新奇奥妙事物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得出几列数,再有目的地设计,如自然数、自然数的倒数、大于零的偶数、开关(0,1,0,1,0,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以及从1984年到2004年我国体育健儿参加六次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15,5,16,16,28,32所形成的数列,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数列的定义。
  (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课前我精心设计的几个数列中已经含概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等待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掌握以上几个概念。数列的相关概念: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并且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一项(首项),第二项,…第n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写成:a1,a2,a3,…,an…,简记为{an},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
  接着引导学生再观察以上几个数列的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如果数列{an}的第n项an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最后通过数列通项公式与函数解析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得出数列通项公式an=f(n)的图象是一群孤立的点。
  在数列中,项数n与项an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如果把项数n看作自变量,那么数列可以看作以自然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当我们把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看作项数n,纵坐标看作项an时,我们得到的图象就是一群孤立的点。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并且把课本的例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数列及其有关概念;⑵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⑶根据数列的一些相邻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⑷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简述板书设计。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判别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别》,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 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纵观整个中学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教学难点是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方法,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三)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景(例如装潢店要招聘店员,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一顾客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的工具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并说明这张玻璃符合顾客要求的道理。”你能为招聘人员设计一方案吗?)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用定义,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判别方法的探索
  1. 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三组探索题
  探索一 如图,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如图,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探索三 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1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题组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说一说
  请你识别下列四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起到及时巩固判别方法的作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做一做
  例题; 如图所示,在 四边形 abcd中,e、f分别是ab 、 cd的中点.下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五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要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3.画一画
  如图,在 &#9649;abcd中,已知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e、f、g、h分别是ao、bo、co、do的中点,以图中的点为顶点,尽可能多地画出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此题的综合性,灵活性比较强,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对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大有好处。
  4.挑战自我
  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给出四个条件:
  ⑴ab∥cd ⑵ad=bc ⑶∠a=∠c ⑷ad∥ bc
  现在,以其中的两个为一组,能识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设计意图:此题为条件型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求使学生不停留在重复与模仿的阶段。
  5.实际应用
  生物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做生物实验时,小华一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四个顶点d)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布置作业
  1 课本p92习题4.4:1、2、
  2体会本堂课你所获得成功的经验,写好数学日记,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反馈评价及时,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期盼控制中。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角的概念与表示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版数学第一册第四章《角的概念与表示》的第1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中学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转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
  2 教学重点
  重点是角的概念及两个定义和角的表示法
  3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的能力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转化
  二 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演绎推理的学习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 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角的两个定义方法.
  2、使学生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3、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学生进一步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
  4、使学生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
  四 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了解第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具体讲,就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新的几何图形,从而使学生: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借讲角的第二定义之机,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几何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他们解决实际的能力.
  (4)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2、本稿模板对课本的顺序进行了一定的更改,将直角的定义与平角、周角的一起给出,这样了知识的系统性,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
  3、在作业中,将有些以后常用的几何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两个三角形的特殊位置关系等,都让学生见一见,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4、角的各种表示法的教学一定要重视,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
  六 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一) 角的概念
  (二) 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
  (三) 角的表示法
  (四) 角的单位
  例1计算:
  ⑴1.45°多少分? 多少秒?
  ⑵1800″多少分? 多少度?
  2、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幼芽,关键在于要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并借助于一定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在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几何的。
  以上使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谢谢大家!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3:26 , Processed in 0.09241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