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979|回复: 1

[资料] 教师招考面试必备:如何成为专业的教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 21: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1.教师专业化首先意味着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要求和条件
   教师作为一种独特的专门职业,从业人员首先应该具有这样的基本条件,才能适应教师专业的要求。
   (1)要有从事教育工作所应该具备的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技能。
   (2) 要受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特别是经过实地的教育实习,以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3)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接受国家和社会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要敬业爱生,公平对待学生。教师要遵守职业规范,严格律己,为人师表。
   (4)教师要有主体意识,不断反思自身实践,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将学习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教学相长。
   2.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国家有专门的教师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这是保障教师专业的固有特性,使之成为不可代替的职业外部条件。
   (1)    国家要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如,我国有培养教师的中等和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包含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实习安排。目前还在探索职前和在职教育一体化,并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2)    国家还应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制度和管理制度。如1995年我国国务院基于《教师法》(1994年)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1998);200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从政策法规上,对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机构和程序作了规定,成为较具规范性的制度。
   3.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持久探索和奋斗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如果从近代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建立,教师开始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算起,教师职业化已经走过了300年的历史,我国曾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教育职业展开过讨论,当时有一种鲜明的观点,“教师不独是一种职业,并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相类”。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一种强劲的思想浪潮,并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
   目前,教师职业还未到达有如医生,律师等那样专业化程度和地位,所以有人说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其发展。
   (1)教师培养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从教师培训教育机构的建立,到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以及教师培训学历层次的不断遗稿,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增强等均需经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和趋于完善的过程。例如,从清末《奏定学堂章程》(1903)提出初等师范课程,我国才有了初等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普遍设置中等师范学校。近年来,高等师范数量增多,相当一部分中师升格为高职。
   (2)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体系是逐步丰富、成熟和逐步得到确认的过程。教师职业多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学科性质,即专门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在教育专业知识方面,教育类知识的科学基础及相应的实际问题还有一段距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深化,基本内涵不断丰富,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3)教师专业化的中心从关注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转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实际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这就是从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转向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那出现了教育改革浪潮,对此,人们越来越形成了共识。教师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措施和方法的最终实施者,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早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此,80年代后,人们对过去护士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美国卡内基小组和霍姆斯小组的两分报告中呼吁,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强调要培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习惯,为专业化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人们逐渐明确,提高教师专业化地位的有效途径就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促进其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育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和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正所谓“有为才能有位”。可见,教师专业发展自8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4、教师专业化的本质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既是社会外部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资助的追求,最内在的奋斗追求。教师专业化涉及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即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地位而进行努力与奋斗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群体专业化与个体专业化二者的统一,后者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方面。
    狭义的教师专业化亦即个体专业化,这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教育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历程。这是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累积和持续的特性。
    如果说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其专业自主性,权威性是教师专业的外部标准,那么,教师的职业实践水平、人员素质,以及教师职业的自律性等就是教师专业化的内部标准。这里我们就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提高,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作进一步探讨。
(1)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论理观.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就此而言,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儿童发展的先知者、引路人,是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者。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伦理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重大的影响。教师应对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负起责任。要公平的对待所有的儿童,每一个孩子都不应受到歧视。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是教育公平的实现者。教师要把爱和关怀给予每一个孩子,弱势儿童应该受到更多关怀和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能都促进儿童全面而健康地成战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地重要标准。教师要树立以儿童发展为宗旨地教育伦理观,这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地伦理基础。
(2)拥有系统地专业知识并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一切专业型地职业行为,都是在接受了专业教育后而进行地有组织地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地行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教师教学实践中教育类知识技能的运用。教师从业所需的理论知识是教师执业资格的基础。任何知识最终都是要指向实践的。实践是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专业知识服务于特定人群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掌握的相关的教育类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的形态显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表现,这就是教学行为的策略和方法。如组织教育活动、活动引发与激发兴趣的策略、时间管理的方式、师生互动及处理特殊或偶发事件等一系列技术和行为。
    教学实践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景下不断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可以在此中得到明显的表现。事实上,这也是理论形态的知识转换为实际教学能力的过程。需要克服种种困难,逐渐缩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方面工作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   2、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3、 教师个体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作为教师的专业精神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专业责任感(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二是终身发展的意识。

一、何为教师专业化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其实,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4-7-25 12: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2-12 11:01 , Processed in 0.13401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