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46|回复: 5

[幼教] 2012幼儿园教师招聘教材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课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7 09: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第一章神经系统
      一、概述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均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一)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
      (二)脊椎和反射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与脑于相连,下达腰椎。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反射是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出的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备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活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三)脑
      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部分。
      (四)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从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内脏器官。
      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它们分布于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约,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准确。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一)脑发育非常迅速
      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7岁,脑重量增加近4倍,7岁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与此同时,脑的机能也逐渐复杂、成熟和完善起来,为建立各种条件反射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即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1岁左右迅速发育,3~6岁逐渐发育成熟。所以,1岁左右学走路时步履蹒跚,3岁时已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到5~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三)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
      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四)植物性神经发育不完善
      交感神经兴奋性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比如,婴幼儿心率及呼吸频率较快,但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能力极易受情绪影响。
      三、幼儿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保证合理的营养。
      2.保证空气新鲜。
      3.保证充足的睡眠。
      4.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5.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
      6.安排丰富的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第二章 感觉器官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及本体感觉等等。视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人们获得的知识70%来自视觉。
      一、视觉器官——眼睛
      (一)概述
      眼球是感受光线刺激的视觉器官。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折光物质组成。眼球周围的附属结构除眼肌外,还包括眼睑、结膜、泪腺、睫毛、眉等。
      (二)幼儿眼睛的特点
      1.眼球前后径较短,呈生理性远视,一般到5~6岁左右转为正视。
      2.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体。如果幼儿形成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视物过近,则会使睫状肌过度紧张而疲劳,以致使晶状体变凸,形成近视。


      (三)眼的卫生保健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3.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大小要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4.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5.教育幼儿不要揉眼睛,毛巾、手绢要专用,以预防沙眼、结膜炎。
      6.预防眼外伤。7.照顾视力差的幼儿,减轻他们的用眼负担,合理安排他们的座位,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并让他们经常望远。
      二、听觉器官——耳(一)概述
      耳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开口。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
      (二)幼儿耳的特点1.外耳道比较狭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
      2.咽鼓管相对比较短、平直、管径较粗。当鼻腔有感染时,病菌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三)幼儿耳的卫生保健1.不要用锐利工具给幼儿掏耳朵。2.预防中耳炎。
      3.减少环境中的噪音。

      第三章 运动系统
      一、概述
      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骨连接构成。可以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肌肉跨过关节,由两端的肌腱与骨相连,并包围着骨骼。肌肉收到脑发出的信号而收缩,通过肌腱牵拉骨骼,以关节为支点,产生相应的动作。此外,骨骼还起着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器官和造血等功能。
      (一)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骨的基本构造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丰要是钙、磷化合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有骨胶原等蛋白质,使骨有韧性和弹性。
      (二)肌肉
      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肌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和蛋白质等物质。
      (三)关节
      骨连接主要有3种形式:
      1.直接连接。
      2.半直接连接。
      3.关节。这是四肢骨之问及躯干骨之间连接的主要形式。


      二、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
      (一)骨骼
      1.小儿骨中有机物较成人多,骨的弹性大,可塑性强,且骨骼中软骨较多。因此,容易因姿势不好等原因造成骨骼变形。
      2.骨膜较厚,骨的再生能力较强。若发生骨折,可能为不完全骨折,即骨折部位还有部分骨膜相连,称为“青枝骨折”。
      3.婴幼儿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连接处仅以~层结缔组织膜相连,称囟门。前囟在颅顶中央,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囟门闭合的时间,反映婴儿颅骨骨化的程度。
      4.出生时腕骨都是软骨,以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到10岁左右,8块腕骨的骨化中心才出齐,13~16岁才完全骨化。
      5.随着动作的发展,逐渐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
      6.骨盆是由髋骨与脊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围成的骨性腔。婴幼儿时期,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接起来,一般在18~25岁左右才骨化成为一块完整的骨。
      (二)肌肉
      1.幼儿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及储存的糖原较少,因此肌肉柔嫩,收缩力较差,力量小,易疲劳。但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较快。
      2.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
      (三)关节特点
      幼儿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关节的活动性及伸展性较强,但牢固性较差,在较强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臼。
      (四)足弓特点
      婴幼儿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细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更易发生扁平足。


      三、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一)教育幼儿保持正确姿势
      为防止骨骼变形,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婴儿不宜过早坐站,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负重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八分之一,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托幼园所应配备与幼儿身材合适的桌椅。教师要随时纠正幼儿坐、立、行中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幼儿做出榜样。正确站姿是:头端正,两肩平,挺胸收腹,肌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两腿站直,两足并行,前面略分开。
      正确坐姿是:头略向前,身体坐直、背靠椅背;大腿和臀部大部分落座在座位上;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脚自然放在地上。有桌子时,身体与桌子距离适当;两臂能自然放在桌子上,不耸肩或塌肩,坐时两肩一样高。(二)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可刺激骨的生长,使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坚硬。户外活动时适量接受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三)衣服要宽松适度
      幼儿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鞋过小会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衣服、鞋宽松应适度,过于肥大会影响运动,易造成意外伤害。(四)供给充足的营养。
      骨的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钙和磷等,还需要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肌肉生长及“能量”的贮存,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葡萄糖。合理膳食是保证骨骼、肌肉发育的重要条件。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0: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循环系统
      一、概述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指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再从全身回到心脏的过程,该系统包括廊液、心脏和血管。淋巴循环是指全身淋巴液进入血管、参加血液循环的过程,淋巴系统包括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结。
      (一)血液循环系统
      1.血液
      血液存在于心脏和血管中,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它是血细胞生存的环境,并起着运送血细胞、养料、细胞和代谢废物等作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形状像个桃子,心底部连接着主动脉,心尖游离向左下方。
      心脏内部有四个腔。上面两个叫心房,下面两个叫心室。房室之间有瓣膜,为单向的阀门,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会倒流。心脏左右两半互不相通。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心率,测心率应在受试者处于安静状态时测。


      3.血管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降低。
      (二)淋巴系统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包括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扁桃体等。
      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一)血液
      幼儿的血液总量相对比成人多,约占体重的8%~10%。但幼儿的造血器官易受伤害,某些药物及放射性污染对造血器官危害极大。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喂养不当或幼儿严重挑食、偏食,容易发生贫血。
      幼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近,但血浆中的凝血物质(纤维蛋白、钙等)较少。因此一旦出血,凝血较慢。幼儿白细胞吞噬病菌能力较差,发生感染容易扩散。

      (二)心脏由于婴幼儿心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为满足需要,只有加快心率来补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常以测量脉搏来表示心率。儿童的脉搏很容易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如哭闹、进餐、发热、运动等都会影响脉搏。因此,测量脉搏应在儿童安静时进行。
      (三)淋巴器官幼儿时期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保护和防御机能显著。扁桃体在4~10岁发育达到高峰,此年龄阶段儿童易患扁桃体炎。
      三、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1.合理组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预防动脉硬化应始于儿童,儿童膳食应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量,同时,宜少盐。3.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毛病,预防缺铁性贫血。
      4.发烧时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

      第五章 呼吸系统
      一、概述
      人体不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
      (一)呼吸器官的特点
      婴幼儿鼻腔较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缺少鼻毛,容易受感染。感染时可引起鼻粘膜充血、肿胀,分泌增多,造成鼻腔堵塞。
      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容易因干燥、外伤等原因出血,称为“易出血区”。鼻泪管较短,鼻腔感染可引发泪囊炎、结膜炎等。
      幼儿喉腔狭窄,粘膜柔嫩,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如果感染,可因粘膜充血、肿胀使喉腔更狭窄,致呼吸困难。
      幼儿喉部的保护性反射机能尚不完善,吃食物时说笑,容易将未嚼碎的食物呛入呼吸道。幼儿声带容易疲劳,若发生肿胀充血,可造成声音嘶哑。
      幼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狭窄,管壁柔软,缺乏弹性组织;纤毛运动较差,若发生感染易造成呼吸困难。
      幼儿肺泡数量少、容积较小,若被粘液阻塞,也易引起呼吸困难。
      (二)呼吸运动的特点
      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机体需氧量相对比成人多,只能加快呼吸频率以满足需要,所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44次,1岁以内约30次,1~3岁约24次,4~7岁约22次。


      三、幼儿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1.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充分发挥鼻腔的保护作用。2.教育幼儿不挖鼻孔,以防鼻腔感染或引起鼻出血。
      3.教育幼儿咳嗽、打喷嚏时,不要面对他人,用手帕捂住口鼻。教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4.不要让幼儿蒙头睡眠,以保证吸人新鲜空气。(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新鲜空气含氧量充足,能满足机体需要。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三)科学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呼吸肌的力量,促进胸廓和肺的正常发育,增加肺活量。户外活动还能提高呼吸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四)严防呼吸道异物
      培养幼儿安静进餐的习惯,不要边吃边说笑。教育幼儿不要边玩边吃小食品,更不可抛起来“接食”。(五)保护幼儿声带
      选择适合幼儿音域特点的歌曲或朗读材料,每句不要太长,每次练习时,发声时问最多在4~5分钟内。鼓励幼儿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高声喊叫。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0: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第六章消化系统
      一、概述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含有水、无机盐和多种消化酶,能分别消化分解不同的营养物质。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包括牙齿、舌,还有三对唾液腺的开口。
      1.牙齿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牙齿的外形包括三部分:长在牙槽骨中的叫牙根,露在口腔中的叫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叫牙颈。牙颈表面覆盖着粘膜,叫牙龈。牙齿的形态可分为切牙、尖牙、双尖牙、磨牙四种类型。
      2.舌
      舌面上有味蕾,能辨别味道;舌能帮助搅拌和吞咽食物,并帮助发音。
      3.唾液腺
      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能分泌唾液进入口腔。唾液含水分、淀粉酶、溶菌酶等。
      (二)胃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的上端与食道相通处叫贲门,下端与十二指肠相通处叫幽门。胃壁内表面为粘膜层,可分泌胃液。胃能暂时贮存食物,并初步消化食物。


      (三)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小肠与胃相接的部分叫十二指肠,这里有胰腺导管和胆总管的开1:7,胰液和胆汁由此进入小肠。
      小肠内壁有肠腺,可分泌肠液。小肠内的消化液主要包括肠液、胃液、胰液和胆汁,含有各种消化酶。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停留3~8小时,在肠内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
      (四)大肠
      食物经小肠消化分解吸收后剩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大肠能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并能利用肠内某些物质合成维生素K。食物残渣最后形成粪便.经大肠蠕动推送到直肠、肛门排出体外。
      (五)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分泌胆汁,暂时贮存于胆囊,进食含脂肪类食物时,胆汁即流入小肠,帮助消化脂肪。
      (六)胰腺 胰腺分泌胰液进入小肠,能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
      二、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一)口腔
      1.牙齿
      牙齿的发育始于胚胎第六周,到出生时已有20个乳牙牙胚,生后6~8个月时,下中切牙萌出,2~2.5岁出齐20颗乳牙。乳牙萌出过程中,恒牙已开始发育。一般于6岁左右,首先萌出的恒牙叫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龄齿。
      2.唾液腺
      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予唾液腺未发育成熟,分泌唾液较少,因此口腔较干燥。出生后三四个月,唾液腺逐渐发育,唾液分泌增多,常流出口外,称为“生理性流涎”,随着生长可逐渐消失。


      (二)胃 婴幼儿胃壁肌肉薄,伸展性较差,胃的容量小,且消化能力较弱。给婴幼儿提供的食物以及每餐的间隔时间,应考虑到年龄特点。
      (三)肠婴幼儿肠管相对较长;小肠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能力较强,但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或便秘。
      (四)肝脏婴幼儿肝脏相对较大,在肋缘下摸到肝脏下缘,一般为生理现象。
      因婴幼儿肝脏分泌胆汁较少,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差;肝脏贮存糖原较少,容易因饥饿发生低血糖。肝脏解毒能力较差。(五)胰腺
      婴幼儿时期胰腺对淀粉类和脂肪类的消化能力较弱,主要依靠小肠液的消化。随着年龄增长,胰腺功能日趋完善。
      三、幼儿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一)保护牙齿1.定期检查牙齿。2.培养幼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3.教育幼儿不要咬坚硬的东西。4.婴幼儿饮食中供应充足的钙。5.纠正幼儿某些不良习惯。如托腮、咬舌、咬唇、咬指甲、吃手指等,以预防牙列不齐。(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1.饭后擦嘴、漱口,吃完零食也应及时漱口。2.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3.饮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不挑食。4.不要边吃边说笑,更不要边玩耍边吃零食。(三)饭前饭后不要组织幼儿进行剧烈运动饭前应安排幼儿进行室内较安静的活动。饭后宜轻微活动,如散步,1~2小时后方可进行体育活动。(四)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让幼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要让幼儿憋着大便,以防形成习惯性便秘。适当运动,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多喝开水,都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0: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泌尿系统
      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部分代谢产物,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脏生成尿,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尿,膀胱还能暂时贮存尿液。
      一、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
      1.肾功能较成人差。
      2.膀胱贮尿机能差,排尿次数多。
      3.尿道短,易发生上行性泌尿道感染。
      二、幼儿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养成及时排尿习惯
      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及时排尿的习惯,不要让幼儿长时间憋尿。
      6个月左右的婴儿,可在成人帮助下训练坐盆,
      1岁时即可主动坐盆排尿。不要让婴幼儿长时间坐便盆,以免影响正常的排尿反射。
      (二)保持会阴部卫生、预防泌尿道感染
      1.让幼儿养成每晚睡前清洗外阴的习惯。要有专用毛巾、洗屁股盆,不要用洗脚水洗外阴,毛巾要经常消毒。
      2.1岁以后活动自如的幼儿就可穿封裆裤。教育幼儿不要坐地。
      3.每天适量喝水,既可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及时排泄废物,又可通过排尿起到清洁尿道的作用。
      4.教会幼儿大便后擦屁股要从前往后擦,以免粪便中的细菌污染尿道。
      5.托幼园所的厕所、便盆应每天消毒。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第七章 泌尿系统
      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部分代谢产物,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脏生成尿,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尿,膀胱还能暂时贮存尿液。
      一、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
      1.肾功能较成人差。
      2.膀胱贮尿机能差,排尿次数多。
      3.尿道短,易发生上行性泌尿道感染。
      二、幼儿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养成及时排尿习惯
      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及时排尿的习惯,不要让幼儿长时间憋尿。
      6个月左右的婴儿,可在成人帮助下训练坐盆,
      1岁时即可主动坐盆排尿。不要让婴幼儿长时间坐便盆,以免影响正常的排尿反射。
      (二)保持会阴部卫生、预防泌尿道感染
      1.让幼儿养成每晚睡前清洗外阴的习惯。要有专用毛巾、洗屁股盆,不要用洗脚水洗外阴,毛巾要经常消毒。
      2.1岁以后活动自如的幼儿就可穿封裆裤。教育幼儿不要坐地。
      3.每天适量喝水,既可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及时排泄废物,又可通过排尿起到清洁尿道的作用。
      4.教会幼儿大便后擦屁股要从前往后擦,以免粪便中的细菌污染尿道。
      5.托幼园所的厕所、便盆应每天消毒。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0: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第八章皮肤


      第八章 皮肤
      皮肤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外有一层已死亡的表皮细胞,称为角质层;真皮下有一层皮下脂肪组织。真皮里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毛囊,皮肤的附属物包括毛发、指甲、皮脂腺和汗腺等。
      一、幼儿皮肤的特点
      1.皮肤保护机能差,容易感染和受损伤。
      2.皮肤保温作用差,散热多。
      二、幼儿皮肤的卫生保健
      (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皮肤清洁应教育幼儿养成爱清洁的习惯。
      给幼儿洗头时,要避免皂沫进入幼儿眼睛。幼儿以留短发为宜。给幼儿修剪指甲时,手指甲应剪成圆弧形,脚趾甲则应剪平,边缘稍修剪即可。
      (二)加强锻炼
      经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坚持冷水洗脸,可提高皮肤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对冷热变化的适应性。
      (三)注意幼儿衣着卫生
      当季节、气候变化时,应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服。平日着装不宜过多,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衣服应安全舒适,式样简单,便于穿脱。内衣以棉织品为好。
      (四)不用刺激性强的洗涤、护肤品
      幼儿皮肤嫩、皮脂分泌少,不宜用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洗脸洗手后应使用儿童护肤品,不宜用成人用的护肤品或化妆品,幼儿不要烫发和戴首饰。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组成。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有: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胸腺及性腺等。对幼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和甲状腺。
      一、脑垂体
      脑垂体位于大脑底部,重量不足1克,受下丘脑的控制。脑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成熟起着重要作用,并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和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可促进组织器官的生长,特别是骨骼的生长。
      促甲状腺素可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及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
      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的发育和分泌,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及生殖细胞的成熟。
      二、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喉与气管的两侧,重约20~40克,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素,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
      甲状腺素可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调节营养物质与氧气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并调节体温;能促进脑细胞的生成与成熟,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孕期若缺碘,可致使甲状腺机能不足,婴儿出生后易患克汀病,又称呆小症,表现为智力低下、身材矮小、耳聋。


      第十章 生殖系统
      一、概述
      生殖系统可分为外生殖器官和内生殖器官。男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阴茎和阴囊;内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射精管和前列腺等。女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前庭及前庭大腺;内生殖器官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
      二、幼儿生殖系统的特点及卫生保健
      (一)婴幼儿期是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左右,幼儿常会提问“为什么他站着小便”之类的问题;5~6岁时可出现恋父、恋母的情感,并提出“我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婴幼儿期是形成性角色、发展性心理的关键期。教师应注意对幼儿进行科学的、随机的性教育,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自我认同,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性侵害。
      (二)保持外生殖器官的卫生
      让幼儿养成每天清洗外阴部的习惯。若幼儿出现玩弄生殖器的现象,或出现“习惯性擦腿动作”,成人不要责骂幼儿,要以有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力。应查明幼儿出现这类行为的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2-23 01:13 , Processed in 0.42686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