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990|回复: 1

[历史] 2012年高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必背考点大纲(人教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8 14: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古代部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
      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
      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
      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考点详解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分封制:A、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B、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C、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D、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
       ②宗法制:A、内容:宗法制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
      制度
            B、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D、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
       2、皇帝制度:①内涵(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②影响: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
      不僭越
       3、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未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
      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②特点: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
       4、郡县制:①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②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郡县、封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平定“七
      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2、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①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
       ③隋唐时,科举制建立并完善: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
      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
      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
      省(执行政令)
       ②作用: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
      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丞相:A、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
            B、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②设内阁:A、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
      立
       B、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
      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时间:清雍正帝时
       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
       ③影响: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①演变历程:A、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B、秦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秦朝建立,汉巩固,隋
      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前空前强化
                       
       ②历史特点:A、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人治大于法治
             B、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
      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
                       
             C、借助神权和思想文化专制来巩固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①历史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和文
      化的繁荣
       ②社会影响:A、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
             B、思想专制阻碍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科技的发展
             C、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E、明清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以消极影响为主
      考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
      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考点详解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采用的耕作方式
       ②铁犁牛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④牛耕的发展:春秋后期出现——战国时期初步推广——秦汉以后逐步普及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因: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B、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C、春秋时期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②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确立

      起来
      ③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

      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

      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②小农经济的特点:A、以家庭为单位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

      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

      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
       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技艺水平较高,但生产不计成

      本,效益低下
       ②民间手工业包括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代表,作为农户

      的副业,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

      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纺织业: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B、汉朝:技艺高超、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丝绸之路的意义)
            C、明清: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冶金业:冶铜业:A、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铜器
                B、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
            冶铁业:A、西周晚期:出现人铁器
                B、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
                C、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工具—水排

      ,南北朝的灌钢法
                  
       ③制瓷业:A、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B、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

      出 白瓷
                          
            C、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D、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五大名窑
            E、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农民家庭等
       ③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

      亚地区,广受赞誉
       ④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①宋以前的市:县治以上城市才有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市坊分开);设官员管理

      (市长或市令)进行严格管理;严格的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以后的市: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草市更加普遍。形成四大商业名镇

      ;时间限制被打破,早晚都可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①主要的商业城市
         A、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B、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的说

      法。
       ②著名的商帮: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不断发展,到宋元时空前繁荣
       ②古代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进步和城市繁荣
       ③其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四、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①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②“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③目的:A、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B、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⑤评价:A、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

      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B、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守国”
       ①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
       ②清代闭关锁国,主要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
       ③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考点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

      成。
        (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

      家思想的发展。

      考点详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①孔子:A、思想核心: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克己复礼”
               C、政治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包含了民本思想;
       ②老子:A、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
               B、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A、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B、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C、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学派
      代表
         主张
         地位(影响特点)
      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④节俭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
      ②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百家争

      鸣的意义:
         A、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B、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春秋末期孔子创立
       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蔚然大宗
      二、汉代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思想观点:A、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

      授”
             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
             D、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②地位影响:A、地位: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关键人物
                             
                    B、对儒学贡献: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

      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C、作用: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

      击地方割据势力;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思想)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政治)
       ③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教育)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①理学含义: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

      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②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集大成者)
       ③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核心思想)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④地位影响:A、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还远及日

      本、 朝鲜以至欧洲
                     
      2、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创立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

      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进一步发展
         A、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

      本源
         B、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③地位影响: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更多的

      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①李贽——明朝后期人。自称“异端”
         A、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C、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

      的基本权利
       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④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地位影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

      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考点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

      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详解
      一、科技成就
      1、造纸术:①产生:西汉初,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被称为“蔡侯

      纸”
            ②外传:唐朝时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③贡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指南针:①产生:战国时期,称“司南”;北宋时期用于航海
            ②外传: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
            ③贡献: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

      技术保证)
      3、火药:①产生:东晋葛洪的书中已经提到“火药”。唐末军事上开始使用火器
           ②外传:14世纪初(元末),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贡献: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成为资产阶级战

      胜封建统治的工具;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4、印刷术:①产生: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平民毕升创

      造了活字印刷术
            ②外传:元末,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
            ③贡献: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

      的进步
      二、汉字和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①汉字起源:起源于绘画,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称为“文字图画”
       ②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楷书
              商代,文字已形成完整体系。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

      辅助字体
       ③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①发展历程:有了汉字,就有了书法。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

      入自觉阶段。
       ②三种书法字体及著名书法家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著名书法家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笔画简约,钩

      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盛唐——张旭、怀素
      楷书
      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实用价值强
      欧阳询(初唐)、颜真卿(盛唐)、柳公权(晚唐)
      行书
      经东汉到西晋,

      书体完全成熟
      兼有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
      王羲之《兰亭序》


      3、中国画演变及特点
       ①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处于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画家活跃,总结出很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

      。顾恺之代表作《女使箴图》、《洛神赋图》
       ③隋唐五代时期:继承魏晋传统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隋代画家

      展子虔以《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善画重大事件,代表作《步

      辇图》。盛唐吴道子善画道释宗教人物,代表作《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

      窟壁画盛极一时
       ④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是当

      时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⑤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杰出(特点: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

      ,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拓展:中国画分类
       1、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3、在艺术风格上,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

      彩画两大类型
       4、中国画,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

      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追求神韵意趣
      三、文学成就
      1、诗的经典——《诗经》(◆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①内容:A、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B、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地位:A、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B、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①概念:战国时期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②代表人物:屈原,代表作《离骚》
      3、汉赋
      ①产生: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②西汉:A、特色: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恢弘广大、

      时代精神的豪迈以及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B、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③东汉:A、特色:短赋较多,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B、代表作:张衡《二京赋》
      4、唐诗
       ①唐诗繁荣的原因:A、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B、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D、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

      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
      唐由盛转衰
      诗风浑厚深沉

      ,忧国忧民,
      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
      “三别”
      现实主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叙事诗:韵味绵长
      《秦中吟》等
      《长恨歌》等

      5、宋词
       ①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A、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北宋:柳永《雨霖铃》;两宋之际:李清照《声声慢》
         B、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北宋:苏轼(东坡) 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南宋: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作品以豪放为主,表现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

      壮志未酬的悲愤。代表作:《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②宋词兴盛的原因
         A、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B、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

      生活的需要
      C、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尤其是宋金对峙时期),词更能表达作家的

      思想情感
      6、元曲
       ①元曲的含义
        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散曲在宋代民间兴起,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

      生动活泼
       ②主要代表:关汉卿——《窦娥冤》(杂剧)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

      )
      7、明清小说
       ①小说溯源:A、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
             B、唐代:传奇
             C、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②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③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
         A、《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最早的-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施耐庵,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西游记》:吴承恩,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D、《聊斋志异》:蒲松龄,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E、《儒林外史》:吴敬梓,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F、《红楼梦》:曹雪芹,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占重要地位
      四、戏曲艺术——京剧
      1、形成:①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
      考点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

      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
        (2)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考点详解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地理条件:
         A、地理位置:位于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提供通向外部条件;便于汲取亚非

      文明营养
         B、地理环境特点:多山、多岛、环海
      C、影响:a、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

      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b、形成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的特征。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对于希腊城邦即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②城邦制度
         A、建立条件;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
         B、突出特征:小国寡民
      C、影响:a、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是孕育古

      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b、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古希腊在精神

      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一)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①原因:A、贵族政治遭受到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反对,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B、贵族专权严重阻碍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内容:A、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意义:a、解除了平民暴动威胁,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规避了大规

      模的平民暴动
                b、扩大了公民队伍和基础,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基础
                c、规定了奴隶的来源,推动了雅典积极向外掠夺奴隶,走上了奴

      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B、颁布土地最高限额法令和“遗嘱法”
             意义:限制了土地兼并,抑制了贵族势力的扩张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不同等级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意义:并非真正的平等,但是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局面,加强了工商业

      奴隶主地位,为工
                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

      为雅典民主政治发
                展开辟道路
                 D、改革国家权力机构:a、恢复公民大会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位
                      b、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c、进行司法改革,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意义:为民主政治的确立提供政治制度的保证。
                 E、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意义:促进了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平民就业的机会,壮大了

      城邦实力,稳定了社
                会秩序,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③意义:A、改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

      道路
                 B、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④局限:A、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B、氏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①措施: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4个血缘部落
                 B、以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不分等级)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实行“陶片放逐法”
         ②意义:进一步打击了贵族势力,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①公民参政范围: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十将军除外)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
           A、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

      发言权和表决权
           B、500人会议:通过抽签组成并轮流执政
           C、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30岁以上公民中选举产生
           D、十将军委员会:权力扩大(统率军队,参与政治)
        ③保证措施: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

      度
       ②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

      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从形式上分:成文法和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只有习惯法)
         A、习惯法:a、特点: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b、局限: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可方便
         B、成文法:a、背景:平民和贵族斗争
             b、诞生的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
             c、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从整体结构上分:公民法、万民法
         A、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B、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背景:罗马对外扩张,版图扩展    目的:解决民族矛盾与经济问题)
      2、罗马法的作用
       ①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
         A、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
         B、维护了奴隶制度,保证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C、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及私有财产的保护

      ,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②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
         A、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B、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①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突出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国家治理

      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和符合人性
       ②苏格拉底:A、注重伦理道德问题
             B、知德合一,“知识即美德”
             C、反对过激民主政治
             D、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2、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的评价
        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

      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尺度”的主张,它一下子就把人置于

      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

      有理由把智者运动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塔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的先驱
      ★拓展: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前提条件
       1、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2、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3、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近代部分
      考点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

      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

      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考点详解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
       ①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

      人的个性
       ②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③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

      义之父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①信仰上帝便可得救(核心)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③《圣经》高于教士和教皇,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和教皇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

      由
      二、启蒙运动的兴起
      1、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
      国别
      思想家
      主要著作
      思想主张

      法国

      伏尔泰

      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相信法

      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法律

      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

      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平等

      是天赋人权,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条件;法律应保护个人的权利,反对暴力

      革命
      2、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①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②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

      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①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

      ,自由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A、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B、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③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拓展: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
      1、原因:A、14世纪意大利经济繁荣,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新兴资产阶级为自身利益,需要创造一种新文化,冲破天主教的思想束缚
           C、意大利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产,为新文化的出现提供了依托
           D、意大利政治分裂状态,没有文化专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

      的环境,成为
                   学者、艺术家汇集的地方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

      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4、意义:A、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促使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C、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D、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7.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

      场。
        (3)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

      形成。

      考点详解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①原因:A、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B、动力: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C、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②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

      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1492
      向西:横渡大

      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
      葡萄牙
      西班牙
      1

      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一个中心(欧洲

      )、四个人物(见表格)、两个方向(向东、向西)、两条航线
      3、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①对世界:A、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②对欧洲:A、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海上马车夫
       ①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途径:A、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B、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
                    C、探索新的航路,抢占殖民地
       ②重要时间: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

      权。曾占据中国的台湾
      2、英国——“日不落帝国”
       ①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A、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B、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C、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D、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②英国殖民扩张过程:A、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

      去海上霸主地位,
                               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B、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拓展殖民地(

      印度、北美)
                 C、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

      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D、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

      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

      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①背景:A、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B、条件:a、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

      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b、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c、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d、市场:英国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

      已无法满足市场 需要
                   
       ②发明:A、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珍妮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B、动力机器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与发展,进入“蒸

      汽时代”
           C、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1807年富尔顿轮船和1825年史蒂芬孙火车
           D、工厂制度的兴起
       ③影响:A、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B、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

      变化
           C、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D、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④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A、工业革命是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B、工业革命建立了大工厂制,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C、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业变革,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

      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20世纪初)
       ①背景:A、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确立
           B、条件:a、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科技基础(直接推动

      力)
                         b、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市

      场广阔
                         c、资本:大量积累的资金--资本雄厚
       ②主要成就:A、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电灯、电

      话等发明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C、化工技术的发展:染料、化肥、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D、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

      工业等
       ④影响: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
           C、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最重要)
      ⑤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A、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

      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

      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C、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D、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拓展:
      1、殖民扩张的影响:(如何评价西方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
       ①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起步。(市场扩大

      的途径:殖民扩
            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②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

      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殖民地:A、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黑

      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

      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2、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 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初步形成)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
      考点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

      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

      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考点详解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688年“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

      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时间:1688年
       ②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

      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③影响:之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时间:18世纪前期,开始形成
       ②内阁产生方式:普选产生下院议员→国王任命下院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出内

      阁及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③权力:A、内阁:对议会负责、控制下院立法程序
           B、首相:掌握行政和立法大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

      领导者
      3、1832年议会改革
        ①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②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A、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B、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C、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①独立后建立的邦联政府十分软弱涣散
       ②各州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
       ③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④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2、1787年宪法的颁布
       ①目的:强化资产阶级权力,完善资产阶级制度,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②内容(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A、立法--国会(参议院+众议院)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

      选民直接选出
         B、行政--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由选民间接选出
         C、司法--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任命,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③特点: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形成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混合的国家制度
         A、联邦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的行为,如果它认为总统或国会的某些法律、条

      约和政策“违宪”,可宣布其无效
                     
      B、国会:可用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

      织与权限。众议院可对总统、副总统在内的所有美国文官提出弹劾,然后交参议院审判
         C、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④评价:A、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B、积极:a、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

      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美国建立起了联邦制国家,为美国长期稳定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
                 
                         c、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C、局限:a、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力
                         b、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c、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3、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17八9年,美国举行第一次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

      建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依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
         A、内容:行政权--总统:两院联席议会选出,7年、可连选连任、有权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9年-间选 有权否决众议

      院议案)
         B、意义: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德国的统一:A、时间:1871年
                     B、方式:通过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②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A、内容
      a、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国家元首,权力巨大。有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权力
      宰相:内阁首脑。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b、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宰相为议长,是最高权力机构,

      权力巨大
                         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权力较小
         B、评价:a、作用: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b、局限: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
      ★拓展: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不    同     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
      国

      王,世袭、终身。“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
      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是政府首脑,

      总揽军政大权。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
      政

      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

      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
      议会由上院

      和下院组成,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民主

      选举产生。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议会都行使立法

      权,实行两院制;都是司法独立。
      考点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详解:
      一、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二、内容:1、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斗争推动

      历史的发展
           2、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3、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建设共产主义
      三、意义: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

      义运动更加蓬勃
      地发展起来
      考点10.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

      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科学与宗

      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

      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考点详解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①成就:A、物理学:伽利略发现了著名的落体定律。他还确定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

      动两个新概念
                           
           B、天文学: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②意义:伽利略是意大利的科学家,他的发现和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

      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
       ①标志:1687年牛顿发表了著名的科学巨著《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②意义:经典力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注重实验;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数学化。经

      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根据牛顿的力学理论,后来人们发现了新的

      行星,即海王星等
      3、经典力学在近代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
       ①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②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二、生物进化论
      1、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
       ①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
       ②内容:A、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
           B、提出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③意义: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2、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①创立: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②内容
         A、发展变化: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B、自然选择:生物会发生变异,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物竞天择:生物必须适应周边环境,和其他种类生物以及本种类生物进行竞争
         D、适者生存:能够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③意义:A、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B、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C、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①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②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生产力发展水平、世界观不同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蒸汽时代”的到来
       ①背景:A、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18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应用及其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C、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②过程:A、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

      机的功率
                  
           B、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能够使用不同工厂的需要
       ③影响
         A、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促使工厂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

      成
         C、形成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成为工业国家
         D、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电气革命的出现
       ①条件: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

      论基础
           
       ②过程:A、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B、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也日趋成熟
       ③影响
         A、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B、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C、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迅

      速发展,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工业获得更强

      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更加先进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

      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

      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③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

      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

      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考点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

      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

      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

      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的对峙: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

      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
        (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考点详解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①背景:A、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沦为原料产地和

      商品市场
                             
           B、直接原因: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②经过:1840年-1842年
       ③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

      民负担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地区)
      破坏中国的

      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

      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
       ④影响

      战前
      战后
      社会性质
      政治
      独立自主
      部分主权被破坏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阶级矛盾)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最主要)

      革命任务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进入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背景: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经过:1856年---1860年;火烧圆明园
      ③结果:签订《天津条约》(1858俄美英法)、《北京条约》(1860英法俄)等第二批

      不平等条约
       ④影响:A、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定都天京:①时间: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
             ②意义: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A、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不论

      男女, 按人口平均分配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

      口粮,其余归国库
                             
           C、理想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

      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②评价:A、革命性: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

      有 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空想性:绝对平均思想无法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是空想,根本无法实

      现
           C、落后性: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
      3、《资政新篇》
       ①提出:1859年,洪仁玕
       ②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见课本

      P.38)
       ③评价:A、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方案
                  
           B、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

      愿望
                  
           C、《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

      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①失败过程: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
       ②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③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

      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

      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三、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背景:A、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制订了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

      “大陆政策”
                  
           B、1八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清军出兵之机侵入朝鲜,并蓄意挑

      起侵华战争
                  
       ②经过:A、时间:1八94——1八95年
               B、爱国军民反抗: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

      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结果: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以清军惨败而结束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

      中国的主权完整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向列强“

      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

      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①背景:A、根本目的:瓜分中国
           B、直接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②经过:A、时间、国家: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

      分
                   中国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③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C、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

      要地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

      的各
         种组织。(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④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四、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时间、地点:1905年8月  东京
       ②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③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④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①准备: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
             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光复武汉三镇
             ③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孙中山,都城(南京)、国旗(五色旗)、纪元(中华

      民国)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春)
       ①内容:国家的权利归属(权利归国民全体所有)、政权的组织形式(责任内阁制)、国

      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  
       ②目的:为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③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

      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历史功绩:
         A、政治上:推翻了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主要),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B、思想上: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国际影响:是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推动力量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①背景
         A、国际:一战期间,日帝乘机加紧侵华,提出“二十一条”;俄国十月革命指明新

      出路
         B、国内:北洋军阀的独裁卖国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

      因)
            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C、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过程A、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
                       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
       ③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④五四运动的意义
         A、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C、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

      定了思想基础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诞生条件:A、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B、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C、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②中共一大:1921.7 上海—嘉兴
         A、主要内容:确定党名、确定党纲、
              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中央局 ;
         B、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③中共二大:1922.7   上海  
         A、分析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指出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是民

      主主义革命
                                   
         B、制定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

      为真正
                                       的民主共和国”
         C、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

      指明方向。
       ④中共诞生的意义:A、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B、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1927.7)
       ①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A、背景:中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合

      作
      决定);孙中山愿意与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的帮助
         B、形成: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C、意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
         D、破裂的标志: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②北伐战争
         A、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B、目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C、成果:歼灭孙吴主力,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至武汉
      六、国共政权的对峙
      1、南昌起义:①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③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创建
                           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①建立: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率领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工农武装

      割据”思想的指引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
       ③意义:标志着毛泽东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

      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3、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①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影响
           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②经过(1934.10—1936.10)
         A、开始:1934.10月
         B、转折:遵义会议:a、时间:1935年1月
                 b、内容: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肯定毛的正确主张
                                     组织上:毛为政治局常委
                                     军事上:撤销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
                 c、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
                               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
       ③长征的胜利
         A、吴起镇会师:(35.10中央红军——陕北红军)
         B、会宁会师:(36.10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④长征意义:A、粉碎国民党企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播下革命种子,铸成长征精神,成为巨大动力
             C、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七、抗日战争
      1、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②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2、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①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②发动细菌战(七三一部队)和毒气战、潘家峪大屠杀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形成过程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

      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

      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意义:充分动员了全国亿万军民,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

      的根本保证
      4、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
       ③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④武汉会战:1938年10月
      5、共产党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①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A、时间:1937年8月洛川会议
                  B、内容: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

      线
       ②斗争方式: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A、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B、陕甘宁边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重要战役——百团大战
      A、概况: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
         B、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6、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历史地位
       ①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原因
         A、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国军民团结抗战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起了

      决定
                     性作用
         B、外部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爱国华侨的支持
         C、策略方针: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持久抗战的方针
       ③历史地位
         A、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B、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八、解放战争
      1、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
       ①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A、时间领导人:1947.6   刘伯承、邓小平
                    B、意义: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②三大战役:A、概况:48.9-49.1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B、意义:基本消灭国民党军主力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①基本胜利的标志: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②历史意义
         A、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

      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B、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

      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C、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考点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

      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

      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考点详解: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表现:A、“纺”与“织”分离
           B、“织”与“耕”分离
           C、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④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①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创办概况:A、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B、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
                             性质: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④、影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
         A、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原因: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派对民办企业的诱导
       ②概况:A、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C、代表企业:方举赞——发昌机器厂(上海)
                             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
       ③影响: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无产阶级,他们逐步

      成
                   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有利于中国的革命和民族进步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抵御外国经济

      侵
                   略,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4: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19世纪以来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①背景: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却没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

      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

      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②特点:A、不再刻意追求理性,强调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B、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③代表人物及作品
        英国:拜伦——诗人,《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雪莱——诗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法国: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
           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德国:海涅,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①背景: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

      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

      展为文学的主流
       ②特点: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人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③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小说集),展示了19世纪上半期整个法国的社会

      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司汤达——《红与黑》(长篇小说)
          莫泊桑——《项链》(短篇小说)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诗体长篇小说)奠定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基础
               果戈里——《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3、20世纪的西方文学
       ①现实主义代表: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②现代主义
         A、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成为了文学主流
         B、特点: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在文学表现

      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C、代表作: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3、20世纪的苏联文学
       ①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②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③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解冻文学”,代表作《解冻》

      二、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①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②西班牙: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
      2、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①法国:米勒《拾穗者》
       ②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美术作品
       ①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②荷兰:梵高《向日葵》
      4、现代主义美术作品
       ①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
       ①条件
         A、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

      础
         B、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②出现:1895年底,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

      时代的到来。二战后,电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迎合大众时尚,在

      世界电影业中拥有十分强大的竞争力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①20世纪2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明了电视机
       ②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发展
       ③二战以后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神速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②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③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

      和心灵启迪
       ④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⑤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建立。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

      岸关系的发展。
      考点详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背景:A、政治条件: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军事条件: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组织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内容见P94)
       ②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③意义:A、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义
                   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B、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
                   的新时期
           C、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建立发展
         A、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C、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82年提出“十六字”方针
       ②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B、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职能,1954年后起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

      用
       ③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开创了群众献策献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①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A、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

      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

      性
         B、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③意义
         A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B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A、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C、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的
                   原则
       ②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1954年载入《宪法》
       ③意义
         A、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B、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A、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

      刘少奇冤案)
         B、“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中断了
       ②深刻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

      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①历史条件:A、党和人民接受文革教训是社会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供政治基础
       ②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a、措施:法制建设的方针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开始时间:1979年●主要法律:1982年11月,全国
                   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

      教训
                   的总结,成为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意义: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

      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B、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1998年,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共与民主党

      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A、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

      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B、2002年中共十六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一国两制”的提出:A、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B、意义:是完成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③“一国两制”的内容
         A、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B、两制并存: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长期
                     共存,共同发展
         C、高度自治:设立特别行政区,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和平统一: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2、香港、澳门的回归
       ①香港回归
         A、过程:1982年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B、意义:洗雪百年耻辱+标志统一大业迈大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②澳门回归:1987年中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背景:历史发展的大一统趋势,人民的意愿
       ②表现:A、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B、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

      —
                   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C、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D、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E、汪辜会谈(1993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F、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

      活动。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

      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考点详解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A、“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屈辱外交,建立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关系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残余,取缔特权,奠定新型关系基础
         C、“一边倒”---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使新中国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
         C、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A、时间:1954年
                B、内容: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特点: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

      议
       ②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A、时间:1955年
         B、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
         C、过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原因: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B、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
       ③影响:A、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B、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C、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原因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遏制与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及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B、中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考虑
       ②主要史实
         A、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

      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B、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

      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接受在台湾问题上的三原则
         C、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
      3、中日建交
       ①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②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③意义: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①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

      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②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

      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②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001年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考点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

      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

      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

      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详解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②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

      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

      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③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④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⑤“一五计划”的意义
         A、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②内容: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

      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高潮
       ③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中共八大(1956年)
       ①内容:
         A、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①大跃进
         A、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

      经济规律
         B、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A、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
         B、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④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
      二、经济体制改革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A、必要性: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B、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指导思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A、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B、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C、经济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A、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B、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
       ①实行原因
         A、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

      建设
         C、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②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
         A、实行:1978年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随后在全国普遍实行
         B、性质特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即变革生产关系
       ③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

      ,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①原因: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由于所有制成分单一,国家对企业

      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企业和职工吃“大锅饭”的局面,从而

      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②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试点;1984年全面展开;1992年十四大后,加快步

      伐
       ③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④改革内容
         A、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

      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
         C、分配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目的:加快放开搞活

      企业的步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⑤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1992)
       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

      键时期: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

      折
       ②内容:A、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C、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③意义:对改革开放事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十四

      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①建立原因: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B、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
       ②建立过程
         A、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中共十四大(1992),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E、21世纪初,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A、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B、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海南岛)
           (时间最早的是深圳,最晚、最大的是海南)
       ②前提:中共的领导,完全行使主权管辖。
               “特”的含义: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方式
       ③作用影响
         A排头兵——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B、试验田——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

      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C、突破口——以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突破口,中国的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特点: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经验管

      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

      海湾地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①时间:1990年4月
       ②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建设上海,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③意义: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

      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考点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

      风尚。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

      革。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考点详解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①变化表现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服饰
           男:长袍马褂(通常服饰) 西装传入
           女:旗袍
           男:西装流行   中山装流行
           女:旗袍改良创新
      饮食
       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西餐西点受到国人欢迎
      社会
      习俗
       1.鸦片战争后上海广东等地买办开始穿西装
       2.洋务运动中的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揭开了断法易服的序幕
       3.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断发易服,禁止缠足”
       4.20世纪初革命派“断发易服”表示反清,革命。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

      “断发易服,禁止缠足”
       大城市知识分子提倡婚姻自由,妇女解放
       社交礼仪也发生了变化,“同志、先生”称呼取代了“老爷、大人”
       ②变化原因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伴随西方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

      我国
         B、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
         C、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①衣:A、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征: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征:从灰蓝色调到五彩纷呈
       ②食:A、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物资较匮乏,许多生活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温饱问题

      没
                 解决
          B、改革开放后: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从

      吃
                 饱到吃好转变
       ③住:A、20世纪50—70年代: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
          B、改革开放后:人民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政府1995年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

      程
       ④新风尚:A、从50-70年代: 勤俭节约和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B、改革开放以来:注重环保、讲究卫生和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渐形成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
       ①铁路:A、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B、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C、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D、新中国建立后:a、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的

      沟通。
                                   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

      总里
                                   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b、在改进车机车和改造铁路技术基础上。我国铁路实现大

      面
                                   积提速,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②公路:A、20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B、清末民初:由于外国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

      后,
                   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C、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在黄河、长江架设公路大桥,建立起密集的公

      路
                   网
      2、通讯工具
       ①电报在中国:A、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B、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C、20世纪初,上海崇明建立无线电报局
       ②电话在中国:A、1875,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B、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C、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D、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手机、电

      话、
                         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影响
       ①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

      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

      刻影响
       ②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

      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
       ①形成:1873年,《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②发展
         A、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新

      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

      蒙作用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报纸,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C、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

      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它类型报刊内容比较丰富
      2、影视事业的发展
       ①电影:A、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中国
           B、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

      步
           C、《渔光曲》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②电视:A、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3、互联网的兴起
       ①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

      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②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

      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
       ④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

      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考点24.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

      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考点详解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①提出:A、1905.8,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制定了“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B、1905.11,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②具体内容
         A、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清王朝封建统

      治
         B、民权:“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
        (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C、民生:“平均地权”(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③评价
         A、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

      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B、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

      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④历史作用
         A、引发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推动了民主革命
         B、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的最大成果),建立了

      民国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民主宪法
      2、新三民主义
       ①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②基本内容(新发展)
         A、民族: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B、民权: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
         C、民生:提出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
       ③评价
         A、进步性: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b、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

      政
                       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

      国
                       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历史

      作用)
         B、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A、论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
         B、思想主张: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及“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理论
         C、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A、论著:《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

      和中国共产党》
         B、思想主张:现时社会性质→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蓝图
              和前景
         C、意义:说明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并形成体系。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

      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解放战争时期
        a、论著:《论人民民主专政》
        b、思想主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c、意义: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
                   备
         B、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④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A、论著:《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思想主张: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拓展: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主要内容)
       ①开始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②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③系统概括——1987年,中共十三大
        大会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④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
       ⑤完善——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提出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

      产党章程》
        拓展:邓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

      强大精神支柱
      考点25.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考点详解
      一、“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①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66年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3、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

      入了航天时代
      二、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神州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

      天技术的国家
      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他和他的助手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意义: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国

      际上把它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4 04:34 , Processed in 0.16107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