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992|回复: 0

[经验] 新课程与课程改革测试题参考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7 15: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名词解释(10分)

1.      课程资源: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2.      教学媒体:是直接加入教学活动,承载、传播或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3.      小组教学: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形式,是旨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      自主学习: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5.      教育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二填空:(40分)

1.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国家 、地方、学校。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2.      您所在学校国家课程开设10科,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考查科目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必修地方课程有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学校课程有人与生命、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环境。

3.      您校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包括: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

4.      您所任学科每周分别是 (据实际回答)       课时,此课时安排能完成教学任务吗?为什么?  能。         

         因为课时合适   。

5.      您所在学校每学年上课时间是35周,学校机动时间是2周,由学校视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

6.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他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指向五个转变:课程内容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实施的转变、课程评价的转变、课程管理的转变。

8.      新课程倡导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是学生本位论。

9.      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并且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情意性、过程性、个性化。

10.  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它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我国目前的三级课程资源中,学校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教师经验、学生经验、教材、学校设施、教学时间。

11.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探究、合作。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多样性、体验性、问题性特征。

12.  形成性评价中,主要使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

13.  综合课程的类型主要包括:相关课程、广域课程、跨学科与超学科学习。

14.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原则是自主性、共生性、双向性、开放性、过程性。

15.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组织者和开发者。



三、简答题(30分,每题3分)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与学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的相互转化,真正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组成“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学相长。

2.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的特点。

一是由甄别走向发展;二是由单一走向多元;三是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

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需要人们很好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多重意义,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改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负担。

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4.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定位。

一、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经验。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会分享和合作。

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5.学校是如何开展课程资源的?

一、从校内到校外-------关注学生身边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利用。

二、从实验验证到实验探究------关注开放实验室和随手取材的探究性实验室建设。

三、从课本到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关注现代信息资源开发。

四、从物到人------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

6.学校是如何对课程进行评价的?您认为应如何改进?

现在,学校主要是从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方面进行的。

今后应在此基础上增加背景评价和输入评价,使之成为一种宏观的综合的评价模式。

7.您认为学校在课程开设和建设方面有何特色?应如何改进?

我校依托基地建设和人文景观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分年级、成系列,很有地方特色和系统性。

今后应在内容上进一步丰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使所学内容与实际的实践联系起来,促进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8.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

9.校本课程开发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有哪些作用?

一、校本课程开发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作用有:提高课程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

10.您校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是如何开展的?

一、学校社会实践:

班队活动;校外参观、访问、调查;大地之春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劳动;家务劳动;青阳一日游郊游活动。

二、学校社区活动:

校外活动宣传;校外公益活动。

四问答题(20分)

1.如何认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这种变革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何指导作用?(5分)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地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转变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这是新课程的需要。

四、这种变革要求我们建立新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思想者、创造者;既要关注学生的整体,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

五、这种变革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师观: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共同的学习者和合作者。教师也要努力成为反思者和研究者。

2.档案袋评价有哪些有优点和局限性?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使这种评价方法发挥最佳效果?(5分)

一、档案袋评价具有的优点:档案袋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作为一种典型的质性评价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反思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档案袋评价可以为教师更加真实地评价学生提供一个重要信息,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它很灵活,用好了,会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辅助手段。

二、档案袋评价具有的局限性:盲目使用会造成师生两方面的负担,使评价流于形式。档案袋评价缺乏一定的有效评价标准,而且只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评价,其评定结果很难量化为分数,因此无法发挥筛选功能。

三、为了使之发挥最佳评价,教师必须注意适时、适当的应用它。在进行档案袋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科的性质,各阶段的需求,各科教师要协商,并征求意见,要考虑到师生的时间和精力。要灵活运用到某个教学阶段,某个课题或具体技能,而不必贯穿于整个学期或学年,这样达到了目的, 又可以减轻了师生负担。同时,教师要把档案袋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对学生的量化,又有对学生的质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发展结果。

3.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最易操作的课程资源,它在实际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地作用,那么如何对教材进行开发与利用呢?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10分)

一、关于教材的开发:如今对教材的开发我们实现了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不仅科学世界属于课程内容的范围,生活世界也同样是课程内容的范围。当前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着眼点就是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中成长和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文本和东西,而要把课程动态的理解为学生以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也就是说,教材是以现实的生活作为最丰富的资源来进行开发的,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和基础的。

二、关于教材的利用: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 附赋予教材以生命活力,因此,我们要做到:充分地理解教材,灵活地把握教材,大力的挖掘教材,有效地利用教材。在利用教材时,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是内容结构化。要建立要素明确、连接性强、概括性高、派生性强、亲和力大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图式。其二是内容问题化。依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立学习层次,有限知识点构建问题序列,采用问题加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问题经验化。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生活的素材,使材料回归生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性学习。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2-20 07:11 , Processed in 0.67058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