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795|回复: 0

[资料] 教师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 16: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曾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个结论是不是跟我们以前的想法不大一样呢?
                          
                  在我与周围的教师交流后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我与许多同行交流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家庭教育的问题远不是压力大、工作量大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鉴于此,教师需要认真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因为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势与隐患都与教师的职业有关。我以为身为教师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十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回到家里立即转变角色,不做老师而要做孩子的朋友。
                          
                  教师大多数是管理主义者,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管理;而教育不是管理,而是互相影响和沟通,就如孔子那样,与学生一块生活,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如苏格拉底一样,跟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聊天,创设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
                          
                  教师在学校常常是学生的管理者,在学生面前比较庄重、严肃,在家里仍习惯性地做权威、当老师,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师在学校要严格履行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回家后应该立即转变角色,变成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妈妈、开朗爱玩的好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
                          
                  为什么要变换角色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学校要面对很多老师,会产生一些紧张的情绪,回到家里孩子需要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可是如果你回到家里仍然以教师的面孔出现,孩子的紧张情绪就得不到排解,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就会使孩子的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受到影响。
                        
                  一位上初一的学生对我说:“我觉得当老师的孩子很可怜。比如我,我妈在学校做老师做惯了,在我面前也还是老师那副脸孔,不是指责就是教训,我真是够惨的,在学校当学生,在家里还要当学生!”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把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分开,要回到生活中去。
                  海伦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外籍老师,她有两个可爱的孩子——12岁的汤姆和8岁的艾里克斯,都在她所授教的学校里上学。海伦说:“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一定和孩子们在一起,听他们讲一些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老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回归到家长这个角色中来就行了。”
                    师生关系不要移植到家庭中,如果孩子永远不敢跟你唱反调,什么实话都不跟你说,那就非常危险了,等到孩子闯了大祸就晚了。当然在特别重大的事情上,该权威就得权威,尤其是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时候,一些事情还是需要你来决定的。
                          第二,教师规律、清静的生活可能造成孩子缺乏应变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方式较稳定、且清静。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学习是最有益的,所以教师的孩子“问题生”占的比例很少,要有的话也是“心理问题生”。
                          
                  但是,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来说也有害处,可能会造成孩子应变能力的缺乏。因为一旦生活不规律以后,孩子就难于适应了,他们在家呆惯了,很多教师的孩子害怕挑战性的活动和生活,生存能力差。
                          
                  我们做教师的家长要避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太文静、太规律、太清静,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等,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提高机体的运动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也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孩子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的过程。以免将来真的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教师的孩子吃大亏。
                          第三,教师社交狭窄或人脉资源贫乏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人格。
                          
                  教师人际交往的圈子小,不爱串门,这使得孩子避免了接触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反过来看,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使他不了解除知识分子之外的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大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可以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周末,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等等,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鼓励孩子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第四、教师虽是教育的内行,但不要试图包办孩子的人生。
                          
                  虽然教师的交际圈子小,但在教育口是有人脉的,所以社会上“上学难”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就不存在了。但就孩子是否应该在自己教书的学校上学的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孩子小一些时有同事照顾可能挺好,孩子大一些了可以跟孩子具体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教育专家建议最好别把孩子放在自己教书的学校。孩子在自己教书的学校,势必得到同事的照顾,孩子各方面都会顺风顺水,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另外,当孩子升学之后没有同事的照顾了又该怎么办呢?因此,尽量少包办,尊重孩子自己的意志。
                          
                  教师是教育的内行,可以少犯很多外行常犯的低级错误,可以自己辅导孩子的功课。不过,辅导孩子要把握好度,你要辅导惯了,到了孩子离开你不会学习的地步就非常麻烦了!
                    教师千万别自以为是,总给自己孩子包办、设计前程。有句话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很容易产生误导,事实上,不少教师还没有塑造好自己呢,就不要那么自信地说能塑造好自己的孩子了!教师能帮孩子认识自我,然后实现自我,但是千万不要认为,按你的计划做,孩子就能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样子,毕竟孩子不是机器。
                          第五,教师单纯强调品德教育,可能让孩子认不清社会现实。
                      
                  教师家庭的道德氛围普遍比较好,所以孩子容易养成好品德,但存在另一个问题,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被教师误认为是品德问题。教师习惯以听话、乖巧做为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甚至有时会把差生的缺点投射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比如某位教师曾今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两个爱“打架”“偷东西”的,后来走向社会没走正道,这当然是有许多因素造成的。但当自己的孩子犯点小错误,有些其实是心理问题引起的,而教师的职业习惯导致动不动就“上纲”:你今天打同学,明天就进监狱!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
                      
                  教师不必太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坏,问题在于你们应该注意孩子会不会变得太窝囊、受欺负。当然不能鼓励孩子打架,但一定要教孩子用什么方法保护好自己,要让孩子了解社会,孩子不要做坏事,但是要懂什么是坏事、谁是坏人。千万别把孩子关在一个“无菌的隔音箱里”,否则当孩子走向社会,就会发现社会中怎么会有那么些“勾心斗角”“骗局”,他满脑子都是仁义道德,那个时候他会非常苦恼,弄不好会崩溃,甚至自杀。
                          第六,教师工作很辛苦,但切莫把不愉快的学校问题带回家。
                          
                  常常听人说:老师不就是那么几节课,每年有两个大假期,多么清闲啊!其实,这恰恰是他们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他们不懂得几节课的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批改作业,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研究学生,教师手上的工作可以停止,心上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而学生的思想十分复杂、人数众多,教师每天要面对少则五六十个学生,多则一个年级七八百个学生,每天都会有几个学生发生点问题,有时是老师和家长的问题,有时是老师和学生、老师和校长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我指的是不快乐的问题,很容易被带回家,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在走进家门之前,你要告诫自己: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带回家,我一回到家要立即变换角色,要使家庭变得温馨、和谐,这样暗示自己以后再推门进去。
                          
                  教师在学校就把工作的事情装在脑子里,在家就把家里的事情装在脑子里,这是一种思想习惯或心理习惯,养成这样的习惯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有必要的。
                          第七,教师可以教出优秀的学生,但不要总把优秀生和自己的孩子对照。
                          
                  教师在教育其他孩子时会非常认真,教育自己的孩子会疏忽,疏忽的结果就是孩子在各方面发展会有问题。教师在内心有一个习惯,在学校会经常和优秀的孩子打交道,有时就会有意无意去赞美优秀的孩子,如果回到家,你内心想着那些优秀的孩子,面对的是自己有问题的孩子,此时你可能会去对照,一种是心理上的对照,一种可能用语言来对照,比如你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我们班的谁谁谁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大多数孩子是不接受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你用别人的优点对照自己孩子的缺点,他是不接受的。
                          
                  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在面对这样的孩子要注意一些策略:不能对照太多,否则会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或反抗心理。你可以让那些优秀的孩子到家里去玩或跟自己的孩子交朋友,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而明显的好赖的对照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八,教师能耐心解决学生的问题,教育自己的孩子更要有十二分的耐心。
                          
                  教师往往都有一种职业病,面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百问不烦,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学生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你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一旦回到家里,面对自己孩子问的问题,你就不耐烦了,往往不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说话。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在学校,那么多学生问问题,教师要绞尽脑汁来回答,身心疲惫,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回到家也想要一份安宁,希望孩子不要打扰他,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回到家里,你就是妈妈、爸爸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角色转换之后,你就会有一种平和的态度,孩子有问题我要帮他解决,留足够的时间去跟孩子交流、沟通,以朋友的身份来倾听或解决孩子的问题。
                          第九、教师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教师在学校教会了那么多孩子,使那么多孩子优秀,回到家里就很自然的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得优秀。我都教会了那么多孩子,你还不会,你从心里可能就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的孩子。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心态:你是我的儿子或女儿,你也应该像我的学生一样优秀。这种要求和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千万别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不用教就会的孩子或有先知先觉的孩子,这样的话,你就会有耐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每天在学校要上课、要跟学生交流,说了太多的话,回家后就什么话都不想说了,这确实是一个职业性的问题,当老师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相比有时候是有缺失的,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我们在了解了这个现象之后,就应该主动跟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
                          
                  实际上我们有些老师的孩子是很优秀的,教师的孩子往往走两个极端,一个是非常优秀,一个是大面积的不好。我们在研究教师的优秀孩子时发现,家长交流的一般比较多。大多有问题的孩子产生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跟家长交流的少。实际上经常沟通交流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可以密切亲子关系,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每天发现一点解决一点,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开始变得优秀了。
                          第十, 加强再教育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已经学习掌握了较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有时就想不到要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甚至于大批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众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中获得好的成果,才能在家里创造一份和谐,很好地维系亲子关系。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在散文集《目送》中这样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离开了父亲母亲,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做父亲或母亲的人,需要守望你的孩子,这是你的责任。你所能够做的,也就是守望,你不可以走得太远,也不可以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了,他会感到受挤压,甚至感到受压迫。他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他有了安全感,他安全地居住在他的大地上。你不可以以“看护”或者“爱”的名义,做干涉他自由生活的事情。
                          
                  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应当客观地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提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专家认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十大矛盾
                  新华社武汉6月18日电(记者刘紫凌、黎昌政)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的作用寄予厚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杜时忠教授在进行专题调查后指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首位与无位""政治化与生活化""万能与无能"等十大矛盾,要抓紧研究这些问题,探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建立政府官员、学校教师和教育专家合作机制,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一、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我国学校德育的地位一直很高,甚至被提到了"为首"的高度。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建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也强调"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而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现有教育考评体系下,"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的观念还将继续存在,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重智轻德。
                    二、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文革期间把德育窄化成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受这种极端做法的影响,不少人看不到或不愿承认德育也应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德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越来越形式化。
                    学校德育要承担一定的政治使命,但进入现代社会后,推广社会公德,形成健全人格,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困惑与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如何从指导思想到德育实践,彻底抛弃德育政治化,实现德育生活化,是德育改革的一大难题。
                    三、德育万能与德育无能的矛盾。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较高期望。当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出了安全事故时,会批评安全教育或生存教育没到位;甚至一个时期社会风气不正,出现"道德滑坡"时,也有人把它归因到"学校德育没抓好"。可见,人们期望德育对个人和社会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实际情况是,班主任和辅导员普遍感到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陷入"无能"。
                    四、思想统一与价值多元的矛盾。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但在价值多元化时代,学校德育如何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主旋律"上来?以集体主义为例,它要求无条件地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先公后私,最好是大公无私。但现实社会除了大公无私和先公后私之外,还有公私兼顾、先私后公甚至损公肥私等。其实,除了损公肥私应受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外,公私兼顾和先私后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经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集体主义思想,就是一大矛盾。
                    五、大德育与小德育的矛盾。我国的德育观是一种大德育观,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五大方面。在学校实际工作中,除了教学工作之外,其他工作似乎都可划归到德育工作。这种大德育尽管有管理体制和工作上的方便,却是不合理的。因为政治觉悟的提高,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完善,健康心理的形成虽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六、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矛盾。传统德育主要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德育,它是在小农经济、专制统治和大一统文化中形成的,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臣民和顺民。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现代法制型社会,而不是传统的道德至上型社会,其基本内涵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对学校教育包括德育的要求是培养公民。虽然传统德育可为现代德育提供一些精神和心理资源,但不能用传统道德或传统美德来解决今天的道德问题。
                    七、规范化德育与主体性德育的矛盾。自建国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学校德育主要是规范化德育。规范化德育要求学生无条件认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不允许学生对学校传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当时学校德育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顺从,在家里是"遵父母言的好孩子",在学校是"听老师话的好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越来越宽容与开放,主体性德育呼之欲出。主体性德育倡导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愿望的主体,其基本职能是指导学生自主地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这两种德育的矛盾与冲突,将贯穿现代德育形成的全过程。
                    八、德育队伍数量大与专业化程度低的矛盾。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专职德育工作者队伍。学校里有书记、校长、政教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社会上从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人员也不在少数。但其专业化程度却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在许多学校,专业水平低的人,教不好书的人才来做德育工作。现实中有很多人认为,做德育工作要求并不高,只要把学生管住、吓住,不出事就可以了。很多人还认为做班主任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不太愿意做。另外,德育工作者几乎没有参加专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
                    九、德育高要求与低投入的矛盾。目前,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投资几乎都集中在智育和艺术特长教育等方面。家长、学校和社会都不太重视德育投资。学校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多城市学校校园面积狭小,下一场雨一个星期就不能出操,更不用说举行升旗仪式等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对小学生集体参观免费,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要求各级政府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但对如何落实这些意见,不落实有何"制裁"等缺乏明确规定。
                    十、学校"主渠道"与校外影响的矛盾。调查显示,70.8%的班主任认为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大于学校的专门道德教育。在回答"目前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时,初中生认为:社会风气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是学校教育。高中生认为:第一位是社会风气,第二位是同伴交住,第三位才是学校教育。杜时忠教授说,尽管学校德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当大,但我们不能要求学校德育"孤军奋战",应追求社会、家庭和学校间的"合力",要摆脱"学校讲集体主义,家庭行个人主义,社会兴利已主义"的尴尬局面。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两年,国家对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教育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有些问题还是长期存在且非常突出。尽管全社会及一线教职工不断呼吁革除弊端,改革教育,但由于体制的缘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包括教育部,基本上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中国教育的现状是腐败、混乱、戕害下一代。
                  当前中国教育界存在十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要依法走平等之路
                  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距太大。除了国家加大对农村小学、初中的资金扶持外,教育部门要选调师资,采取倾斜政策,充实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比如:提高工资待遇,在经济上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其次,要采取统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取消所有带“实验”二字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名字,所有这样的园、校必须改名。所谓“实验”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就是变相的重点和贵族园、校,“实验”园、校的存在,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造成了社会的择校热,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还有,任何园、校都不得以任何名义设任何所谓“特长班”、“实验班”“创新班”,所有学生必须统一编班。
                  再次,要加强师资的流动。改变名师只在名校的的现状。
                  最后,学前教育要尽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只有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才能改变目前学前教育混乱不堪、盲目发展的局面。
                  2、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要讲科学性
                  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丑陋的,存在很大缺陷,比如,论文造假,公开课泛滥,评委受贿,学术期刊腐败,校长以权谋私等弊端太明显了。职称外语考试更是毫无必要(中小学最突出),只会造成精力和经济的巨大浪费。人事部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而设立的这种外语考试,除了劳民伤财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和意义。
                  从这些年的实践看,这一制度根本起不到激励教师努力从教的作用,更无从谈起教育教学的创新。建议取消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改为按年限和业绩晋升制度。
                  教师的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教学上,对其业绩认可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建议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时,要把学生的认可度作为首选项。
                  最重要的是把教师的职称工资与实际工作岗位、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挂钩。彻底改变教师为职称而职称、评上最高一级职称就万事大吉,出工不出力,甚至不出勤也比职称低的教师拿钱多的现状。激励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3、校长负责制要取消
                  校长负责制在中国是一个“早产儿”,先天不足。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要有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尊重人,要允许有不同的学术观点。由于赋予校长极大的权利,却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校长负责制现在演变成了校长专制。育人的地方成了行政衙门,没有制度约束,没有民主监督,校长好坏完全取决于本人的意志品格,这就相当危险了。因此,建议取消校长负责制。民主选举校长势在必行,考虑到现状,建议先在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实行民主选举园、校长。要相信群众的觉悟和能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还有,校长必须定期轮岗换校。
                  4、高等院校要进行彻底的改革,革除“衙门化倾向”,铲除腐败,营造“科研、学术氛围”
                  首先,改革人事制度,要“精兵简政”。高等院校内部行政人员太多,职员太多,需要“精兵简政”。
                  其次,在教师录用上,改变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近亲繁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轻视人才的局面。
                  再次,高校要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习模式,改变目前大学生进了大学门,就等由于进了保险箱的状况,让在校大学生更加努力去学习,去发展自己。
                  还有,要注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减少数量,保证质量。要对导师老板化、研究生批量化的乱象加以整顿。
                  最后,要对高校一窝蜂追求校园面积大、乱上专业的现象加以约束。高校的办学质量的高低不取决于校园面积的大小。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师资和必要的硬件设施,却也上一些热门专业,纯粹是误人子弟。
                  5、高考制度和内容要加大改革力度,保证中国下一代人的心身健康发展。
                  高考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让中国学生摆脱死读书的现状,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在注重考察能力、培养能力方面,高考改革只能说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对于某些省市的中学教育完全变成高考应考教育的现状,国家应该有干预机制。
                  6、教师资格考核及招聘要公开透明
                  由于国家对教师的待遇逐年提高,想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利用各种关系吃教师财政的人都涌进了教育单位。在招聘教师时,往往走过场,私下交易,内部先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也助长了教育部门某些人的腐败。建议制定统一政策,异地组成专家评审团,公开透明,现场打分,现场决定是否录取。
                  7、各种评比、评估、检查、达标要听取师生的声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官员要铺下身子,多倾听基层师生的声音;少看材料,少走过场,少搞形式主义,少吃喝,少游山玩水。这些年,各级学校的各种评比,检查,达标太多、太滥。弄虚作假现象非常严重,这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官僚作风导致的。最典型的是所谓的“高校评估”,劳民伤财,一路造假,一路腐败。
                  8、国家应该加大教学科研力度,对外语教学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需要必须用,不需要,学了也没用;如果不用,学了很快就会遗忘。在任何国家里,大多数人、大多数行业以及日常生活都不需要外语。
                  全民学外语,幼儿园学外语,似乎只有中国才有。这种违背常理的现象争先成为正面宣传的典型,几乎所有职业和工种的考级、晋升都要考外语,外语在我国各级学校里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这是我们外语教育、教学政策性的失误。这其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的浪费是巨大的,长期下去,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利。国家应该把外语教育教学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研工程来研究,尽快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考试制度。
                  9、全国在用校舍中,近20年来建造的,大都是劣质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原因很简单,教育界腐败的官员贪污受贿,“吃”承包商、建筑商的“回扣”,“回扣”份额达约占总造价的30%左右。羊毛出在羊身上,建筑商在施工时就会偷工减料,校舍质量低劣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种现象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都普遍存在,不是只有四川才有。只是四川地震了,问题得以暴露。腐败的教育界官员从局长到管基建的处长、科长,从校长到校总务主任都有。这是一个贪腐的利益共同体。
                  10、取消教研员制度,完善教材编写制度
                  从中央到地方,取消教研室,并入教科所。原有的教研任务让教科所承担。取消固定教研员,采用一线骨干教师轮流定期做教研员制度。因为实践证明,固定教研员只能让其固步自封,产生腐败。
                  教材编写一定要有审查制度,不能一窝蜂都上,阿狗阿猫也能编教材。教材内容混乱、贫乏,否定民族和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泛滥,必须加以纠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6 15:03 , Processed in 0.09046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