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461|回复: 4

[数学]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10: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005——2006学年度下期)
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74人,大部分家住龙湖花园。家庭学习环境良好,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49%。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绝大多数达到    │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    4%以内 │                │
│        │          │每分钟做8题    │            │每分钟做10题   │
└────┴─────┴──────——┴──────┴──────——┘

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2005——2006学年度小学二年级数学下期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习8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   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   94—34=60(个)  60—29=31(个)  
                      或34+29=63(个)  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94-34-29或94-(34+29)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58-6-7或58-(6+7)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教学反思:为了能让学生亲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被我所学,为我所用”的乐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了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强大媒体表现功能创设了一个虚拟的却又十分生动形象的游乐园小朋友在面包房购买点心的生动活泼的情况,使课伊始,趣即生。学生兴致勃勃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巩固新学的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口算:
       78-17    45+54    71-34    35+24
       6l-45    29+56    29+41    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   
      (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21根。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4.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个黄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5.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6.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7.1996年和2000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  银牌  铜牌
                        1996年    16    22    12
                        2000年    28    16    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2000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3)请你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教学反思:精心设计问题的合理性,教师也注意了 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 多样性,充分展示了 学生不 同的 思维方式,从而让每一 个 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乘加、乘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教科书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
    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卖出35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1.教学例3。
    (1)出示: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再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自由编题后,教师出示: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2)全班读题后提问:
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就算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不能)
那我们要求“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在玩?旁边有多少人?)
大家想一想我们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根据题目的哪些条件可以求出“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
怎样列式? [4X3=12(人)]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是求3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12人在玩跷跷板,那第二步该算什么?(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12+7=19(人)]
谁会用一个算式表示?[4X3+7=19]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应用题解答完要记住写答案。
                    列式:4X3=12(人)       或4X3+7
                          12+7=19(人)       =12+7
                                             =19(人)
                    答: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19人。
                    
    (3)小结:这一道应用题时用乘法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再用加法求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然后再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列式计算写答案。
     2.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9页的做一做。
     [此题呈现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画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
     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口头编题。
     如:(1)树上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3只小鸟,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
                            列式:10-4+3    或:10-(4-3)
         (2)花丛中有一些小蜜蜂,有两个花丛的蜜蜂是4只,还有一个花丛的蜜蜂是3只。花丛中一共有多少小蜜蜂?
                  列式:4X2+3  
     (可让学生自己编题,然后请同学解答,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教师在评讲时要肯定同学们的积极性。)(学生列完算式一定要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0页练习二的第1题。
      (1)看图口头编题:爸爸,妈妈和大熊都掰了9个玉米,小熊掰了6个玉米,小熊一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X3=27(个)  27+6=33(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学校教学楼有四层,每层有6间教室。后来又盖了8问,现在一共有多少间?
     3.刘老师有5盒乒乓球,每盒装6个,同学们借走了17个,还剩多少个?
     4.文具店原有钢笔40支,又新进6盒钢笔,每盒8支,现在文具店有多少支钢笔?
     5.同学们做了5盒大红花,每盒装9朵,送三好学生32朵,还剩下多少朵?
     6.育红小学有4个班参加乒乓球赛,每班选8名选手和一名候补队员。问一共选了多少名选手?
教学反思: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一个开放性的画面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


第二课时:乘加、乘减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巩固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教科书第10页练习二的第2~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1.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妈妈买了29个果冻,第一天吃了7个,第二天吃了15个。
                    (1)两天吃了多少个果冻?           (1)29—7—15
                    (2)还剩多少个果冻?               (2)15—7
                    (3)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吃多少个?     (3)7+15
                    2.根据算式补问题。
                    学校买来38个排球,分给二年级5个班,每班分7个。
                    7X5=3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35=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的第2题。
                    
                  想一想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要求还剩多少个萝卜,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和送了多少个给兔奶奶)那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接着再求什么?(还剩多少个萝卜)
                    列式:9X5-15
                    提问:9X5表示什么?再减15又表示什么?
                    2.教科书第1l页的第3题。
                    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长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主要的要点:爸爸和妈妈是成人要买成人票,每张8元,共花8X2=16(元),小明是儿童,每张票5元,这样三人去动物园要花16+5=21(元)。21元大于20元,所以用20元买票不够。]
                    3.教科书第11页的第4题。
                    教师:球队的得分分主场分和客场分两种。本题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结果。
                    
                  中国队的主场得分是卡塔尔队主场得分的4倍,卡塔尔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中国队主场得分是3X4=12。中国队的客场得分是7分。中国队的总分是19分。
                    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客场得分是8分。阿联酋队的总分是11分。
                    
                  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阿联酋队主场得分的3倍,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3X3=9,客场得分是1分。乌兹别克斯坦队的总分是10分。
                    卡塔尔队主场得分是3分,是本队客场得分的2倍,客场得分是3X2=6。卡塔尔队的总分是9分。
                    阿曼队主场得分是5分,客场得分与乌兹别克斯坦队的客场得分相同。阿曼队的总分是6分。
                    3.妈妈买来26个桔子,吃了几个,剩下的每5个放一盘,放了4盘。问吃了几个桔子?
                    4.游乐场有7辆小赛车,每车能坐4人,还有21人在排队等候,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5.快餐店运来56个汉堡包,卖出37个,又运进21个,现在快餐店有汉堡包多少个?
                    6.4个工人叔叔每人要做7个卡通玩具,已经做了19个,还要做多少个?
                    7.商店里有30个书包,上午卖出13个,下午又卖8个,还剩下多少个?




      教学反思:通过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 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3、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理,进一步深化对两步算应用题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接写出得数。
                  35-5X4=      63-(35+14)=    32-5-7=
                     19+3X9=      45+8-39=       8X9-38=
                     56+34-39=    2X8+49=        8X6+52=
                  二、判断题。
                    1.甲数是35,比乙数多8,乙数是43。    (    )
                    2.80减去7的4倍,差是52。    (    )
                    3.第一个加数是15,第二个加数与它相同,两个加数的和是45(    )
                  三、填空。
                  (1)34加19的和是____________,再减去47得____________。
                  (2)6乘9的积是____________,再减去39得____________。
                  (3)89减去43的差是____________,再加25得____________。
                  (4)76减去43的差是____________,再减去19得____________。
                  四、列式计算。
                    1.6乘4的积,再加上35得多少?
                    2.81减32的差,再减23得多少?
                    3.68减41与19的和,差是多少?
                    4.78减6与8的积,所得的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校园里种了78棵树,其中有25棵松树,27棵柳树,剩下的是树。杨树有多少棵?
                    2.某市参加全省科技比赛的共80人,其中参加航模组的34人,参加船模组的36人,其余的参加车模组。参加车模组的有多少人?
                    3.工人叔叔修一条长100米的路,每天修8米,修了3天,还剩多少米没修?
                    4.有16米布,做床单用去5米,做衣服用的米数和做床单用的同样多,还剩多少米布?
                    5.一箱苹果,吃了28个,剩下的苹果每天吃5个,可以吃7天。这箱苹果原有多少个?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乘加、乘减、这问题学生刚刚接触
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
                  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
                  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
                  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
                  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
                  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
                  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
                  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
                  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
                  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
                  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
                  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
                  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
                  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
                  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
                  (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这节课充分体现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及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在交流中,欣赏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 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 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
                  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教学反思:教师在 教学时,把除法的概念的 教学放到生动具体的 情境之中,体现了 《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内容: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教学反思:教师现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铺垫,然后设计了 认识除法的教学活动,组织“分一 分,写一 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以及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多次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 过程,从而领悟除法的 意义,大部份学生已经能很 好的 掌握本章的内容




                  第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四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
                  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
                  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让学生参与到习题中去,加深理解除法的含义


                  第二单元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练习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学习过程:
                  1.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36的2~6的乘法口诀。
                  2.二(  )得八    二(  )一十    (  )六十二   三(  )得九   (  )三得六     三(  
)十二
                  3.读出下面各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9÷3=3     8÷4=2     
                  12÷3=4     l2÷6=2
                  4、让学生观察练习五的第1题,并独立完成后,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第2题请学生先从鸽子归巢的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完成填空。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填写除法算式。
                  6、第3、5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7、第4、7题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
                  8、第6、9题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9、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8题。四人小组说说题意,并提醒学生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计算。
                  10、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再填写。如:要算12除以2等于几怎样想?用哪句口诀?在口诀的括号里应填什么?商是几?那么,12除以2等于几?在此基础上独立做"12÷
                  6=□"。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集体订正。
                  11、第11题,教师说明题意,并带着学生先做。做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边计算边小声说一说思路,或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如果想不起来用哪句口诀,可以看除法算式上面的乘法算式。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要让学生说是怎样想的。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直接说口诀,不必再说"想几和几相乘得几"这一步,以简缩学生的思维。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还应让他们按照先想乘法,再想口诀,最后得商的方法。使他们切实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12、第12题是“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
                  13、师生共同总结本练习课的内容。熟练总结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反思:用游戏,活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不 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的体验。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反思:教师在复习和准备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 成功的一半。然后在新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 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学习目的:   
                  1.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2.带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苹果和12块饼干的图片,若干张乘法口诀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15÷3=5   10÷5=2    12÷3=4   8÷2=4   
                  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新课  
                  1.用圈一圈的方法来教学例题。教师出示6个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口述题目:6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实际动手分一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分。今天我们学习用圈一圈的方法分物品。   
                  教师演示圈的方法;把两个苹果圈起来,表示2个一份。然后提问:继续往下分,该怎样分?(再把2个苹果圈起来。)教师在黑板上再圈2个苹果。让学生注意教师是怎样圈的。
                  
                  2、  
                  让学生打开书,看课本21页的第6题的蝴蝶图。教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讲得方法,自己在书上圈一圈。并在圈的基础上,在方框里里填入适当的数。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学生做完以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怎样想的。    一共圈了几个圈?   每个圈里有几只蝴蝶?(5只)   
                  圈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15只蝴蝶,每4只蝴蝶一份,分成了3份。)    算式是什么?(15÷5=3)   
                  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每5只一份。)    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表示分成了3份。)
                   3.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例2。教师出示12块饼干图,并口述题目: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几份?    提问:用图一圈的方法该怎样分?   
                  学生口述,教师把前3块饼干圈起来。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圈的方法分分看。教师巡视。   
                  学生分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每圈里有几块饼干?(3块。)   圈了几个圈?(4个。)   
                  也就是分了几份?(4份。)   看图说一说圈的结果。(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4份。)   
                  12块里面有几个3块?(因为分成4份,所以12块里面有4个3块。)    12里面有几个3呢?(4个3。)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用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是什么?(板书:12÷3=4)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还可以表示什么?(12里有4个3。)   
                  教师小结: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夹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
                   四、小结(略)  
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生在这氛围中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拥有解决问题的 能力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0: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 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反思: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数学的问题,。让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第六课时
                  复习内容:课本第35页~36页的内容,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反思:通过教师的整理及设计的摘平果游戏,调动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生在乐学的氛围中,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p38_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反思: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   )移动(    )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反思:这节课动感内容的教学,而且概念较难辨析,所以比较特殊,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注意了 以下几个问题: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丰富想像,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活动化教学,通过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建立模型,理解平移的概念。讨论式教学,让生在讨论、争论、思考中从正、反角度对比地认识平移。加强双基教学,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旋转的物体按照不同方向,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反思:教师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旋转,让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展示旋转的物体,通过观察它们旋转的方向,感知物体旋转的方向有 两种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和钝角锐角的判别。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
                   自学,在全班展示作品。
反思:通过剪一剪活动,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
                  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
                  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第2 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51~53页练习十一5~12题
                  目的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重点: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1~9的乘法口诀。
                  2、视算
                  6×3    12÷4    35÷7   4×4   5÷5   1×7   14÷2   1×1   6÷3   
                  42÷6   2×6   8÷2   3×3   6×4   7×4    1×2    30÷5   49÷7   6÷1
                    21÷3   4÷2   4÷4   7×7   3×1  
                  3、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
                  42÷6=?  15÷5=?
                  二、练习
                  做练习十一5~12题
                  第5题:说说可以怎样想?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6题: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步骤,先算出结果,再把除法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看插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第9、11题:(1)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找出并分析关键句,
                           (3)列式计算。
                  第8、10、12题:计算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三、总结。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54~55页例2
                  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6=     21÷7=     18÷6=      42÷6=     4×6=
                  4×7=     49÷7=     5×5=       6×6=      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3、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教学例 2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 倍        ?      (5个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2、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1)摆好两行三角形。
                  2)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3)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1)12是3的4倍;2)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一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二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 倍                             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18是3的几倍?18÷3=6
                  15是5的几倍?15÷5=3
反思:我在 教学时,让学生在充分的 操作活动和简单的 语言表述中,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含义,形成清晰的认识。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里有几个3?             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            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     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35÷=5
反思利用复习题为本节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再次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各组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在亲身体验探索中明白道理,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数学思想。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5页例4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
                  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         (2)6×4÷3
                     24÷3=8(人)          =24÷3
                                                   =8(人)
                  

                  第6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63页“整理和复习”
                  目的要求: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习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习。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习,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习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习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习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总结。

                  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P68、P69。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
                  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 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
                  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
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回顾本课的教学,意图是要努力创设、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热烈的气氛中能自然的、投入的探索学习。整节课,运用生动的多媒体手段呈现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数数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数数接龙游戏贯穿课堂始终,在生活中感受数。



                  第二课时   三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材P69、P71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数.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P69例2
                  (1)出示计数器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 )、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1]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235.
                    [2]中间带0的三位数.
                    [3]末尾带0的三位数.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总结
                  2、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3)P69 “做一做”1、2
                  三、发展练习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   P71   1、2、3
          反思:我注意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让学生收集生活的 数据为 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学数学,完全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相信学生的 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第三课时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P70—7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习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习
                  P72   4、5、6
反思:本课在学生已有的“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和“千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首先,由作比较引入,让学生回顾旧知,再导入新课。而后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当中,能敢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第四课时   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
                  教材P73--7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 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 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一做” 1、2
                  2、P76 “做一做” 1、2
                  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反思:以学生收集的现实生活中的数据为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教师完全放手,让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课时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教材P7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指名汇报)
                  电冰箱2413元;洗衣机825元;彩电4593元;电脑4998元。。。。。。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能用“□○□”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自由分类。)
                  ①825<2413  ②2413<4593  ③4998>2413  ④825<4593
                  ⑤825<4998  ⑥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指名回答,分类情况。)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  第二类②③⑥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小组讨论)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 或 >、=”。(看屏幕回答)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 1010>936>963
                    小舟: 1010>963>936
                    小健: 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
                  79页  第4、5题
反思:教师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类推出“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第六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P77—P80
                  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
                  P79  4、5、6
                  三、课堂作业P80  8、9
                  四、课后任务P80  7
综合教学内容,联系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最后设计了数学小实践活动,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第七课时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P81—82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200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0
                  (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
                  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参考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收集的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   “做一做”1
                  3、捉鼠比赛。练习十七第一题。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四、作业
                  “做一做”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0: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课时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材P83—84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练习提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速度,计算准确率。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提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速度,计算准确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其中几道题请学生说说做法。
                  900-300     500+400    2000+5000       8000—3000
                  300+50       4000+300     3500—500     600+7000
                  800+900      4500+700     3300—800
                  2.口算计时比赛
                  二、数学游戏
                  1、猜价格
                   例:提示:彩电大约3000元
                  学生根据所给的近似数,猜测准确数,猜中为止。
                  出示准确数。
                  2、送信
                  P84  第 4题
                  三、练习
                  P83  2
                  先指名说,后同桌互说。
                  P84  3、5
反思; 这节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说算法,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书本中的第二种方法来计算,因为它简单。我也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简单,因此既然学生大都选择第二种,对于第一种就一带而过了,在练习时几乎就没提到这种方法了。在后来的口算作业中,像630+90= 这样的算式学生出现了612、6120这样的答案,究其原因是学生直接算3+9=12,百位是6,在12前面添个6就成了612了,有些学生甚至是觉得还有个位0每算,再在612后面添个0,就有了6120这个答案了。书本中的两种方法现在仔细想来应该算是一种方法,第二种是第一种的简化,省略了1+2后面隐含的意义,那么学生在初次学习计算方法时还是完整的说法对学生更有利。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类似于上面的错误就是因为省略了3+9后面隐含的意义,其实它是表示3个十加9个十,如果一开始就说完整,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至少会减少。
                  第六单元   克与千克认识
                  教学内容:千克、克的认识。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反思: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课堂上由我动手操作天平,称量物体,让生通过掂一掂1克及1千克物体有多重。
   
   。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6、分析讨论课本第90页第8题。
   
   反思: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2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而在动手实践环节中,因题型新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第91-94页有关加法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
                             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 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
                  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
                  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3页。练习十九第1、2、4题剩下的减法题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不是很想去春游吗?上一节课,大家已经同心协力扫除了一个个障碍,今天如果再能扫除一个障碍,去鸟岛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 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1 出示第93页情景图后,说一说已经掌握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
                  2学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二(1)班和二(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
                  (2)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三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选择的板书)
                  (二)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
                  2、练习十九1、2、4(剩下的减法题目)。
                  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十九第七、八题。
                  六、全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练习十九第五、六题。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
                  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
                  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226;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3、例4。“做一做”1、2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相同数位相减不够时,要向前一位退一再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数的百位是5,十位是8,个位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5个百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个数里有多少个十?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3。
                  1、察第96页收集矿泉水瓶情景图,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80+340
                  3、学生自主探索180+340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交流180+340的计算方法。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选择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
                  6、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7、尝试练习:第97页“做一做”1、2题有关加法。
                  (一)学习例4。
                  1、通过提问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得出:340-180
                  2、学生思考怎样计算340-180。
                  3、小组交流、讨论340-180的方法。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板书。
                  5、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
                  6、尝试练习:第97“做一做”1、2有关减法。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 1、3、4、5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 2、9题。
反思: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
                  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
                  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
                  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
                  (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
                  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
                  说他的理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 下册)>>第98页例5和做一做,练习二十第6-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     312      405      819
                  2.口算。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观察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发现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
                  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估算。
                  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第98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10、11。
反思: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初步培养估算意识,了解估算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联系实际应用中,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  第102-10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
                  2.估算。
                  792+186         587+412
                  629-348         436-247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
                  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
                  180      360      450        340
                  (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
                  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04页-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磅秤、盘秤、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一.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二.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 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
                  (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署作业。

                  第八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第一、第二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
                  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2、揭示课题:  
                  板出: 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 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  猫
                  只  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 (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
                  只  数种 类项 目小兔小狗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
                  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
                  师:参加(  )的(   )只数最多?参加(  )的(   )只数最少?
                  生: ……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    种 类1秒 - 2秒3秒 - 4秒5秒 - 6秒7秒-  8秒8秒以上
                  小     兔
                  小  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 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 ……(指导学生填写)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反思:本课处处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时,创设了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和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两个情境,使学生通过动画与实际组织经历了收集、整理的过程。
②在认识条形统计图时,创设了“数汽车”的情境,此时,学生已有了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2个单位的知识经验,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出现统计图左侧数据,不把一格表示5个单位直接转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裁决,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共识,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知识在否定与肯定中产生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品质,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课开始时设计的“劳动大比武”很巧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数出小兔子们的劳动成果的,这就逼着学生们进行合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才能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各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为给小兔子们当裁判而统计、为了解各种车的数量结构而统计、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可以给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出谋划策、统计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做出指导。每个情境决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处处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三109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十二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3、能简单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用不着格表示几个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记记录单
                  种   类轿   车面 包 车客   车货   车
                  辆   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4、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5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三者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反思:在认识条形统计图时,创设了“数汽车”的情境,此时,学生已有了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2个单位的知识经验,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出现统计图左侧数据,不把一格表示5个单位直接转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裁决,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共识,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知识在否定与肯定中产生的过程。


                  第三课时  整理复习
                  复习内容:统计图表
                  复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合理的、正确的绘制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会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复习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各学习小组讨论;
                  师:各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学习统计这个内容,你知道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汇报)
                  生: ……
                  师:各学习小组再议一议,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三、制作统计图表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再制成统计图。

                  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情况统计表
                  人  数    种   类性   别连环画故事书科技书其他书
                    男     生
                    女     生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制成两个统计图。(具体略)      
                  3、简单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男生最喜欢看什么书?共有多少人?
                  (2)女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3)喜欢看哪种书的总人数最多?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你想给书店经理提出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统计各家庭户2003年1月—2月支付电费的情况,并填入下表:
                  户 数电费月 份1元∫20元21元∫40元31元∫60元61元∫80元81元∫100元101元以 上
                  一  月  份
                  二  月  份
                  根据以上统计绘制条形统计图:



                  1元21元   41元     61元    81元   100元
                       ∫        ∫      ∫       ∫      ∫      以上
                  20元      40元    60元80元    100元
                  回答问题:
                  (1)电费最多有几户?
                  (2)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并根据图列算式来解答

                  总复习(1)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
                  三.复习过程
                  1. 口算。(口算除数是2—9的除法算式若干题,选出其中的几道给学生说说除法式子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
                  2.小组活动
                  (教师准备好除法算式卡片,分发到各小组,按规律把算式分类,然后汇报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分的,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求出商的。)
                  ……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4.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5.试试自己的能力(印题发给学生)
                  ( 1 )把正确的商打钩。
                  49÷7={7. 9. 8.}      8 ÷1={7. 1. 8.}                 42 ÷6={7.
                  4. 6 .}……
                  ( 2 )填空
                           21÷7=()   48÷6=()   72÷()=9  
                           21÷()=7   48÷()=6   72÷9=()……
                  6.比一比谁最棒。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 6=()×3                      2×()=3×()
                  7 ×()> 8× 2    ( ) × 8 < 6×5                     24÷ ( ) >
                  24÷( )
                  7.练习作业
                  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总复习(2)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P119 第3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二、复习目标
                  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复习要点
                  1、复习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说一说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读出下列各数
                  2563   2506   2056   2560  90806  ……
                  ( 1 )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 2 )说出以上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 3 )练习 :8469=(    )+(    )+(    )  
                          5030=(    )+ (    ) +(    )+(    )
                          4106 =(    )+(    )+(    )+(    )  
                  3、动手拨一拨(教师口述万以内的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数,然后再读出来。)
                  4、看实物图写出多位数。然后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一排。
                  5、数的写法
                  六千  写作____    二千九百  写作____               七百八十  写作____      
                  五千零六 写作____         四千零九十三  写作____         七千七百零三 写作____   
                  6、写出4208后面的三个数____、____、____
                  写出8051前面的五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
                  7、游戏活动
                  说明活动要求:用学具中的数字卡片,在老师的口述下摆出多位数,比一比谁摆的又对又快
                  8、作业练习: 教材P119 第三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总复习(3)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0第6、7、题,P121第8、题,P124、P125第6、7、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
                  三、复习过程:
                  1、口算:教材P120第6、题。
                  2、小组说一说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独立完成P120第7、题计算。
                  4、提问:在计算加减法时你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你的计算是正确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给同学们。
                  5、复习估算
                  6、解决问题(完成教材P121第8、题,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7、练习作业教材P124、P125第5、6、7、题。
                  8、讲评作业
                  9、小结


                  总复习(4)
                  一、复习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P121第9、10、题和P125第9、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复习过程;
                  1、复习克、千克
                  提问:(1)1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千克=1000克
                  2、说出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3、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P121第9、10、题)
                  4、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P125第9、题)
                  5、活动内容(每4人一组活动)
                  (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品各有多重
                  (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最接近实际重量。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老师把准备好的物品的质量贴在物品上的暗处)
                  6、练习作业:(1)计算: 3000克+5千克=()千克
                  9千克—2000克=()千克
                  4千克×6=()千克
                  81克 ÷ 9=()克
                  7千克+500克 =()克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
                  7、思考: 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总复习(5)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1第11、12、题,P125第10、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什么角是直角、锐角、钝角,理解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三、复习要点:      
                  1、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几种角。判断各种角的条件是什么。
                  2、动手画一画直角、锐角、钝角,并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举例说明,生活中那里有直角、锐角、钝角。
                  4、举例说明,生活中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
                  5、画出     
                  向左移动8格后的图形。(教材P125第10、题)
                  说一说       平移的移动方法。

                  完成作业:      教 材P121第11、12、题。
                  四、学生小结

                  总复习(6)解决问题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各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总复习(7)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5、题;P126第14、题,P127第15、16、题。
                  二、复习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能有规律的画出图形。   
                  三、复习要点:
                  (一)复习统计。
                  1、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教师提前二天布置学生收集本班同学跳绳的数据,填写P122第15、题。)
                  2、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出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3、完成教材P127第15、题。
                  (二)复习找规律。
                  1、图形规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找规律跟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说一说,
                  3、你觉得我们这个学期找规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数字规律
                  从图形中找规律的方法能不能用在其他地方?
                  (学生回顾后说)
                  5、完成总复习练习
                  三、全课总结(略)
                  四、学生置疑: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第八课时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材P83—84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练习提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速度,计算准确率。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提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速度,计算准确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其中几道题请学生说说做法。
                  900-300     500+400    2000+5000       8000—3000
                  300+50       4000+300     3500—500     600+7000
                  800+900      4500+700     3300—800
                  2.口算计时比赛
                  二、数学游戏
                  1、猜价格
                   例:提示:彩电大约3000元
                  学生根据所给的近似数,猜测准确数,猜中为止。
                  出示准确数。
                  2、送信
                  P84  第 4题
                  三、练习
                  P83  2
                  先指名说,后同桌互说。
                  P84  3、5
反思; 这节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说算法,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书本中的第二种方法来计算,因为它简单。我也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简单,因此既然学生大都选择第二种,对于第一种就一带而过了,在练习时几乎就没提到这种方法了。在后来的口算作业中,像630+90= 这样的算式学生出现了612、6120这样的答案,究其原因是学生直接算3+9=12,百位是6,在12前面添个6就成了612了,有些学生甚至是觉得还有个位0每算,再在612后面添个0,就有了6120这个答案了。书本中的两种方法现在仔细想来应该算是一种方法,第二种是第一种的简化,省略了1+2后面隐含的意义,那么学生在初次学习计算方法时还是完整的说法对学生更有利。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类似于上面的错误就是因为省略了3+9后面隐含的意义,其实它是表示3个十加9个十,如果一开始就说完整,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至少会减少。
                  第六单元   克与千克认识
                  教学内容:千克、克的认识。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反思: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课堂上由我动手操作天平,称量物体,让生通过掂一掂1克及1千克物体有多重。
   
   。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6、分析讨论课本第90页第8题。
   
   反思: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2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而在动手实践环节中,因题型新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第91-94页有关加法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
                             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 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
                  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
                  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3页。练习十九第1、2、4题剩下的减法题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不是很想去春游吗?上一节课,大家已经同心协力扫除了一个个障碍,今天如果再能扫除一个障碍,去鸟岛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 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1 出示第93页情景图后,说一说已经掌握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
                  2学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二(1)班和二(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
                  (2)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三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选择的板书)
                  (二)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
                  2、练习十九1、2、4(剩下的减法题目)。
                  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十九第七、八题。
                  六、全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练习十九第五、六题。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
                  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
                  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226;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3、例4。“做一做”1、2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相同数位相减不够时,要向前一位退一再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数的百位是5,十位是8,个位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5个百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个数里有多少个十?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3。
                  1、察第96页收集矿泉水瓶情景图,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80+340
                  3、学生自主探索180+340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交流180+340的计算方法。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选择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
                  6、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7、尝试练习:第97页“做一做”1、2题有关加法。
                  (一)学习例4。
                  1、通过提问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得出:340-180
                  2、学生思考怎样计算340-180。
                  3、小组交流、讨论340-180的方法。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板书。
                  5、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
                  6、尝试练习:第97“做一做”1、2有关减法。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 1、3、4、5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 2、9题。
反思: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
                  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
                  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
                  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
                  (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
                  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
                  说他的理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 下册)>>第98页例5和做一做,练习二十第6-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     312      405      819
                  2.口算。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观察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发现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
                  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估算。
                  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第98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10、11。
反思: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初步培养估算意识,了解估算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联系实际应用中,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  第102-10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
                  2.估算。
                  792+186         587+412
                  629-348         436-247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
                  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
                  180      360      450        340
                  (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
                  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04页-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磅秤、盘秤、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一.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二.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 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
                  (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署作业。

                  第八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第一、第二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
                  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2、揭示课题:  
                  板出: 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 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  猫
                  只  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 (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
                  只  数种 类项 目小兔小狗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
                  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
                  师:参加(  )的(   )只数最多?参加(  )的(   )只数最少?
                  生: ……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    种 类1秒 - 2秒3秒 - 4秒5秒 - 6秒7秒-  8秒8秒以上
                  小     兔
                  小  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 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 ……(指导学生填写)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反思:本课处处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时,创设了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和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两个情境,使学生通过动画与实际组织经历了收集、整理的过程。
②在认识条形统计图时,创设了“数汽车”的情境,此时,学生已有了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2个单位的知识经验,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出现统计图左侧数据,不把一格表示5个单位直接转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裁决,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共识,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知识在否定与肯定中产生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品质,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课开始时设计的“劳动大比武”很巧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数出小兔子们的劳动成果的,这就逼着学生们进行合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才能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各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为给小兔子们当裁判而统计、为了解各种车的数量结构而统计、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可以给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出谋划策、统计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做出指导。每个情境决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处处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三109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十二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3、能简单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用不着格表示几个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记记录单
                  种   类轿   车面 包 车客   车货   车
                  辆   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4、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5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三者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反思:在认识条形统计图时,创设了“数汽车”的情境,此时,学生已有了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2个单位的知识经验,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出现统计图左侧数据,不把一格表示5个单位直接转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裁决,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共识,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知识在否定与肯定中产生的过程。


                  第三课时  整理复习
                  复习内容:统计图表
                  复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合理的、正确的绘制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会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复习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各学习小组讨论;
                  师:各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学习统计这个内容,你知道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汇报)
                  生: ……
                  师:各学习小组再议一议,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三、制作统计图表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再制成统计图。

                  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情况统计表
                  人  数    种   类性   别连环画故事书科技书其他书
                    男     生
                    女     生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制成两个统计图。(具体略)      
                  3、简单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男生最喜欢看什么书?共有多少人?
                  (2)女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3)喜欢看哪种书的总人数最多?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你想给书店经理提出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统计各家庭户2003年1月—2月支付电费的情况,并填入下表:
                  户 数电费月 份1元∫20元21元∫40元31元∫60元61元∫80元81元∫100元101元以 上
                  一  月  份
                  二  月  份
                  根据以上统计绘制条形统计图:



                  1元21元   41元     61元    81元   100元
                       ∫        ∫      ∫       ∫      ∫      以上
                  20元      40元    60元80元    100元
                  回答问题:
                  (1)电费最多有几户?
                  (2)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并根据图列算式来解答

                  总复习(1)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
                  三.复习过程
                  1. 口算。(口算除数是2—9的除法算式若干题,选出其中的几道给学生说说除法式子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
                  2.小组活动
                  (教师准备好除法算式卡片,分发到各小组,按规律把算式分类,然后汇报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分的,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求出商的。)
                  ……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4.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5.试试自己的能力(印题发给学生)
                  ( 1 )把正确的商打钩。
                  49÷7={7. 9. 8.}      8 ÷1={7. 1. 8.}                 42 ÷6={7.
                  4. 6 .}……
                  ( 2 )填空
                           21÷7=()   48÷6=()   72÷()=9  
                           21÷()=7   48÷()=6   72÷9=()……
                  6.比一比谁最棒。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 6=()×3                      2×()=3×()
                  7 ×()> 8× 2    ( ) × 8 < 6×5                     24÷ ( ) >
                  24÷( )
                  7.练习作业
                  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总复习(2)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P119 第3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二、复习目标
                  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复习要点
                  1、复习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说一说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读出下列各数
                  2563   2506   2056   2560  90806  ……
                  ( 1 )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 2 )说出以上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 3 )练习 :8469=(    )+(    )+(    )  
                          5030=(    )+ (    ) +(    )+(    )
                          4106 =(    )+(    )+(    )+(    )  
                  3、动手拨一拨(教师口述万以内的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数,然后再读出来。)
                  4、看实物图写出多位数。然后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一排。
                  5、数的写法
                  六千  写作____    二千九百  写作____               七百八十  写作____      
                  五千零六 写作____         四千零九十三  写作____         七千七百零三 写作____   
                  6、写出4208后面的三个数____、____、____
                  写出8051前面的五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
                  7、游戏活动
                  说明活动要求:用学具中的数字卡片,在老师的口述下摆出多位数,比一比谁摆的又对又快
                  8、作业练习: 教材P119 第三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总复习(3)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0第6、7、题,P121第8、题,P124、P125第6、7、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
                  三、复习过程:
                  1、口算:教材P120第6、题。
                  2、小组说一说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独立完成P120第7、题计算。
                  4、提问:在计算加减法时你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你的计算是正确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给同学们。
                  5、复习估算
                  6、解决问题(完成教材P121第8、题,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7、练习作业教材P124、P125第5、6、7、题。
                  8、讲评作业
                  9、小结


                  总复习(4)
                  一、复习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P121第9、10、题和P125第9、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复习过程;
                  1、复习克、千克
                  提问:(1)1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千克=1000克
                  2、说出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3、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P121第9、10、题)
                  4、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P125第9、题)
                  5、活动内容(每4人一组活动)
                  (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品各有多重
                  (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最接近实际重量。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老师把准备好的物品的质量贴在物品上的暗处)
                  6、练习作业:(1)计算: 3000克+5千克=()千克
                  9千克—2000克=()千克
                  4千克×6=()千克
                  81克 ÷ 9=()克
                  7千克+500克 =()克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
                  7、思考: 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总复习(5)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1第11、12、题,P125第10、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什么角是直角、锐角、钝角,理解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三、复习要点:      
                  1、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几种角。判断各种角的条件是什么。
                  2、动手画一画直角、锐角、钝角,并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举例说明,生活中那里有直角、锐角、钝角。
                  4、举例说明,生活中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
                  5、画出     
                  向左移动8格后的图形。(教材P125第10、题)
                  说一说       平移的移动方法。

                  完成作业:      教 材P121第11、12、题。
                  四、学生小结

                  总复习(6)解决问题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各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总复习(7)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5、题;P126第14、题,P127第15、16、题。
                  二、复习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能有规律的画出图形。   
                  三、复习要点:
                  (一)复习统计。
                  1、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教师提前二天布置学生收集本班同学跳绳的数据,填写P122第15、题。)
                  2、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出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3、完成教材P127第15、题。
                  (二)复习找规律。
                  1、图形规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找规律跟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说一说,
                  3、你觉得我们这个学期找规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数字规律
                  从图形中找规律的方法能不能用在其他地方?
                  (学生回顾后说)
                  5、完成总复习练习
                  三、全课总结(略)
                  四、学生置疑: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12:44 , Processed in 0.23346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