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322|回复: 1

[资料] 现代教育学复习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20: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
柏拉图
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夸美纽斯
1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他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泛智教育, 即“普及的教育”和“周全的教育”。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来开展。
2夸美纽斯建立了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以及教学过程理论,详尽地论述了各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自然适应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3 作用:他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名著《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18 和19世纪许多教育思想的萌芽。”

卢梭
1是坚定的“性善论”者。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开端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
2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婴孩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他还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的思想。
3 作用: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等。他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
1把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视为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他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分析、综合、联系、系统和方法。
2他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把德育看作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他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3作用:他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杜威
1 对于教育的本质,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杜威认为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
2在经验论基础上,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他提出了思维五步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广义地说,道德就是教育。”
3作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而且意义深远,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杜威作为一位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家,建立起了他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解决现代教育许多实际问题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他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第二章        人 社会 教育
1.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        矛盾性,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先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显示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从发展发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有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发展水平上,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发展结构上,体现在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上;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伐善的特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两者在特定条件下既可能基本一致,也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冲突;
(2)        一致性;首先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社会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其次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3)        人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构成矛盾关系,人适应社会,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村早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主题。
2.        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3.        教育的基本着眼点:人,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矛盾中的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4.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先天性素质(遗传。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教育,重大影响)、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
(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遗传素质上: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大环境,小环境。自觉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5.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但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教育业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部来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还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
6、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劳动者转化成专门性的劳动者,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成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把一般性爱的劳动者改造成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7、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判、填)
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论是问的那个政治的功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主要是欧诺各国培养人来实现的。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政治社会化,不仅可以使年轻一代普遍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而且可以培养出各种专门的政治人才或者为这种人才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民主意识的启蒙深入和提升,民主观念的确定都要依靠教育。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状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形势的晴雨表,政治运动就是经常从这里发端的。
8、教育的文化功能(深理P56—59)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
   ○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2、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
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9. 教育诸多社会功能的联系
(1)整体性;社会诸方面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内在复杂性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整体性
(2)矛盾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各自直接的目的和价值指向本身就是不尽相同,所以导致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
10、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
1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重功利情发展的教育价值对教学的影响;重共性请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特性,体现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其发展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不因社会的更迭变化而改变
(3)教育就u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教育的质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平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以下的意义
(1)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的
(3)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有选择的
(4)        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1.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2.        教育关系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3.        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从历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
4.        教育规律的分类
(1)        教育的结构规律;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问题,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结果把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推度
(2)        教育的功能规律;
(3)        教育的发展难规律;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5.        教育的主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
(1)        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
(2)        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在: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6.        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7.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选择的基本依据有二:一是现代教育的一般性准则,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人道性原则:
     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人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三点: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人道性的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
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教育的个性特征,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依据: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个性原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贯彻教育的个性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端正对个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特长;
    教育的创造性原则,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依据: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未来教育正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育学生的冒险精神;培育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及创造力的机会;给学生传授一点的创造学知识;
教育的活动性原则,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依据: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加教育机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启发教育;(启发性教育的实质是是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积极性,而不是采取一些外在的具体做法)
8.        教育的艺术
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教育艺术的特点:(填)
  ○1、情感性;○2、双边性;○3、创造性;○4、审美性
9.  从形式角度看,教育口语具有如下特点:○1、语流相对清晰、畅达;○2、词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3、逻辑性相对较强;○4、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从内容的角度看,其特点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针对性,诱导性,说理性,感染性,教育性。
10.教育的口头言语艺术
(1)说服语;特点和要求:说服的目的要明确;采取疏导与规劝相结合的方法;态度一定要真诚。方式:正面说服;劝导;以情动人(2)激励语;基本要求: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消极中看到积极;要富有激情;不言过其实。(3)表扬语;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及时真挚;表彰主要以讲究事实为主,赞扬侧重于主观判断。(4)批评语;基本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与人为善;要讲究方法。方式:直接批评与间接批评(5)群体教育口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语言形式;特点:目的明确,面向全体学生,简单严谨
(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
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称为教育机智。
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要求:○1、控制情绪,沉着冷静;○2、保持良好的“口德”,不谩骂、不恶语伤人;○3、实事求是,重在疏导;○4、要有“大将”风范,切记“小肚鸡肠”。
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有应急处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常见的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种:○1、冲淡;○2、顺话;○3、趣解。(填)
7、家访谈话技巧
   教师与家长谈话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与家长寒暄,向家长表明诚意,不要以“告状”或“兴师问罪”的姿态出现,接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解或戒心,为下面的谈话作好心理上的铺垫;第二阶段,教师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这基本是以教师独白形式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包括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等,这基本以教师发问的形式进行;第四阶段,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谈教育学生的措施与策略,这基本是以双方交谈的形式进行。
家访谈话策略和技巧。首先,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景;再次,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最后,不亢不卑,维护教师尊严,面对个别不尊重教师的无理取闹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语言机智,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正当权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他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3.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基本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具有以下的素质要素: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6.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的教育目的赫尔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类型:以卢梭为代表的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以爱伦 凯为代表的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自由个性;新人文主义性质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知识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类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并为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只是认为射而回;是目的,个人是手段;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非常极端,是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也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所以,如果一定要抽象地问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谁对、谁错,谁更合理,这个问题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判)
7. 教育目的观,主要指对教育所要的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1)认为主义教育目的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基本特征: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食物应该具有有用性。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8.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9.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10. 全面发展的教育(分析题P69—70、144—146、353—255)
“五育”的基本要求:
一、德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三、体育(了解):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四、美育(了解):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了解):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7、 “五育”之间的关系(或“五育”的作用)(大题:p146~147 )(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记住)。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




第六章 教师
1、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教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
2、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kuimao学制”的颁布实施,使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示范园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3、第一步对职业进行课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化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类为八大类。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4、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确主体力量。(填)
5、《师说》所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称《教师法》。P192
6、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几点:
○1、专业精神的发展;○2、专业知识的发展;○3、专业技能的发展。
7、教师劳动的特点:P195~198
○1、示范性;(师德分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作为教师劳动对象的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较具有凌红星,主要是由对象特殊性和情景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决定的。    ○3、系统性;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系统性,决定了驾驶劳动必须高度的协调性;
○4、学习性;(因为教师有学习性特点)   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填)
8、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202~204
(1)、教师的权利;教师的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四个方面构成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记忆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定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勤罚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地址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9、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道德素质:○1、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2、品行高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3、热爱学生。
(2)教师的基本素质:  ○1、专业精神;○2、师德修养(分析);○3、业务素质。
(3)、教师的前瞻性素质: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9.        教育社会学对教师社会角色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道德权威论;文化传播论;双重角色论;文化协调论
10.        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来看,教师可以被分解成:提供学生成长需要的系统和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国民和公民;塑造学生成为智力和人格健康的社会成员;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妖气的一定角色。
11.        从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的角度看,职业理念主要包括: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及意识的认识;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的理解;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的把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教育教学的制约性的了解;对教师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理解;对教育的献身精神。

第七章 课程
1.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2.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中体重出了学校课程表中索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3、课程的分类:(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内容的固有属性区分)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话的课程。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管理的要求来区分
4、课程设置要做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填)
5.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3)基础和创新(4)分化与综合的关系(5)结果和过程
5、课程的现代化:(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3)课程实施的代化  (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评价对象要多,评价技术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课程编制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探究模式;批判模式;情景模式
7.课程编制的原则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原则: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社会发展准则
(2)克尔课程编制的三原理:综合,反复,系统
(3)伊藤信隆五原则:互补性,准备性要求,教育转换,价值统一,法规依据
(4)课程还价会议论的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8.课程编制的方法:主观法,客观法,经验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9、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填空)
  ○1、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名词解释)
主要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
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打好基础;适当分段,先对完整;互相衔接,基本一贯;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
内容: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指导意见
  ○3、编制教材(教科书)
主要构成:目录,本文,作业,图标与附录
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形式上的特殊要求
10.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问题
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怎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第八章 教学理论
1.教学是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活动。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知道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从狭义上,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2.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出于中心地位。从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工作一般可以分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从活动目的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 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教育的目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处于中心地位。
3.教育的基本作用:授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4.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
5.教育系统:由相互作用者的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特性:独特的要素(空间性要素和时间性要素);组合性特征;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表现的多样性
6.教学系统的要素
(1)教师。课程言之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
(2)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3)内容。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离开了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了无米之炊
(4)环境。一般分为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7.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的流程。
8.教学过程的环节: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教学效果。
9.教学过程的本质学说:认识说,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双边活动说,多质说或复合说,认识—实践说,认识-发展说,审美过程说。
10.教学设计与开发,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的经验状态。基本价值: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11.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发的主要指标:教师个人的长处、弱点、经验、能力和兴趣;学生的需要、经验和成熟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指标
12.教学原则: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简)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思想性;○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判、选)(深理)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亲自做一做所学事物,这种方法称为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性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注重运用组织语言直观。
(4)、启发性教学原则;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需要;○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拆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巩固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学习(复习);○3、在扩充、改组、运用中巩固知识。
(7)、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2、各种老师沟通协调。

第九章 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一定的叫徐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综合。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分类
(1)形态分类:以语言传导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饮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2)行为主义分类:
呈现方法:用确定的形式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具体包括向学生讲授、演示图片、指定课题让学生阅读、做示范、带学生到校外考查以及要求他们进行观察等。
实践方法:要求学生起积极作用。知道学生学习某个确定课题,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就特定题目让学生准备下一次考试、对学生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要求学生模仿某特定的模式、训练学生、开展学生阅读等
发现方法:提供给学生一种情景。
强化方法:在学生做出预期反应后,由对学生的反映强烈构成的。
(3)        主体性分类:提示性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4)层次分类:操作性教学方法(具体性、与特定内容不可分割性、程序固定性和操作性);原理性教学方法(抽象性、内容广泛适用性、程序的非特定性和原理指导性);技术性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应用中,贯彻以下原则: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3.广义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
4.教学策略的类型
(1)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性质: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积极进行的认知操作;是学习者制定的综合性学习计划;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是衡量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具有特定性。
如何加强学习策略
①        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效能感
②        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交叉式学习策略的教学
(2)        教授策略
①        呈现技巧:设置导入,解释行为;结尾;讲座
②        内容转化策略;
③        指导行为策略: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④        教学管理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提高教师创造、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提高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能力
⑤        课堂强化技术: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替代性强化
(3)        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①        课堂教学互动策略:支持性互动策略,课堂交流策略
②        课外教学互动策略:调和策略,人际交往策略
5.        学习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追求有效性的教学实施方式,是以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以及教育学意义上的“学习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        掌握学习
①        组成:自定学习步子;选择性教学;形成性评价
②        基本步骤:单元目标的设计;实施前测验;基本教学;形成性评价;矫正学习;形成性评价II
(2)        合作学习
①        基本特征:小组奖励;个人责任感;均等的成功机会
②        一般形式:学生小组学习;花锯式策略
③        典型的合作学习课;组成部分:内容的呈现;学习小组中学生的讨论和技巧练习;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认可
6.        狭义的课程评价指的是对课程产品的评价;广义的课程评价,包括评价课程需要、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材、学生成果目标、通过课程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学有效性、教学环境、课程策略、资料分配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
7.        教学评价的类型:他评价与自评价(评价主体);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标准);针对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作用)
8.        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课程材料评价方法;学生学习成就评价方法(学科成就测验、日常考查、专门调查与心理测量);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
9.        教学组织的形式
(1)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形式;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2)        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教学、现场教学
(3)        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10.        教学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为上好课或组织具体教学活动而做的具体准备与计划安排工作。
备课不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而且能体现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什么时间开始备课为好?
答:新课三到五天前,熟课一般一天前准备。
     备好课的标准:懂、透、化,备课还要备学生,备教法。
(1)备课的内容
(2)、备课的种类
     备课可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备课还可分为:学期(或)学年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P338~339
(3)、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在学校中,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是以“课”为基本单位的。
    ○2、课的结构(简、名词)
     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是:
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c、学习新教材;d、巩固新知识;e、布置课外作业。
(4)、教案编写
    按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教案的基本结构是指教案必需的条目、内容及其相关关系。条目式教案包括背景记载,有学校、班级、科目、课本、教师和日期等项目;然后一般由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材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作业等十大条目组成。
(2)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①        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
(3)        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4、编制试题的要求:○1、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2、试题知识覆盖面大,且有一定难度;○3、试题类型要多;○4、试题及其答案之间不应有任何重复、交叉和相交;○5、试题表述要尚明、清晰;○6、主观题占20%~40%;○7、客观题占40%~70%;○8、有难度题占10%~20%;○9、基础知识点占70%~80%。

第十章  德 育
1、分析: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成人第一,成才第二” P353
2、德育过程的组织
(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填)
(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3)、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活动与交往,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再通过活动与交往,再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由此产生的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角色扮演法;
  ○3、情境体验法;(情境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4、合作学习法;
○5、榜样示范法;
○6、实际锻炼法;
○7、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进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其方式、策略主要有:赞许、表扬、奖励、奖赏、惩罚、操行评定等)
○8、修养指导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1、班级的功能(班级休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1、归属功能;○2、社会化功能;○3、个性化功能;○4、选择功能;○5保护功能。
2、班主任的职责: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种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3、班主任素养:○1、高尚的思想品质;○2、坚定的教育信念。
4、班级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填、判)
5、学业不良及其指导(简)
  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分为三种:○1、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依据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程标准达到目的的程度来判断;○2、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可能水平;○3、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学业迟滞。
班主任如何指导学业不良的学生:
答:第一,激活学习动机;第二,消除厌学情绪;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第五,改善班级环境。
6、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治(深理)
  对于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治,班主任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基本步骤来进行:
答:第一,了解情况;第二,分析原因;第三,采取策略;第四,反馈调节;第五,巩固强化。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4-11-15 21: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分享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16:35 , Processed in 0.15555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