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535|回复: 1

[资料]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20: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育与教育学
1、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对教育世界的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三中心”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名词解释)
3、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产生的条件:
5、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6、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选、判、填)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最早的教育著作: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国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填)
8、古代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解释:“教”在《荀子 修身》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育”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育,养子使作善也。”
9、被人们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2、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和改造联系了起来,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作了深入论证;
○4、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对文艺复兴时期过强调人文学科教育、轻视自然科学教育的不良倾向进行了修正,这是西方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教育的先声;
○5、他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了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从而大大推动了学校运作的规范化,堪称学校管理学的创始人;
○6、他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甚大。(强记)
10、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主要是通过他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表达其教育思想的。卢梭的主要教育思想:(强记)
○1、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2、儿童中心观念;○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4、实用主义观念;○5、发现的观念。
1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于1899年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进行定性,称自己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现代我们所使用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个概念便来源于此。他的基本观点如下:○1、“教育即生活”;○2、从做中学;○3、儿童中心。(深理、P30~31)

第二章 人 社会 教育
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重大影响)、教育(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难怪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国为现代社会的所有职业及至所有工作,几乎都有相应的受教育水平的要求或学历要求。这一普遍事实说明社会是大体承认学校教育的成果的,同时也说明人的素质与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具有正相关的,即学力水平越高的人素质一般也越高。在现代社会,年轻一代获取知识和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社会流动分为二种:一是横向流动;二是纵向流动。
问: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的基础性。
案例分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句话正确吗?(教育不是万能P47—48)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答: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4、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判、填)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5、教育的文化功能(深理P56—59)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
   ○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2、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
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6、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
7、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
答:○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8、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P67
○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9、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1、探索教育规律必须从教育活动的各种关系入手,舍此,教育规律便无从谈起。
2、教育原则:(重点——论述题)
   定义: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选择的基本依据有二:一是现代教育的一般性准则,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人道性原则:
     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人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三点: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人道性的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
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贯彻教育的个性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端正对个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培育学生的特长;
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培育学生的冒险精神;
培育学生的自信心;
鼓励多样性和个性;
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及创造力的机会;
给学生传授一点的创造学知识;

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
多让学生自主活动;
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民主性原则: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不断增加教育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倡启发教育;(启发性教育的实质是是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积极性,而不是采取一些外在的具体做法)
3、教育艺术
   定义: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教育艺术的特点:(填)
  ○1、情感性;○2、双边性;○3、创造性;○4、审美性
4、口头言语艺术:
○1、声音哄亮;○2、语速适中;○3、语言清晰;○4、语流畅达;○5、语言富有逻辑性。
5、教育口语有如下主要特点:
○1、语流相对清晰、畅达;○2、词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3、逻辑性相对较强;○4、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
   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称为教育机智。
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要求:(简)
答:○1、控制情绪,沉着冷静;○2、保持良好的“口德”,不谩骂、不恶语伤人;
○3、实事求是,重在疏导;○4、要有“大将”风范,切记“小肚鸡肠”。
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有应急处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常见的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种:○1、冲淡;○2、顺话;○3、趣解。(填)
7、家访谈话技巧
   教师与家长谈话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与家长寒暄,向家长表明诚意,不要以“告状”或“兴师问罪”的姿态出现,接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解或戒心,为下面的谈话作好心理上的铺垫;第二阶段,教师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这基本是以教师独白形式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包括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等,这基本以教师发问的形式进行;第四阶段,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谈教育学生的措施与策略,这基本是以双方交谈的形式进行。
家访谈话有许多策略和技巧。首先,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景;再次,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最后,不亢不卑,维护教师尊严,面对个别不尊重教师的无理取闹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语言机智,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正当权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定义: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2、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深理)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也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所以,如果一定要抽象地问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谁对、谁错,谁更合理,这个问题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判)
5、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题P142)
   问:片面追求升学率(智育)的坏处。
6、全面发展的教育(分析题P69—70、144—146、353—255)
“五育”的基本要求:
一、德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三、体育(了解):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四、美育(了解):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了解):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7、 “五育”之间的关系(或“五育”的作用)(大题:p146~147 )(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记住)。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

第六章  教师
1、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教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2、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确主体力量。(填)
3、《师说》所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称《教师法》。P192
5、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几点:
○1、专业精神的发展;○2、专业知识的发展;○3、专业技能的发展。
6、教师劳动的特点:P195~198
○1、示范性;(师德分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作为教师劳动对象的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2、创造性;    ○3、系统性;
○4、学习性;(因为教师有习性性特点)
   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填)
○5、快乐性。
7、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202~204
(1)、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的义务
8、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道德素质:
○1、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2、品行高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3、热爱学生。
(2)教师的基本素质:
  ○1、专业精神;○2、师德修养(分析);○3、业务素质。
(3)、教师的前瞻性素质: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第七章 课 程
1、课程理论研究的是为学校教育提供哪些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内容,以使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
2、课程的分类:P219~220
(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话的课程。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课程设置要做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填)
4、课程的现代化(如何实现课程的现代化)(简)
答:(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
(3)课程实施的代化            
(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5、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填空)
  ○1、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名词解释)
  ○2、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
  ○3、编制教材(教科书)

第八章  教学理论
1、教学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分析教学为什么要处于中心地位?(P117、P263)
2、教学的基本作用(任务):(填、简)
○1、授受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3、“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实际上是三种关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主张,它们分别代表着三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判P273)
4、教学过程的环节(简、填):
○1、明确教学目标;○2、激发学习动机;○3、感知教学材料;○4、理解教学材料;
○5、巩固知识经验;○6、运用知识经验。○7、测评教学效果。
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简)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思想性;○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判、选)(深理)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亲自做一做所学事物,这种方法称为直观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性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注重运用组织语言直观。
(4)、启发性教学原则;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需要;○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拆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巩固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学习(复习);○3、在扩充、改组、运用中巩固知识。
(7)、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2、各种老师沟通协调。
第九章  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的分类:
按形态分类
2、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3、(名词解释)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P325
4、编制试题的要求:○1、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2、试题知识覆盖面大,且有一定难度;○3、试题类型要多;○4、试题及其答案之间不应有任何重复、交叉和相交;○5、试题表述要尚明、清晰;○6、主观题占20%~40%;○7、客观题占40%~70%;○8、有难度题占10%~20%;○9、基础知识点占70%~80%。
5、现代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社会条件下,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度。
(1)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大致有三种:○1、全班上课;○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师常规性的、周期性的和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一)、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就是教师为上好课或组织具体教学活动而做的具体准备与计划安排工作。
备课不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而且能体现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什么时间开始备课为好?
答:新课三到五天前,熟课一般一天前准备。
     备好课的标准:懂、透、化,备课还要备学生,备教法。
(1)备课的内容
(2)、备课的种类
     备课可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备课还可分为:学期(或)学年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P338~339
(3)、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在学校中,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是以“课”为基本单位的。
    ○2、课的结构(简、名词)
     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是:
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c、学习新教材;d、巩固新知识;e、布置课外作业。
(4)、教案编写
    按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教案的基本结构是指教案必需的条目、内容及其相关关系。条目式教案包括背景记载,有学校、班级、科目、课本、教师和日期等项目;然后一般由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材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作业等十大条目组成。
(二)上课(分析如何上好课?)
上课是教学工的中心环节。上课,主要指师生课堂教学工作,有时也包括现场教学工作。
上好课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6、表达清晰。

第十章  德 育
1、分析: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成人第一,成才第二” P353
2、德育过程的组织
(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填)
(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3)、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活动与交往,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再通过活动与交往,再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由此产生的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角色扮演法;
  ○3、情境体验法;(情境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4、合作学习法;
○5、榜样示范法;
○6、实际锻炼法;
○7、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进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其方式、策略主要有:赞许、表扬、奖励、奖赏、惩罚、操行评定等)
○8、修养指导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1、班级的功能(班级休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1、归属功能;○2、社会化功能;○3、个性化功能;○4、选择功能;○5保护功能。
2、班主任的职责: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种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3、班主任素养:○1、高尚的思想品质;○2、坚定的教育信念。
4、班级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填、判)
5、学业不良及其指导(简)
  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分为三种:○1、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依据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程标准达到目的的程度来判断;○2、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可能水平;○3、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学业迟滞。
班主任如何指导学业不良的学生:
答:第一,激活学习动机;第二,消除厌学情绪;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第五,改善班级环境。
6、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治(深理)
  对于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治,班主任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基本步骤来进行:
答:第一,了解情况;第二,分析原因;第三,采取策略;第四,反馈调节;第五,巩固强化。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4-11-15 21: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分享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9 11:42 , Processed in 0.47166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