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350|回复: 11

[咨询] 请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9 00: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口号虽然比较动听,但如果把它理解为“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示下进行”等,那将是中国学生的最大不幸。如今,不少所谓重点中学的校长,总是带着自豪的神情向外界介绍:“我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 ”这类话不能不让人思考:难道要把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能够把受教育者最美好的青春围在“全封闭”的校园里吗?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 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第五节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现阶段中国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也就自然成了新课程改革新的主要目标。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11-9 00: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助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步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恩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11-9 0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类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文明、启迪智慧、塑造灵魂、影响未来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是联系人类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和纽带。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看法,而且还会模仿教师的言行,奋发向上。
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对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想取得成就,不仅取决于教学才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三十年来,我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教书育人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
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开发学生智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活动。能否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教书育人的前提是教师能教好书。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勤奋学习是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必由之路。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古今中外的教师共同遵守的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它是教师道德的显著特征。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对周围的一切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学生往往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楷模,教师的言行、品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无私、正直、善良、诚实、廉洁、谦虚、守纪,以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在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要虚心学习,努力进取,跟上时代步伐。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任何个人的成就都不能离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每个教师都要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工作中,要做到待人诚恳,做人谦虚,助人热心,育人认真。
勇于创新,大胆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运用远程教学资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发表于 2011-11-9 00: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师生关系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对于教师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挑战性的。我们中小学教师在践行新型关系时遇到问题大致如下:

首先,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由此造成学生的思想极为活跃,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高为师,而我们自己没有能够及时充电,所以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导致师生关系产生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受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少数教师责任心低,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准绳。不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表现为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体意识不强,终身教育观念淡漠,”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确立;身正为范,有的教师缺乏爱心,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缺乏敬岗爱业的精神,对工作不负责任;有的法制观念淡薄,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不注重自身的人格力量,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缺乏教育心理知识,不注重师生间心理沟通。学生不能“亲其师”,当然也就不会“信其道”,所以无法形成新课改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新形势下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教育观念相互渗透,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我们师生的交流仅限于严肃的办公室与凄冷的走廊,戒备心与压抑感使老师永远也无法获得学生心灵的第一手资料,交流都困难,更何况坦诚相待!原因是外出活动少了,为什么?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把老师带学生出去春、秋游当成头等禁忌的事,集体踏青,要经过重重审批,并签下责任书,这使许多热心的老师望而却步,想法永远无望成为现实。

第三,学科补课多了。升学竞争激烈的直接恶果是“补课”的产生,补课使本就摇摇欲坠的师生关系雪上加霜,金钱的参与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实事求是地说,社会进步了,家长舍得花钱投资教育,教师在业余时间付出劳动得点相应的报酬,这是天经地议的。问题是教师的这种社会化行为在未经世事的学生眼里却是不可思议的,学生允许老师在专业方面有盲点,但不能容忍老师在金钱方面有“污点”,但迫于家长的压力,补课还得进行。自此,学生便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帮助辅导皆由金钱驱使,老师为我服务是应该的。有些老师虽然也明察这一点,也有不补之意,但有的是人情难却,有的是看其它班级在补,不补又怕学生在学业方面吃亏,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忍受种种压力坚持补课。于是,师生关系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延续着……

第四,学习压力大了。不少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应该解放学生,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但事实上来自就业的压力,名校、好专业成为不懈的追求,迫使家对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参考的人数多,面对着很现实的升学问题,家长老师很难做到超然物外,都在对学生进行精心的“打造”,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摆设,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非常严重。家长唠叨,老师叮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学业方面疲于奔命:不允许懈怠,也没有时间懈怠;不允许玩耍,也没有时间玩耍。.老师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注重的是心灵的解放,冲突产生了,但老师在家长的支持下在这场拉锯战中往往占上风,于是一个个性格逆反,做事冲动,情感荒漠化的做题机器产生了……

第五,家访空间小了。社会进步,通讯工具也成了家庭必用品,手机、电话、小灵通一个也不少,于是老师与学生交往的空间日渐萎缩。老师需要找家长,坐在办公室,手指按键盘就可解决问题,而家长找老师也同样方便。现代通讯工具在给学校交流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其实也隐藏着诸多不利因素,多了公事公办、言简意赅;少了促膝长谈、三方在场。“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教育的口号,用“电话”、“手机”的沟通方式总让人想起“密谈”、“告状”、“刺探”等几个不光彩的词,而家访则因当着学生的面而显得开诚布公,亲切怡人。家访形式的异化,老师教育活动空间的萎缩也是制约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社会要求高了。“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社会把许多溢美之辞献给老师的同时,也使教师背上沉重的精神十字架,教师也是人,并且是有缺点的人,教师也要吃饭,也上有老下有小,教师也要求人办事,也要请客吃饭,也要为生计而疲于奔波。常常打理家务,没有看书学习无奈介入俗事,一心往往二用。由于平时社会对老师的宣传都立足于红烛,立足于春蚕,学生在耳闻目染之下,自然也把学校当圣地,把教师当圣人。这样学生对老师的高标准和老师在生活重压下的顾此失彼,自然也就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失落感、失望感丛生,这样的情形,想搞好师生关系当然就很难了。
发表于 2011-11-9 00: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师生关系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对于教师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挑战性的。我们中小学教师在践行新型关系时遇到问题大致如下:

首先,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由此造成学生的思想极为活跃,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高为师,而我们自己没有能够及时充电,所以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导致师生关系产生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受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少数教师责任心低,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准绳。不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表现为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体意识不强,终身教育观念淡漠,”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确立;身正为范,有的教师缺乏爱心,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缺乏敬岗爱业的精神,对工作不负责任;有的法制观念淡薄,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不注重自身的人格力量,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缺乏教育心理知识,不注重师生间心理沟通。学生不能“亲其师”,当然也就不会“信其道”,所以无法形成新课改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新形势下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教育观念相互渗透,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我们师生的交流仅限于严肃的办公室与凄冷的走廊,戒备心与压抑感使老师永远也无法获得学生心灵的第一手资料,交流都困难,更何况坦诚相待!原因是外出活动少了,为什么?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把老师带学生出去春、秋游当成头等禁忌的事,集体踏青,要经过重重审批,并签下责任书,这使许多热心的老师望而却步,想法永远无望成为现实。

第三,学科补课多了。升学竞争激烈的直接恶果是“补课”的产生,补课使本就摇摇欲坠的师生关系雪上加霜,金钱的参与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实事求是地说,社会进步了,家长舍得花钱投资教育,教师在业余时间付出劳动得点相应的报酬,这是天经地议的。问题是教师的这种社会化行为在未经世事的学生眼里却是不可思议的,学生允许老师在专业方面有盲点,但不能容忍老师在金钱方面有“污点”,但迫于家长的压力,补课还得进行。自此,学生便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帮助辅导皆由金钱驱使,老师为我服务是应该的。有些老师虽然也明察这一点,也有不补之意,但有的是人情难却,有的是看其它班级在补,不补又怕学生在学业方面吃亏,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忍受种种压力坚持补课。于是,师生关系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延续着……

第四,学习压力大了。不少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应该解放学生,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但事实上来自就业的压力,名校、好专业成为不懈的追求,迫使家对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参考的人数多,面对着很现实的升学问题,家长老师很难做到超然物外,都在对学生进行精心的“打造”,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摆设,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非常严重。家长唠叨,老师叮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学业方面疲于奔命:不允许懈怠,也没有时间懈怠;不允许玩耍,也没有时间玩耍。.老师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注重的是心灵的解放,冲突产生了,但老师在家长的支持下在这场拉锯战中往往占上风,于是一个个性格逆反,做事冲动,情感荒漠化的做题机器产生了……

第五,家访空间小了。社会进步,通讯工具也成了家庭必用品,手机、电话、小灵通一个也不少,于是老师与学生交往的空间日渐萎缩。老师需要找家长,坐在办公室,手指按键盘就可解决问题,而家长找老师也同样方便。现代通讯工具在给学校交流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其实也隐藏着诸多不利因素,多了公事公办、言简意赅;少了促膝长谈、三方在场。“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教育的口号,用“电话”、“手机”的沟通方式总让人想起“密谈”、“告状”、“刺探”等几个不光彩的词,而家访则因当着学生的面而显得开诚布公,亲切怡人。家访形式的异化,老师教育活动空间的萎缩也是制约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社会要求高了。“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社会把许多溢美之辞献给老师的同时,也使教师背上沉重的精神十字架,教师也是人,并且是有缺点的人,教师也要吃饭,也上有老下有小,教师也要求人办事,也要请客吃饭,也要为生计而疲于奔波。常常打理家务,没有看书学习无奈介入俗事,一心往往二用。由于平时社会对老师的宣传都立足于红烛,立足于春蚕,学生在耳闻目染之下,自然也把学校当圣地,把教师当圣人。这样学生对老师的高标准和老师在生活重压下的顾此失彼,自然也就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失落感、失望感丛生,这样的情形,想搞好师生关系当然就很难了。
发表于 2011-11-9 00: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师生关系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对于教师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挑战性的。我们中小学教师在践行新型关系时遇到问题大致如下:

首先,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由此造成学生的思想极为活跃,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高为师,而我们自己没有能够及时充电,所以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导致师生关系产生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受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少数教师责任心低,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准绳。不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表现为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体意识不强,终身教育观念淡漠,”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确立;身正为范,有的教师缺乏爱心,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缺乏敬岗爱业的精神,对工作不负责任;有的法制观念淡薄,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不注重自身的人格力量,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缺乏教育心理知识,不注重师生间心理沟通。学生不能“亲其师”,当然也就不会“信其道”,所以无法形成新课改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新形势下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教育观念相互渗透,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我们师生的交流仅限于严肃的办公室与凄冷的走廊,戒备心与压抑感使老师永远也无法获得学生心灵的第一手资料,交流都困难,更何况坦诚相待!原因是外出活动少了,为什么?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把老师带学生出去春、秋游当成头等禁忌的事,集体踏青,要经过重重审批,并签下责任书,这使许多热心的老师望而却步,想法永远无望成为现实。

第三,学科补课多了。升学竞争激烈的直接恶果是“补课”的产生,补课使本就摇摇欲坠的师生关系雪上加霜,金钱的参与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实事求是地说,社会进步了,家长舍得花钱投资教育,教师在业余时间付出劳动得点相应的报酬,这是天经地议的。问题是教师的这种社会化行为在未经世事的学生眼里却是不可思议的,学生允许老师在专业方面有盲点,但不能容忍老师在金钱方面有“污点”,但迫于家长的压力,补课还得进行。自此,学生便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帮助辅导皆由金钱驱使,老师为我服务是应该的。有些老师虽然也明察这一点,也有不补之意,但有的是人情难却,有的是看其它班级在补,不补又怕学生在学业方面吃亏,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忍受种种压力坚持补课。于是,师生关系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延续着……

第四,学习压力大了。不少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应该解放学生,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但事实上来自就业的压力,名校、好专业成为不懈的追求,迫使家对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参考的人数多,面对着很现实的升学问题,家长老师很难做到超然物外,都在对学生进行精心的“打造”,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摆设,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非常严重。家长唠叨,老师叮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学业方面疲于奔命:不允许懈怠,也没有时间懈怠;不允许玩耍,也没有时间玩耍。.老师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注重的是心灵的解放,冲突产生了,但老师在家长的支持下在这场拉锯战中往往占上风,于是一个个性格逆反,做事冲动,情感荒漠化的做题机器产生了……

第五,家访空间小了。社会进步,通讯工具也成了家庭必用品,手机、电话、小灵通一个也不少,于是老师与学生交往的空间日渐萎缩。老师需要找家长,坐在办公室,手指按键盘就可解决问题,而家长找老师也同样方便。现代通讯工具在给学校交流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其实也隐藏着诸多不利因素,多了公事公办、言简意赅;少了促膝长谈、三方在场。“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教育的口号,用“电话”、“手机”的沟通方式总让人想起“密谈”、“告状”、“刺探”等几个不光彩的词,而家访则因当着学生的面而显得开诚布公,亲切怡人。家访形式的异化,老师教育活动空间的萎缩也是制约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社会要求高了。“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社会把许多溢美之辞献给老师的同时,也使教师背上沉重的精神十字架,教师也是人,并且是有缺点的人,教师也要吃饭,也上有老下有小,教师也要求人办事,也要请客吃饭,也要为生计而疲于奔波。常常打理家务,没有看书学习无奈介入俗事,一心往往二用。由于平时社会对老师的宣传都立足于红烛,立足于春蚕,学生在耳闻目染之下,自然也把学校当圣地,把教师当圣人。这样学生对老师的高标准和老师在生活重压下的顾此失彼,自然也就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失落感、失望感丛生,这样的情形,想搞好师生关系当然就很难了。
发表于 2011-11-9 0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而和谐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一种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只有这种和谐,也才能真正展示我们教育的艺术和水平。

一、热爱学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担当和从事的是爱的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利益关系,不是交换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内心真诚情感的平等友爱、纯洁健康的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是源自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教师的爱会使学生生发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是和谐师生的情感基础,是老师与学生情感沟通的一条纽带,是学生成功的推动力。作为教师,不仅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特别是对失去家庭温暖、性格行为怪异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让爱与关怀如春雨滋润他们渴望成长的心田。爱学生,就是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无限的温暖。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学生感觉到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地爱老师。当我的学生生病时,我会尽快的给他一份关爱,当我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全力以付的帮助他,当我的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会给他加油、鼓掌,让我的学生时时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无限关爱。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能融化冰封的心灵,得到美好,纯洁,和谐的人际关系。现在的学生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知识,还需要能打开意识潜能,打开人性特征的钥匙,那就是爱。爱人才能育人,教师始终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爱心,充满希望,教育的真谛就在于用教师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有如温馨的风,又似无声的雨,它能融化冰山雪岭,又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二、尊重学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爱学生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完善的人格。我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去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有了进步或成绩时,心里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作为教师我清楚的认识到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该表扬的及时表扬,满足学生的心里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在批评学生时我尽量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在同学面前去批评,也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正因为我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兴趣、以及爱好,所以我也赢得了学生对我的尊重,我也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让他们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会让他们更加努力。

三、信任学生是师生和谐关系的桥梁

在课前课后我尽力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展示自我,不管学生的个人见解怎样,都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评价,我更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更侧重看学生能力、情意、思维是否得到和谐发展。我要让我的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材。我要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我的班里生活得开心。由于我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激励和正确的引导,同时还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使我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班级管理。信任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能树立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有一句话常说“以心换心”如果教师能真心的信任学生,那么学生才会真心的相信教师,这样才会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他们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才会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四、沟通交流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内涵

良好的师生之间需要经常进行心灵的沟通。每一次的心与心的沟通就是情感的交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寻求自我的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平等民主、渴望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师生关系。但是,一个学生若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就可能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如何使学生懂事,如何促进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教师要在家庭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建立、学习环境的适应、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面对多彩世界的反应等各个层次,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全面沟通。使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值得去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去做。实践告诉我:只有经常与他们沟通,循循善诱,才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悔改之心。“沟通理解”犹如两块玉石相撞,只有在平等互助、尊重的作用力下,才能激发出耀眼的“生命之光”。师生在沟通理解中协调了彼此的情感与行为,增加了智慧,丰富了生命的体验,提炼了生活的意义。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所在。

五、宽容体贴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升华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没有教育者的真情投入,哪有学生的真情回报?“逼学生改过”常常出现阳奉阴违的回应,有时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抗情绪,于教育有百弊而无一利。宽容学生也是给学生一个台阶,其实也是在给自己一个台阶,这是一种冷处理的教育方法,它可以避免矛盾升级,也为后面妥善解决矛盾留下了思考的时间、空间。给学生一个台阶,不是教师对学生犯错误不管不问,消极退让,而是用更机智的措施、方法,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触及学生的心灵,唤起自尊,引发自悟。给学生一个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走出尴尬之境,也可使学生提高认识,提升精神境界,这是一个上台阶。如果教师能多一点宽容,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为学生搭设台阶,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不会伤害师生间的情感,相反学生更信任、尊敬自己的老师。这不正是师生和谐的升华吗?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力争与学生建立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工作朝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朝着文明、民主、向上的方向发展。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现代班集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失去平等,失去了相互的尊重,班集体的和谐是永远无法形成的。学校的和谐也会是纸上谈兵,社会的和谐上也会是一句空话。
发表于 2011-11-9 00: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资料,楼主漫漫看吧
发表于 2011-11-9 00: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资料,楼主漫漫看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1 05:45 , Processed in 0.12872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