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大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稿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 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着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着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这样引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多媒体动画"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结合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 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公转动画,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结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4.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①讲清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及黄赤交角的形成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正着身子公转,则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如何
应该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即地轴倾斜):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黄赤交角.
②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
设计两个假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假设1: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的,那么太阳光跟地面的关系(答案是到处都是垂直的,直射点有无数个.)
但地球是一个球体,表面是球形,故直射点只有一个.
假设2:如果地轴不倾斜,直射点和地面的关系(将永远在赤道上.)
但地轴倾斜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范围最北为23026'N,最南为23026'S ,即南,北回归线上.
演示动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表1-3-1
5,本节内容小结
授课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