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3415|回复: 14

[语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 模板 格式精华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1 16: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6: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3、发展语言,提高思维。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因为…可是…所以…”说说本段意思,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为什么会亲自去找养蜂人,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在学习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让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5、口语训练,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设计了下次课续编故事的活动,想像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他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这样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自由组织语言,准备口语交际练习。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想巩固课文内容,让学生广泛了解资料,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6、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6: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美丽的彩虹》。《美丽的彩虹》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彩虹”是学生熟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

大家上午好!我是语文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6: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争吵》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简析
《争吵》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21课。文章通过写同学之间因一件小事而发生争吵,事后又后悔,相互承认错误,最终言归于好的事,表现了他们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根据这一内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二是知识方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三是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友好交往和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争吵”的全过程,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宽容,团结友爱。
二、教法设想
1.重视学生的第一感受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扫清字词障碍”,分段小结;第二课时便是逐段串讲,总结中心思想。这种教师先讲,学生后学的方法,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依赖、顺从、循规蹈矩的习惯,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被扼杀。并且把一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遵循现代活动教学思想,第一课时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重阅读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逐段深人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认识得到升华。我认为中高年级学生自学生字生词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安排,可使学生充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是一致的。
2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大纲反复强调人本主义,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现代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就在于它要求把教学内容活动化,变成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皮亚杰指出:“教学应该从事真正的活动,而不是接受外来的已经消化过的知识。”这种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其表现形式主要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撰写《小组教学活动导论》的米勒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培养学生从被动的重复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提供条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诵读、议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表现,加强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以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根据新大纲精神,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联系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我采用与学生亲切交谈的方法引人课题。一开始便引导学生毫无顾忌地说说自己和别人争吵的事,然后安慰学生:“是呀,生活中我们难免有一些吵吵闹闹。”紧接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意大利小朋友之间的一场争吵。这样导人的目的有二:一是融洽师生感情,使学生以轻松、信任的心态来面对学习,面对“争吵”,为思想教育埋下伏笔;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把学习变成了一种自学的行为。
2.活动一听读活动
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我要求学生边漱读边找出生字、新词,在范读中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3活动二提问激超,培养语感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前,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要好好读课文,等下老师要向你们提几个问题,你们可以边读边想,小组讨论:老师可能会提什么间题?”这样,学生在读的时候必然认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的阅读和讨论中得到感悟。此时,我并不急于提出我的问题,而让学生说出他们在阅读中想到的问题,诱发学习兴趣。当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猜测老师的提问时,我便一次又一次微笑着摇头说“不是。”学生奇怪了:“究竟是什么间题呢?'’这时,他们产生了最强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教师才说出自己要提的问题。
4.活动三感悟,创新
这一环节是突破教学重点,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依次提出四个间题。首先问:“读了这篇课文,你喜欢克莱谛吗?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全体学生深刻体会到克莱谛主动、宽容的思想品质,感克莱谛之所感,爱克莱谛之所爱。接着又提间:“对于文中的‘我’,你是怎么看的?”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文中的“我”,并教育学生要全面看向题。因为文中的“我”与克莱谛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多数学生会对“我” 持否定态度,但“我”也是可爱的。在引导学生评价时,我这样提问:“文中的‘我’很自私,由于嫉妒,一心想报复克莱谛,怪不得大家都不喜欢他。可是.老师还是有点喜欢他,你们猜,这是为什么?'’学生很活跃,说出“我”知错就改的好品质。我趁机引导:是啊,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看事物,既要看到一个人的缺点,也要看到一个人优点。然后又提问: “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知错就改,思想得到了升华。
5.活动四联系实际谈做法
这一环节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总结深化的环节,我首先作几句画龙点睛的总结:“同学们通过自己读课文,认真思考,小组讨论,认识了 ‘我’和克莱谛,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宽容,团结友爱,大家学得很用功。”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平息争吵的策略:“生活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难免会有争吵,有同学之间的、父母之间的、左邻右舍之间的。今天大家学习了这一课,面对争吵肯定有了好办法解决。请大家联系自己或身边的实际情况,谈谈你们的想法。”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今后的行动。这样,思想教育达到了新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6: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学小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抓住本课重点词句,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说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难点:
  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说学情: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有关注的热情,对于本篇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只会停留在表面,所以通过资源的有效使用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说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本课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整合资源,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理解课文。
  说设计理念:
  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结合学生具体学情,将农远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资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资源的有效利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益。为此我充分利用农远平台下载相关资源,并加以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有效地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出自易百特http://www.EBAItE.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教学程序: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蝙蝠”“雷达”两个词语,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了解。然后我告诉学生,老师对它们也有一些了解,你们想听吗?[放录像]学生看完后,让学生说说从录像中又知道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后,我说:既然大家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更详细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板书“和”)
  [设计意图:科普性课文,一般语言比较枯燥、平淡,在这里我利用资源,图声兼备,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到底写了什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解决难点
  三次科学试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由于1—3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主要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它为什么能在夜间灵巧飞行?通过引导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第4—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中,完成表格的填空(课前已发)。[出示表格]
  2、根据刚才表中所填的内容,让学生用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可让学生扮演科学家的身份来介绍)[学生介绍时我可以利用下载的资源渲染气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通过学生读、思、填表、扮演角色,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原来抽象难懂的试验过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动感的画面,直观形象的演示,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
  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学中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边读第7自然段,边看有关蝙蝠捉蚊子
  的课件边用示意图画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课件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不仅
  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第四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8自然段,用卡片摆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示意图给大家讲一讲雷达探路的原理)
  在学生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示意图或板书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解说中明白了蝙蝠和雷达之间
  的联系,语言的训练,更具体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体现了《课标》中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三、课外延伸,扩展思维,激励创造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搜集了仿生学方面的资料,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科学家受到生物特点启示而发明制造的?”
  (这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说板书设计: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和
  天线  无线电波障碍物
  雷达  荧光屏
  我根据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设计了此板书,它既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又较为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预测效果:
  《蝙蝠与雷达》一课,我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相信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动画、图像等媒体的参与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观察、想象、语言、思维等方面获得有效的训练。另外,这节课中通过学生扮演角色,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6: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的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妈妈”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一篇自渎课文。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妈妈的爱无时不在身边,懂得回报母亲无私的爱。进而增进母子亲情。
  《妈妈的爱》是本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小诗,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是一篇意义很强的课文。
  二、学情分析:
  本首诗里所描绘的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学生的家庭,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母爱之中。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特点,制定目标如下:
  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0个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阅读中独立识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四、重点与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五、设计理念:
  凭借教材把浓浓的亲情传递给学生,让孩子留意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体会妈妈的爱。,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字词,受感染。让他们在感兴趣,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磁带《世上只有妈妈好》;生字、词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切入课文
  谁愿意介绍自己的妈妈?
  说到妈妈,老师看出你们很自豪,今天我带来一首赞颂妈妈的歌,一起来听听,会的同学可以一起唱。
  正如各种所唱,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们从小到大,妈妈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就是妈妈的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妈妈的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同桌合用一本书,相互检查正音。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擂台赛等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诗歌中把妈妈的爱比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整体感知内容。
  默读这首诗,然后说一说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想怎样学这首诗?
  就按你们说的方法来学习,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学。
  集体交流后,学生汇报。
  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喜欢她?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妈妈的爱为什么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联系实际,赞美母爱
  同学们,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妈妈的爱还是什么?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从那里感受到妈妈的爱了?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朗诵这首儿歌,能背得背下来。
  3、把你对妈妈的赞扬像书上那样写成一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6: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的信》说课稿
 各位领导、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能在此献丑,和大家在一起探讨“文学与教学研究”,感到诚惶诚恐。省教研室在2007年的时候就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个新生的事物,我也领悟不深,不能说这是堂示范课,充其量只是一堂探讨课。今天我要上的课是语文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乐园一中的阅读欣赏。为了配合本次课堂考核文学与教学研究的主题活动开展。我将这篇阅读处理成一堂讲读课。下面我就说说我这堂课的相关设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学期第一单元,在本单元《初春》一文对春天极尽赞美之后,本课写了人们对春的使者、报春的燕子的喜爱,对我们理解和掌握本单元课文对大自然的描写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对春天对燕子的情感。
  二、说目标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提高学生的语文和文学素养。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本,联系相关古诗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3、情感和价值目标:体会客人们对衔春燕子的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过程
  要达到以上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教师指导学习的过程至关重要。我简要把我这堂课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预设所要达到的过程说一下。
  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色彩。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在上课前我就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春天的瑰丽多姿,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2、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我先安排了学生有目的地自由读课文,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了解课文,再落实到字词的认识理解,这样就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准备了一个起飞的平台。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这个理念,我安排了学生多次根据理解读,看春天的影片,先说说自己的感受读等,重视了学生的个体情感,学生理解店主的“忧”时,让学生表演,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苦思冥想”的意思,读出旅店老板的苦恼。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燕声燕气的信时,本节课力求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读信后,自由谈谈你读懂了信里的哪些内容,你理解了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要求。
  4、语文承载着文学的血脉,没有文学的语文课是没有灵动活力、没有内涵的。语文教学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教学结构设计上,一味地按部就班地分段讲解课文是缺乏文学艺术的,本节课教学设计如同文学作品的章法,设计按起、承、转、合四部分,先初步感知课文入手读懂文意,再发掘文章的前因后果,然后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爱屋及乌,喜爱燕子连它的缺点也成了格外喜爱的理由了,最后根据板书回归整体,教学环节如文学写作环环相扣、步步伏笔。其次是教学的语言尽可能文学性强一些,如在一些过渡语中,我设计了如“燕子衔着一缕缕春光,带着一丝丝春雨,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把春的祝福带回家,让整个世界充满了春的气息。”等优美的句式,让学生熏陶在优雅的文学氛围中。第三,文中的春天、燕子本身就是极富文学味的意象,因此,在设计本堂课时,我先布置了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春天和燕子的古诗词,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再安排古诗词资料的反馈,让学生读,说说哪句最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样也让学生受到了文学气息的感染。
  5、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充分体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本堂课设计了不同方式的读,也有读中的议,在课程的最后,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写一写如果你是这家旅店的客人,你会怎样回信?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信件的格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说学法
  教无定法,学贵有法,教学是双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堂课下来,学生要学有得法,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我注重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有感情地读、自由读、齐读等,通过读后想、读后说、读后写这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熟读的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最后我再说一说板书,主要采用图片配合文字的图文式板书,由“燕子、老板、客人”组成一个三角关系,中间通过这封信来沟通,这样的板书,突出本课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由于时间有限,短短几分钟,道不尽本课设计的思路和想法。文学与教学的关系远非本堂课所能体现的,今天这节课只是管中窥豹,是本人对文学与教学研究的敷浅认识的一次初探,真是献丑了,贻笑大方了,意在抛砖引玉,扔下我这块顽石,引出本次课堂考核中那许许多多无瑕的美玉。最后愿四小的教研推开明亮的窗,用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6: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乡偶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⑴认识并会写2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⑶了解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流露出的浓浓乡情。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法。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时以课文改编的小故事配乐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让学生想象当时作者的处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为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铺垫。
  2、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从读中悟,悟中读,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3、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相互启发,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是一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三是朗读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四是积累《回乡偶书二》,通过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前一首古诗的理解,升华情感,达到积累的目的。
  五、说板书。
  由于课件已经出现了全首古诗,所以板书时我就挑精炼的几个字作为板书,既总结了古诗的内容,又能突出地表现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6: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惊弓之鸟》说课稿
《惊弓之鸟》一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共安排了三篇寓言故事,故事中都蕴涵着一定道理。《惊弓之鸟》讲的是更羸不箭,只用弓就把大雁射下来的故事。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也因此得名,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出现了好多次的对话,是训练分角色读的好载体。这篇课文在结构上也非常的有特点,是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的。先写了更羸提出我不取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接着写出结果,更羸不取箭,只拉了一下弓,那只大雁果真掉了下来;最后写出了原因,以更羸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出虚发雁落的原因。这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本课要落实三个教学目标:(一)学习生字新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三)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的道理。在这三个教学目标中,第三个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达成以上的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可按如下的流程来安排教学。
  一、课前检测,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识字写字能力,因此在落实学习生字词的这一目标时,可采用课前预习,课上检测的办法。重点对“弦”、“更”的读音进行指导,更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一声,再让学生读文,直到读正确、通顺为止。
  二、初步感知,训练学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段训练的内容,因此在学生读文后让学生借助教师的提示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抓住关键词句,以读促讲,理解课文。
  抓住和理解关键词句帮助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可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以读促讲,深入感悟课文的内容。
  在教学中可首先抓住文中的第一句话,“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了解更羸其人,提问:什么是“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呢?文中的什么地方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读文。我们知道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首先应是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因此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阅读。
  汇报时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当学生在汇报时说到更羸不取箭就能射下大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更羸射下大雁的那一段,抓住更羸的动作,抓住“大雁直往上飞。。。。直掉下来。”中的两个直字,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这一神奇的事情,魏王前后的表现怎样?再抓住“信不过”“大吃一惊”“更加奇怪”等词语,通过分色朗读的办法,让学生从魏王的表现中体会到这更羸的了不起。
  四、理解寓意,提升认识。
  本单元的几个故事都蕴涵着一定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提升认识。文章的最后一段道破了天机,让我们知道这一神奇的事情是更羸能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结果,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段。第一句,飞得慢,叫声悲惨。是更羸看到的听到的,第二句是更羸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分析判断,第三句、第四句是更羸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学时可提问:如果你是魏王,你听了这样的回答,你怎样评价更羸?(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课文,说一说更羸是怎样进行推理的?此处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在引导时进行适度的点拨,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用“因为。。。。。所以。。。。。”句式来体会更羸的分析判断。让学生悟出,更羸的本事不在于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而在于他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使学生体会到更羸高出一筹的是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并果断地做出判断。
  《惊弓之鸟》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含义比较深刻,教学时不要过早地来揭示,而应在学生理解了这个故事之后再让学生领会。在课的结尾可这样设计,“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如果这只鸟要是人的话,会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这样的交流,这一教学的重点自然也就得到了落实。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1)将相和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2)笋芽儿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冲破一切阻碍,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冲破阻碍,好好学习,勇于进取。
  题目点出了题材范围,即写一颗“笋芽儿”这个主要人物(植物人格化)。“笋芽儿”是一个名词,从课题亦可推知本课是记叙文,全文以笋芽儿生长过程为线索,讲了四层意思,讲了笋芽儿出土之前和出土以后的两个阶段,出土之前,笋芽儿只是“央求”,而后是不顾一切阻拦:“一个劲儿向上钻”,表现了她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出土以后,笋芽儿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排除阻碍,在阳光下,春雨的帮助下,勇于进取,终于茁壮成长为高大的竹子。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结构类型属于纵向结构,文章脉络如下:
  春雨姑娘滋润
  春雨姑姑呼唤→雷公公呼唤→小草弟弟鼓励→
  太阳公公照射
  本课的类型属于讲读课文,是单元的开篇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观察,要将思想内容、语文知识,段的训练溶为一体,借助过去所学的观察学习方法学好本课,且进一步地领会和运用此法,为后面的《喇叭花》《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学习打基础,扫除阻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领悟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央求”造句。
  3.能根据课后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懂得按事物发展过程分段的方法。
  4.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知道,文道结合,读写结合,讲练结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因而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往往是综合型而非单一型的,一般包括教学目标(1)属于思想教育范畴;教学目标(2)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3)是属于技能训练部分。上述四点,努力体现文道、读写结合、有讲有练的阅读教学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从思想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方面选择其一,它是比较单一型的,重点太多就不称其为重点了。比较本课内容、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尽管单元训练重点是观察,但它已并非初次接触,故观察、朗读不是重点。所学生字大部分为合体字,均由熟字组成,因而字词训练也不是课文训练重点,课文中笋芽儿的向上进取精神是本课的中心,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笋芽儿出土之前与竹妈妈的对话,出土以后与小草弟弟的对话,以及她自己的自白。本课讲竹笋发芽长成竹子的过程,学生感到生疏,这是教学的难点。拟采用如下的方法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1.紧扣中心,一线串珠。从释题、析文到练习,都以笋芽儿生长的过程为线索。教学时,将学生抓住笋芽儿的语言作前后比较,体会笋芽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愿望、行动和结果。例如:“央求”与“自豪”,“不住嘴地说”与“急得大叫”,“瑟缩着身子”与“一个劲儿地往上钻”等等,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
  2.参看插图,讲述知识。突破本课难点,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出示各个生长阶段的笋芽儿图片,同时讲述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教学过程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本课四层按笋芽儿生长过程的顺序进行记叙,结构相似,内容浅显。如果从头到尾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学生势必感到乏味。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简笔画教学,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举一反三的“范例引路法”。教学流程大体如此:创设情绪——导学第一节——质疑抢答——互问互答——总结评定——作业练习。现概说如下:
  (一)创设情绪
  猜谜语,引出课题,出示实物,解题。
  1.释题。
  2.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3.讲读课文第一小节,老师读、问,学生听、划、想、答,共同活动,理清层次,概括段意。画出笋芽儿喜欢温暖,害怕寒冷,在地下沉睡,直到雷声隆隆才生长发芽的简笔画。
  4.总结这一节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整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从模仿学习过渡到有意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质疑解难
  质疑开始,学生自解疑难。激发学生用上节教师教给的方法进行学习解答疑难,每一题给予评分,每组抢答时由组长指定本组同学答题。促使每个学生都以高昂的情绪参与学习活动。
  第二部分质疑如下几方面问题:
  1.谁呼唤笋芽儿?雷公公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笋芽儿听了是怎样表现的?
  2.这时竹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
  3.笋钻出地面需要哪些条件?
  4.默读课文并把有关板书补充完整。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这一部分要讲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6.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什么道理,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7.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全文。
                 
  教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综合使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观看录像,欣赏细雨蒙蒙,春雷轰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万物复苏的春景,同时也观察笋芽儿从黑糊糊的地下破土而出,脱掉层层笋壳,最后长成修长挺直、苍翠的青竹的过程。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春天的景象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二)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初步领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讲课前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各种人物(春雨姑姑、笋芽儿、竹妈妈、雷公公、小草弟弟)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为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打下基础。
  (三)看投影片,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投影片再现笋芽儿,再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生动景象。这景象分别用四张投影片再现,沉睡在黑糊糊的土里→再也沉不住气了→一个劲往上钻→终于钻出了地面。

  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设计
  (一)选择词语填空。
  请求央求要求
  1.奶奶()我每天按时回家。
  2.小明()妈妈让她出去参加集体活动。
  3.在我们在再三()下,老师终于同意我们的这次计划。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她的生长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帮助。
  2.笋芽儿由“瑟缩着身子”到“____”可看出笋芽儿____的精神。
  (三)造旬。
  ……央求……
  (四)感情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
  紧扣教学目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的设计也从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思想教育进行检测,第一题和第三题针对目标(2)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检测,以“要求、请求、央求”三个词作为词语的训练点,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会运用这三个词。其中第一题又为第三题打下基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2)的后半部分。第二题针对目标(1)进行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一道题,来了解课文的大意,并从中受到“在成长的道路上,只有经风雨,见世面,不甘落后,奋发向上,才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的教育。第四题针对目标(4)所定的检测题,检测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之后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春雨姑姑   滋润   竹子
  太阳公公   照射          我长大啦!   成材
  小草弟弟   鼓励          脱下小衣
  雷公公    呼唤          钻出地面    生长
  春雨姑姑   呼唤          沉睡地下    萌芽
             笋芽儿
            (奋发进取)
  这一板书方式在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出了笋芽儿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春雨姑姑、雷公公、小草弟弟、太阳公公的帮助下,由“沉睡地下”至“一个劲儿往上钻”最后长成竹子的过程,通过体会笋芽儿身体不断生长,思想也不断成长,领悟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3)《威尼斯的小艇》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哗”,理解39个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操纵自如、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课是第七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首篇课文,要着重训练学生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所以我把“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解。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一上课,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威尼斯的情景,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找出一个多音字,并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出示自学题: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记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小艇、操纵自如、簇拥、哗笑、沉寂、静寂、矗立、笼罩。
  (3)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关于小艇的哪几个内容?
  在完成教学目标1时,我认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定向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接着进行第二次定向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思考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并划出有关词句。
  (2)默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思考课文是分几个方面写威尼斯的小艇?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按课文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是本单元本课的训练重点,在完成问题(2)时要进行分段方法的训练。我采用了讨论方式,让学生自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等形式,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落实。
  (三)学习课文,质疑问难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对“学习提示”的学习与对课文的学习多次紧密地结合起来,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解课文,训练新的分段方法的效率。
  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接着让学生把中心句与本单元学习提示中“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说说为什么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概念,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根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自学第二自然段,用“____”划出描写小艇外形的词。用“~~~”划出比喻句,并思考把什么比作什么;提出本段中不懂的问题,尽量四人讨论解决。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三个比喻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所以我把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同时,结合插图及板画,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用此句导入第3自然段的学习。反复朗读本段后,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坐在这种船舱里看书、观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至此,再齐读二、三自然段,总结、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3.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用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段的学习。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课文第四部分着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部分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段为什么要分两个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再作小结过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学习:这一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离不开小艇。那么,夜里呢?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两个思考题: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场面的变化?②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学之后展开讨论:
  a.写出了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静寂表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
  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次要求学生联系“学习提示”深入朗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学习方法:(1)状物的文章常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分段的步骤是:先理解课文描述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接着按几个方面将自然段进行归并,给课文分段;最后看看每部分是怎样记叙事物的某一方面。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总结是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

  五、说板书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孩子们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及风土人情比较陌生的实际情况,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的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及重要性。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8: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4)《威尼斯的小艇》说课设计点评
周老师也是按照说课过程的一般顺序(即先说教材,再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说课的,整个说课顺序层次清楚、系统、环节与环节的转换自然,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从说课的内容来看,凡要求说的基本内容也大致都说了,不存在什么大的内容残缺的问题,而且也可以说,做到了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突出重点的结合和统一。说课语言通俗、明白。所说的教学主现设想,即说课中的教学过程,合理、科学、操作性强,经得起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说理,由于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思想教育,还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各种知识又相互渗透,错综复杂,训练的形式亦十分丰富,加上对说课者来说,说课时面对的是评委、是同行,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过程而言,他面对的又是学生。所以,如何把握好说理的时机,把握好说理的角度和说理的深浅度,一直是不少说课者感到棘手的问题。但周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却处理得比较好。一是在说理时,她一直采用讲述的语言。她把说理与说课堂教学的其它内容严格区分开来,即说理时用讲述语言,说课堂教学的其它内容时转用教学语言(当然,有些教学行为,她用的也是讲述语言,这是可以的),这种做法是符合说课要求的。因为只要是说理,那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听说理的对象只能是评委和教师同行,所以,用讲述语言是正确的。第二是说教学过程也说理,做到了说理与说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说理不但没有打乱教学过程的连贯性,而且加深了人们对于教学过程的认识。比如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定向自学,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一开始就先说理,交代安排这一环节的指导思想,使听者在听教学过程前,首先就对这一环节的必要性和说课者的设计意图有所了解。接着从第二节开始,具体陈述做些什么。学生自学完了以后,再分析安排课堂自学的理由和好处,继而又叙述具体的教学行为,即第二次定向自学,之后再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理,详细述说问题设计的意图。这样,在说教学过程中说理,在说理的基础上述说教学过程,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真正做到了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

  周老师的说课,如果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约有以下三点:第一,教法、学法、说得似乎不够全面。教法,应说说哪些教法为主,哪些教法为辅,并交代清楚理由。学法应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的基础、习惯、兴趣等。第二说的内容可以更丰富一些,更全面一些,如作业的设计,教学效果的预测,也都可以结合进去讲一讲。第三是板书只说了板书出现的形式,而板书的内容、设计的理由等等都未陈述,因而给人有不够全面、系统、完整的感觉。还有,《威尼斯的小艇》按一般的教学通常需要三个课时,但周老师是把三课时的内容连起来说了,而说的过程中又未交代清楚教学所需的时间,所以显得有些模糊。当然,这也许有些近于苛求,但对高质量的说课来说,还是应当这样的。


(5)读中感悟 议中深入
——《观潮》说课设计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11-18 15: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楼主辛苦了,非常感谢!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9 14:07 , Processed in 0.30967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