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
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
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
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
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
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
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
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
育的错误。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
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
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
和发展教育学。
二、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
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
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
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
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
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4)统计法
2.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 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2) 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3) 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
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逐步地说明于下。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
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
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
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
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
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
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
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
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
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
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
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
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随着受
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起的作
用更大,他们可以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主动地自觉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
加工的影响物。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各种经验,教育内容是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
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
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
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
(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同的教育
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
容。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
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
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
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
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
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
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
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
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
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
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
一个开放的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结论: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3.比较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
4.教育的概念应如何表述?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而必须弄清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正确处理教育与人的发
展的关系,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
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
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
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
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
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兹将这四方面在
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论述于下,从而更好地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
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
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一个人生下来无大脑,也就不会有思维
的机制,无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因为人有大脑,才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生理的
前提条件,人们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可以学习极为复杂的文化科学技术,甚至
作出发明创造,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
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
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
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人们在职业上的不同,在思想意
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不同,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生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个人努
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人的遗传素质可以向着肯定或否定的
方向发展;一个天赋智力素质比较好的儿童未必在将来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素质比
较好的儿童也未必一定会成为一个音乐家,除了遗传给他的可能性外,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
条件,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如何来决定。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
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
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以前的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
人矣”。这说明了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
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1972
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
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
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
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路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
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
展的年龄特点。例如,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反映了入的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如果让6个月的婴儿学走路,不但是徒劳的,而且也是无益的。同理,
让4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是难于成功的。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
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据研究,人的思维发展与脑的重量发展是密切相联的,人脑平
均重量发展的趋势是:新生儿为390克,8~9个月的乳儿为660克,2~3岁的婴儿为990~
1011克,6~7岁的幼儿为l280克,9岁的儿童为1350克,12~13岁的少年儿童大脑平均
重量已和成人差不多了,即达到1400克。所以小学入学的年龄定为6周岁是比较合适的。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
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在医院婴儿室里,你可以看到,出生几天后的婴
儿,就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比较安静,容易入睡,有的则手脚乱动,大哭大喊。从一、两岁
的婴儿身上,你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快慢、情感表现的强弱和是否容易转
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都与神经活动的类型密切有关。近年来,遗传学有了迅速的发展,
关于遗传基因的研究,证明了遗传基因里存在着的物质有核糖核酸(简称RNA)和去氧核糖核
酸(简称DNA),这些物质的排列结构及其活动,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素质的
差异,对于人的发展是有影响作用的。很明显,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他成为一
个画家;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就很难把他培养成为音乐家;一个神经活动灵敏、智力超常
的儿童,就给教育工作减少一些困难,比较容易教育成才;一个在票赋的某些方面比一般人
优异些的人,如果后天得到适宜的培养和努力,他就可以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发展得快一些、
高一些。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就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困难。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
22.8万名儿童,发现低能儿约占3%一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其
中父母低能与近亲配婚而造成遗传缺陷的占相当比例)。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
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就神经活动来说,
巴甫洛夫曾经指出:“神经活动类型在生活进程中发展、变化着,并且神经活动的类型,不
仅是遗传的结果,也是环境和有机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能养成儿童生活所必
需的神经活动类型。”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
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
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
律的人。再就遗传基因来说,“在基因组中的DNA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的、结构上的和行
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性能都必定可以在那个正在发育着的个体中获得实现。”
科学实验还证明,神经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含量与人在积极活动中所接受的感觉刺激有直接联
系,刺激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加速或延缓先天的生长因素。根据形态学的研究证明,视觉输入
的刺激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脑皮层的厚度、神经元的大小、树突分支的多少、视神经的精
细等。人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映
能力提高,如印染技工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
别酒质的能力。人的遗传素质发展的过程,也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可以提前或推迟,如
今日的青少年比旧中国的青少年,一般说来,在身高、体重上都有所增加,性成熟期提前了,
智力的发展也有所提前。所有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由上可知,“生而知
之”的“天才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
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等“先天决定论”,把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好坏,说成是
天生的遗传决定的,都是非常荒谬的,是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制造理论根据的。那种反动的“血
统论”,把人的革命或是反革命说成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得来的,更是荒谬的。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认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多中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是
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依照这种观点,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
不同,教育上采取什么措施,都改变不了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方向,培养不出新的个性。这种
观点,否认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显然也是错误的。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
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距,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
发展和成就。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补充的参考资料: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
(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和
培养人。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二)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从普通教育来说,小学、初中、
高中均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它所培养的人,要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有严格的规格要求。为实现这种规格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措施。例如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有科学
的教育方法,有集中的教育时间,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它们的影
响力远不如学校教育。
(三)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学校按编制配备的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人员。他们经过严格的
师范训练,有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教育科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学校对他们还有岗位职
责要求,不称职的教师要被淘汰。所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相比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
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
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
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
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
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
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
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
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
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儿童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已发展到较高的水
平。有的则在较晚的年龄才出现某些特征,如人们常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
的儿童的身高是早长,有的则是晚长;有的儿童在8岁时,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能够
接受中学教育,有的儿童的抽象思维到14、15岁时,才有显著的发展。对于早熟者,教育
的措施要跟上成熟的发展,莫要耽误了他们。对于晚熟者,也不能丧失信心和急于求成,放
弃教育的职责。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
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
地提高。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
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
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
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
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复习思考题
1.你认为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什么作用?为什么?
2.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请根据你的经验或你的见闻谈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在第一章里,我们讲述了教育的历史形态,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是密切相联的,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这一章里,
我们将进一步阐明影响教育发展变化的社会因素,论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我国
的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问题。
第一节 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
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
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
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
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
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
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
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
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
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例如使受教育者从感
知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东西,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
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教育自身的许多规律,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认识的结果,
随着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
高级,逐渐丰富,逐渐深化。这种带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以身作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
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如果不了
解教育自身的特点,就不能全面地把握教育的规律,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教育的思想、制度、
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
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
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如尊师爱生,大、中、小学分段,语言、文字、文法、修辞的教
学内容,讲述、谈话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是在
以前的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3.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
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
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
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
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我们要摆脱贫穷,摆脱
落后,就必须改变教育落后和人才匮乏的状况,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
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
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
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
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
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所以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1. 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人才。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
(1)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
(2)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
件
(4)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
(1)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
(2)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
(3)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4)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5.调整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
②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
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复习思考题
1.联系我国当前的新时期,说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联系我国当前的新时期,说明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3.说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在前三章里,我们讲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
重阐明了教育观。在本章,我们讨论教育目的,是要进一步阐明教育质量观,这也是教育理
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目的呢?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
总的设想或规定.......。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也就是说,
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先,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
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人们其所以进行教育活动,也就是要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
的变化,形成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成长为合乎社会需要的人。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
在一定的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
科学家、企业家、军事家和教师、家长等等,对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各
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对于自己应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随着经验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会有愈来愈明确的追求,即自我教育的目的。
教育研究教育目的,是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目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
统摄作用....。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
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
分.。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不同社会、不现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这是为什么呢,这主
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
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教育是有
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
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
社会生活条件当作他们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
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原的。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
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者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
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都对教育目的发生影响,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
制约..。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
点。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
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看法: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
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
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
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
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
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
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
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
教育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
求,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地
促进人的发展。
②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
的。教育是一种谋生手段,不是个性完善手段;个人主要当作工具塑造,不是当作目的培养。
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
能完全一致。
在我国,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
要地位。教育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
地发展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3.具有独立个性
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者都.得到发展,不可欠
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
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
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培养受教育者的全
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全面发展不能......
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
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
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
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
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普通中学学生应当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
缺陷,则是合理。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
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有比较完善
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
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两个任务实质上是同一的。
2. 普通中小学的组成部分
(1)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3)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
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
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
育。
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在教育实践中,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坚持全面
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并不是主张门门百分,平均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
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
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3.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A、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
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B、
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C、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
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D。
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拼命。
二、流生增长倾向......。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 从沿海到内地,流生现象日益普遍,
流生数量日益增多。
衡量普通教育的质量,评价普通教育是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只能看它是否为学生的做人
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了基础,看它是否为民族素质的提高打好了基础。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如今世界上现代的学校已经形
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按教育程度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划分,有全日制、半
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
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
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没有这
些学校教育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教育就不能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制度
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教育制度除包括上述的各种学校外,还包括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
少年之家、儿童图书馆、少年科技站等)、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如文化宫、俱乐部、影剧院、
图书馆等)和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依据
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层次增多
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
(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3年颁布的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它的突出特
点是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如果7岁入学,中学毕业为2l岁,读完通儒院为32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
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戊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国民党统治时期,
继承了壬戊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为止,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间随着形
势的变动,学制也略有改变,但是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制度腐败,
经济上贫困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决定了旧中国的学制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特点。既照抄布国主义的学制,又保留封建教育制度的残余;既标榜要实施义务教育,
又奉行愚民政策,把广大劳动人民排斥于学校之外;既高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吸收其“声
光化电”,又轻视生产技术教育。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新中国诞生前,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
各种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干部,提高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群众
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保障根据地和解放区广大学龄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争取革命的胜利,
起了重大的作用。当时在学校类型、入学资格和学习年限等方面都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以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和生产需要的。其基本经验,如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当时革命和生产的需
要,全党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办学等,对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
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①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工农服
务的方针。
②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
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③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幼儿教育(幼儿圆)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农业中学及其他
半工(农)半读中学、业余中学。全日制普通中学的学制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也有试
验“四、三”制及其他形式的),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
格的新生。中专、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修业年限不等,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管理人
才、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城乡劳动者。
高等教育 指全日制本科、专科学校和各种形式的半工(农)半读大学、业余大学及研
究生院。全日制本科的学制一般为4年,专科的学制为2~3年。条件好的大学经国家批准
可招收研究生或设研究生院,学制2~5年。全日制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
其基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各种形式的半工(农)半读的大
学和业余大学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过国家主管部门考核达到全日制大学同类专业水平
的,承认其学历,使用上同等对待。各种形式的业余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是对全日制高
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其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由全日制高等学校举办的夜大学和函授部;有
独立设立的函授学院;有广播和电视大学;有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有职工高等学校和
农民高等学校;有收费走读高等学校;有由民主人士和退休专家和科技人员办的自修大学;
有各种补习学校和补习班、组;有干部专修科;有刊授大学等。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
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
和进步的标志。因为我国城乡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的普及教育也不平衡。有的
地区已实现普及有的地方还在积极普及。我们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普及小学教育做
起,一定要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
急。必须加强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改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管
理,增加教育经费,这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才有可靠的保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还要努
力发展幼儿教育,发燕尾服盲、聋哑、残疾和弱智儿童的教育。
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
的国民教育。
第六章 课程
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
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学校课程如何设置必须有一定的
理论根据,而不是个别人臆断所能解决的。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一词,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著期限,
紧著课程。”其中“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race-course,意为“跑马道”,
指赛马场上的跑道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意思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
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课程与学科、教材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所谓学科(subject)是根据教学目的而
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和狭义的课程混用。教材..(subject-matter)则为各门学
科的具体内容。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皆为学科。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则为教材。
而广义的课程则包括以上所有的内容。
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例如,在我国长
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识字与诵读体现封建伦
理的书籍,蒙童大都读《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干家诗》、《幼学琼林》等,随后
则读儒家经典,而轻视反映生产斗争的知识。这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统治者轻视生产劳动;另
一方面也是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在客观上还没有大量传递生产知识的迫切需
要,而且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不高,所以课程内容就比较简单。但在课程中也反映了人类世
代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其中有不少是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所以课程有
一定的继承性。例如,读、写、算的内容都是各国基础教育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
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
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
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
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
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2.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论的影响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
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
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
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
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
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
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
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
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则都是错误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
为下列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四、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一、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
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
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
纲领和重要依据。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
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
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
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
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③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
劳动的时间。
④在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
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
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
勃开展起来。
⑥1981年,我国又公面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
适当降低要求的灵活性措施。
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
特点: ①整体性②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③全面性
二、教材的编写
1.教学大纲的意义、结构与作用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它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
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难、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
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等。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
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
3.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①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用性的统一
②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③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课程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概念。
2. 试分析教育历上几种课程论的得失。
3. 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什么?
4. 试述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5. 请对我国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加以评述,并提出自己的修
改意见。
6. 请结合所学专业谈谈本门学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特点。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
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
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
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
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
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
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
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
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
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
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
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二、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
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技巧:是指一种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谁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
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居敬持志的读书法
昆体良:摹仿..、理论..、练习..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德国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五段论教学法......)---“传统教育”:注意运用心理
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了教学
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
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
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分析、
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现代教
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
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些
积极的方面,符合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
事经过实践获知识,违反了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学不到系
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代表的教学理论:
他提出了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
能、技巧,实践运用等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
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确实在新
的理论基础上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显著提高
了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过于强调学
习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尽管也提到要领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展他们的
智力,实际上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忽视,
对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强调不够,暴露出类似“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这就不能不影响
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教育史中有关教学过程的提法
勃盖勒:接受、精神加工、展示。
杜威(Dewey):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克伯屈:提出目标、计划、进行、评定。
凯兴斯泰纳: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高迪克:(a)观察、准备工作、解释和理解、模仿、练习、独立活动。(b)提出目标、计
划、进行活动、检查。拉伊(14y):刺激、感受、表现。
弗赛勒:观察、假设、探究、检验。
沙爱伯约勒:提出目标、汇总资料、计划、进行活动、整理。
苔克劳利:观察、联想、表达。
斯瓦特柯夫斯基:现察、分析—综合、概念——规律——原则、检验、形成技巧。
达尼洛夫(Danilov):准备、感知、思维、巩固、在实践中运用、练习。
伊万诺夫:准备、观察、思维、巩固、在实践中运用、练习、检查、系统化。
三、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的流派
1.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1901—1977)从1957年后,在小学进行了“教学与发展”
的实验,“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指
的学生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的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心理的发展,
他认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
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
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发展水平。他认为“教学结构是学生
一般发展的一定过程发生的原因”:“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这种因
果联系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赞科夫的实验研究证明,在苏联传统的教学法条件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远不是已到极限,
还可能有高得多的发展,只有建立新教学论体系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例如他的实验证明,
用新教学论体系指导,小学四年可以缩短为三年。应当肯定,赞科夫的实验成绩是显著的,
但在理论上除了提出教学应推动发展和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为主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
程等著名教学原则外,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则未作明确的论述。
2.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l915一)所著的《教育过程》一书,体现了美
国60年代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为此,主张
搞好中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重视“内容”指
要求教材现代化,重视“结构”则是指要求教材包含学科的基本的概念、法则及其联系,有
助于学生“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怎样来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呢?他认为“在提出一
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这样,学
生通过发现法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布鲁纳
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
知识。但他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虽然他强调学生的发现,但
他认为发现法“消耗时间可能太多”,因而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很需要的,主张在
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应依据于儿童的智力发展
过程。他依据皮亚杰的学说,把儿童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运算阶段,约到
5至6岁止,儿童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第二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入学,他们依
靠用手操作事物或在头脑里操作代表事物与关系的那些符号进行认识,但不易处理那些不在
他面前或他未经历过的事物;10至14岁进入第三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智力活动以假
设性命题进行运算的能力为基础,不限于面前的事物。他要求按各年龄阶段儿童观察事物的
方式阐述学科结构,又说:“教授基本概念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儿童不断地由具体思维
向在概念上更恰当的思维方式的利用前进”。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上,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个是
新知识的获得。由于新知识往往同一个人以往的模糊或清晰的知识违背或是它的代替,故新
知识的获得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第二个是转换,使所得的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适
合新任务。第三个是评价,即检核与估计知识的正确性。他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常有一连
串的情节,每个情节都涉及获得、转换、评价三个过程。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社会学科的
教师在四年级讲文化往往发源于肥沃的河谷这个事实,然后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思索:为
什么这是事实?为什么文化的发生多半不在多山之国?这就是运用发现法,先给儿童以必要的
事实;然后引导他们靠自己思考与探索获取知识;接着对其来源、出处进行检核或估计。他
认为这个学习情节进行得很成功。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提
出了许多很宝贵的见解。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对发
现法的作用也估计过头,片面强调了教育过程的智力目标。所以,他的理论很难被教育工作
者付诸实践。尽管如此,这并不否定他的理论可取之处。
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在总结60年代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克服大面积留级现
象的经验基础上,运用辩证的系统方法来改进教学,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的规律性,但只是
过程的某个侧面、某种关系,往往以偏概全。因此要运用辨证系统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置于
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
合地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最优地处理教学过程问题,即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
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这里所指的“最优”,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具体条件相联系的。在
某一条件下的最优,在另一条件下未必最优。这就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达到最优或优化。
巴班斯基指出,近年来教育科学家“十分重视对过程基本环节的阐述”,查明一个单元
教学过程的“典型段落”,这被看作是教学过程的缩影。他认为,在现有的教育学中,对教
学过程环节存在着不同观点,有的考察掌握知识过程和讲授过程的基本环节;有的用掌握知
识的因素(知识的感知、理解、概括、熟记和运用)代替教学过程的环节。故有必要对如何阐
述教学过程的“段落”提出一些基本要求:第一将内容与活动结合起来;第二反映出教师与
学生的活动及相互影响;第三要包括从教师使教学任务具体化(即备课)开始,到教师间接控
制的学生独立学习活动(如作业)为止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便可以得出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
的基本环节:(1)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在研究学生、教学条件、教师本身可能性基
础上使之具体化;(2)考虑全班学生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3)计划教学手段,最优地选
择出教学活动的形式与方法,制定课的计划;(4)计划的执行,这是中心环节,要把教师的
教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统一起来,形成师生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5)对知识、技能、
技巧掌握的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随机应变进调整教学过程的进程;(6)分析教学
效果,查明尚未解决的任务,供下一轮过程参考。
巴班斯基以系统论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这有助于教
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
于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的改进。
四、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材料:
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归根到底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
化知识,而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质上就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学生的智力、体力的发展和品
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知识的掌握,都要受认识规律的制约。
2.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
面发展。认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不包括学生的发展。学生智能和品德的发展虽然在认
识过程中实现,但发展高于认识。新的科技革命,要求教学由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认识过程
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技能,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和科学世界观基础。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忽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就缺乏坚实的基础;忽视德智体的发展,传授知识、技
能就失去了方向、动力。
4.教学过程是具有多质性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
和发展的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个性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
程。如果仅仅用哲学认识论这根绳子把教学过程紧紧捆住,限制在认识过程的狭小胡同里,就
很难找到有价值的规律。5.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1)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全过程;
(2)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3)一章(一单元)的教学过程;(4)一节或一课书的教学过程。不同层
次的教学过程应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上述材料表明,认识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的相互关系。
认识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
下面是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
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活动。学生是有意识的能动主
体,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他们的认识客体,他们只有在掌握知识和运
用知识、包括联系实际和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动的活动中,才能使自身获得发展、提高。所以,
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遵循“从
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①这个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
的途径。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教学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
一个正确的结论,不应有所忽视。
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
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
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2)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
成;(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正如马克思所说,
“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
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些特点是教学必须注意的。
教学过程只有既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
得科学而有成效。
2.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论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
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它本身不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两者有
根本的区别,这是十分明确的。
但是,学生是处在迅速发展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学生智、
德、美、体充分发展,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实际上,教学过程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
发展过程。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教学过程上看,现代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
发展,而且要尽最大可能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达到现时代所要求的高效率、高水平。所
以,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性。
在教学论史上,认识到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教学的对
象是正在发展中的、有主观能动性的青少年,因而教学要看对象,要注意学生发展,要有发
展性。古代教学就很少注意儿童发展,甚至一味压抑学生的个性,方法简单、效率很低。后
来慢慢积累经验,有所改变。到了近代,在实践中才逐渐明确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注意量力、直观、循序渐进和启发诱导等等,从而逐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教学仅仅适
应学生发展,那么学生的身心发展只能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和自然地进行,缓慢而伞平
不高。所以,随着社会的向前,这种单纯适应发展的教学便日益落后而需要改革。二次世界
大战后,生产与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出
体力、智能、创造才能、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
今天,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教学的特性,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了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教学要引导学生的发展,使人类的精神财富顺利地转化为学生
的身心发展,逐步提高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智、德、美、体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成为
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另一方面,教学又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的水平,并注
意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运
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胆识与意志,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现代教学应当是一种发展性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
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
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教学过程规律对教学工作有何意义?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
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这些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
反复出现,并显示出它的重要伊用。弄清这些教学过程的规律有助于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
能够指导我们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而学生掌握知识又是
按一个课题(或单元)、一个课题周而复始地进行的。学生学习每一个课题都需经历一个掌握
知识的过程。阐述这种周期性的学生掌握知识过程阶段的规律性,对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
义。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引起求知欲
学生掌握知识是从哪个阶段开始的?有人认为从感知开始的。不错,对事物的认识始于
感知。但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感知活动呢?无疑,教学应该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
教学史上,许多教育家把引起求知欲的工作作为教学的起始阶段,或称:准备、导入,
或叫困难、问题、引起学习诱因等等;尽管各人所提的命名不同,然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
是要引起求知欲,要作好准备,包括物质的、心理的、组织的和方法的准备。其中,主要是
心理的准备,即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起始时,
总是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求知的需要;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
渴求新知和寻找答案,井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蝉》这课书时,他考虑到学生对蝉比较熟悉,但了解得又并不清楚。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这课书,他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蝉是夏天的歌唱家,它
的嗓子在哪里?它歌唱是为了呼唤同伴,还是怕热或爱热?人家说蝉是餐风吸露的,它吃的究竟是
什么东西?人家看到蝉是从地下钻出来的,它又是怎样钻到地里去的呢?蝉对人类是有益的还是有
害的,该保护还是该捕杀?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并不了解,纷纷要求教师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
看书、感知实物、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的认识活动,去寻求正确的答案、科学的结论。
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方法很多:可以对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可以洪述有趣的故事;
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可以指出将学的新知识的重要价值;等等。究竟
用什么方法,应当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还要注意,学生求知的
动机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靠教学活动本身的有趣因素所引起的
直接兴趣,吸引和推动他们学习;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除了靠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外,他
们对掌握知识、增长自己才干的渴望和荣誉感也鼓舞他们去努力学习;高中学生能够逐步提
高对学习的责任感,有抱负的青年学生力图掌握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对自己能独立攻克学习
难关、获取新知感到乐趣和安慰,他们把学习与个人前途、职业、理想联系起来,从中吸取
巨大的力量。引起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这个阶段不宜费时过
多。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应立即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
化他们的求知欲。
2.感知教材
教材是一种系统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
的感性知识才能理解书本知识。要知道,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
知识就比较容易.......。否则,学生对所学概念难免感到抽象、疑惑,甚至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为了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首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感性知识。
为了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表象,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
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3.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 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对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运用时要注
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
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两者之间必然联系: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①智力的发展依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定能够提高思想,因为由知识转化为思想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
问题,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听听而已、态度消极、漠然置之,那么他们掌握的知识很
难转化为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不仅要使学
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
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
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
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
因素的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教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2.教学有哪些任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教学过程论有何长处与局限?它与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学
过程论有无联系与区别?
4.赞科夫、布鲁纳、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各有何特点?
5.请谈谈你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6.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教学过程的规律对教学工作有何意义?
7.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他们之间有何联系?
8.何谓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在教学中两者处于何地位,有何必然联系?
9.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各有何合理因素与片面性?请联系实际具体说明在教学中
怎样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
形式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
的。实质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到于学生的智力
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
为地割裂开来了。形式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智力加以训练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智
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
好的。实质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认识能力发展与知
识掌握的区别,以为掌握了知识也就是自然地发展了智力,实质上忽视了智力的发展。如在
今天的教学中出现的“双基”教学,就是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
这也是片面的。
10.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之间有何联系?由知识转化为思想有何条件?
11.什么是非智力活动,它与智力活动有何必然联系?请联系你的经验具体说明。
12.怎样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3.学完本章,你对教学有哪些新的认识?
第八章 教学(中)
第四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
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很复
杂,根据一条规律可以提出好几个教学原则。有的原则也能反映好条规律。随着教学实践的
发展,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因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
改进、充实和完善。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
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这世界观教育........。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
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
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
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
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何中外古今教育家都重视启发教学?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
程,没有教师的旨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
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
答案,或代他们烷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
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
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
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
为何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还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逻辑思
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
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巩固原则是否意味着呆读死书?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
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知
识。把知识的巩固和呆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这是
非常错误的。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不能提
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七、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
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八、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
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为何要因材施教?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每个教师有
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眯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组合?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
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
方法,并为完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去选择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
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
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
的方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
展能力的方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
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
1. 传授——接受教学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师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
技能的教学.....。
2. 问题——发现教学
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
识的教学....。
传授——接受教学与问题-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与局限?
传授——接受教学的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
的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缺点: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
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
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能很好理解与掌
握,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问题——发现教学的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
也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
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
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3.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教学原则?它与教学过程的规律有何关系?
2.理论联系实际为何要以理论为主导?
3.为何中外古今教育家都重视启发教学?依据启发性原则,你认为应当如何改进教学?
4.为何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否意味着“慢进”?
5.怎样在教学中贯彻巩固性原则?这个原则是否意味着呆读死书?
6.什么是可接受性原则?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是否有矛盾?
7.为何要因材施教?依据因材施教原则,你认为应当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组合?
9.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去选择教学方法?
10.传授-接受教学与问题-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与局限?
第九章 教学(下)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
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
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
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制等。
1.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
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
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
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学启蒙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
会有很大差别。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
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在古代的学
校中,间或也有采用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但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不占主要地位。
2.班级上课制
在西方中世纪末起,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一方面使学校教学内容
显著增多,课程逐步增加;另方面要求学校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于是个别教学便不能满足社
会发展的需求了,班级上课制则应运而生。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
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上课制中,
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
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班级上课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克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初步形成了班级上课制。发展到今天,又经过了
长期的实践与改进。班级上课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
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
提高教学质量。所以,班级上课便逐渐得到推广,从19世纪中起,已发展成为西方学校教
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
馆。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
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随
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创造性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
界人士都致力于改革班级上课制。
3.道尔顿制
1920年,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
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
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
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
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当然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
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道尔顿制最显著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故这种教学形式曾得到杜威的赞赏,并一
度在美国流行。但是,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与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
系统讲解,他们往往在摸索中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况且道尔
顿制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如较多的作业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这都是一般学
校不具备的。虽然,道尔顿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注重学生自学与独立作业的意向,对后
来的一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改革却有很大影响。
4.分组教学制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韧,分组教学在
一些国家出现。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
行教学。
分组教学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
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
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20年代苏联的学校教学也受到西方道
尔顿制和分组教学的影响,进行过分组实验教学制。把学生5~6人分成一组,让每组学生
独立学习教师指定的材料,教师不作专门讲解,只作辅导。然后不是全体组员,而只是由组
长向教师汇报所完成的作业。这样,教师的作用降低了,学生对学习成绩又缺乏责任感,导
致教学秩序的紊乱,从而使分组教学遭到激烈批评。30年代后,分组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趋
向衰落。
目前,分组教学在欧美一些国家又有起色。一般有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内部分组....是在
传统的按年龄编班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情况分组教学;外部分组....是打
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分组教学。70年代末以来,我国部分
学校也采用过分组教学:一种是在新生入校时实行按考试成绩分班;另一种是对已学习了一
定年限的平行班的学生重新按现时的考试成绩分班(或分快班、普通班,或分快班、中班、
慢班)。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
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
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6
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普遍降低。
5.特朗普制
近年来,美国学校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
出的。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即把
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
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
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教学时间
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尚在
实验学校中实验。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为什么班级上课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
作用。它的主要特点与功能: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②以课
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③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课的类型和结构
什么是课的类型和结构?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何意义?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
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
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重要意义,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
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2.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教学有哪些辅助形式?它与上课有何关系?
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教学辅助形式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
堂教学的知识,弥补上课在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放施教方面之不足。
(1)作业
学生在课外进行独立作业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①教师在上课中授予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
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
②通过作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③课外作业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成绩优异者和有特殊兴趣与专长的生,可以多指定
一些作业与参考书以发展他们志趣、个性与专长。
组织与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数量应决定于教学的需要。
②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各作业题的难度要依次增加。
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求助教师家长同学。
④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
(2)参观
参观按其与课堂教学的配合情况可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3)讲座
(4)辅导
辅导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①能具体解决学生的疑难,使学习能顺利进行和完成。
②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掉队者以补课。
③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备课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怎样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和评价)中的第一环节,备好课是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了课为以下环节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有利于下面环节的工作,对
整个教学任务做到了准备,能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
备好课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2. 上课
为何说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教学中主要是靠上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上课的四个环节中其它三个环节是上课的准
备和补充环节,只有上好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好一节课必须要以现代教
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
注意以下要求:①明确教学目的。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⑤组织好教学活动。⑥布置好课外作业。
3.课后的教导工作
第七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1.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
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
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2. 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简介
现代教育评价显著的特点...........:它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
仅重视测理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
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评价,而且注意自我评价的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
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3. 教学评价的意义
对学校来说,可以记载和积累生学习情况的资料,期向家长报告他们子女的成绩,并作
为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
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
的优缺眯,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
长补短。
对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每个教师、每个班的教学情况,便于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以改进
教学。
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4. 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
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
发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它包括在一
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
息。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
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它依
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
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小规模(班级)的
常模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但科学的常模是经过大规模的多次的抽样测试、实验研究才
能求得的。它宜于选拔人才用,但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
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它依据教
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
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它宜用于升级考试、毕
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1.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
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使他们心悦诚
服、调动起积极性,才能作为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故客观性是评价能否发挥其功能的
基础,违反客观性原则就会丧失进行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的客观性,除了与评价的目标和方法是否科学有关外,还与评价者的心理因素
密切相关。例如评价者的兴趣爱好、价值标准、认识和情感倾向、情绪好坏、评定的先后顺
序等,都易使评价带上主观色彩,影响客观与公允。为了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在评定中可以
来用反复明确标准、分工与流水评卷、适当复查等办法。尤其要避免成见效应,即给名声好
的教师和学生比名声较差的教师和学生评定更高的名次或分数。
(2)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某生此次考试成绩在全班相对来说并不高,但跟他
过去的相比却有进步,评价时就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即使对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也不宜一味指
责,使他们心灰气馁、放弃努力。美国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为那些在测
验中未达到标准要求的学生再次提供时间与帮助,等待他们矫正、掌握后再次测验,并把两
次测验成绩综合加以评定,给学生挽回失误的机会,有助于他们赶上去。评价应是鼓励师生、
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整人的工具。
(3)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
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
和增添前进的动力。如果评价缺乏指导性,不能指明存在问题和前进方向,就可能使师生陷
入盲目性,或夸大自己的优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或只看到出现的问题而丧失前
进的方向与信心。
(4)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
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是一件很复杂的工
作,只有加强教学评价的计划性,才能保证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能按期、按课题和课时自觉
积极而巩固地进行,不致于松弛、失控,产生盲目性和造成质量下降;才能控制各科教学评
价的总量和作出合理的安排,不致于考试大多或过于集中,使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所以,
无论是一门学科的教学评价,或是一个班一个学校的各科教学评价,都应在学期开始时作出
计划和安排。
2.教学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
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
制成品)。但被观察者知道他被人观察时,他的行为便不同于平常,因而观察的结果并不完
全可靠,观察精确化的问题也需解决。为了提高观察的可靠性与精确度,一方面应使观察经
常化,记一些学生的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使评价所根据的资料更全面;另一方面可采用等
级量表,力求观察精确。
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一般都用来记录学生的有意义的或异常的行为表现。要重事实,
如实描述行为的发生经过,并可以作简要的解释、说明。行为日志,可以由教师为全班学生
专备一个本子,每个学生占若干页,以记录其突出的行为表现。行为日志由教师保管,轶事
报告则需交教导处,供研究学生工作之用。
等级量表,常用于评价学生的技能和美术、手工作业等成绩,能大大提高评价的精确性。
制作等级量表并不难,首先要确定应从哪几个方面(项目)对学生的行为或作业进行评价;其
次要确定分几个等次,如优良中差;再次确定每一项的各级评定标准,然后便可归纳成为评
价学生某种技能或作业成绩的等级量表。等级量表要简明扼要,便于实用,切忌繁琐。
(2)测验法
进行测验要注意哪些测验的质量指标?
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
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的测验。
客观性测验:以评分客观而得名。它是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
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论文式测验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但也有很多缺
点,主要是阅卷任务重,评分缺乏客观性,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故也称主观性测验。
客观性测验的优点是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
度影响,能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编制测验试卷任务繁重,难于测定受试者的
能力。
问题情境测验的优点在于能够测定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操
作能力,但其知识覆盖面窄。
标准化测验的特点是试卷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大,试题明确科
学,测试的实施必须按明确规定的“测验指导”去做,评分按严格的评分标准进行,对分数
的解释也必须一致,并报告其常模。
(3)调查法
问卷、交谈
(4)自我评价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志,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判断
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才能
引导学业生按教学目标来改进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促进他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成
为合格或优质人才。
有效的评价有赖于制定科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应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内容
呢?
在结构上科学的教学目标即评价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智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了解教
学目标的科学结构有助于教学评价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在内容上,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逐步
具体化,首先要落实到学科上,其次要落实到单元、课题上最后要落实到课时上。
2.中小学的考试制度
3.编制试题的要求
4.评分标准和记分法
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评教的意义
评教: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它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教,可以
使教师个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切磋
与学习,可以使学校领导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学的情况、经验与问题,这都有助于提高教师
的水平和改进教学。
2.评教的要求
评教除了应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指导和计划性等一般教学评价的原则外还须注意下面
的要求:
① 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② 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③ 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3.教学的几种水平
从教学效果的质上看可分为三个水平:记忆水平 、理解水平、探索水平。
4.评教的方法
分析法、记分法
复习思考题
1.历史上先后运用过哪些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各有何特点?
2.为什么班级上课今天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有何优缺点?应作哪些改进?
3.什么是课的类型和结构?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何意义?
4.教学有哪些辅助形式?它与上课有何关系?
5.备课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怎样备课?
6.从中学教科书上选择一个课题,进行一次课题备课,并写出一个课时的教案。
7.为何说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8.什么是教学评价?进行教学评价有何意义?
9.什么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什么是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0.进行教学评价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11.教学评价有哪些方法?
12.进行测验要注意哪些测验的质量指标?
13.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各有何特点与作用?
14.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评价中有何作用?
15.评教有何意义?进行评教应注意哪些要求?
16.观摩一堂课,并进行分析。
17.结合教学(上、中、下)三章的学习,请谈谈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怎样学生的主动性?
18. 结合教学(上、中、下)三章的学习,谈谈你对教学改革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