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76|回复: 2

[咨询] 山东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真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6 14: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请问谁有2011山东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真题 中学部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12-16 15: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2.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隐私权
  B.人身权
  C.名誉权
  D.荣誉权
  3.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它具有强制性质。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家庭教育
  4.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
  A.个性差异
  B.年龄特征
  C.关键年龄
  D.心理特征
  1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12.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活动。
  A.人格
  B.品德
  C.情操
  D.修养
  13.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绝对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1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肩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周性原则
  15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就是教学的()
  A.可接受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6.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的是()
  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B.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C.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17.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例如()的一句名言“一个坏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A.第斯多惠
  B.乌申斯基
  C.苏格拉底
  D.夸美纽斯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D.教育性原则
  E.继承性原则
  2.近代社会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其变化包括()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B.教育的世俗化
  C.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D.教育的终身化
  E.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
  1.教育是__________,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__________。
  3.教育与__________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4.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__________关系。
  5.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__________。
  6.对我国教师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文件是《__________》。
  7.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__________作用。
  四、辨析题(共15分)。
  1.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2.关于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研究者试图以实证的研究加以证明,但其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是20世纪5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以后的事。
  3.发展既可能是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是朝消极的方向发展。
  4.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5.教育科学研究的程序是固定不变的。
  6.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泰勒。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2.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什么?
  3.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4.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5.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C4.B5.C6.D7.B8.C9.A10.B11.D12.B13.A14.D15.A16.B17.A18.C19.D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3.ACD4.ACD5.ACD
  三、填空题
  1.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3.生产劳动4.人一人5.灵活性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7.主导8.身心素质9.成熟10.夸美纽斯11.直接经验12.记过13.社会教育14.备课15.外部因素16.基础17.教学价值取向18.班级19.京师同文馆20.创造才能
  四、辨析题
  1.(×)。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2.(X)。关于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研究者试图以实证的研究加以证明,但其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是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以后的事。
  3.(√)。4.(√)。
  5.(×)。研究课题的选择过程因各个课题的性质和特点、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科研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6.(×)。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五、简答题
  1.答:教育科学研究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序,研究课题不同,程序也可以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的环节。
  2.教育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1)教育目的(2)学生年龄特征(3)学科的特性(4)教学的时空条件。
  3.(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4)重视个别差异。
  4.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2)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从目标的确定、教育过程的安排、教育内容的确定都体现创造性。(3)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青少年学生向师性的特点,也决定他们对教师的认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4)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有助于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6.(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六、论述题
  1.传授一接受教学具有许多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注重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容易出现注人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问题一发现教学有许多优点:从问题人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但是,它仍存在一些尚未克服的缺点: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水平的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2.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由这三段文字材料可知,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在阶级社会,教育总是受到社会政治力量的控制,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教育目的的选择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换言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的人,是由社会政治具体决定的。在古代的阶级社会里,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集中于培养明贵贱、别尊卑、自觉维护等级制度的统治人才,这符合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
  (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总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为了保证教育按照自己的统治需要培养人才,进行社会教化,必须把教育的领导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具体来说:第一,统治阶级可以通过国家权力机构颁布政策法令,实现对教育的控制或管理。第二,可以利用经济力量,通过发放教育经费等形式,实现对教育的领导。第三,可以利用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材料二中记录的正是国家通过政权力量控制教育领导权的一个典型。
  (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受教育权的分配。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基础性条件的制约,受教育机会是有限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决定了受教育机会的分配。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的差别直接体现着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别。近现代社会,受教育权的差别则更突出地体现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上。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并未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与富裕家庭的子女相比,相对贫穷的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机会要少得多。
  4.该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2)教育理论对教育工作者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它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它有助于树立科学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种奠定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取得成效。(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他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等都是他总结经验后提出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12-16 15: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2011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 )

  A.道德素质

  B.道德情感

  C.道德修养

  D.道德学习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

  A.谐音联想法

  B.分散复习

  C.多种感官参与

  D.画出系统结构图

  4.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5.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6.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7.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都认为( )是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

  A.动机

  B.强化

  C.诱因

  D.需要

  9.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A.比纳一西盂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10.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已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11.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2.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A.每天跑步

  B.视力下降

  C.不怕见生人了

  D.装修房屋

  13.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在学习比较复杂或困难的学习内容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而(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最高

  14.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15.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16.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17.( )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A.形象

  B.知觉

  C.表面特征的

  D.深层特征的

  18.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19.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

  A.存在正相关

  B.关系不明显

  C.存在负相关

  D.有利有弊

  20.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韦纳把行为结果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 )

  A.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B.内部归因与稳定归因

  C.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

  D.可控制归因与稳定归因

  E.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韦纳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量

  D.运气好坏

  E.身心状态

  3.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把强化分为( )

  A.直接强化

  B.归因强化

  C.替代强化

  D.效果强化

  E.自我强化

  4.期待包括( )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C.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

  E.自我期待

  5.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即( )

  A.直接转变

  B.间接转化

  C.间接改变

  D.直接发生

  E.自然形成

  6.以下内容中能发生迁移的有( )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行为规范学习

  D.态度与情感学习

  E.气质迁移

  7.迁移的种类有(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D.概念迁移与命题迁移

  E.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8.垂直迁移的两种表现方式是( )

  A.由内向外的迁移

  B.自下而上的迁移

  C.由外而内的迁移

  D.自上而下的迁移

  E.平行迁移

  9.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再学习“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概念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影响属于( )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E.一般迁移

  10.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认知结构说

  E.关系转换说
  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

  1.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

  2.技能的分类中较具典型性代表的观点是将它分为______技能和______技能两种。

  3.把最重要的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这是首位效应和______。

  4. ______问题解决指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5.根据“新”的程度不同,创造有______的创造和______的创造之分。

  6.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 ______水平。

  7. 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8.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含义中增加了______的健康。

  9.______观点认为恐怖是焦虑的移置,即个人将焦虑转移到不太危险的事物之上,从而避免了对焦虑来源的忧虑。

  10.在学习在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______。

  11.陆钦斯的______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2.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______。

  13.______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14.一般来说,专家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______所决定的。

  15.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______、刺激泛化与分化。

  1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学习动机分为______学习动机和______学习动机。

  四、辨析题(共15分)。

  1.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了分类。

  2.态度与品德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3.根据需要层次说,当低级的需要达到全部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需要的追求。

  4.定势只可以成为正迂移的心理背景。

  5.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的。

  6.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范围广。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3.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2.阐述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D 5.C 6.A 7.C 8.B 9.B 10.B 11.A 12.C 13.B14.A 15.A 16.D 17.D 18.B 19.C 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ABE 3.ACE 4.BD 5.BD 6.ABCD 7.ABCE 8.BD 9.ACE 10.ABCE

  三、填空题

  1.加里培林

  2.操作 心智

  3.近位效应

  4.创造性

  5.真正 类似

  6.习俗

  7.道德认识

  8.道德

  9.精神分析源

  10.过度学习

  11.量杯

  12.认知能力差异

  13.同化性

  14.学生的行为

  15.消退

  16.内部外部

  四、辨析题

  1.(√)。

  2.(√)。

  3.(×)。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来说,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

  4.(×)。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5.(√)。

  6.(×)。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
  五、简答题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岁一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思维开始萌芽。(2)前运算阶段(2岁一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岁一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他们思维的特征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一15岁),这一阶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

  2.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问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答:态度是通过学习雨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丽形成、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六、论述题

  1.(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独立性是指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2.(1)形式训练说,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迁移是元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共同要素说。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迁移才能产生。相同或共同要素指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3)经验类化理论。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贾德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4)关系转换理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12 06:10 , Processed in 0.14775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