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高放

[历史]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答案含解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2009年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文科使用)
历史部分解析
7.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        )
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
7.B 解析:“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应理解为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却被古希腊的文明所俘虏。故选B。

8.1951年,英国学者罗林生译出了坐落在今伊朗哈马丹(近两河流域)附近贝希斯教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后经其他学者的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根据所学知识和有关信息,可以得出贝希斯教摩崖石刻上的文字是                                            (       )
A.印章文字  B.玛雅文   C.楔形文字   D.甲骨文
8.C 解析: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古文字应是楔形文字。
w.w.w.k.s.5.u.c.o.m
9.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倡导包括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内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主权思想作了新的阐释。如果想进一步研究主权理论的渊源,应参阅              (       )
A.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  B.查士丁尼时期的《罗马法》   
C.洛克的《政府论》            D.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9.A 解析: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共分三编,主要研究国家间的战争与和平法规问题。在序言中论述权利和法律的起源。故选A。

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0.B解析: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11.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人们易把好莱坞与电影划等号 然而,电影是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应在                                                  (      )
A.1500~1600年期间      B.1765~1830年期间
C.1870~1900年期间      D.1945~1970年期间
11.C解析: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故选C.

12.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划。在70多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                                                     (       )

A.马歇尔计划  B.布什计划  C.里根计划  D.罗斯福新政
12.D解析:在70多前应是20世纪30年代。那么,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是罗斯福新政。

阿诺尔德•汤因比洞见了文明的社会整体性,指出:“文明乃是整体,他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
艺术文化是文明的表征。世界各地著名的博物馆,如中国故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收藏和展出了数量众多的古代艺术精品。
29.人类在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下列是大英博物馆和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它们的风格是                                                (      )
   




古代亚述帝国的猎狮图                      中国秦俑头像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自然主义   D.抽象主义
29.A解析:从图片的内容和所处的时代来判断应是现实主义风格。(2分)

30.中国古代艺术精彩纷呈,享誉世界,其中集彩塑、壁画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是      (      )
A.麦积山石窟   B.敦煌莫高窟   C.大足石刻  D.云冈石窟
30.B解析: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2分)

工业革命在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改变社会经济生活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
31.在工业时代,人类经历了以蒸汽机和电力及电磁学为代表的两次产业革命。对下列工业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判断对错。(正确的说法后打√,错误的说法后打×)
①机械化的大生产方式,使得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      )
②计算机使人类能够智能化地系统处理生产所需要的知识                 (      )
③电话和电报等便捷的通讯方式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      )
④工业生产和管理对生产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
31.解析:人类本身就具有智能,不是计算机使人类具有了智能。故②错误 参考答案:①③④正确,②错误。(4分,1个1分)

32.工业革命浪潮使人类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诸多新的社会矛盾。你认为,工业革命时期有哪些社会矛盾?(列举两点)
                                                                        

                                                                        
32.解析: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有多方面,可以从阶级关系、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关系、生态环境等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人依附于机器(阶级矛盾、加剧贫富差距等);经济危机;破坏环境;殖民掠夺四个方面任填两个(2分,一个1分合理即给分)

34、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联系日益紧密,彼此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连线。


人类成果                历史源流
三权分立制度•                •工业革命
法国民法典•                •印度佛教
龙门石窟•                •罗马法
飞  机•                •法国启蒙思想








34.解析:本题是对基础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整体考查。
参考答案:三权分立制度——法国启蒙思想;
龙门石窟——印度佛教;
法国民法典——罗马法(3分,一个1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文综历史部分解析
12.图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

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   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12.D解析: 题干中“以庖厨为题材”,通过阅读图片信息,可知应是饮食生活状况。故选D。
1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w.w.w.k.s.5.u.c.o.m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13.B解析: 北宋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故选B。
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 市民文学兴盛  ③ 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A解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15.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15.C解析:题干中“木兰”一词是关键词。C项效法古人,抗战救国符合题意。
16.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16.C解析:A、B两项不符合史实;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应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应排除。
17.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D解析: 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 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18.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18.A解析:B、C、D三项都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情况,应排除。
19.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19.A解析: “地球中心说”是中世纪神学基础。哥白尼 “太阳中心说”的提出,是对中世纪的“地球中心说”的挑战。故选A     
20. “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  《人权宣言》的发表     B 《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C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D 《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20.C解析:《拿破仑法典》的颁布,在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 海外市场的形成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圈地运动的推进   D 民主制度的确立
21.B解析: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选B。
      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需要各国相互合作。回答22—23题。
22.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 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2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只有B项符合题意。
23. 近年来大量出现图7这样的公益广告。导致这类广告大量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②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传播
      ③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④工业化导致自然资源大量消耗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3.C解析: 本题设计的意图是考查如何面对当今人类生存危机的问题。③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52分)
37.(32分)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材料三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4分)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6分)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6分)
(4)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3分)
37.(共32分)答案要点:
解析:本题主要从富民与强国的角度设计问题,涉及到古今中外,时间、空间跨度大。(1)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归纳答案,不能照搬教材。(2)从材料三中,概括归纳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通过漫画分析,回答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此问是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以考查能力为主。(3)依据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来回答。(4)开放式回答,但要有自己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参考答案:(1)思想:富民思想(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均可相应给分)。
问题:官吏经商(2分);措施: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2分)。
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2分)。
(2)目标:学习西方,实现社会转型(2分)。困难:经费不足(2分)。
措施:增收捐税(2分)。  看法:清政府压榨人民(2分)。
影响:加速清朝灭亡(2分,或加速新政失败)。
(3)历史根源: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3分)。历史作用:缓和社会矛盾(2分)。
主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难题:人民过于依赖福利制度,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4) 主张(1分);用史实论证(2分)。


39.(60分)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
表2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3分)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3分)
39.(共20分)答案要点:
解析:本题共60分,历史部分为前3个小题,合计20分。(1)结合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后面的两问,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2)依据材料来概括康藏公路的积极作用即可。(3)本题是表格数据型材料解析题,注意表格中的项目和数据变化,从中找出规律。结合所知识来回答原因。
参考答案:(1)(8分)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4分)。
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亦可相应给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2分)。
(2)(6分)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2分);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2分);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2分)。
(3)(6分)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量逐步增加,航运业取得巨大发展(3分)。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航运业的发展(3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综历史部分

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C
【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2.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2.Dw.w.w.k.s.5.u.c.o.m
【解析】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3.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B
【解析】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里克利都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克利斯提尼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并设立设立五百人会议,在希腊确立了民主政治。而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的是梭伦,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的则是伯里克利。
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4.D
【解析】A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才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5.C
【解析】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反对他们两人体现了反封建。而A、B、D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6.右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创建于1932年的天津某企业商标)
6.D
【解析】A项是天津固有的自然优势,图片信息提示该企业创办于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应该是南京国民政府。
7.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它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7.B
【解析】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应该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8.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实现“凯恩斯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8.B
【解析】从图标中“word bank ”可以明显看出,该组织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最初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的复兴,后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则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目的,都不是世界银行成立的初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各民主政体形式由本国国情决定。回答9~10题。
9.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9.A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总统制,最初也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它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10.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11.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
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11.A
【解析】土地换和平是阿以谈判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即让以色列通过归还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人领土,来换取与阿拉伯人的和平相处。这一原则是在1991年10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关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上阿以确定的。

12.(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4分)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4分)
12.【解析】(1)民本思想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治国的基本思想,要注意把材料一、二结合归纳得出,唐太宗的民生思想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即可。(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过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内容的差异即可,变化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但大的历史背景还是国共合作。(3)立法的手段在材料四中体现比较明显,作用可以结合现实以及福利制度实施的目的来考虑。(4)材料中反映的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要注意从部门比例和人民生活两个方面概括。(5)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但也存在重大失误,当然最大失误还是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发展”很多,但关乎国计民生的还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民生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比古今,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得失,不难得出。
【答案】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13.【解析】(1)材料一中能直接得出的原因就是英国的请求,但结合所学知识,在了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面临的险恶环境,才能得出包围滇缅公路这条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生命线的原因。(2)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回顾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并联系材料一的内容不难得出。开罗宣言的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记忆。(3)《四国宣言》鉴定于1943年,因此不仅要从他们的宗旨还要从当时来分析其签订的主要目的(4)二战既然基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而胜利,那么当今世界对于所面临重大问题更应该团结、合作。
【答案】(16分)
(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发表《开罗宣言》。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
(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2.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12.解析:A。题干关键词是“隶书”。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据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秦朝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他写的《秦始皇廿六年诏铭》用的是小篆体,B项错误。C项指的是草书。正书是指楷书,D项不符合题意。
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 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 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3.解析:C。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
14.  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4.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W.w.w.k.s.5.u.c.o.m
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 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6.解析:B。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7.解析:C。①的表述错误,因此A、B排除,③明显也不对。
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8. 解析:C。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19.解析:C。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号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因此本题答案C。
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0.解析:A。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21.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21.解析:D 考察学生对史实的记忆。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神圣家族》;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是《资本论》;推翻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源自《共产党宣言》,此书是马恩两人合作的成果。
22.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 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符合题意的应该是②③④。
23.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23.解析:D。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息存储容量大等优点;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工具发生了变化,那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留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

【参考答案】38(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回答。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39(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
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
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蒸汽机的时候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2009年浙江自选模块(历史)
题号:0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命题分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W.w.w.k.s.5.u.c.o.m

【答案要点】(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题号:10
“世界文化遗产蔡萃”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到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
“《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根据报刊摘辑
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4分)
【命题分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原因及如何保护,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答案要点】(1)白先勇强调按正统、正派、正宗的原则进行演出,以“青春版”的包装吸引现代广大群众,通过非正规教育及改革创新来传承,这种做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精神和要求,是拯救和保护昆曲的一种有益尝试。
(2)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对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甚至反对必要的“修复”。
发表于 2011-12-12 18: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继续发好贴,支持你













发表于 2011-12-14 08: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了一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5 04:08 , Processed in 0.07837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