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简迷离

[其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心得大全,值得珍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看台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七年级组  杨柳
工作已经满一年,对待这张讲台这个教室已经多了份自信与掌握,唯独孩子们的事情仍好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让我手足无措。特别是不爱学习的孩子更让我头痛,我们班级的熊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照顾他的母亲因为婚姻的打击而异常脆弱,对他的要求也一天高过一天。本身就调皮的他开始到处惹是生非,上课睡觉、作业不完成、对待同学粗暴。。。。凡是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几乎都可以与他搭上一点关系。也因为他,我到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到我遇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这样一个故事便发生了。。。。
昨天中午稍作休息便有学生急急忙忙跑来报告,看那架势,此消息肯定比台湾公投结果还要轰动。果然,班级里打架了。其实说打架还有点名不副实,确切地说:熊伟把何凌勇推倒在地,何凌勇哭了。何凌勇是何许人也?我们班男生一号,长得可爱、成绩出人;熊伟呢?年级里臭名远扬,爱说粗话、爱打人。我带着十二万分的气愤与三丈高的火焰直奔班级,只看见还在抹眼泪的何凌勇,没看见“恶霸”熊伟。看着平日里最讨人喜爱的学生被欺负成这样,真的,说不出的怜惜。这时,肇事者熊伟手拿着黑板擦进来了,若无其事。我二话不说,拽着他的红领巾连拉带拖把他带到了操场的看台上,北风呼呼的吹着,格外冷,春暖乍寒阿。迎着风,看着这个全班同学避而远之的熊伟,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气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两个人就静静地也傻傻地呆站了一分多钟,最终还是我打破了寂静。“为什么?”我尽量压抑语气,让它听起来不是那么恐怖。“是他先推我的。”熊伟还是理直气壮,甚至有点不屑一顾。我转过身,说不出话来。孩子总归是孩子,犯了错总是要追究别人的职责而丝毫不会审视自己,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是。
    “你看,”我的手指向不远的教学楼,密密麻麻的教室窗户呈现在眼前,“看到了什么?”“教室。”“你知道现在在每个窗户里会发生什么吗?”“不知道。”“这里面发生着形形色色的故事,可能有一个学生正在考试作弊;可能老师正在教训不听话的孩子;也可能他们正在兴高采烈地看电影。”“而我们正在谈话。”“对,你说得很对。你看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你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更因为你站得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熊伟开始低下了头,“讨厌杨老师吗?”“不讨厌。”“跟杨老师说说你的看法。”“我也不是故意的,他走路的时候撞了我一下。所以。。。。”“所以,你也一定要撞回他,来弥补你的损失。”熊伟看着教学楼,不说话。“杨老师给你讲个故事吧。”“故事?”“对,李白的故事。李白的一生概括起来就是三起三落。李白因为绝世才华得到唐玄宗赏识,后来却因为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贵州境内,途中遇赦。但是一路上人们都十分敬重李白,没有人把他当作罪人。可这时候的国家已经大不如前,危在旦夕。后来李白又遇到了十分重视他的宋若思,本想可以再次为国家效力,可惜,仍旧因官场势力而被流放,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享年62岁。”听完李白的故事,熊伟似乎也感觉到了什么,“所以他写了将进酒。”“你最喜欢哪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天爷让我们存在,必然有我们的价值。但这个价值不是体现在拘泥于一些小事上。李白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的诗,也因为他豪迈的胸怀。”熊伟只是呆呆地看着我,不发一言。“老师更喜欢《将进酒》里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熊伟阿,人生苦短,我们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或许我们都不会看见明天的太阳了,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你还会去做这些事吗?”“不会。。。”不知道是风太厉害还是我的说话太过分,熊伟开始哭了,一边流眼泪一边用手抹,越是想抹去越是抹不干净。“老师,我爸妈昨天见面了,一见面就吵,我妈妈还把我爸爸赶出去了。。。”话没说完,这个可怜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哭得泣不成声。我终于让这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再后来的对话我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只是再后来我们俩静静地坐在看台上,谁也没说话,各自陷入了沉思。夕阳很红,风也慢慢变得柔和了,一年级小朋友出来上体育课了,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充满了整个校园。熊伟后来偷偷去跟何凌勇道歉了。
    再后来,他们俩都笑着走进办公室,宣布他们合好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也笑了。
    有些教育,需要冷静与智慧。
    有些孩子,需要一次被信任的机会。
    有些时候,要把心放得宽广一点。
这就是我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的办法。我要谢谢他。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化思考
七年级组    沈   华
   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从众多的教育资料中也能搜集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教育现实,“后进生”却层出不穷,前生未改,后生又续,让身为教师的我们疲于应付。  
  后进生占用了老师的大部分教育时间,却收效甚微,因此让教师头疼不已。教师为了平均分好看,于是给学生一些良方,让他们紧扣教材,死背考点,力争多得一点分数。苏老认为:“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 苏老建议通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这种看似增加了学习量的方法比起那些背住考点就能得分的方法可能更有效,因为这样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苏老对这些学生,总是有足够的耐心,给他们提供相关的文章,“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因为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苏老的这种做法和当前比较流行的“赏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目前大行其道的赏识就是苏老在中国的遗产。但不同的是一般的教师只是停留在语言的赏识上,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没有成就感做基础的赏识让人感觉不踏实,甚至有些虚假,因此效果难以持久。而老苏的赞叹是在学生的阅读中进行的,是根据学生的具体进步进行的。这样学生的感觉就会持久,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多,积极性就会提高。他又举了一个名叫费佳的学生的转变的例子。这个学生最初学习上有很大的障碍,“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我估计在很多教师看来甚至有“智力障碍”。但苏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下面也举两道习题看看。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皮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嘿。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2.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费佳就是在老苏的帮助下,逐渐解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慢慢解答一些较难的题目,苏老不断给予惊奇的鼓励。于是,费佳整天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在费佳阅读了这种100本带有一定“智力训练”作用的书籍和小册子之后成绩逐渐有了提高。
很多老师都有很好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有了爱就有方法。这种爱不是停留在语言上,而是发自内心,付诸行动。老师既不要让自己的赞美廉价,也不要过于吝惜,在学生有成就感的时候及时的赞美和激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逐步在思考中成长,在激励中长大。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学习与思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七年级组  郑秋丽
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42篇《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及第46篇《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感触颇深。学习其它老师的经验,把人家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汲取到人家经验中的精华。在这一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些我称之为的方法和坚持。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中指出: “在一个有几十名教师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在大的教师集体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我想,既然学习也是一种创造,那必然有自己思考的成份,别人的经验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拿来主义。就像书上说的“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学不到别人的经验。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要顽强地探索:到底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什么。 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善于体会和领悟,更主要的是善于思考。
    书中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个人的思考和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显得尤为的重要。想到在我这短短几个月的教学中,在学习师傅的经验的时候,看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于是乎不假思索生硬地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取得的效果却是背道而驰的。想想问题的所在正是因为我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一份思考和探究的精神。正如书中讲的“学习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一种教学方法适合这位学生,也许就不适合那位学生。因人而异。
    关注细节。文章中还建议我们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练习本里包含着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可见值得学习的东西,有时候并不是明显地呈现出来的,它需要我们带有一种热忱,善于思考和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了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这样的一个数字,是相当有震撼力的。如果按照教龄30年来计算,那么也就是说,每年都要完成20多篇论文。而且,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们每次要写一篇文章时心里都会想“没什么好写啊,写什么呢?”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头都有更新,一件在我看来也许是毫无意义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在羡慕和敬佩的同时,我也思考着,同样是教师,是什么让我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学生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谈话,和同事间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脑中灵感的火花。可是,我呢?我想最主要是没有及时把它记录下来,脆弱的火苗便慢慢熄灭了。等到再想找的时候,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写教育日记,把自己所有触动的瞬间和片段变成文字,记录在案,我想对自己以后的教学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所从事的是天底下最辉煌又最平淡的事业,是叶的事业。当人们赞赏那挂满枝头的鲜花,当大家把目光聚集在累累的硕果上,却往往会忽视了叶的奉献。叶的一生是勤勤恳恳的辛劳,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今年的叶繁枝茂并不见得可以满载而归,却一直延续着无尽的生命力。对于孩子的进步,对于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还是让我们不要太过于急功近利,当我们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整理好那肥沃的土壤时,不要过高地期望着幼苗快快地长大,毕竟,幼苗的成长是有很多因素制约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八年级组  孔祥侃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苏霍姆林斯基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与我们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在感受了他精辟、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生动、典型的教育事例后,像许许多多读者一样,我也被他对教育的那种热情和忠诚所吸引、感动、震撼。通过阅读,它让我对“教学”两个字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我的学生有了更正确的定位,也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与我国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文中开头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因此,他建议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他还指出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要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使我明白了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为了每一个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教育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页)。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教师手中的笔落下去打及格和不及格对学生而言,真的是很关键的。这时候真的需要好好关注我们的学生,有时候,教师极其细微的一个小动作,可能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对自己说,慎重对待自己的落笔,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很看重我们的评价。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操作水平等都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按照同一标准去要求评价孩子们。在一所学校中,不同的班级学习成绩有所不同;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的掌握能力就是比较出色,而有些孩子的掌握能力就是偏慢一些,我们不能要求掌握能力强的慢一点,掌握能力弱的学生一定要跟上掌握能力强的孩子。就拿我的书法课来说吧,每个孩子的水平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的作业确实有些不尽人意,但是我也会尽量去寻找他们作业中的一些闪光点,有些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字写的比较好,有些也许是其中一个笔画写的比较好,我都会用红笔圈出来鼓励学生,而学生看到有被肯定的地方也会对自己树立起一定的自信心,而在书写过程中也会更加的认真与投入。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树立了他们对这门课的信心,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逐步成长,做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4条《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提到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的知识渊博,教师的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也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小溪,使自己的知识常流常新,变得越来越宽广。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从事工作以来,我每天坚持阅读,我感觉它是我专业成长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知识也能时时刻刻让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使原本枯燥的书法课变得灵活生动,使学生对于除了书法基本技巧的掌握之外也对于书法的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也越来越体会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读书在我的成长中的获益之处不胜枚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后,让人精神为之振奋,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们借鉴,效仿,而更重要的是,这书能让我们对照反思指导于实践。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憧憬与希望去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我们才能从中汲取精华,提高自己的素养。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培养学习愿望   摆脱厌学情绪
¬¬             —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感想
                                              八年级组   张德福
   老师们经常讨论一个话题,就是现在的孩子学习不认真,缺乏主动性,很多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人的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老师的评价也无动于衷。更有学生对学习感到紧张,焦虑。很多学生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迫”下消极学习,缺乏学习的热情。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最近我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中第53条《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厌学虽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是没有学习愿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学生的厌学情绪,作为教师也有着不可推托的责任。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挑战的快乐。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注意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还要深刻而周密的考虑到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回避这些困难,怎样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的道路。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用自己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产生满足感,获得知识的健康疲劳感。这样很多学生学习的愿望就会强烈起来,认识到学习是如此快乐,如此美妙。
    对于学困生,要制定较小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比如: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订“每天都少错一题”这样的目标,一般学生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也要放低标准,只要有进步就给高分,错1题2题也可以打“优”,这样不致于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对一些优等生更要注意。以往教师喜欢把一些难点讲精讲透,让学生学起来感到简单容易理解,使学生觉得教材中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要花时间,这样学习就显得消极,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就会下降,学习愿望自然降低。那么对于这些优等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给他们挑战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学生只有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后,获得成功才是快乐的、诱人的,这样的学习才会变得自觉自愿。
(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赞美。
    如果说尊重是为了发现孩子身上的创造性,那么宽容便是为了保护,赞美便是为了鼓励;如果说尊重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桥,那么宽容就是给他们空间,而赞美就是给他们舞台。在学习中孩子们会出现很多错误,这需要教师的尊重和宽容。对待学生偶然的过错,不妨采用善意的态度,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我们教育目的。
赞美是春风,让人温暖和感动。赞美是激励,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心中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生活和人生需要赞美,孩子们需要热情鼓励。教师在和学生接触时,如果多些宽容与赞美,少些惩罚与贬低,使学生免遭痛至心处的伤害,也许最后的结局会更完美。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人的个性要和谐发展,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教育方法更是教育园地的一支奇葩。“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子。” 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三)开展各种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很多学生缺乏勤奋、刻苦,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意志品质。作业多就叫苦叫累,太阳晒就怕上体育课,学习上遇到困难自然就容易退缩。我们教师要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让学生互相激励,互相鼓舞,互相评价,互相帮助,增强学习愿望,让厌学情绪远离他们。
    总之,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的学习情绪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证,我们教师平时要善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乐于学习,主动的掌握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九年级组   汪士川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忠诚的热爱教育事业,把心都献给了孩子们,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岗位上,真真切切的奉献出自己。
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苦家庭,兄弟四人都是教师。1933年,他从自己村庄的七年制学校毕业,又参加了一个师资培训班学习。1935年,年仅17岁的他便踏上了漫长而光荣的教育之路。在任教期间,仍坚持继续学习,后拿到了中学教师合格证书,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卫国战争期间,他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被法西斯匪徒残暴的杀害,他也在浴血奋战中负了重伤,伤愈后,仍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他当上乌克兰巴普雷什中学的校长,这一当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逝世。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化作对孩子的热爱,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苏霍姆林斯基敬慕的民族英雄奥斯特罗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界贩割肉证。’”对于生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生命是极为宝贵的,但有比我的生命和你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祖国永恒的生命。”
每一位准备献身教育的仁人志士们,都应当学习他不畏劳苦,勇于求索,孜孜不倦的高尚品德,借鉴他成功的教育经验,为培养“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三者和谐的结合在一起的人”贡献力量。
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教育方法,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作为教师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可以看到这种理论哪怕到现在还在被沿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
当然,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
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
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书是传递的工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全世界的宝贵财富。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靠着他留下的财富进行着我们的教育事业。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九年级组  吴明
上大学时就经常听见老师提起苏霍姆林斯基,当时在心底也就有了这样的一个疑问,他是苏联时期的教育家,而苏联解体都已经很多年了,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他的理论能指导现在的教育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感到受益匪浅,他的教育思想充满着睿智与人文,在许多年后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前瞻性,他最早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在德育方面,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智育方面,他认为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但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 “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在体育方面,他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反对儿童在室内进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提倡让孩子们在种植植物等体力劳动中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在实践中学习。
在美育方面,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
关于劳动教育。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如“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他的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条就是“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这条建议里,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
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备课时,不单纯只看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还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期刊、杂志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形成教案,讲授给学生们听。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阅读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增强智慧;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不但老师要读书,更要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读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普书籍,“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发展学生的智力。”他详细讲解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快速而用心的阅读”,一个学生读着原始人生活的故事,教师在黑板上挂出原始人的生活挂图,有烧火、准备食物、捕鱼、游戏等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写边想。营造“书香校园”,这恰恰符合苏霍姆林斯基的主张,由此可见这位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
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我的感触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的力量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行政组 金 叶
思考使人明智。使人通达。使人拥有世上最美好一切。
这是我在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得出的结论。诚然,在读苏老的书前,许多教师也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正像苏老所说 “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礼——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之道,在发现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怎样在课堂中创设思考的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把自己也培养成思考者。我想,教师要给学生带去思考,自己首先也应善于思考,善于钻研教材,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只有使教材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高屋建瓴;然后要善于思考学生,“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只有充分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你的学生折服于你,更好地提高你的课堂效率。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真正能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的确如此,教科书不能作为备课时的唯一知识来源,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如此发达,教师一定不能将学生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壁之间,更不要讲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机械地、重复地搬到学生的头脑里。那样的话,不仅学生会成为“死读书”的牺牲品,教师也将日复一日地成为僵化地传授知识的机器。
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在今天,也许可以改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促思也。”拿我自己的语文教学举例子。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积累中善于思考。在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圈划点评关键语句,通过互联网、各种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并提出一到两个问题进行质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课堂学习时,通过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感,从各个角度分析、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教会学生倾听和表达;而在课后,侧重于积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沉淀,通过写作训练、阅读相关文章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延伸。
当然,要用思考点燃学生的学习渴望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思考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水中捞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尤其是语文,一定的记忆仍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我们常说的“肚里没货”那写作就万万不可能迸发灵感。所以思考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没有细致的、多角度的观察,很难做出准确的、全面的判断,也就不会找出事物的真理。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至西边落下?为什么人一定要喝水?为什么……当学生在观察生活时,谁能说他不在思考?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出真知。”我们常说“动手动脑”,可见,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也就是他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无论哪一门学问,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用于实际生活,那么思考的意义就显得更为现实了。
读了苏老的书,收获实在太大,无法一一赘述,只能粗浅地略谈一二。反思我自己的教学,实在欠缺的太多。唯有以后在课堂中,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静心思考,在思考中沉淀,在思考中升华。我想,这便是思考的力量,更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18:54 , Processed in 0.0845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