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0|回复: 0

[语文] 《说木叶》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16: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
2、积累古诗词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生
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三、说教法: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拓展延伸——课堂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    ——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                                                                                                                 
(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
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
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然后,用哪句话“启下”?







明确:
1、  屈原以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  古代诗人有一个现象: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  尾句“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起到了启示下文的作用。
小结:可见,前三段只是一个“引子”,下面的文字才是正题,是课文重点。
(二)、速读第7段,回答问题:(略说)
思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
(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
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2、“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3、作者论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目的是什么?(这三段的中心句?)
4、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又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又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之。
5、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明确以上问题:
1、“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木”有暗示的颜色性,“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这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3、中心句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在概念〈词句〉之后,有言外之意。)
4、“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自古文人多悲秋”也。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5、不好。
a、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并贯穿全文,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b、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c、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探讨文本中诗句 ——本环节意在突破难点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
启发性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
诗歌语言    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2、 根据意象特征,分析其意象在文本诗句中的特点
      木:空阔   黄色
树:饱满   绿色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空阔 黄色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饱满 绿色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叶的形象: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小结: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意味。
四、拓展延伸
概括下列诗句中意象“月”的暗示性: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鸟鸣涧》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雨霖铃》







答案:
1、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
2、寄托离别、相思、怀乡的情感。
3、表达广义的哀思,是诗人失意人生的写照,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
五、作业
分别找出文中关于树、叶、木叶、落木的诗句,并体会各句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附参考答案:
木叶: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屈原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月赋》谢庄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月歇山。             《临江王节士歌》陆厥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王褒拟古》陶渊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捣衣诗》柳恽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古意》沈全期
树:春、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颂》屈原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招隐士》淮南小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野田黄雀行》曹植
午阴嘉树清圆。                               《满庭芳》周邦彦
叶:春、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折杨柳》萧纲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拟古》陶渊明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曹植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卢纶见宿》司空曙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青溪小姑歌》吴均
落木:深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哀江南赋》庚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答柳恽》吴均

刘颖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7 11:16 , Processed in 0.09460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