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6|回复: 0

小学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模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5: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  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1、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 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课件出示肖邦的画像,简介肖邦。
3、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肖邦有关,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肖邦”二个字。
4、 从这个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催人奋起的《革命进行曲》中开始新课,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跨越时空,仿佛身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轻声或默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边读边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  读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2、  讨论、交流:
(1)  讨论揭题时的问题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导分段。
(2)  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为下文的愿学、乐学打下基础。
三、  精读指导,因文悟道。
1、   分小组学习讨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肖邦十分爱国。
2、   交流、学习。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说明肖邦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离开时他满怀悲愤,说明他心忧国家。)
(2)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
  指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明白:瓜分、深渊。
(3)    指导朗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
学生交流找到的最能体现肖邦热爱祖国的句子。
(1)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
联系电影电视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的情景。再次听《革命进行曲》,说说波兰人民听到那催人奋起的旋律后会如何呐喊与抗争。
(2)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明白“彻夜”。
出示:工作 工作 再工作  让学生点标点。(让学生比较顿号与逗号的区别)
  引读
[设计说明]学生所处年代是和平安定的,与战争年代相距甚远,因此老师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肖邦的音乐在波兰人民抗战中的作用。
四、看插图,小结: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    交流。(肖邦既然那么爱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为什么不留在祖国和波兰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
二、    继续精读课文
(一)讨论学生的疑问
1、    学生分组讨论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师提示指导: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只有一种方式吗?)
2、    出示: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评价“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设计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倡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而且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地探究下文。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过渡:肖邦如此爱国,他不得不离开祖国,他告别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一定令人难忘。
2、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哪儿最能触动你的心弦?
3、交流指导朗读
(1)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师友前来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而且送别曲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体会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2)老师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明老师何等激动。
(3)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3、    课件播放师友送别肖邦的情景并配上《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分组讨论想象埃斯内尔与肖邦的动作、神情、心情。可以写在书旁边,然后,把这段改写成剧本的形式进行表演。(如学生喜欢也可以感情朗读。)
[设计说明]让学生改写并表演 ,是以课文为载体,在创设的情境中渗透创新作文训练。让学生表演更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肖邦难以离开祖国,也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思想。
小结过渡:就这样,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像一匹战马开始乘风飞驰,他把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的一个个音符激励着波兰人民,同时,也化做一把把李见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颗炽热的爱国心依然滚烫。
(三)指导学习第四段
1、     指名读。
2、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  什么叫“弥留之际”?
(2)  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  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4)  肖邦此时会想些什么?
(5)  指导读肖邦的话。
3、     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年轻的、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
(1)  明白“与世长辞”。
(2)  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3)  指导读好第四段。
三、    总结全文,延伸巩固
1、     总结: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2、     延伸交流
古今中外,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勇士或是文人墨客、艺术家,无一不是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故事与诗歌。
3、     再次播放《革命进行曲》,同时出示波兰是人维特维斯基的诗《战士》。齐声朗读,结束新课。
[设计说明]爱国总让学生认为太高尚、太伟大,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动,一些小事有时更能体现这种伟大的精神。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24 18:17 , Processed in 0.08308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