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各种各样的“窗口”
【教学目标】
1、知道信息的传播途径众多,除网络外,还有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大众传媒,它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传播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信息。
2、体会现代化传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与影响。
3、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有用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以及如何选择、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载体时时刻刻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关系。我的教学对象是在大山深处生活和学习的四年级的学生,信息相对闭塞,家庭环境一般,知识面狭窄,对媒体的信息缺乏了解。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对于媒体接触较少,对于媒体的种类、功用知之甚少,,通过媒体被动获取信息微乎其微。因此让他们了解各种传媒及其特点,以及进一步了解大众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会有效、安全地利用传媒来获取信息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本课的内容有许多,作为本课的第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媒体及其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上。
二、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国内外的信息若干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了解传媒这个小“窗口”的范畴
1、请学生介绍几个电视栏目及个人对这个栏目的喜好。
学生汇报。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很喜欢《天气预报》这个栏目,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栏目呢?
学生:我很喜欢《天气预报》这个节目,因为通过它,我了解了许多有关天气的知识,人们还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穿衣,农民还可以根据天气安排农活。我知道这个节目是每天晚上7:32播出。
3、学生新闻发布:介绍自己的感兴趣的新闻及来源,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新闻按媒体、来源分类,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传播媒体,让学生说出从这些传媒的小“窗口”中都看到了哪些“大世界”。
4、教师引出课题:这些使我们获取信息的电视、报纸有个共同的名字——传媒,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小窗口”,来探索我们生活的这个大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身边——各种各样的“窗口”。
[评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天天都会在无意识中接触各类传媒,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捕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即时的信息进课堂,既引导了学生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理解传媒的范畴,又真实地了解了学生最近利用传媒的情况,这有助于老师获取真实的信息,为有针对性的教学作了必要的铺垫。课堂上反映学生对电视这一传媒的感知比较好,已经获知这一信息的学生比较多,非常兴奋,激发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调查,明确传媒这个小“窗口”的种类及其作用
1、课前老师请大家调查了近几天国内外新闻,请大家来汇报一下。
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的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各类报纸、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各级电台广播、网络、手机短信)
3、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都有哪些获取信息的渠道。
学生:有电视、广播、网络,还有报纸。
学生: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人交谈获得信息。
学生:我们还可以亲身经历一些新闻事件。
学生: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班里召开新闻发布会来获得信息。
4、看,了解一个信息就有这么多传媒能告诉我们呢!我们获取信息的帮手可真多。在这些传媒的帮助下,我们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对我们生活和学习有什么作用啊?
教师针对学生的初步认识总结传媒作用:
是啊,传媒让我们通过它们这样的小窗口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这就是它们的巨大作用。
5、教师引出大众传媒及主流媒体的概念。
教师: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刚才大家所说到的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作大众传媒,也可以叫大众媒体,其中我们常见的电视 、广播、网络、报纸也被称作主流媒体。
6、教师:在众多的大众传媒中,哪些传媒受到人们的欢迎呢?请大家把你的家庭小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学生:妈妈喜欢看医学方面的书,因为她是一位医生,这样可以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使自己的医术更高明。爸爸喜欢看《新闻联播》,因为可以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哥哥喜欢上网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见闻,辅助自己的学习。
学生:妈妈喜欢看“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情况,以便第二天提醒家人穿合适的衣服;爸爸喜欢看《今日说法》,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
学生:外公喜欢看《健康报》,他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保障身体健康的知识,还常常讲给我们听呢!姐姐喜欢看编织方面的书,她学会了很多织毛衣的方法;爸爸喜欢看中央七台农业节目,可以学习农业知识,以便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7.教师适当补充新华网、中新网、央视国际网站相关知识。
[评析:儿童对生活的认识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新闻联播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信息际问题,通过课前调查,使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活动里无意识地广泛接触了生活中的各类传媒,激发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解了传媒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学习或活动情境,把教科书扩展到他们的其他生活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家庭小调查正是将孩子们的活动扩展到家庭,让他们获取相关信息。现场小调查关注了孩子们自身的生活和实际情况。这两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孩子们作学习主人的地位,也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性性质。]
三、结合学生实际,教给他们选择、收集、处理和运用传媒的方法
教师:既然它们的作用这么大,我们就应该利用身边的媒体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春暖花开,你的父母准备带你去武当山游玩,对于他们从来没去过这个地方,而且不知道那几天的天气情况,你怎么利用身边的媒体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呢?
(1)如何了解武当山这一旅游景点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游玩?
(2)如何了解武当山的天气及温度情况以及解决天气突变所带来的麻烦?
学生分组交流后汇报。
学生:我们可以在网上查阅有关武当山的资料,了解许多景点的信息。去玩的时候,直接就去最好玩的几个景点,这样节约时间,也省去很多麻烦。
学生:在去之前看了风景区天气预报,了解那几天的温度和天气情况,适当携带衣物。
教师:孩子们,你们听出刚才这两位同学利用了哪些传媒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吗?
学生:互联网。
学生:电视中的天气预报。
教师:这两位同学可真聪明,知道利用身边的传媒来为自己服务。
[评析:教学中所呈现的事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引导孩子们学习利用媒体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以后自己在旅游时该如何做,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这一理念。调动和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感受传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树立起利用健康、有益的传媒来为自己服务的意识。教学的内容来源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然后又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为之服务,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教师:孩子们,你自己或是家人有过利用身边的媒体解决学习或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的经历吗?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吧。(小组交流)
教师:谁愿意把你或你家人的经历说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以前我的作文水平很差,爸爸给我买了很多作文书。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读上一篇,慢慢地,我了解了很多写作方法。现在,老师还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念给大家听呢!
学生:记得那次班上组织“小小新闻发布会”比赛,连续几天我都守在电视机旁看《新闻联播》搜集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在发布会中我得了第一名,老师还夸我能干呢!
……
教师:看来大众传媒的确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呀!那是不是大众传媒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都适合你们看?
学生:不是。
教师:那我们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要辨别广告信息的真假,别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学生:选择内容健康的传媒。
学生:要选择对我们有益的信息。
……
[评析:交流自己利用传媒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历,旨在让孩子们以生活为依托,去挖掘媒体的作用。这个环节以聊天的形式教学,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给孩子们减轻课堂上的压力,让他们轻松地交流。这样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人文性。]
师:在这里,我们要给同学们提个醒:选择大众传媒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安全和健康的内容。希望你们从小养成看报纸、读课外书、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好习惯,使自己的知识更丰富,生活更精彩。
老师适当拓展电视节目的有关知识。媒体展示。
四、学生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并说明原因。
2.教师:在今天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无数扇小“窗口”,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长干。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让学生初识媒体,展示媒体的功能,利用媒体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所学收获。四个环节的设计分层次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活动中教师能够发扬民主作风,给学生创设开放的活动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变,最终都是为了能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就是让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改进学生的道德行为服务。这节课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课前调查,课堂上的呈现内容都准确的来自于学生的收集。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讨论,进行自我教育: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传媒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合理利用传媒;还知道了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事情,从而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可是如果运用不注意,可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啊!从而改进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形成健康多元的生活观。这样,教学回归生活而指导生活,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所以,只有让道德之花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中,学生的道德生命才会生动、完满。新课程教学的许多实践探索也表明,学生的需要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生活是鲜活有效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而回归指导学生生活的实际,这样的教育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