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 本单元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颂》这首歌词,其实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现代诗形式出现的。通过对黄河形象的塑造,发出对黄河精神的呼唤,表达对黄河儿女的赞颂之情;《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杂文,但历史艰难的历程却通过伟大的长江、黄河等生动的比喻,形象的说理,鼓舞人心,富有哲理;《土地的誓言》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她而牺牲一切的决心;《木兰诗》是流传最广的乐府民歌名篇之一。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使得花木兰的形象呼之欲出,家喻户晓。
学习这个单元,可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品味,以增强语感,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互动交流中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在课外资料收集与实践活动中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学科渗透性这一新思路。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以阅读教学课《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明,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根据学生特长爱好可将其分成若干小组(具体分组见“附”),并联系相关学科,老师组织学生首先进行课下搜集资料、整理创意活动,而后通过“黄河,母亲河”的主题班会进行成果汇报。要促使学生活动后有话要说,有东西可写,最好能制成多媒体课件。
附:科学小组:探寻有关黄河的地理知识、图片。
历史小组:追溯黄河的历史传说、故事。
文艺小组:搜集关于黄河的歌曲、舞蹈等。
文学小组:积累关于黄河的诗文、俗语、谚语、成语等。
美术小组:绘制保护黄河的公益画,并与环卫小组、文学小组合作设计公益广告词。
环卫小组:搜集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水污染现状等资料并讲解防治措施。
【阅读教学设计】
黄河颂
[教学设计A]听读课
创意说明:这是一首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是一篇极好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主要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用雄浑激昂的旋律撩拨学生的爱国情绪,从而感受诗的意境、诗的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有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整体感悟
1.看黄河影像片段,说黄河整体印象。
2.谈创作背景,作情感铺垫。
3.听《黄河颂》演唱,撩拨情绪,体味黄河精神,确定朗读基调。
三、听读品味
1.分层次听《黄河颂》演唱,分小组朗读评议。听完一个层次就先让学生按小组自由体味朗读,后由小组决议朗读方式进行朗读(可选代表读,齐读,分合式读……),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评议其优缺点。
2.全班齐诵。
3.语言赏析。
(1)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先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师适时点拨学生从修辞、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多个角度赏析。
(2)小组发言:由一名代表朗读,另一名代表赏析,老师做适当补充引申。着重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赏析。让学生从课外搜集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角度对“摇篮”“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加以理解。
四、研讨探微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一句将“颂”黄河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诗人从哪三个方面“颂”的黄河呢?
3.这首诗歌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4.诗人借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回味抒情
情到深处自成“诗”。静听《黄河颂》歌曲,观“黄河”回味全诗,增强爱国情感,并准备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延说几句话颂黄河。(最好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课外拓展
1.朗读《我们歌唱黄河》。
2.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唱《黄河颂》。
[资料整合平台]
我们歌唱黄河
——为绥德二百余人的“黄河大合唱”演出而作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理解此文写作技巧。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是啊!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
“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
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
“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
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
如:
①“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②“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③“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以“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屏幕显示)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譬如:“唉,这个小弗朗士,他总是迟到,可怜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引文见“资料整合平台”)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___________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___________的,选文则是___________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___________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___________地抗争;课文体裁是___________,文中的“我”(小弗朗士)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___________,文中的“我”则是___________。
[教学设计C]说读课
创意说明: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
[资料整合平台]
最后一课 (郑振铎)
(原文,略)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虽是一篇具有散文风格的“政论文”,全篇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但对于远离了那个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读来着实有些生涩。按常规,会让学生先学懂此文,再延伸到对人生的思索。这里,我们不妨反弹琵琶,从学生较容易明白的人生哲理入手,先创设一个类似的意境,再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让学生自然将文中的“国运”与“人生之旅”糅合贯通,渗透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出迷雾,直至豁然开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
(屏幕展示配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带你们到大海中航行,开心吗?(画面1:平静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船)好,请同学们上船让我们划动船儿,起航!(画面2:晴空万里,海鸥翻飞,风平浪静,船扬帆前行。《水兵圆舞曲》奏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感想如何?(画面3:突然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波浪汹涌)面对这艰难的逆境,你的感想如何?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再犹豫不决,畏惧彷徨,船就要颠覆了,但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小船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好,勇敢的水手请随老师一同来搏风击浪。(《命运交响曲》抗争高潮部分音乐响起)。(画面4:一切恢复平静,乌云散尽,清风徐徐,船儿轻快地驶向了彩虹灿烂的远方。轻快的《水兵圆舞曲》再次响起。)
二、生交流旅行感受(可能会有学生谈及人生的话题)
的确,人生旅途亦复如是,民族的历史进程亦复如是。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三、听朗读,讨论答题。(屏幕显示)
1.文题的重音应怎么处理????(??)?
a.重读“艰难的国运”
b.重读“雄健的国民”
c.重读“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要求说明理由)
2.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你能将下列本体、喻体准确对应吗?
长江 大河
?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 扬子江 黄河
?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 浩浩荡荡
? 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
?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 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 中华民族历史的光明前途
?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 民族生命进程
?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 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3.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语言积累
背诵最喜欢的比喻句。
五、思维牵引
同学们看,我们通过海上旅行的经历很容易就自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把文中长江、黄河、扬子江的比喻都换掉,就用大海旅行作比,好吗?
明确:“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用他们比喻民族的历史具有特殊意义,更能激发国民的“雄健精神”。
六、拓展延伸
每人编写一句格言,以激励鞭策处在“艰难时运”中的人们。(
土地的誓言
? [教学设计]语言赏析课
? 创意说明:这次语言赏析不是简单地说这个词妙在哪里,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而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牵引下集思广益,组织一段文字比较优美、分析比较详尽的多元性的赏析文段,同时为赏析的文段拟一个小标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将文字内容分层分类,了解文章写作技法,完成一次不显山露水的作文训练。学生在拟标题、组织赏析语言的同时,其实就是一个“小作文”完整构思、结构、锤炼语言等的过程。这次学习不要求学生赏析尽善尽美,要多发现值得欣赏、灵思飞动的地方。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赏析时灵活地应接学生的话语,应接语一定要“画龙点睛”。
?教学步骤:
? 一、整体感悟
? 1.导入
? (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一曲,并伴有富饶的关东平原图景→“九•一八”事件中某一情景→灾民流亡的情景。)“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壮怀激越的誓言。
? 2.听配乐朗读
? 注意:①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 ②画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最能够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
? 3.默读全文,思考:
? ①告诉大家你从哪里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什么誓言?
? 二、自主赏读
? 1.老师示例(屏幕显示)
心灵的默契, 热血的汇合
?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热的浆液……在那远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们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热的浆液”。透过这个表层,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自己内心也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是大地之心,一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 2.学生按示例分小组活动。
? 每个小组商议选取最欣赏、最心动的句段,进行赏析,教师巡视适时引导点拨。之后每组选一代表上台,通过视频展示自己的赏析文字。
? 提示学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 例:①富饶美丽的故乡——“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②故乡里,我无尽的回忆——“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多么美丽,多么丰饶。”(突出“埋葬”一词)
? ③思恋,在心中喷涌——“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一词)
? ④血泪誓言——“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3.感情赛读“我最欣赏、最动心”的句段。
? 4.再听开头音乐,看开头情景,回味全文。
? 三、质疑探微
? 1.将文题改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好吗?
? 2.行文中人称的运用变化有何妙用?
? 四、归纳小结
? 回味文章语言表现风格。学生商议列举,待学生发言后,老师可通过大屏幕显示,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
? 五、拓展延伸
? 朗读《辽远》一诗,体味此诗和课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同处。
? [资料整合平台]
辽?远
剑?男
? 辽远的不是事物自身,辽远的故土,心灵上闪耀
? 辽远的是长江、黄河、至高的源头
? 穿过命运中令人疑惑的间隙
? 辽远的不是苍穹的旷渺,两条大河
? 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辽远的是我的心
? 睡梦中醒来泪水洒向故乡的山头?
? 两条大河,一个赤婴的两只臂弯
? 当我的生命哺育、分离时的哭泣
? 回来时的震颤,大河呵
? 这样持续的生命的流向
? 不要说我得不到回音就消失?
? 这是我的国,我的家,这是我辽阔的故土
? 八百里故乡的苍凉,一页诗篇中的血泪
? 不要说它满目疮痍,不要说它富强昌盛
? 当北方的高粱挺起他坚韧的身躯
? 当黄土的废墟上昂起不屈的头颅
? 也不要说它在我心中突然美丽?
? 我生于这两条大河之间,经年的
? 内心的远眺:我寻找光辉的理想
? 崇高的语言,多少历史和文明的丰碑在
? 祖国矗立,昨天在高原上雄鹰低飞盘旋
? 日喀则雪山发出文明向上的光芒
? 昨天在黄土地上驰马,触目的
? 葱绿覆盖了水土的流失?
? 那城堞上飘漾的歌谣
? 古老的母语浇注了我心头的热血
? 那大河之间我的父老乡亲,千万双
? 劳动和建设的手掌抚平了家乡伤痛的沟壑
? 一切都长驻于心和心之间啊
? 泥土的热爱,自由和正义的驰骋
? 像骏马一匹,以
? 全身心的幸福投入了一个
? 正在强大的民族和她毕生的事业?
? 然而我不能在今夜返回我的故乡呵
? 一个辽远的、美丽的地方
? 河流的澄澈对着了我心灵的晦暝
? 辽远的故土,伟大的祖国,温馨的家
木兰诗
? [教学设计A]学法指导课
? 创意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教学设计旨在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读诗三部曲: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先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小诗示例,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读本诗。最后通过同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古诗让学生对学法进行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教学步骤:
? 一、看美国迪尼斯拍摄的《花木兰》动画片导入新课:
? 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花木兰是什么形象吗?你们是从哪里得知的?(学生畅所欲言,可能会是诸如读书、听豫剧、看电视连续剧、听大人讲故事之类)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在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去深入了解这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人物。鉴于同学们对花木兰有相当的了解,所以老师想借这节课告诉你们读诗歌的三部曲(板书)“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让你们自己来学读这首叙事诗。
? 二、学法示例——《静夜思》
? 1.学生齐背后,老师从字面上译一遍,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意”。
? 2.教师情感朗读一遍,并道出读时内心酝酿的感情,告诉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情”。
? 3.教师融情融景对诗意进行联想拓展并作一番赏析,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韵”。
? 三、组织学生按“三部曲”读诗
? 1.读出诗意
? ①听范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此诗讲述了一个________故事”的格式说话。
? ②自由译读——前后四人一组,边读边译全文,有疑处询问老师,并完成知识积累卡。
????????????知识积累卡
??一、通假字有:
??二、修辞举例
??1.写出所有互文句:
??2.其他修辞手法例举:
??三、文中数词虚用的有:
? ?我还知道以下成语中数词的用法,如同上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 少写四个)
??四、我难于理解的词句是:
? ③再读全诗——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
? 2.读出诗情
? ①带着诗意自由揣摩诗情。
? ②选读评析——选出一段文字朗读,说明读时心中蕴含的情感,或忧心忡忡,或思念无限,或豪气如牛,或柔情似水………
? 3.读出诗韵
? ①品析妙点——赏析自己最欣赏的词句。
? 教师示例:“唧唧复唧唧”,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声衬静,更写出了木兰此时心情的沉重,渲染出一个女孩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 ②联想拓展——说出文字本身以外的情节。
? 如:木兰独坐织机旁的神态、心理活动;出征途中爷娘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老两口在家里的对话;木兰对爷娘的无限思念之情;征战沙场,夜间踯躅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木兰还乡在闺阁中梳妆的动作;木兰换上女儿装后伙伴们的神情、议论、回忆等等。
? ③将意、情、韵融于一体朗读全诗。
? 四、学法实践
? 学生按“三部曲”自读《陌上桑》。不要求赏析全诗,只要求学习小组在通读的基础上选定其中一段按“三部曲”写一段析读文字,选代表发言。
? 五、教师小结
? [教案设计B]对话课
? 创意说明:这节课,我们让学生不停地变着花样、转换角色来说,让学生以不同人物的身份对“木兰”说话。在角色变换中多侧面、多角度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
?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听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 同学们刚才听的这段豫剧中,是谁在说?对谁说?此番话主要想表明什么?如果直接正面与她说,该怎样说呢?现在我们不妨试试看,如何?(展示木兰戎装像、闺阁像各一张)咱们不仅要对她说,还要变换角色对她说。
? 二、通读,同桌互讲故事,扫除阅读障碍,完成积累卡(如教学设计A)。
? 三、对话
? 1.首先请大家站在木兰自身的角度想想在不同的境况下,她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例如:当“我”见到军帖时,我对自己说:“木兰啊,阿爷年岁已高,弟弟年岁且幼,这可如何是好?不如我女扮男装,冒此一险替阿爷出征?就这么决定了,赶紧准备吧。唉,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
? 2.请男、女生分别站在与木兰同时代的男性、女性的角度说话。你听到了木兰的传奇故事,你想对她说什么?(感知全文)
? 3.请站在皇上的角度说话,从知道真相前后两个角度说(重点突出“万里赴戎机”段,揭示木兰的“忠”“勇”)。
? 4.请站在爷娘的角度说话(重点突出一、二、五段,揭示木兰的“孝”)。
? 5.请女生站在阿姊的角度说话(揭示木兰的“善”)。
? 6.请男生站在阿弟的角度说话。
? 7.请站在“伙伴”角度说话(回顾“万里赴戎机”一段,揭示木兰的“智”)。
? 通过这样的说话过程展示,学生不仅能熟悉课文内容,更能明确木兰的形象特征。她的敬老、爱幼、善良、机警、勇敢、爱国、恋家等性格都淋漓尽致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学生畅快的对话自然就能或深或浅地理解全文,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欣赏角度。这样对话应该是能让全体学生都畅所欲言,主动地参与进来。
? 四、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 这样一篇短小的叙事诗,居然能勾起我们如此丰富精彩的联想。我赞叹同学们聪明才智的同时,也感到同学们还得益于文章精妙的语言表达。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再去发现,用你们细腻的心再去感悟!
? (重点是互文、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体味。)
? 五、谈感受收获
? [教学设计C]表演课
? 创意说明:由学生主持,进行一场表演赛,请语文、音乐、美术老师作评委。要求学生课下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运用文中每句话为前提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可插入人物的心理独白、语言、神态动作等,有条件的小组还可以加些唱词,进行短剧创编,排演。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如:设计A中联想拓展,所不同的是前者只需口头表达,这里则需要神、形、语兼备。
? 活动目标:
? 1.要求在表演中运用文中每一句话,这其实是在检查翻译;重点要注意互文句的理解。
? 2.编排的过程即是熟知全文内容的过程,这为背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3.在插入人物各种表现的想象、联想过程中,学生感性上领会此诗语言简练明快却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的美感。
? 4.剪辑情节的过程中,学生也自然明白了文章详略的取舍,了解了木兰的性格特点。
? 活动步骤:
? 1.在豫剧《花木兰》的乐曲尾声中,主持人走上讲台:是啊!“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演绎这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宣布比赛开始,并介绍评委,公布评分标准)。
? 2.小组表演。
? 3.师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表演进行点评。
? 4.宣布比赛结果,并颁奖。
? 5.小组之间交流排演时的构想及“苦”与“乐”。
? 6.老师表扬学生的勇气及创造力。
? 7.主持人略作小结,宣布比赛结束。
?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黄河,母亲河
? 创意说明:
? 按“单元目标概说”中活动主体部分的“成果展示”的要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由学生设计、主持,老师幕后策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其个性。并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代表参与,以增强其气势,营造浓厚的氛围。
? 活动步骤:
? 一、成果展示
? 1.在男生小合唱《黄河渔夫曲》中拉开帷幕(屏幕显示黄河背景)。
? 2.主持人上台深情导入本次活动主题(屏幕显示主题)。
? 3.全班齐诵《黄河颂》。先分角色朗读,然后合唱。以上环节为造势、蓄势与温故。
? 4.请历史小组同学上台利用视频讲述黄河的历史及传说(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5.请地理小组的同学借助地图介绍黄河的地理知识(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6.由文艺小组的同学通过MTV推荐同学们欣赏有关黄河的歌、曲、舞。
? 7.由文学小组的同学分发他们收集的成语、谚语、诗词积累卡,并就少数词、句作赏析。
? 8.环保小组配合图像介绍黄河现状,着重介绍黄河的断流和水污染情况。
? 9.由综合小组同学表演公益广告,并展示设计的公益广告图,增强环保意识。
? 10.请同学们考虑用一句话表达这次活动带给自己最深的感受。同时,可让参加活动的师生也说一说。
? 11.全班齐唱《保卫黄河》,结束活动。
? 二、作文
? 在下面二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 1.我心中的黄河
? 2.关于黄河断流和环境污染的话题
? 要求:①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内容不可散乱。
? ②可引用搜集的资料。
? 三、评价
? 1.优秀作文评选
? 2.师生共同对本次活动作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小结,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应以表扬鼓励肯定为主,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 注:①“展示”过程用一个完整的时段,“作文”“评价”可安排在第二个时间段。
? ②“展示”过程一定要将各个环节间过渡的台词精心设计,以防零散。(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 对于本单元的课文,教师的“教”应注意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的“学”应着眼于名人的崇高品格、奉献精神、良好的习惯、治学的方法等等,并对其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阅读教学设计】
邓稼先
【教学设计A】层进阅读
创意说明: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仅仅凭某一层面的训练就指望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训练的方法应该尽量多样化,富有灵活性和层次感。应当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其可读性极强。读懂了,读透了,读进自己的骨子里了,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学步骤:
一、面式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采用“板块”拼接的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弹”元勋。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板块:民族的自豪、祖国的骄傲。
第五板块: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第六板块: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邓稼先。
二、线式阅读。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是简介,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转换角度再次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理清文章情感脉络
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赞颂、怀念、自豪、骄傲、崇敬、珍惜、庆幸……作者对老朋友的至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无不令人为之感怀。
三、点式阅读。
1.妙点品味
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文章有一批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例如: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亲如兄弟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引人注目 知人之明 热泪满眶 蓬断草枯 层出不穷
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排比句式排列整齐,能够造成一股气势,感情充沛,朗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灵活多样的表达: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又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所代表的中国人的气质品格;作者还运用生动的描写,再现了自己自豪的心情和邓稼先在沙漠中艰苦工作的情景;作者又通过引用诗文来展现养育了邓稼先的广阔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作者甚至用灵活多样的标点符号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邓稼先丰富的精神世界。
饱含深情的笔触: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详略的安排和内容的取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传统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全球的胸襟: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2.人物品评
评价邓稼先,学习邓稼先。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小组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角度来评价邓稼先,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来学习邓稼先的宝贵精神。
【教学设计B】课题研究
创意说明:阅读这类较长的文章,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仅要学会阅读理解,还要学会主动发问:有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或者依据文中有关事实,向作者、老师或同学提出商榷性的疑问。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没有发问,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不可能解答,不能解答就不能发展。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结果。
教学步骤:
一、阅读全文。
二、对课文发问。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来发问,并将自己发现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
三、课题的选择。
指导学生在他所罗列的问题之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探究的问题。选择课题也是一种学问和能力。在选择课题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量力而行。课题尽量小一点,容易突破,以免半途而废。
2.问题明确。在选择一种课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其意义价值,以及其先进性和科学性。
3.避免重复。尽量避免与别人的课题重复。当然,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深、更新、更透、更高一筹,也是可行的。
四、资料准备。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见地,有理有据。资料的准备,包括平时的阅读资料收集和根据此课题而有目的、有系统地查阅文献两种。
五、深入研究。
在资料准备就绪之后,就要展开研究了。研究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六、小论文撰写。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其研究结果,富有创意地进行小论文的撰写。
七、交流总结。
先小组交流,后由小组选出代表作品在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
提供以下课题范例以供参考: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2.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3.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4.从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截然不同的个性风格来看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6.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景仰的?“德才兼备”的传统价值观如今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你认为“做事”与“做人”哪个更为重要?这二者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相互影响?
7.人应当怎样在事业中完成自己的生命?
【教学设计C】演讲辩论
创意说明:对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深刻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乃是全文教学的重心和核心。这是一篇科学家写科学家的文章,二人是同行,是老友,同时又都是卓有成就的世界名人,要深刻认识邓稼先其人,不但要对比文中所提到的奥本海默,还可以联系本文的作者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其他科学家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演讲辩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泼的形式来认识人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影响和造就。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联读《我的信念》《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等课文。
三、思考一个问题:科学有无国界?
邓稼先是祖国的好儿女,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科学家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国外去发展自己的事业,譬如本文的作者杨振宁就加入了美籍,而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求学及从事科学研究却在法国,这些科学家是否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落后一步到达南极,看到飘扬着的挪威国旗而怏怏不乐地插上自己祖国的国旗的时候,我们几乎能够看见他心中的创痛,而《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中国登山队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为整个人类赢得了挑战自然的胜利果实,《真正的英雄》中的七位“挑战者”的遇难成了整个世界共同的悲剧和全人类共同的伤痛。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
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五、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六、教师作结。
此次辩论不求“标准答案”,只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客观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态度,在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同时,促进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
杨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少年时代的邓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时二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邓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课文扩读材料
徐悲鸿的画格与人格/陈旭
〔net/hg/hq.htm(环球文萃)http://www.ob-news〕
使用建议:和邓稼先一样,徐悲鸿不仅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们同样的平和谦逊,同样的无私纯正,同样的执著忘我,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对祖国同样的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这两位伟人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事业领域,却在做人与做事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共同的表率。教学时,可将此文提供给学生进行联读,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方向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教学设计A】一主两翼
创意说明:所谓“一主两翼”,可从三个方面来说:
1.教材——一个核心,两个侧面。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一个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一个革命家,他是“入世”的。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一精神核心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教法——一个目的,两种渠道。学习本文要着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闻一多,这是主要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可采用两种渠道——课内的挖掘探究和课外的资料引进。
3.学生——关注一个整体,兼顾两头差异。学生有不同的层次,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应主要面对整体,同时兼顾两头的差异,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帮助每个学生尽量吃饱吃好。
教学步骤: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以下活动:
一、走近闻一多。
1.讲述学者闻一多的故事。
2.讲述革命家闻一多的故事。
以上活动属创造性讲述,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主,以课外资料为辅,全面深刻地了解闻一多。
二、理解闻一多。
如果说前面一个环节的活动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现,那么这一环节就由表及里,着眼于其内心世界,探究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
1.“变”: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表演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2.“不变”: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现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3.结合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思考闻一多的志趣与追求。
三、纪念闻一多。
1.摘录编辑作者的话。
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兼以精当的抒情性议论,极富感染力。请摘录文中优美的、精粹的、重点的、概括性的语句,经过自己的重新编辑与组合,形成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
2.个性创作自己的话。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课外资料为依据,自己创作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要体现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3.以闻一多的口吻自拟墓志铭。
用闻一多的口吻,于生前为自己拟写一则墓志铭,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情感。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以闻一多的口吻来写,语言的风格就必须符合人物的个性。闻一多是一个刚性之人,富有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墓志铭的语言风格也应当是富于阳刚之美的。
以上三种创作活动是三个能力层级的,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自行选择,也可以全选。
【教学设计B】质疑鉴赏
创意说明:质疑鉴赏不同于理解,而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对文章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分析、评价和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舍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它融合了读者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能质疑鉴赏才是真正的读懂,它表明读者是否能成功地阅读。学习这篇文章,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质疑鉴赏,吸纳文章的精华,受到一定的感染与熏陶。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鼓励学生对课文大胆质疑。
例如:
闻一多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是否显得过于矛盾?
做学问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足不出户与生活绝缘?干革命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大张旗鼓将自己暴露?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为什么又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
三、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的美点。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例如:
结构美——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精于剪裁、多种方式的照应……
语言美——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富于音乐美、夹叙夹议……
四、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设计C】演读竞赛
创意说明: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培养语感,丰富语言材料,熟悉书面语言结构,同时借助语言和表情,朗读往往能传达出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美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朗读不仅要有感情,还要有表情,这样的朗读就是演读。教学本文,结合《最后一次讲演》进行朗读训练,最后举行演读竞赛,既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又能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
教学步骤:
一、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二、具体指导学生诵读本文。
要求读准读懂,读出感情,读出表情。可结合一些具体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己练读。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读《最后一次讲演》。
四、举行演读竞赛。
学生自行选择演讲材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或者《最后一次讲演》。
五、教师总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课文扩读材料
(一)怀鲁迅/郁达夫
(见http://www.easysea.com/xi-anbai/ydf-qt/018.htm)
使用建议: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一样,是以文学为武器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应是“知天命”的年龄了,然而他们并不漫长的一生直到最后一息,始终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最顽强的抗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民族和劳苦大众。如郁达夫所言,他们是“伟大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拥护、爱戴和敬仰的。
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将《怀鲁迅》一文作为扩读材料,还可让学生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上像鲁迅和闻一多一样的“伟大的人物”,讲述他们的事迹,弘扬正气,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本文时,还可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印发给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闻一多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设计A】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作为常人、超人和伟人这三个层面的真实形象。他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不耐烦、生气、感动、叹息、软弱;有超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也有作为伟人的惊人的艺术才华以及他用整个生命来实现的面对苦难的英雄心:“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作比较阅读,看看作者表现人物的角度及侧重点有何不同,看看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性别的伟人们有着何种相同的精神特质。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本文的特色,更高层次地进入阅读境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认识世界。
教学步骤:
一、名言导入。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二、阅读全文,依据你自己的主观感受给贝多芬一个中肯的评价。
1.一句话评价: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人。
常人、超人、伟人。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他又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
2.比较评价。
比较阅读《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夸父逐日》《我的信念》,再次评价贝多芬。
在进行比较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看作者表现人物的角度。
②看作者表现人物的侧重点。
③看作者的写作意图。
④看贝多芬与这些文章所表现的伟人们的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共性)。
⑤看贝多芬与这些文章所表现的伟人们的形象有哪些不同之处(个性)。
3.综合评价。
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甚至不同性别的伟人们有着何种相同的精神特质?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伟人?你怎样看待伟人?是什么造就了伟人?是经验、天赋、名利,还是苦难、梦想与激情?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设计B】片断仿写
创意说明:本文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教学本文,可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范文的榜样作用,引申出写作能力训练点,进行片断仿写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能够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读带写,可让学生由阅读理解走向模仿并向创造过渡,同时也能够以写促读,可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有针对性,相得益彰。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认识形象。
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二、探究写法,总结规律。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描写技巧,尤其是肖像描写,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特点和精神气质。同时作者还善于通过生动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上述正面描写以外,作者还安排了侧面描写,通过女佣的介绍表现人物的生活压力、工作习惯和坚强独立的性格。这些描写,都是值得学习的。
三、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自由选取一个精彩的片断,学习运用其描写方法仿写一个片断。可描写同学、老师、亲人、朋友、有过一面之交的人乃至素不相识的人,或正面描写其肖像、语言,或者进行侧面烘托。
四、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学生完成片断仿写之后,互相交流评价,看肖像描写是否做到了秩序井然、以形传神,看语言描写是否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看侧面描写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形象的丰富方面。
五、带着写作问题,再次进入阅读。
在互评仿写作品之后,学生带着关于人物描写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体会作者笔下形神俱肖的人物形象,更好地学习掌握作者的描写技巧,也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C】音乐欣赏
创意说明:贝多芬是活在音乐里的,也是为着音乐而活的。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尤其是他的钢琴曲,特别震撼人心。学习这一课,进行音乐欣赏,有效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能力,十分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欣赏贝多芬的钢琴音乐。
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可描述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画面,可说说你所感知到的精神内涵。
二、感受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再听一次音乐,感受贝多芬心灵的律动。在耳聋所带来的孤独和安静中,贝多芬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三、思考贝多芬生命的音乐。
贝多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篇动人的乐章。他的生命因耳聋而遭遇了人生的休止符,却在短暂的休止之后奏出了热烈的最强音;他的生命波澜起伏,却如一支乐曲一样在低谷之后掀起动人的高潮。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一篇最美的乐章?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课文扩读材料
爱因斯坦求职记/明廷雄
〔http://bbs.njust.edu.cn/egi-bin/bbss/bbsgdoc?board= SGadute-astart=104(文章序号110)〕
使用建议:和贝多芬一样,爱因斯坦同样的不修边幅、不通世故、不善交际、个性倔强、桀骜不驯,头脑中蕴藏的才智却又同样的如若火山的熔岩。所不同的是,贝多芬是音乐界的巨人,而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伟人;贝多芬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而甘愿一辈子孤独地旅行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爱因斯坦却由于对科学的热爱而不得不协调与环境的关系,艰难地跋涉在现实的世界中。其实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牺牲——为了理想而作出的牺牲。苦难与伟大总是孪生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本材料综合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设计A】认识群像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文章刻画的是人物群像,但这些人物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本文,既要认识个体的个性,又要认识整体的共性。
教学步骤:
一、进入情境,感知氛围。
教师范读全文,或通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这个家庭聚会的浓郁的学术人文氛围和艺术生活色彩。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述所感知到的环境氛围: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聚会。
例:这是一个轻松的家庭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学术气氛的聚会。
这是一个气氛热烈的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生活色彩的聚会。
这是一个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了心灵内在的欢乐的聚会。
这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的聚会。
二、把握群体形象的共性。
1.文章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章刻画了四位作家: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2.这些人物形象的共性是什么?
其共性是:对于文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与执著的追求,都有着狂热的理想和对于生活的激情,都是思想深刻而又博学多识的。
三、认识个体形象的个性。
学生熟读、细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列表格加以显示。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四位作家不同的个性气质:
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四、展开讨论,开拓延伸。
你认为对文学创作而言,这些作家的共性与个性有着怎样的意义?文学作品的个性与作家的个性有着怎样的关系?从事任何一种事业,如果仅仅注重共性而忽略了个性或者仅仅注重个性而忽略了共性,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讨论交流之后,可于课外针对“共性与个性”的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B】形象补白
创意说明:福楼拜家里的这个星期天的聚会是令人愉快而有收获的,作为福楼拜的学生的莫泊桑当然也应该是快乐的参与者。但是作者只描写了四位作家,却将自己置于幕后,做了这个聚会的清醒的旁观者。学习本文,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对幕后的作者的形象进行补白性的描写刻画,也可对四位作家的形象进行补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迁移创造,在创造中加深阅读体会。
教学步骤:
一、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阅读全文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二、精读描写片断,认识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四个人物形象,分别表现了他们的性格气质。列表加以说明。
??三、文中人物形象补白。
作者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请你仔细斟酌,对文中的形象进行补白性的描绘,作者没有写的,或者写得简略的地方,都是留有思考余地和创作空间的。
四、幕后人物形象补白。
作者自己应该也是这个家庭聚会的参与者,但是作者只描写了四位作家,却将自己置于幕后,做了这个聚会的清醒的旁观者。请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对幕后的作者的形象进行补白性的描写刻画。
【教学设计C】积累语言
创意说明:本文词语丰富,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让学生了解福楼拜关于文学语言运用的名言,并体味莫泊桑在本文中所运用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最终才能真正把古今中外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教学步骤:
一、名言导入,明确目标。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二、阅读全文,积累语言。
1.积累词语:准确的词语、生动的词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2.积累句子:言近旨远的句子、言约意丰的句子、精致优美的句子、余味无穷的句子、文采飞扬的句子、富有变化的句子、有声有色的句子、结构巧妙的句子、句式丰富的句子、手法丰富的句子、修辞丰富的句子……
三、集体交流,加深理解。
结合课文内容加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归类整理,诵读识记。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福楼拜谈怎样学习写作
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拜福楼拜为师,经常把自己的习作送给他,请求指教。一次,福楼拜对莫泊桑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面表明有某些聪明。但是,青年人,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干吧。”后来,福楼拜又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