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楼主: 高放

[语文] 2011年最新版优秀小学语文说课稿大全(100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花的勇气》说课
说课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第20课《花的勇气》
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到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两条线索非常清晰。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花的勇气》是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在学文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简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教学难点为通过作者的心理历程,感悟小花的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采用整体感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通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第二课时为品读课文,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积累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感悟、导入课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以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文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从而直接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四年级学生对于生字已经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习生字这部分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可以提前预习,在课中进行检查,扫除字音障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略读课文以自学为主,但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自学任务,课文中的阅读提示能给学生一个向导的作用,让学生不至于盲目地学习。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为的是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便于后面的学习。我用分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读中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能做到有目的地读,读中有所感悟。
五、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围绕“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一中心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运用“读——划——议”这一方法自学,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然能够很快地、很乐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当中,其学习激情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氛围也更浓厚。
六、总结全文、提升拓展。
本课时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悟。在他们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感受。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读中感悟,也因此能积累语言,加深对“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句话的理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乡下人家》说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八册《21、乡下人家》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读文感悟,学习写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农村,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熟悉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那如何从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 "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抄一抄优美的句子。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标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提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意图。
根据课文任务量,我将用两节课完成教学。第一节课的任务是通读课文及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第二节课的任务是品读5~7自然段及识字。下面我说说第一节课的安排与意图。
1、激趣导题。通过教师语言描绘,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对乡下生活有初步的感受,再引入课题,这样过渡比较自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中心引领,品读佳句。抓住“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首先(品读第一自然段)直奔“构成了一幅别有风趣的装饰”这一要点,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景,在比较中享受乡村生活。接着(品读第二自然段)通过读一读句子,图文结合,拓宽学生想象花的颜色、香味及“雨后春笋”的画面,引领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其次(品读第三自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读边演,并用“有的…有的…有的”想象说话,享受乡下人家的生活乐趣。最后(品读第四自然段)通过小练笔,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渲染诗意,总结全文。根据板书设计总结课文,再出示诗歌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对乡下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屋前搭瓜架
     乡下人家            门前种鲜花                             
(迷人、独特)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道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1、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示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师描绘引入
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
2、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指导看图。
(1)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2)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3、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l课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呆会告诉老师乡下人家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师:作者的感受和你一样吗?他是怎样说的?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
师:那作者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请找出一处你认为最美的风景读一读。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直奔要点,勾画美景。(品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自愿读。
(2)理解“别有风趣的装饰”。
        (3)比较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再指导朗读。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说可爱多了吗?
  师:现在让我们用朗读来把乡下人家的可爱表现出来吧。
B、图文结合,拓展想象(品读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描写花的句子,拓宽花的颜色及香味。
       (2)启发学生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 3)抓住“探”指导朗读。
  师:这个"探"字让你联想到什么了?
  (出示文字)
  师:你能边读边做做这个动作吗?
  师:多可爱的一群小笋芽啊,告诉老师你探出头来想干什么?你用充满好奇/调皮地读读。
  (出示图片)
  师:于是它们不停地往外冒,多富有情趣的一幅画面啊!我们一起读读。
C、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植物们生气勃勃,富有情趣,动物们也不甘示弱,你们看那是一群怎样的鸡?
师;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把他们说得更具体、生动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那么我们来看看水中的鸭子又是怎样的?谁来读读。
D、品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见过水中嬉戏的鸭子吧?看看插图,想象生活中的情景,谁能把这一情景写下来呢?
四、总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下人家的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很多有名无名的作者诗人都曾用优美的词句来描绘乡下人家,你们看(出示诗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诗歌,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把诗歌和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到本子中去,积累起来。(音乐)
屏幕出示: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说课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教材《牧场之国》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文章,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因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设计思路
??依据四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牧场之国》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学课文,体会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
??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2、体会文中重点语句,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
?? 3、通过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领略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设计教法
??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教学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采用“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因此采用“学——导——练”的教学模式。
??2、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荷兰优美恬静而
??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文字优美,情感浓烈,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同时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辅助画面,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荷兰牧场的美丽,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设计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放手让学生运用读、划、议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读、思、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自学完成质疑问题,从而完成教学重点。最后用大胆想象,自由谈话,相互启发的方法,学习理解有关联想的部分。突破了教学难点,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趣,交流美: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这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今天我们要踏上荷兰之旅,去感受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课前同学们查阅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通过了解,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呢?
??《牧场之国》所描绘的是荷兰的异国风情,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积累较少,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接着创设情景渲染,请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荷兰牧场之国美丽的画面,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就为下面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个体自学,感知美。
??师: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再试着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跟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个体的自我学习、整理、归纳,为集体交流作准备。
??三、交流感悟、欣赏美。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交流感悟中体会课文的情感。
??1、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为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悟出新的见解。
??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彷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3)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4)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他们所有,他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5)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
??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2、抓住“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读后有没有产生这种喜爱的感情呢?这里启发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一个环节作好了准备。
??3、练习背诵,积累语言。新课标中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或一只绵羊,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同桌交流。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趋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通过想象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动物们的快乐,也体会到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这样就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一环节,不同学习风格、思维方式、表现形式的学生个体,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不仅促进了其审美的情趣,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积累迁移,创造美。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介绍荷兰的风光呢?让学生想象成为导游,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让他们将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料进行有机结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积累内化语言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五、拓展延伸,延续美。
??此外,我还设计了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到荷兰的田园风光是那样的迷人、令人神往。其实,荷兰还有更多的美丽之处,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课后上网去找一找有关荷兰更多的资料、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荷兰旅游宣传小报,贴在班上展示交流。
??学生学了课文意犹未尽,这部分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积累。这也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和练习!
??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灵魂,既是洞察课文的窗口,又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为了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板书内容由学生根据理解加以概括归纳,并由学生进行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
??板节设计: 22*牧场之国
??
??美丽迷人
?? 真正的荷兰是 动物世界
?? 宁静安谧
?? ……
??总之,《牧场之国》的说课设计,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乐学、会学,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提高语文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最终目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教材《牧场之国》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文章,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因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设计思路
??依据四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牧场之国》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学课文,体会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
??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2、体会文中重点语句,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
?? 3、通过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领略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设计教法
??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教学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采用“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因此采用“学——导——练”的教学模式。
??2、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荷兰优美恬静而
??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文字优美,情感浓烈,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同时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辅助画面,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荷兰牧场的美丽,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设计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放手让学生运用读、划、议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读、思、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自学完成质疑问题,从而完成教学重点。最后用大胆想象,自由谈话,相互启发的方法,学习理解有关联想的部分。突破了教学难点,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趣,交流美: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这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今天我们要踏上荷兰之旅,去感受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课前同学们查阅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通过了解,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呢?
??《牧场之国》所描绘的是荷兰的异国风情,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积累较少,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接着创设情景渲染,请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荷兰牧场之国美丽的画面,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就为下面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个体自学,感知美。
??师: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再试着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跟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个体的自我学习、整理、归纳,为集体交流作准备。
??三、交流感悟、欣赏美。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交流感悟中体会课文的情感。
??1、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为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悟出新的见解。
??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彷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3)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4)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他们所有,他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5)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
??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2、抓住“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读后有没有产生这种喜爱的感情呢?这里启发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一个环节作好了准备。
??3、练习背诵,积累语言。新课标中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或一只绵羊,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同桌交流。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趋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通过想象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动物们的快乐,也体会到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这样就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一环节,不同学习风格、思维方式、表现形式的学生个体,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不仅促进了其审美的情趣,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积累迁移,创造美。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介绍荷兰的风光呢?让学生想象成为导游,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让他们将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料进行有机结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积累内化语言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五、拓展延伸,延续美。
??此外,我还设计了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到荷兰的田园风光是那样的迷人、令人神往。其实,荷兰还有更多的美丽之处,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课后上网去找一找有关荷兰更多的资料、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荷兰旅游宣传小报,贴在班上展示交流。
??学生学了课文意犹未尽,这部分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积累。这也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和练习!
??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灵魂,既是洞察课文的窗口,又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为了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板书内容由学生根据理解加以概括归纳,并由学生进行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
??板节设计: 22*牧场之国
??
??美丽迷人
?? 真正的荷兰是 动物世界
?? 宁静安谧
?? ……
??总之,《牧场之国》的说课设计,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乐学、会学,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提高语文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最终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以及对教法学法的渗透运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诗歌要细细品读的是什么?是诗眼,是佳句,是精妙之处。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本节可的教学亮点有四
1、视范读,作好示范:
    要读好一首诗并不容易,因为读诗与读文有一定的区别,古诗不但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来。可以说,诗不是读的而是吟的。如何去吟,老师一定要作好示范。开头初读时要示范,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中间更应该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出农人的勤劳,本事;读出作者对农人的钦佩赞美;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让学生模仿,学会读诗。
  2、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诗歌要细细品读的是什么?是诗眼,是佳句,是精妙之处。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3、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体会儿童的天真。通过想象诗的意蕴丰富起来。
  4、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文的修养: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少年儿童只有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因而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完《四时田园杂兴》之后,我要求学生再来学习另一首田园诗《夏时田园杂兴》。在自学的基础上大概说说诗的意思,争取背下来,接着让学生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再鼓励学生多收集田园诗来诵读。目的是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一、激情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自身迫切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学中我就利用“情感导语”,使教学主体—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学习。我的导入语是着样设计的(同学们……略)
  通过这样的导语激起学生对诗歌诗人浓浓的兴趣,也知道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后才引出对新课文的学习。
  接着我就问: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你读过他写的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然后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这样做一是要检查学生的课前资料的收集情况,二是要使学生知道范成大是一位了不起的田园诗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这一步是让学生读通、读顺、读通。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而读准字音,读出基本的节奏是前提。所以我一进入古诗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读(包括自由读、听读、指名读,模仿读、评议读等),听读非常重要,尤其是一开始学习古诗,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自己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利用用多媒体教学,屏幕上出现的诗全标上拼音,便于学生拼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又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听读。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所以学生非常愿意模仿。
  接着我让学生小声自读,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从整体入手,粗浅的知道诗大概讲了什么。原来是写了(略)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 昼:白天。⑵ 耘:除草。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⑷ 绩麻:把麻搓成线。⑸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⑹ 未解:不懂。⑺ 供:参加。⑻ 耕织:耕田织布。⑼ 傍:靠近。⑽ 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而我的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让学生充分自学。首先是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利用课件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如……
  最后试着让学生简单概述全诗大意,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为下面的品读作好铺垫。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麦哨》说课稿
启慧编辑

《麦哨》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分别介绍了中外典型的乡村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体会田园诗情,《麦哨》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麦哨》一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 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 以读代讲,以读求悟
(2) 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4课文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灵活化”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最美的乡村的图片,播放歌曲《美丽的田野》等,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用生本自读自悟、生生互读互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略读课文,基于有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只安排了一课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下面我从“读、听、赏、抒”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其中读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读中听田园欢歌,在读中赏田园画意,在读中抒田园诗情,在读中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一]、听田园欢歌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然走进语文材料,融入语文材料的情境之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欣赏课件《美丽乡村》图片,聆听着优美的笛子曲。诵读前面学过的乡村生活古诗词。
2、谈话导入课题:欣赏着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3.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4.说一说:交流,读通相关段落,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应”、“间”。
5.“吹一吹”: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小组互相合作模仿麦哨声。(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6、仿一仿: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尖上掠过?
(           ),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              )?
7.品一品。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欢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8.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9.想一想: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课文也变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欢歌。)
二、赏田园画意
课文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以我们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教育。
1.质疑: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人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是什么句式?你联想到些什么?(随机板书)
景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物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如果说草地简直是天然的运动场,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联想: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指名回答。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指名读)
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嬉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1、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快乐?2、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小组交流,汇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4.小结并整理板书。(见板书)
[三]、抒田园诗情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
1.积诗情语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         密密的   鼓鼓的     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一张张  一朵朵  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2.抒诗情画意: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
(1)、交流收集的有关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和文章,图片。
(2)、请小组中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乡村印象。
(3)、争做小诗人:《乡村的记忆》
                乡村就是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
                    和着阵阵泥土的芳香;
                乡村就是                     
                                            
                乡村就是                       
                                             
                乡村是一幅           的画
                乡村是一支           的歌
                乡村是一首           的诗
3拓展延伸
(1)搜索“最美的乡村”资料,关注广东最美的乡村评选和新农村建设
[参考网址]:中国最美乡村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6-5-16/snapshot_38072_1.shtml
广东最美乡村http://app.wowzine.cn/village/
新农村信息:http://www.xncw.com/
(3) 请学生做“长辈记忆中的童年游戏”的调查。
4、全课总结。全体合唱歌曲《美丽的田野》,全课在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
本板书概括了课文所描绘的景与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脉络主旨。其次,诗化的板书与本文意境相统一,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启慧编辑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
  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挖掘语言因素,设计读写训练
——《全神贯注》说课

我们这次教研的主题是:挖掘语言因素,设计读写训练。
1:挖掘语言因素
任何语文老师都应该有一个意识,那就是语文课重点在于学形式,而不是学内容。学习《全神贯注》不是为了知道罗丹因为全神贯注地修改雕塑而忘记自己的朋友茨威格这样一个故事,而是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学习一些表达形式和表达艺术。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这个故事,我想,学生自己平时很随便的阅读就能完成,不需要坐到教室里由老师领着读啊读,再把故事串一遍,然后黑板上再出现一个完美的板书。我们的语文课堂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而且是用书面性质的正规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当我坐下来细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寻找的是课文中有质量的值得小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表达方式。
很自然的,我就找到了“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罗丹当时全神贯注,有些什么动作呢?旁若无人地上前、后退,又自言自语。表达中最漂亮的就是用“好像”、“似乎”引发了两个联想,把罗丹自言自语这样一个动作写得具体形象了,这就是我们学生可以学习的表达艺术。当然,句中还有“一会儿…一会儿…”这样一个连接词用得也很好,不仅把罗丹上前后退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达,还表达了这两个动作反复多次的意思,这就是连接词用得恰当的妙处。

2:设计读写训练
        找到了语言因素,接下来就是设计读写训练。
首先:用什么内容来承载这种表达方式呢?说实话,在寻找这样一个课文的空白点的时候我是仔细看了课文好几遍的。总算找到了文中描写罗丹完成雕塑之后表现的语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这里已经写到了罗丹的动作,我们完全可以用刚才学到的方式把罗丹这些动作写具体。很巧,当我后来再找到茨威格的原作,《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篇文章后,很高兴地发现在原文中其实是有这样的写法的。“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当然,读来非常拗口,这是译者的水平和习惯的问题。我猜想编辑把这段话改掉的原因可能是“情人”的联想不太适合小学生吧。
但是,要写好这段话对于三年级下的学生是有难度的。那么,如何降低难度,设置坡度,把精力集中在训练点上而不是被其他因素干扰,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于是,就有了先想象动作再合作说句最后落笔写这样一个过程。想象动作时候把同桌作为自己的作品除了给学生情境性体验之外还想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点,毕竟这是小学生的课堂!而合作说句除了降低难度还让学生有了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练习“用联想把句子写具体”和“一会儿……一会儿……”两个点之间,我的想法是重点放在前者,后者做顺带而过的处理,学生能用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强求。甚至,在我的预想中,学生如果用上其它连接词,或者用连接词串起两到三个联想句也是非常棒的。
王晓春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表面文章?》里说:语文教师至少要有三种本领。第一种,独立阅读能力。就是不依赖教参也能独立解读课文,有了教参也能拿出或补充或修改或批评的意见,且有理有据。第二种,课程内容开发能力(教什么)。就是说,教师要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一般要求和学生情况,独立确定我用这篇课文达到什么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三种,教学活动策划能力(怎么教)。如果教师不打算采用“我讲你听”的简单教学策略,那就得学会策划语文活动,让学生语文活动中学习课文。
回顾我以上的思考还正好切合了王老师提出的三个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写了“我”在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文章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叙议结合,情节生动感人。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分四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观鱼;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讲“我”看青年画金鱼;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讲“我”对青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是聋哑人,每个星期都来看鱼、画鱼。
  本文安排在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对这一单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本组训练的重点:在阅读中,能边读边提出问题,边阅读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注意情感体验,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大胆提出新见解,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如何做事。为后面学习《全神贯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作些铺垫。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体表现。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同步进行,让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习作方法。并且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说教法学法及流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并将学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1、出示挂图,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反复朗读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难点和特点予以理解,以课后作业1、2、3题展开探索、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和作者的习作顺序。
   1、以课后作业“青年的举止特别在什么地方?”展开讨论。
   2、抓住重点理解青年的勤奋、专注的精神。学习自读讨论,小组进行交流。
   3、师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展开汇报讨论。
  (三)美读课文
     这个阶段,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达到学生的情文统一,进一步地深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课堂练习
    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掌握这种工具的关键还在于运用,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的品析,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比较下面句子的异同,说说句子的意思表达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
   (1)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通过对句子的训练,体会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
  2、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填空,并说出填词的理由。
    青年画鱼画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通过这些试题的练习,考察学生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我心里,鱼游到了纸上。
    通过对关联词的选用,辅导学生对课文难点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把鱼形记得牢,所以能把鱼画得活。同时让学生知道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材料,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
【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学习人物的品质,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结构,从而帮学生理清作者的习作顺序。

  板书:
                   32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老是呆呆地
                                一丝不苟
             举止特别    忘记吃饭、回家    忘我境界
                               (勤奋、专注)
             游到心里    游到纸上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选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或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最大限度地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3、在读悟结合、丰富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历练学生语言,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父亲的崇敬。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说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质疑课题、梳理问题——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深化文本、体会精神”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说流程】
一、亲情导入,质疑课题
1. 同学们见过菜地吗?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田里的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可是有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菜园(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题。
2、学生课件观看父亲在山坡上开辟的菜园,再读课题,质疑。
3、梳理问题: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设计意图]
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请教学习工具或老师)(疑难字词课件屏幕呈示)
②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多读几遍。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④反馈朗读划出的句子,注意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⑤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探究原因(探究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1、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要求:圈画批注。
2、讨论感悟重点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忍不拔、对土地的热爱,带着感受朗读课文。
重点研读:
(1) “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地的热爱)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可归纳说: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四、深读课文,体会精神(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1、思考、交流:父亲的菜园收获的是什么?收获的仅仅是四季的蔬菜吗?“我”收获了什么?你呢?(收获的是一种人生精神:坚毅、勤劳、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热爱土地、热爱劳动)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体现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句子。(课件呈示)
3、带着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再读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选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或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最大限度地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3、在读悟结合、丰富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历练学生语言,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父亲的崇敬。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说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质疑课题、梳理问题——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深化文本、体会精神”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说流程】
一、亲情导入,质疑课题
1. 同学们见过菜地吗?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田里的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可是有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菜园(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题。
2、学生课件观看父亲在山坡上开辟的菜园,再读课题,质疑。
3、梳理问题: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设计意图]
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请教学习工具或老师)(疑难字词课件屏幕呈示)
②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多读几遍。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④反馈朗读划出的句子,注意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⑤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探究原因(探究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1、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要求:圈画批注。
2、讨论感悟重点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忍不拔、对土地的热爱,带着感受朗读课文。
重点研读:
(1) “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地的热爱)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可归纳说: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四、深读课文,体会精神(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1、思考、交流:父亲的菜园收获的是什么?收获的仅仅是四季的蔬菜吗?“我”收获了什么?你呢?(收获的是一种人生精神:坚毅、勤劳、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热爱土地、热爱劳动)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体现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句子。(课件呈示)
3、带着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再读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http://www.XXjszj.cOm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领,就要(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 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 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西藏》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说理念】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说流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30、文成公主进西藏
                 乐意进西藏
                            过河
怎样进西藏  沼泽
            听到死讯
            背乃巴山
相会在西藏
建设在西藏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说理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说理念】
【说理念】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说理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说理念】
【说理念】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程,一个言语转换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众神之王宙斯的态度。阅读发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变”态度的一致性,体会他的勇敢与献身精神。
【说教法学法】
根据所制定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通过“自读、讨论、精讲”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尝试探究。读、说、讲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说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脏(zang)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6、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
1、仔细读读课文,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读懂的?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2、交流。(重点学习6、7、8自然段)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着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他会怎么想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小结:通过读书、讨论、交流,我相信普罗米修斯一定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雄!
(四)、写话练习:
面对这样的一个神,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呢?(作业纸上)
(五)、课外拓展。
1、小组排练课本剧,自己设计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动作。(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那里还有许多“神”的动人故事,同学们课外去读读吧!(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说课稿
启慧编辑
【说教材】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说理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说理念】
【说理念】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说理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说理念】
【说理念】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程,一个言语转换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众神之王宙斯的态度。阅读发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变”态度的一致性,体会他的勇敢与献身精神。
【说教法学法】
根据所制定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通过“自读、讨论、精讲”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尝试探究。读、说、讲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说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脏(zang)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6、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
1、仔细读读课文,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读懂的?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2、交流。(重点学习6、7、8自然段)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着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他会怎么想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小结:通过读书、讨论、交流,我相信普罗米修斯一定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雄!
(四)、写话练习:
面对这样的一个神,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呢?(作业纸上)
(五)、课外拓展。
1、小组排练课本剧,自己设计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动作。(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那里还有许多“神”的动人故事,同学们课外去读读吧!(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8-16 16: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下了了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0 02:19 , Processed in 0.10714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