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楼主: 高放

[数学] 2012版中学数学说课稿优秀模板汇总(100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四边形
一、 教材分析
《四边形》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去概括认识四边形。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呈现的是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最后还提出:“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做一做”的第1题,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2题是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以及任意四边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①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②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③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三、 教学重难点
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什么是四边形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堂课的重点。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还很弱,要正确的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一个难点。
四、 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五、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 情景复习直线、线段、角的知识。
(2) 创设情境。像直线、线段、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容易见到,它们也可以组成很多图形,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我们的校园,看看在操场上有一些什么你认识的图形。【出示幻灯片,下课时的操场】
【学生每回答出一个图形,就在幻灯片上用红色圈出来,并且让同学上台来把回答出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3) 设问。a)同学们,这些图形其实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不可以把它们给分分类呢?
【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可以得出圆是没有角的图形,三角形是有三个角的图形,而其他的是有四个角的图形,于是分类的结果就是: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b)我们已经知道,第二类图形叫做圆形,第三类叫做三角形,那么,第一类的所有图形,我们可不可以给他们取一个统一的名字呢?
【生回答:四边形】
揭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2.新课讲授
(1)提问:我们给它们取名为四边形,那么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呢?
【有四条边】【有四个角】
学生回答四条边时,出现判断题1 这个图形是四边形吗?
学生很容易就判断出它不是四边形,原因在于有一条边不是直的,由此,让学生得到四边形的特征1:有四条直的边。
学生回答四个角时,出现判断题2 这个图形是四边形吗?
通过对这道题的判断,巩固四边形的特征2:有四个角。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我们已经知道,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这些事四边形的共同特征,但是,我们看到的四边形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如果要把这些四边形分类的话可以怎么分呢?
四人小组讨论,用桌上的小卡片来自己摆摆看,可以怎么分类。分类完成后,汇报结果。
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分发是:
第一类
第二类
学生给出的理由是:第一类全是直角,而第二类不是直角。
通过分析学生分类的理由,让学生了解到这种分法是按照角的不同来分的,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从边的角度来分呢?
在小组讨论后对本组的结果来进行汇报。
(3)学生分法很多,请他们自己上台动手摆出来。
第一类:
第二类:
学生给出的理由是:第一类四条边相等,而第二类不是。
【对于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就支持并给与表扬】
3.巩固练习
(1)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找一找我们的教室,你可以在哪里看到四边形?【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表述语言,强调“表面”二字,不能让学生仅仅是说什么是四边形,而要让他们清楚四边形是指的物体表面】
(2)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画上“√”
(3)描出图中的四边形
六、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1.联系生活,展开教学。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如教材例1中的图,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围一围、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从而也进一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合作,全体发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一方面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各种层次的学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又如: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学会谦让、团结友爱等的情感、态度方面的优点。这样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数据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章内容是八年级数学最后一章,与八年数学下册前几章没什么联系,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考查数据,分析数据,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本节课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本章的知识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强学生对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材重组:《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所以我设计了5方面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本章知识的探寻之路,随着问题的逐渐展开本章的只是结果也就逐渐明朗,有利于学生归纳个部分知识点,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着阳光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探寻中学到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3、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能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归纳及其应用。?
难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阳光教学模式已基本掌握,他们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讲解问题,并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答题质疑。并且学生多数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之中,愿意走向讲台占领学习的主阵地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阳光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途径,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程序和设想?
1、  课前提问,结合教师到班级听课的实际事例,让学生调查教师听课的情况,一方面缓解紧张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  设计预习题:   5个问题的设计正式这章知识的主脉,前面几个问题呈现的是这章的各部分知识点,以及用各知识点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这章的知识小结,也就是前几个问题的归纳,纵观俩个黑板的内容本章的知识就会一目了然。
3、合作探究,交流创新。?每组抽到问题之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书写答案时,组长指导组员做出答案,组长不准代劳,组长可任选组员和自己讲问题,也可以自己讲,但前提是本组的成员人人都得有事干。?
4、引导评价,形成规律。?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派代表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小组的成员准备跳他们的毛病,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里设计了加分项目,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5、反思归纳,形成结构。?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对知识点进行小结?,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本章内容。
6、布置作业:结合能力培养中章末复习题进行课后补充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和发展。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三角形的内角
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向在座的领导、老师学习,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拼图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了解三角形的内角
⑵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⑶学会解决与求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⑷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二、说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数型结合思想,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统一。
三、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三种拼图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说学法
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开始,我通过一个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老二对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再也围不起来了…”。设置悬念让学生评理说理,为三兄弟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
(二)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提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拼图的方法,然后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几种拼合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共有三种拼图方法。让学生从丰富的拼图活动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为下一环节“说理”证明作好准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
(三)  实践说明、深入新知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证明方法比单纯教学生证明更有效。教师设问:从刚才拼角的过程中,你能说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的正确方法吗?⑴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⑵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说理方法。⑶请同学们归纳上述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师从中挑选四种方法进行讲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中学阶段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讨论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钝角,至少有几个锐角,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培养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外延。
(五)  启发诱导、实际运用
出示例题,并提出了两个问题:1、请你结合图形解释一下题中的方位角有那几个。2、角ACB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中学阶段另一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小组交流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的空间。
(六)  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通过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为此我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开放题,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道题采取了客观题的形式,难度中等,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可挑选中等成绩的学生起立回答。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的总体情况。
六、课堂小结
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⑵你有什么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出示课件)共分了三大块:一块是三角形的拼图方法;
第二块是用四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第三块是例题解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 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数的开方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面我就围绕华东师大版数学第十二章,《数的开方》这部分内容谈谈我的备课思路,请大家评议指正。
一、 指导思想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获得现代公民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
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良好的素材。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引入数学知识,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实践和探索。认真把握好教材的体系和意图,有利于我们教师进一步发挥创造性,使生动的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使学生真正学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得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锻炼。
这些都为我们具体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数的开方》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有两节:平方根与立方根;实数与数轴。
一方面,平方根、立方根概念的产生,既是生产实际的需要,也是由于数字本身运算的需要。通过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学习,引进了一种新的运算——开方,它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从而完备了初等代数中六种基本的代数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对代数内容的学习的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数的开方运算,引进无理数的概念,从而将数的概念从有理数扩张到了实数。实数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学习实数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实数范围内可以更好地建立数与形的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解决有关问题。
2. 教学目标:
本章的教学目标是:
(1) 让学生经历又一次数系扩张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发展源于实际,又作用于实际的辩证关系。
(2)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认识平方与开平方、立方与开立方间的关系,会用平方、立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并会用根号表示;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及任意一个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能估计某些无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与估算能力,会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
3.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实数的概念。
(2)难点:平方根符号的建立;无理数概念的理解。
(3)关键点:掌握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意义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从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认识;要通过计算器的演算,图形面积的拚割对无理数概念的形成提供具体的情境。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一次函数
一、 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初步了解了如何研究一个具体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基础上进的。原有知识与经验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前后知识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发展、比较、抽象与概括能力,进一步体验研究函数的基本思路,而这些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活动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探究、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不以老师的讲演代替学生的探索。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因此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做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止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本着这样的原则,课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应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分析材料。培养观察总结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图形的全等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中的第二节“图形的全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从以下七个方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三角形全等的起始课,又是学习平面图形关系的引言课,它隐含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平面几何的研究对象是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即图形的全等和相似,把对称,平移和旋转作为研究平面几何的基本工具,把图形的分割与拼接作为研究平面几何的基本方法,在图形的拼接过程中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
二、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不多,并且与前面的知识没有联系,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再加上学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借助多媒体,精心设计问题串,让学生脑、嘴、手及脚充分动起来,学生既学得轻松又愉快,课堂气氛会相当活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2理解全等图形的性质,3掌握全等图形的判断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供适当的情景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通过观察、动手实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全等概念和特征
4、教学难点
认识全等图形的特征
四、教学和学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全等图形的定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全等图形的性质,最后通过图形的剪拼加强理解全等图形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 师:同学们,我国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写过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头一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说下去?
学生答:略
教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鸭子游泳图,请大家欣赏,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有趣现象吗?
学生答:略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两组几何图片,看看其中的几何图形是否有类似的特征?
学生答:略
教师:我们在生活中,书本中见到的几何图形有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有的形状相同,大小不相同;有的大小相同,形状不相同;有的都不相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即全等图形(投影出课题)
(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教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全等图形的含义?
学生答:略
(投影: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教师: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你能说出生活中全等图形的例子吗?
学生答:略
(2)观察下面两组图形,他们是不是全等图形?为什么?
(1) (2)
学生答:略
教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内容:(投影)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大小都相等。
(三)指导应用,巩固新知
教师:下面大家做两道练习,巩固一下。
(1)下面图形中有哪些是全等的?
学生答:略
(2)观察下边的图案,你能发现其中的全等图形吗?
学生答:略
(四)动手实验,探索规律
教师:下面大家通过动手,探索解决下列问题:
1、将图(1)变成图(2),同样沿虚线剪开,得到两个全等图形,你有几种方法?
图(1) 图(2)
2、教师:俗话说的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刚才我们是将一个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现在,老师要求大家将四个全等图形拼成一个形状相同的大图形。问题“四个全等“L”形纸片,将它们拼成一个与大“L”全等的图案”。
(展示学生作品)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特色
1、教学的开放性(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运用师生互动,讨论发现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知识的学习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概括过程,在问题的解决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3)教学手段的开放性
2、问题的设置具有层次性,各知识点的得出皆出于学生之口。
3、尝试学科内容的整合:为了达到很好的引入意境,本课开头从一首诗歌说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数据的收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数据的收集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第二节课,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它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联系。数据收集的是否客观,直接关系到下一步数据处理产生的结论正确与否,也就是说:“好的材料,才可能有好的产品”。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的不同结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 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2)能根据具体的情景设计适当的调查方案.
2、能力目标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2)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
( 因为只有掌握了合理收集数据的方法,收集到一手准确的数据,才可能有下一步数据处理,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抽样调查中收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 在一些调查对象不清晰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选取符合要求的样本,对学生来讲很难下手,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对于八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了解了一些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同时可以通过绘制各种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我所授课班级学生80%为旧城区居民的子女,多数孩子的文化背景及家庭的教育水平一般,视野狭窄,信息闭塞,缺乏表达交流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识,但学生在我一年多严谨教学的指引下,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素养.这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贯彻新课标精神,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实现教材意图,让抽象的数学为社会生活服务,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主人的意识.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学习过程,即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学生学习,把握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推进,循序渐进地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更高层次.为此,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一节活动课.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讨论、应用、拓展”的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启发、激励学生,因而可以预料学生是能够积极参与,从而成为这节课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使用极大的来丰富相关的信息,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关注时事
问题:台湾媒体日前公布最新民意调查,56%的民众肯定连战大陆行有助两岸和平发展,31%的人感觉两岸关系趋于缓和。请同学们猜一猜台湾媒体公布的最新民意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议一议:抽样调查具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
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因而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准确.
设计过程: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开篇,指出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创设一个有关时事的知识问答,猜一个政治人物连战,通过对连战访问大陆民意调查的分析,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总体、个体、样本、普查、抽样调查,同时讨论对于这样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调查方式,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调查方式,即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从感兴趣的时事问题入手,采取猜谜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复习旧知识同时,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通过把学生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合理的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的有趣和有益.
(二)实践探索,分析归纳
关注生活
为了解我校所有八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学生会主席就派了小明、小颖、小亮三位同学去进行调查。
小明在操场上调查了100名八年级的同学 ,他们最喜欢的科目是体育.
小颖在学生阅览室调查了100名八年级同学,他们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
小亮调查了他所在的小组的其他3位同学,他们最喜欢的科目是音乐.
问题:你若是学生会主席,你会怎样收集数据?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设计出很多更加合理,完善的方案:
有的认为可以综合他们的方案的优点,在操场,学生阅览室,食堂,教室内分别进行抽样来选取样本.
有的则认为可以只选取八年级的一个班作为样本来收集数据.
有的认为可以从学生底册上随机的选取100名学生进行调查.)
议一议:抽样调查时应注意什么?
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的广泛性.
设计过程:通过调查某校八年级学生最喜欢的科目这个实例,从三名同学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的调查方案中,由学生广泛的分析他们在调查中的不足之处,甚至是对抽样调查样本选取的错误认识,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从而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在抽样调查过程中,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问题,防止产生反感,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的融入课堂。从错误的方案入手,能够很快激发起学生纠错的热情使之顺利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进行方案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完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总结出抽样调查时样本选取的要求,即代表性和广泛性,这样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1)下列调查中,取样合适的是( )
A.在运动场调查当代青年业余时间娱乐的主要方式
B.在大学文学院了解市民对古典名著的理解程度
C.在北京市调查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情况
D.调查班级学号是奇数的学生,以了解全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
(2)为了调查全校同学的近视率,小明在校园内调查了4名同学,结果有一名同学近视,由此得出,全校同学的近视率是25%,小明的判断正确吗? 
(3)为了解“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在西安旅游满意率,小王在多家旅游公司共调查了100名导游,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左图;小张到一个景点调查了6名游客,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右图.
你认为应该怎样收集数据?
(学生在此提出很多的疑问,指出小王调查的对象不准确,同时不具代表性,而小张调查的一个景点缺乏代表性,六名游客又缺乏广泛性.但也可提醒同学这个方案也有他的可取之处,比如他将游客的满意度分成了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档次,既符合常理,又为下一步对本节课的满意度的调查做了铺垫.
经过分组讨论,学生们又总结出各种新的方案,比如多调查几个景点,而且应该调查从景点参观完的游客,因为他们经过了调查,所以最有发言权.还有的同学采取黄金周期间到火车站去进行问卷调查.在这些点点滴滴的设计中,可以品尝到学生收获的成功和喜悦.) 
设计过程:
练习1 巩固了样本要具有代表性这一特征.
练习2 巩固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练习3 在总结不足的基础上,尝试自行设计调查方案.
设计意图:在这组变式练习中,问题的设置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应用到能力的培养,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实际应用,提高能力
课外活动 :设计一个方案, 调查大家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设计过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选取调查方式,经过研究,决定采取普查,先由各个小组进行普查,然后再由班长汇总,而且将满意度分解成了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档次.通过调查,最终确定出全班的满意度情况,由公证人现场宣布调查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完全不参与,甚至可以回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营造本节课的一个高潮,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教师完全脱离,放手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应该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以产生瞬间的轰动效应,激发起学生更浓烈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可以建立学生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欲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各尽所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宗旨
(五)课外探究,启迪升华
课外探究:1936年,美国《文学文摘》杂志根据1000万户电话用户和从该杂志订户所收回的意见,断言兰登将以370:161的优势在总统选举中击败罗斯福.但结果是,罗斯福当选了,《文学文摘》大丢面子. 原因何在呢?
原来,1936年能装电话或订阅《文学文摘》杂志的人,在经济上都相对富裕,而收入不太高的大多数选民选择了罗斯福. 《文学文摘》的教训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
(可以就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给大家介绍罗斯福的生平,比如他出身豪门,身残志坚,同时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受到人们爱戴的总统.在此也激励同学们做一个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罗斯福当选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体会大样本不一定准确的这样一个事实.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我们对本课的理解得以升华,给我们以启示,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形成我们这节课的完整结构,以连战访华的时事问题切入,从罗斯福当选总统的时事问题导出,真正做到了首尾呼应,深入浅出
五、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通过巩固练习和实际应用中自行设计调查方案,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通过课外探究中故事的阅读将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本节课评价的方式也呈多样化:
1、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
学生每设计一个新的方案,或者只是一个灵感,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2、学生间的互评
在进行方案优化时,一种意见提出后,总会有不同的观点来挑战,正是在这种激烈的交锋中使设计方案不断趋于完善.
3、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通过对本节课满意度的调查,让学生在感觉上是对教师进行评价,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调查,也实践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数据收集的一个活动的片段.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其实它是为学生进入实际生活场景所做的准备.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活动的过程隐含了收集数据的过程。生活中的数学是如此的鲜活,具体.学生走进生活,便走进了数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可能性和概率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通过几个简单的引例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数来表示,这些数是1,0和大于0小于1的数,由此给出概率的定义,导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本节设置的几个例题目的主要是巩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了解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并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会用例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统计在简单问题情境中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种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可能性事件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有关概率的概念,本教科书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频数和频率”的基础上,主要安排在九年级上册学习,因此学习本节课主要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说目标
  1.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大纲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概率的意义。
  (2) 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
  【能力目标】
  (1) 会辨别等可能事件。
  (2) 会用例举法(包括类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3) 进一步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情感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进一步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率的意义及其表示。
  难点: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计算概率。
  说教法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取发现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精心编排、设计题目,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
  2.学法指导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主旨。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导出概率公式,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等可能性,怎样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例 小花、小君和小芳三个朋友准备一起出去玩,她们要玩跳大绳,两人摇绳一人跳。小花愿意先摇绳,但小君和小芳都想先跳,于是她们决定用抽签的办法来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一个纸团里写有“跳”字,由小君从中任取一个纸团,抽出有“跳”字的纸团,就决定由小君先跳,这个办法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改正才会使之公平?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这一问题不仅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还激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用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积极合作、讨论的氛围。】
  2.师生互动,探讨新知
  从引例中得到,在客观条件下使小君、小芳两人抽到“跳”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也称机会均等),那样才是公平的。而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指明可能性大小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举了一些描述实际生活中有关可能性大小的几个例子:
  (1)小明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分时间内打字50个以上. 即小明在一分时间内打字50个以上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2)小华不可能在7秒内跑完100米. 即小华在7秒内跑完100米的可能性是0.
  (3)通过随机摇奖,要把一份奖品奖给10个人中的一个. 每人得奖的可能性是十分之一.
  接着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设计意图:新课标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说,我这样安排就是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面向全体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合理、正确的给予高度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难免犯错,这样的学生我不做批判,教师随意批判会打击那些大胆发言同学的自信,要充分相信同学之间也能纠错,放手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互相评价中得以提高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教师归纳出概率的定义。在教学中给出概率的定义后,我还要求学生回答引例中3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加深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及时对所学新知识加以巩固。】
  接着教师给出一个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P(A)=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着重强调学生容易疏忽的适用条件: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还可请一些学生再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些辨别各种可能性是否相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又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此问题抛给学生自己去探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些知识点。】
  3.讲解例题,综合运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在弄清等可能性的含义后,我设计了以下一个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概率公式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是正数的概率是多少?是负数的概率是多少?
  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清解法的思路和方法步骤:(1)先分析判断是否使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2)统计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和所求概率事件所包含的结果数。(3)把它们代入公式求出概率。
  【设计意图:主要巩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选取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编题,学生较易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范例中自然引导学生概括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
  1.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练习(1)从你所在小组任意挑选一名同学参加诗朗诵活动,正好挑中你的可能性是多少?
  (2) 转盘上涂有红、蓝、绿、黄四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面积相同。自由转动一次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指针落在红色或绿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练习2(抢答题)
  (1)一个布袋内有8个红球和2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求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
  ①从中摸出一个球,是白球
  ②从中摸出一个球,不是白球;
  ③从中摸出一个球,是红球;
  ④从中摸出一个球,是黑球
  (2)20瓶饮料中有2瓶已个过了保质期。从20瓶饮料中任取1瓶,取到已过期的饮料的概率是多少?
  (3)一次问题抢答的游戏中,每个问题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抢答者随意说出一个选项,这个选项恰好是正确答案的概率是多少?
  【实际意图:练习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题目的反馈练习,可使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得到及时的巩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2. 变式练习,拓展应用
  多媒体显示:一个红、黄两色各占一半的转盘,让转盘自由转动2次,指针2次都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一次落在红色区域,另一次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问题较为复杂,可以引导学生画树状图加以分析,从而使得问题简单化,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体验变式中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倡提后反思。】
  6.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反思有什么样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参与反思的学生更多,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布置作业,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生活中的平移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深切盼望专家和评委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如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方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材,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特征,性质,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三,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 (二)探究归纳 (三)反馈练习 (四)实际运用 (五)感情点滴 (六)布置作业六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去过游乐园吗 在游乐园中你们玩过哪些游乐项目 在玩这些游乐项目时你们想过什么 你们想过它里面蕴含着数学知识吗 现在,我就展示几幅画面,让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时,找一找这些项目中,哪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是一样的 (课件展示),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引出第三章内容,并进行初步分类,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
(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课件展示活动2),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平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实际运用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平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感情点滴
可以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创设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情境,引出第三章内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以学生熟悉的几个事例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由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利用一组练习题由易到难加以巩固,最后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扇形统计图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讲的课题是扇形统计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一些统计图表的知识,扇形统计图在小学也作为选学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课标》中指出,在第一学段,通过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有所体验,在活动中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如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更好地指导、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也正是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中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是重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法是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我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概念。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出概念——应用反思——拓展训练”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的层次不断深入。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从年龄特点来看,中学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取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我来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共有四大层次:情景导入,提出并分析问题,引出概念,应用反思和拓展训练。
  1、情景导入。
  “我们班想在元旦购买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开一个联欢会,应该买一些什么样的水果,各买多少合适呢?”为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的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的数一数喜欢每一种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最后作出决定。这样,从学习统计的那一刻开始,学生们就逐渐的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
  2、提出并分析问题。
  出示课本第185页的统计图,通过观察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统计图的特点。分成小组讨论,还要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它的信息。最后由各小组以代表的形式发言并总结。这里要说明的是问题①和②可以从图中所标百分比的大小得出,问题④和⑤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清楚即可,问题⑥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
  3、引出概念。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扇形统计图。这里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只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强调三点:①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②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③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4、应用反思和拓展训练。
  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要求也比较高,分两步展开:
  首先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圆代表的是总体,即100%,各个扇形代表的是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并非具体的数量。
  其次,结合问题:“和桥村2000年各种农作物的计划种植面积如下:
  粮食作物 84公顷
  棉花 24公顷
  油料作物 12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有步骤地制作扇形统计图。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一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归纳小结,制定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求出各种作物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求出表示各种作物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在合适的圆中画出各个扇形 在各个扇形中标出作物名称、所占的百分比。
  该环节充分体现了“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还着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四、总结:
  我设计这节课力图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任务驱动,体验成功;合作交流,沟通情感。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旋转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整式的加减
我说的课题是整式的加减,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课时。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课时,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同类项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情况分析: (正确说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八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满好奇地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本课要注意发挥本节内容承前起后的作用,在小学和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代数式表示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对整式的加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学习本课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时特别要处理好本课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教学目标:
(正确阐述通过教学,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手段 :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提出问题,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五、设计理念  :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程序 :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略)
七、教学过程设计 :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复习单项式及其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及其次数。
(2)、以传位游戏引入新课。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到的?这和运用乘法的分配律有何关联?
2、导入新课
由课本上的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再让学生试着写出两个项是同类项的例子,这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由具体的例子4x2+2x+7+3x8x2-2得出在多项式中遇到同类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即把它们的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而字母部分不变,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
(2)、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做一做:
(1)、求5x2y ,-2xy2,-2xy2, 4x2y的和
(2)、求5x2y -2xy2,-2xy2+ 4x2y的和
(3)、求5x2y -2xy2,-2xy2+ 4x2y的差
从而总结出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1)如果有括号,那么先去括号(2).如果有同类项,再合并同类项。
补充做一些练习,巩固怎样合并同类项。再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做一些化简求值的练习,最后以一题:“已知A=2a2+2b2-3c2 ,B=3a2-b2-2c2,C=c2+2a2-3b2,当a=1,b=2,c=3时,求A-B+C的值.”有一学生说,题中给出b=2,c=3是多余的,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来结束新课内容。
3、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39—41页,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第一课时——认识平行,包括:(1)认识平行线。 (2) 画平行线。
2.教材所处地位:本单元主要教学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这时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
3.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能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二、说教法
1.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概念。平行和相交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概括出直线的平行、相交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本课在建立平行概念后,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操作活动。
3、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解释。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一些简单的解释。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自主感受生活里的平行现象,并主动的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通过操作与合作交流,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同学们,老师在前几次来我们学校的路上有几个情境让我留下了印象,于是我就找了一些图片带过来让你们看看。
2. 课件出示路灯、跑道、电线杆三副图。
(二)、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1.观察比较三幅图片,理解同一平面
(1)、根据这三幅图我们在同一个平面内可以画出三组直线。
(2)、课件演示:用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表示路灯杆,用两条平行的直线表示在跑道的两条白线、用两条直线表示在半空中电线杆。
观察每幅图中每组有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
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
(1)、那么在这三组直线中那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不相交?
生可能出现:
第一组直线相交,第二组直线不相交,第三组直线不相交/相交。
教师解释:第一组直线相交。
第二组直线不相交。
那么第三组直线看起来是不相交的,但如果你们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啊?对了是相交的两条直线。
(2)让学生闭眼想象第二组直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想想做做 第1题
(4)、你能说出一些两条直线之间相互平行的例子吗?
谈话:看看老师找的例子和你们找出的是不是一样的.(出示课件三组示例图)
★过渡: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
(5)想想做做 第3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2.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1)、动手折纸(想想做做 第2题)。
①谈话:现在用手边的长方形纸,跟着老师一起来折。(边播放课件上的动画,边教学生一起折长方形纸。)
②问: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让学生明白对折后的折痕都是相互平行的)?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这几条折痕之间都是相互平行的,并且每条折痕的长度也都是相等的。)
(2)、你们能不能用你们手中的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呢?小组交流一下再动手画出一组来。
出示课件:播放在方格纸上和用尺子画的两组平行线。
(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①提问:你能用下面的方法来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出示课件:放出用尺子和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的例子来。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提炼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
②动手操作:每人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 再和同桌说说画的方法。
试一试:分别画出每条直线的平行线。
指定两人上黑板画,一人画一人扶直尺。
(4)、想想做做 第4题。(出示课件示范)
(5)、想想做做 第5题。(出示课件示范)
①同桌互相说说把哪个图形象什么方向平移了多少个方格。
②指一名同学在电脑上指给同学们看看。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平行及其画法)
1、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2、会用一个直尺和一个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
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
平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们留意都可以找很多平行线。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同底数幂的乘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代数式之后编排的,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深化。同时又是后面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整式的乘法最终都是转化为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联系也很紧密,如课本节前语的实际问题和问题的计算机的运算能力问题,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兴国服务。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 教学目标:
(1) 教学知识点(双基目标):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能熟练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再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
(3) 情感与价值观(非智力目标):体味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3.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4.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二、教学方法:
1.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通过节前语中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同底幂如何相乘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学会发现问题的规律。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从计算机的运算次数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景: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师生共同列式为:1012×103
那:1012×103等于多少呢?进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导入新课(在乘方意义的基础上,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采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合作学习方法,易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1、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1)25×22
(2)a3•a2
(3)5m•5n(m、n都是正整数)
2、展示探究的成果,加深对幂的意义的理解,形成法则:
启发学生探求规律,设疑归纳am•an等于什么? 进而形成法则am•an=am+n(m,n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例题讲解(突出重点,掌握知识点。并通过课本例1、例2 ,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大数目,发展数感,又可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例1]计算:
(1)x2•x5 (2)a•a6
(3)2×24×23 (4)xm•x3m+1
[例2]计算am•an•ap后,能找到什么规律?
(三)随堂练习,激发情智
课本142页练习
(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及时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达到掌握的目的。)
评价教材的课内练习,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里,教师适时的修正、补充、强调也必不可少。)
由学生讲今天这堂课学到了什么东西。
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能用式子表示,也能用语言叙述。
明确了几个须注意的地方:
(1)在计算时不能直接写出结果
(2)不能把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和其它法则混淆。
(3)进一步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重要思想。
(五) 布置作业(根据《课标》要求,分层要求学生完成,确保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见课本后的作业题。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1: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图形的平移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45-46及想想做做1-3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以此为基础,教材提供的例题要求学生将小亭子图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平移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进一步学习在方格上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启发学生综合应用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按要求灵活地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想想做做”中编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第1题通过观察、描述图形的平移过程,进一步体验图形平移的多种方法;第2题让学生画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图形的技巧;第3题则应用平移画平行线,体会平移的应用于价值。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图形平移的直观体验,学会图形平移的方法,并感受丰富的平移运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五、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方格纸、黄色纸亭、三角尺、学生尺
六、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图案欣赏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七、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乘过电梯吗?你站在电梯上是什么运动?(板书;平移)
2、同学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3、课件出示:战斗机的平移图
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架战斗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架战斗机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师演示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自我构建做好铺垫)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同学们也已经学过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今天我们研究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位置上。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1、请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拿出课前准备的亭子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图形的,怎样确定每次平移的格数的?( 学生活动 )
2、反馈汇报,师生共同操作讨论,突破难点
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
(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
(2)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
(教师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
3、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4、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用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如选择方法一:先确定几个关键点(图中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接着把这几个点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连成图形,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最后沿竖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图形向下平移4格。
5、明确画平移图的方法和注意点,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箭头表示平移方向,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设计意图:新知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尝试动手移一移,画一画,然后交流画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这一过程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尝试、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
师小结:同学们,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和竖直线上时,可以通过对图形某一点的观察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小船平移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画平移后的图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会吗?(提醒画图注意点)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3.体验平移的价值。(“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
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
(2)学生默读课本第65页第3题,按书上要求操作。
(3)提问:观察你画出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
(4)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出距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谈话: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数、移移、画画等活动,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进一步认识平移,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四)、全课总结,图案欣赏
1、交流学习体会:同学们,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 (学生交流)
2、平移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们利用平移设计的精美图案。(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师:看了这么精美的图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动起来,用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略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4:01 , Processed in 0.09980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